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身舞法,以身舞韵
——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

2023-02-10闫颖琳

戏剧之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身韵古典舞舞蹈

闫颖琳

(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 100081)

“中国古典舞身韵”滥觞于20世纪80年代,是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果之一,堪称中国古典舞之舞魂。唐满城、李正一教授等前辈共同求索,深入学习戏曲、武术,并按照舞蹈艺术自身的特性和规律加以发展,创造了兼具民族性、时代性、舞蹈性、科学性、训练性的中国古典舞主干课程。于平教授曾对身韵的创建给予肯定:“身韵的出现,至少给中国古典舞的当代建构带来两个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在舞蹈教学中,使中国古典舞从外部形态的认识切入内在神韵的认识,古典舞的审美风尚和艺术规范得到具有历史深度的确立;二是在舞蹈创作中,使中国古典舞摆脱人物形象的‘行当专属性’和情节构成的‘语言描述性’……”[1]中国古典舞身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典美学的沃土中,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与审美意味,使中国古典舞走出维谷,成为一门独立的舞蹈种类,在中国舞蹈的发展史册上书写了崭新的一页。

2018年6月,唐满城先生与金浩教授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第3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唐满城先生将毕生所积累的身韵教学经验转化为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书写了本部兼具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的教学论著。该书结构严密、内容丰富、讲解清晰,除序、编写说明及附录之外,共分为七个章节。《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向读者呈现两个维度,即身韵理论概述与身韵课教学。其一,“身韵理论概述与分析”带领读者了解“身韵”的创建发展历史,领悟其训练价值与美学意义,以及身韵的核心——“形、神、劲、律”。其二,“身韵课教学”以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单一到多元的规律对身韵的基本动作术语、动律元素、主干教材、支干教材等内容进行概念讲解、图解示范以及实际运用。本教材以理论带实践,层层递进地带领读者走进身韵、学习身韵、体悟身韵。

一、知其史——身韵渊源之回溯

“从1984年开始,我们把习惯上称之为‘身段’的叫法改称‘身韵’。”[2]起初,“身段课”的开设目的是筹建北京舞蹈学校本科课程。该课程以体现民族精神为宗旨,以训练身体韵律、提升艺术表现力、增强风格属性等为教学内容。身段课打破了戏曲和武术训练行当性与套路化,使局部训练与整体相结合,外部技术与内部韵律相结合,是一门兼具民族性、舞蹈性、时代性的专业课程。

随着创建理念与教学体系的逐渐成熟,中国古典舞的创建者们逐渐发觉——身韵“已不再是传统中的‘身段’,它完全是在新的观念、新的方法上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它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身法训练和风格熏陶”(本书第4页)。在作者看来,“身段”与“身韵”的一字之差,“标志着中国古典舞找到了审美支点、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本书第5页)。“身韵”是对戏曲身段的创造性发展与创新性转化,它为中国古典舞的建立找到了重要的立足点。

通过对传统戏曲舞蹈中的“身法”的学习与借鉴,到“身段”的整理与提炼,再到“身韵”的创新与发展,中国古典舞从传统的怀抱中脱颖而出,通过“破其形,扬其神”,从根本上确立了独具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蹈本体语言,找寻到了自身的运动规律与审美特征,搭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从教学到表演、从教室到舞台的桥梁。“身韵”凝聚并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民族审美观,以其丰富多变的舞蹈语汇,意味深长的审美意象以及气质鲜明的文化品格等,已然成为中国古典舞的立身之本与重要标识,“它的存在使中国古典舞专业建设更具内涵性和说服力”[3]。

二、悟其理——身韵理法之探究

“‘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技术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二者的有机结合与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审美精髓。”[4]“身韵”以形、神、劲、律为核心,以拧、倾、圆、曲为基本身体形态和姿势,以平圆、立圆、八字圆为运动路线,以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为基本元素等。可以说,“身韵”二字是中国古典舞之灵魂,其诞生为中国古典舞奠定了基石,加强了民族特性,使中国古典舞逐渐成为中国民族舞蹈的中流砥柱。

(一)身韵之“形、神、劲、律”

四字诀“形、神、劲、律”最早由唐满城先生提出,因从京剧表演大师李少春提出的“心、形、劲、律”获得了启示,进而结合舞蹈艺术的本质特性,进行发展与升华。虽然二者看似仅有一字之差,但“形、神、劲、律”四字代表了唐满城先生对中国古典舞身韵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独立的舞蹈艺术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传统中人体艺术美学的规律”(本书第7页)。

“形、神、劲、律”概括性地总结了身韵的外部特征与内在神韵、节奏处理与力度把控、动律法则与运动规律,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在对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承袭的同时,也建立起了舞种本体对“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结合”的审美追求与风格定位。“形、神、劲、律”是中国古典舞身韵之核心,“这一审美特质的明确,紧紧抓住了中华民族美学特征的灵魂,标志着该物种已相对具有了东方神韵的审美特质,初步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舞种的文化属性”。[5]

(二)身韵之“圆游之美”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也包含中国艺术生命精神的重要消息。”[6]唐满城先生在书中提到,“圆”与“游”是中国古典舞最核心的、本质的形态特征。这与中国人以“龙”为民族图腾与自然崇拜,以及将宇宙万象浓缩为阴阳两鱼相逐的八卦图等文化心理密不可分。诚然,中国古典舞真正的生命力在于其千变万化、妙不可言的运动路线与轨迹之中,其身体形态处处体现着圆曲的运动规律和空间意识。

