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冠肺炎疫情思考治未病思想在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2023-02-10吕翠田包海燕李艳坤郑湘瑞尼露露闫国立
吕翠田 包海燕 李艳坤 梁 鹤 郑湘瑞 尼露露 闫国立
(1.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郑州 河南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郑州 450046)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暴发后的持续抗疫过程中,中医药全程参与防治工作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彰显了中医药的特色。防控疫情,中医从参与者变成主力军,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担当有目共睹[1]。本次疫情属于医学上的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疫情,防治并重,充分利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发挥防范作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回顾反思,总结中医在2020 年以来疫情中所发挥的预防作用,对于指导未来应对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一定意义。
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可概括为“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3 个阶段的认识。以下分别阐述“治未病”思想在3 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
1 未病先防是前沿阵地的坚守
无论普通疾病还是疫情,都是一场人体与病邪的争战。在病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就已经酝酿了暴发的可能性。所以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未发生阶段主张“未病先防”,即在患者没有出现任何临床症状下,根据病因学、发病理论和体质学说等,充分认识发病前的可能影响因素,分析病邪与机体正气的矛盾性,结合疫情特点和病邪性质,积极采取提前综合干预措施,以避除病邪,提高人体正气,优化体质,达到防病目的。
1.1 运用中医病因学说未病先防 中医病因学说从人和环境的整体性关系出发,看到环境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特别重视自然环境、气候环境等特点与人体疾病发生的关系和规律。外界环境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热)常成为侵袭人体发病的外界因素;历史上中医在研究疫情发生时,发现五运六气对疫情发病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明末清初医家吴又可编撰的第一部疫病学专著《温疫论》,就提出气候异常变化与疫病的产生、流行息息相关,气候因素能够助推瘟疫的传播。《素问·五常政大论》强调“必先岁气,毋伐天和”,就是提出要在明白五运六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下保护身体的健康。《素问·六节藏象论》甚至提出倘若“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的行医要求,临证当“毋逆天时,是谓至怡”“顺天察运,因变求气”。早期有学者从气象资料论证运气的客观存在性[2]和分析五运六气与当年传染病、流行病发生的关系[3];对2003 年非典型性肺炎(SARS)[4]、2013 年H7N9 疫情[5]、2014 年广州登革热疫情[6]等从运气角度提出关联性分析。在本次新冠肺炎的发病中,同样也存在发病与气候的关联性。疫情暴发以来武汉地区的气象数据显示,武汉地区经常阴雨绵绵,气候寒湿。临床观察无论是轻症还是重症,舌苔偏黄还是偏白,均呈现出厚腻腐苔,有湿浊之象[7]。仝小林院士研究认为,本次疫情与寒湿有关,当属于“寒湿(瘟)疫”[7]。中医临床治疗中离不开燥化湿浊的主旨。
因此,中医针对疫情“未病先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依据五运六气推演、认识气候特点,提前从生活护养、服用预防性方药等方面进行主动、积极的个体自我预防,这对于保护个体、降低疫情的发生具有很好的阻断作用。这需要一方面积极开展五运六气学说与传染病关系的研究,在运气理论指导下,推求自然气候变化规律,判断相关疾病发生以及流行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普及宣传运气与疾病关系的知识,发布合理科学的预防信息,如生活饮食、个体调养等,建立利用五运六气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意识,将运气理论具体应用于预防疫情的发生中,应对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
