不同气温条件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
2023-02-10杨卜瑞杨丽芳贺小芳陈晓静张玲枝冯泽华陈志红师晶晶
杨卜瑞,杨丽芳△,贺小芳,陈晓静,张玲枝,冯泽华,陈志红,师晶晶
1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因此了解COVID-19疫情在不同气温下中医证候类型的总体趋势和疾病症状特点,有助于COVID-19的防控。本研究通过比较2020年第1季度山西、武汉、深圳不同地域不同气温下COVID-19患者各中医证型所占比例及临床症状差异,探讨不同气温条件对COVID-19病情转归预后的影响,为COVID-19的预防诊疗提供思路。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20年第1季度山西收治的107例、武汉雷神山医院收治的59例[1]和深圳收治的217例[2]COVID-19患者。
1.2 诊断及分型标准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3]中标准,COVID-19临床分型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1)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2)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3)重型:符合下列任何1条:(1)气促,呼吸频率≥30次/min;(2)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3)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aO2)/氧浓度分数(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300 mm Hg(1 mm Hg=0.133 kPa;3)危重型: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1)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2)休克;(3)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
1.3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性别、年龄不限。
1.4 排除标准电子病历系统资料记录不全,不符合COVID-19患者入院时初发症状类型。
1.5 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第1季度山西、武汉及深圳的气温变化情况,收集山西、武汉及深圳COVID-19患者电子病历,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初次发病时主症、伴随症状及不同临床分期中医证型占比。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数据,一般资料使用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或F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山西、深圳轻型COVID-19患者比例低于武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COVID-19患者比例山西大于武汉与深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COVID-19患者比例深圳大于武汉与山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地域气候温度条件下COVID-19患者年龄、性别及临床分型与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2 主要症状及不同临床分型下中医证型分布轻型COVID-19患者发热比例山西、武汉、深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COVID-19患者乏力、咳嗽症状比例山西、武汉、深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武汉患者乏力、咳嗽比例大于山西、深圳。见表2。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不同临床分型下中医证型分布见表3。
表2 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入院时COVID-19患者主要症状分布情况
表3 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COVID-19患者不同临床分型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气温与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与症状的联系2020年1月中下旬到2月中下旬主气是厥阴风木,客气是太阳寒水,岁运是金运太过,气候相对偏冷偏凉燥,期间会出现风与火的胜复变化[5]。2020年第1季度山西日均气温为0 ℃,日均最高气温6 ℃,最低气温-7 ℃。武汉日均气温为6 ℃,日均最高气温11 ℃,日均最低气温2 ℃。深圳日均气温为17 ℃,日均最高气温21 ℃,日均最低气温14 ℃。轻型患者寒湿郁肺与湿热蕴肺患者比例随气温升高比例下降,但下降速率逐渐减慢。普通型患者寒湿阻肺与湿毒郁肺比例随气温升高出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重型患者疫毒闭肺与气营两燔比例随气温升高出现下降趋势。说明北方患者症状偏寒湿,需防寒保暖,南方患者症状偏湿热,要避免摄入辛辣刺激食物。同时疾病发展到重型阶段,高温地区患者在疾病发展后期容易出现气营两燔情况,因此疾病早期要补气阴,防止疾病恶化。
COVID-19患者的症状主要以发热、乏力、咳嗽为主,其中发热症状与气温无相关性,但乏力、咳嗽症状与气温明显相关。其中武汉10 ℃气温下患者乏力、咳嗽症状最明显,此后温度上升或下降,乏力、咳嗽症状患者反而减少。PENG SHI等[6]建立的温度动态模型验证了这一观点:温度与COVID-19的发生有显著关系,8~10 ℃有一个峰值,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每日确诊病例与温度呈双相关系。RAINA等[7]对温度与COVID-19传播的统计数据分析表明,1至3月份在大致沿北纬30~50度区间走行的狭长范围,5~11 ℃温度模式具有较高传染性。陆云飞等[8]对上海地区50例COVID-19患者症状统计显示在与武汉相似温度条件下乏力、咳嗽症状具有较高发生率。武汉12月整体气温高于往年同期4~6 ℃[9],1月份降水是同期的4.6倍[10],同时由于南北气候条件特点,有向寒湿疫和湿热疫转化的趋势。
3.2 不同地域COVID-19的中医防治策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东方生风,南方生热,西方生燥,北方生寒,中央生湿。”不同地域气候、饮食习惯、体质特点决定了某种致病因子对不同人群的易感倾向不同[11]。从推荐的预防药物来说,北方容易化寒,推荐玉屏风散类益气固表药物进行预防,而针对南方容易化热化燥伤阴特点,推荐使用养阴清热、芳香化浊的药物进行预防[12]。
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揭示了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和主要症状与气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为今后SARS-CoV-2感染总体防治与治疗提供诊疗思路。但本研究病例数量相对较少,同时覆盖年龄范围有一定差异,缺少全国各地不同气温条件下COVID-19患者中医证型和主症资料,可能造成适应范围的狭窄和数据的偏差,应进一步扩大病历统计范围和数据量,从而指导临床进行有效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