“平圆、立圆、八字圆”是身韵中最基本、最典型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在以腰为轴的拧、倾等动律元素的带动下,呈现对立统一的身体构图,几乎所有中国古典舞中的舞姿造型都是在“圆”的势态与轨迹中体现游龙旋回、圆流周转之美感。如风火轮的八字圆、云手系列的大圆套小圆、青龙探爪的平圆接立圆再旋拧至八字圆等,无不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圆线的运动观与审美观。中国古典舞身韵以“圆”为审美特征并非偶然,它是传承历史的产物,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流变与发展的真实写照。

(三)身韵之“以腰为轴”

“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的整理是以戏曲、武术审美在身法运用规律中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7]通过深入挖掘戏曲、武术动作的运动路线及身体配合等,创建者们提炼出了中国古典舞的核心运动原理——“以腰为轴”。所谓“身法即腰法”,“所谈及的‘腰’,不是泛指腰部训练的软度和力度等,而是它在动作中起主导和枢纽作用之‘动律’。”(本书第30页)“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腰部是全身运动的轴心,也是身韵中动作发力的源头,它保持与控制着舞者的上肢与下肢的重心与平衡,起到了承上启下、协调配合的作用。

例如基本动律元素提、沉、冲、靠、含、腆、移、旁提皆以腰部为轴心,配合肩、胸、腰等身体部位向前、后、左、右等方向运动。再如主干教材五大典型动作的云间转腰、云手系列、燕子穿林、青龙探爪、风火轮,都是由内部意念的带动下,以腰为主要发力部位而带动躯干进行或拧,或仰,或倾等动态来完成的。纵览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以腰为轴”这一运动法则贯穿始终,通过坐、跪、立、行的发展步骤,按照元素—动作—强化—短句—组合的顺序进行阶段性训练,达到与全身手、眼、身、法、步的整体配合,中国古典舞身韵抓住了舞动中的肢体运动的规律与精髓所在,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舞种标志与审美特征。

三、察其道——身韵发展之启示

“中国古典舞”的名称于1950年提出。彼时,其理论基础是:以中国传统戏曲舞蹈为基础,从“唱、念、做、打”中提炼出基本动作;借鉴芭蕾的训练模式,用以指导中国古典舞的学习与训练。然而,这种表演方式对中国传统戏曲舞蹈的继承仅仅局限在姿态和动作上,缺乏了应有的传统文化底蕴,难以展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在训练模式上过分借鉴芭蕾,也使其审美和发展陷入矛盾之中。“身韵”学说的提出,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再次焕发生机。“身韵”的提出,打破了戏曲舞蹈的叙事方法和行当属性,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涵和规律,摆脱了芭蕾的训练模式,“实现并确立了‘气论’‘阴阳’的动作原理说;‘文化’‘情感’‘表演’‘动作’等元素说;‘坐跪立行’的训练程序说;‘形神劲律’内外统一的整体说;‘留走、转让、顺逆、反起’等律动说;‘拧倾圆曲’形态说以及强调‘组合化’的表现说等”[8],为中国古典舞的建设找到立身之本。

此外,随着身韵教材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被引入中国古典舞的创作机制当中。在艺术语汇与表现方式上,使得中国古典舞摆脱了初建时期的程式化模仿,而转向了对“情”与“韵”的舞蹈本体的开掘,破形入神、神情兼备。这不仅使中国古典舞的创作趋势发生了转变,并且拓宽了中国古典舞人体动作的表现范畴,为其后的发展筑牢了坚实的动作语汇基础。例如中国古典舞经典作品《黄河》的问世实现了课堂与舞台的一体化,在四个乐章中充分体现了“形、神、劲、律”的动作质感,“拧、倾、圆、曲”的动作形态,“平圆、立圆、八字圆”的动作轨迹,运用云手、风火轮等典型动作,表现中华儿女保卫家乡、永不服输、争取独立、顽强拼搏的民族气节。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古典舞身韵教材的有效性、实用性、表现性与时代性,它在运用动作元素本体的基础上,更深层次赋予其情感生命与文化精神,这就是身韵教学法中所提及的“发展元素”的成功实践。

“身韵”是社会历史文化所孕之物,它以身体为媒介,不断诠释着民族性与时代性、审美性与训练性,渗透着现代人对传统的理解与认识,并以其丰富多变的舞姿、浓郁的民族风格及强有力的表现能力成为中国古典舞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所在。《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正是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编写思路,一方面将身韵的本质与特性、构成与运用等内容详细说明,“帮助读者认识身韵,从理论与实践掌握身韵,从方法到规格操作身韵,从继承到发展运用身韵”(本书第1页),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典舞的神采风貌与审美精髓。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构与教学体系向系统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今天,中国古典舞以“一体多元”的学科格局在世界舞蹈之林中熠熠生辉,这样的成绩源于中国古典舞建设者们那份深沉的求索精神与担当意识。中国古典舞未来应不断挖掘自己脚下的文化沃土。中国古典舞的未来,应始终坚持将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哲学作为形式体系建立的基础,在吸收与借鉴的同时正本清源,立足于文化根脉。中国古典舞的未来,依赖古典舞人的不断求索,我们不能抛弃与脱离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国古典舞必然要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一立足点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未来,我们也应不断激活传统艺术审美,探索身体文化内涵,以塑造中国形象为己任,在对传统的守望与时代的变革中继续前行。

猜你喜欢

身韵古典舞舞蹈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冰上舞蹈搭档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