1.2 运用中医发病理论未病先防 中医学的发病理论提出疾病的发生是机体正邪斗争的过程,一方面存在病邪对人体的损害,另一方面又有人体正气的抗损害,二者之间的斗争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中医学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观点。
新冠肺炎的相关研究资料[8,9]显示,有基础病的患者比例明显升高,老年人患病程度重,这反映出在发病机制中个体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发病、病变程度严重都有密切关系,这是符合中医发病理论的。以上这些人群当属于“其气必虚”的范畴,这里的气指的是人体正气,对病邪的防御能力,气虚则防御能力下降而容易感受病邪侵袭导致发病。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无症状感染者现象[10],从中医发病理论而言属于个体处在正气胜过病邪的状态,此类人群虽有新型冠状病毒在体内,但是没有发病。这种状态的客观存在佐证了中医发病理论的科学性,从正气-病邪(人体-病毒)的宏观关系来把握、认识疾病的发生,突出人体正气在疾病发生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本次疫情中无症状感染者的发生率高达96%[11],新冠肺炎患者在无症状期很可能大量排泄病毒并进行隐匿传播。疫情的传播中无症状感染者是最容易流动的传播载体,其隐匿传播,可控性差,隐匿传播可能是疫情蔓延扩散的主要因素。这些客观事实都增加了控制疫情蔓延的难度,那么在现有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控措施基础上,扶助人体正气,集体提升抗病能力,降低发病可能,就成为控制疫情发生的重要环节。
这启发我们在对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当明确提高人体正气对做好预防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无论病邪(病毒)具有多强的致病性,都不可忽略人体的抗病潜能,尤其在疫情初发阶段,对病毒认知信息缺乏的状态下,提升个体的正气抗病能力是避免发病的重要可能因素。因此,从中医发病理论角度做好医学预防普及知识,树立群众对通过扶助正气防止发病的信心,开展对个体扶助正气的指导,如个体保持睡眠充足、饮食营养丰富、心情平和、释放压力、增加运动锻炼等,服用预防性中药,正气亏虚人群降低接触病邪的机会,提升群众的整体抗邪能力,提升群众整体的“正气”状态。
1.3 运用中医体质学说未病先防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存在外因和个体的结合,中医学的体质学说认为不同的个体体质所易感的病邪也不同。了解自身体质,积极调养体质,纠正偏颇体质,减少对疾病的易感性是防止疾病发生的积极环节,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思想。
新冠肺炎的有关研究[12]发现,临床患者存在着易感人群。在对84 例患者的体质测评中,出现频率超过10%的体质类型有4 种,分别是痰湿质、气虚质、血瘀质、湿热质,其中痰湿体质占50%,气虚体质占42%,是调查人群中最主要的体质类型。痰湿体质的人群,内有痰湿、外之寒湿,疫疠之邪更容易引动内湿,内外合邪故而发病;气虚体质人群,卫外不固,抗邪无力,易感受疫疠之邪而发病。因此,这2 类体质人群为此次疫情的易感人群。疫情发生后国家颁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中医药防治方案,在中药方面就突出运用益气药黄芪,以固表益气的玉屏风散为主加减,同时也有燥湿化湿的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等作为预防性药物推荐,以上中药均已经证实可有效改善机体免疫力,提高人体自身抗病毒的能力,实为预防之良药良方[13-15],体现出中医改善体质的预防思想。
从中医治未病思想出发,积极研究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易感体质人群,做好体质测评分析,宣传体质知识,加大对易感体质人群的重视,给予体质改善、调养指导,运用预防性药物、针刺艾灸、食疗以及功法等积极干预,改善、优化体质,从而降低易感人群的发病可能,实现未病先防。这是中医在以后应对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从体质入手的预防环节。
2 既病防变思想是激战对抗中的防线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发展阶段主张“既病防变”,包括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早期诊治是不姑息、不等待,抓住早期良好治疗时机,积极有效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加重。在新冠肺炎初发阶段,中医发挥自身诊疗特点,并不需要被动地等待病原学信息的指导就可以通过辨证论治,临床发病表现特点,开展中医药的治疗,而这种早期介入的治疗,对于保护肺脾机能,减少其受损程度,提高治疗效果有积极作用[16]。
防止传变即根据病邪发病特点和所损害的脏腑,结合疾病传变规律,预测疾病可能发生的传变趋势,而在可能传变之前截断传变途径,将疾病控制在现有阶段,避免发展和加重。正如《医学源流论·表里上下论》所云:“善医者,知病势之盛而必传也,预为之防,无使结聚,无使泛滥,无使并合,此上工治未病之说也”。在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中,江夏方舱医院是武汉惟一的一家中医方舱医院,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管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担任名誉院长;由中央指导组专家、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任院长,209 名医护人员全部来自各省市中医医疗机构,由数十名中医呼吸、中医肾病、中医消化、中医急诊等方面的专家以及重症医学、影像、护理人员等组成。在治疗中发挥中医特色治疗手段和方法,并全程覆盖。运行26 d,共收治患者564 例,治愈出院394 例,没有1 例转重,因其他疾病转出和休舱需要转出的170 例,重症转化率为0%[17]。这样的成果和专家组在治疗过程中,根据中医临床辨证,结合疫情共性特点,拟定协定方药,控制疾病传变的举措分不开。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寒湿疫”,病位在肺、脾,可波及心、肝、肾,以寒湿伤阳为主线,兼有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等变证[18]。本病从口鼻途径传入,侵犯肺脏,肺为娇脏,最易受外来寒湿邪气的攻击;脾位居中焦,运化水液,若被寒伤阳气则失去正常的运化功能,易生内湿,也易受湿邪困阻而发病。因此,以肺脾两脏为中心治疗,以“补肺健脾、散寒化湿、芳香辟秽”为新冠肺炎预防方的组方原则,也体现了既病防变的思想[19]。
在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运用中医“既病防变”思想,利用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诊疗特点,不受现代医学病原学知识的限制,能在最早阶段就开展对疾病的有效治疗,抓住防控疫情的有利时机;根据对疾病特点和传变规律的认识,阻断病变途径,是降低疫情病变严重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既病防变”。
3 病后防复思想是夺取最终胜利的保证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疾病后期阶段或临床治愈后主张“病后防复”,即在疾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后,不可忽视后期的调护,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恢复期的防护,积极采取措施干预机体,使得机体正气得到充分恢复,消除疾病可能的后遗症或者复发可能。
古代医家在对瘟疫斗争过程中也注意到存在后遗症或者复发的问题。此次新冠肺炎具有“湿、毒、浊”特点,而“湿为阴邪,湿性黏滞”,因此也决定了该病特点为潜伏期较长且病程缠绵,易生后遗症,以肺部受损和肝脏、心脏受损的后遗症为主[20]。患者治愈后,存在肺功能不同程度的损伤,需要经历恢复期以减少后遗症和复发可能,以尽可能地恢复正常功能。否则初愈后免疫功能相对薄弱,难以抵御外邪,若摄生不当、外感邪气,或内生五邪,脏腑再受邪扰,必然导致机体阴阳不和、疾病难以彻底痊愈,甚至再次发病。
基于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原则,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试行)》[21]。该建议从中药、针灸、饮食、膳食、情志、传统功法等方面,全方位为符合解除医学隔离和出院标准的恢复期人群制定了规范化的中医康复方案,以达到“病后防复”和促进患者全面康复的目的。考虑到本次疫情“湿”邪为病的特点,而建议选择适宜环境,调理饮食、生活和情绪等诸多环节,有效防控后遗症的发生。
如有报道[17]指出对于恢复期的新冠肺炎患者,根据辨证酌情给予补益肺脾、健运脾胃及补益气阴、疏肝解郁等促康复治疗,并教给患者促康复功法,以促进后期积极康复。或从“节制”“培补后天之本”等入手,在饮食、休养、情志、运动多方面给予患者适宜的康复指导[8],积极实现“病后防复”。或运用中医传统功法以激发脏腑机能、调整机体气机、疏通经络气血、提升人体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纠正负面情绪、加快康复等[22]。
根据中医“病后防复”思想,在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不仅要重视发病前、发病中的防治,还要重视恢复期的预防工作,避免后遗症和复发可能,稳固胜利成果,发挥中医在中药、饮食、情志、运动等综合方面的预防作用,全面促进机体的良好康复。
总之,在新冠肺炎的防治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医预防思想的临床应用,反映了“治未病”思想在新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也促进中医学进一步探索其在传染病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推动建立一种融入中医药“治未病”思想的传染病公共卫生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