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研究进展*

2023-02-10段慧杰陈科委林倩倩侯思伟刘承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关元源性电针

段慧杰 陈科委 林倩倩 陈 蒙 侯思伟 刘承梅

(1.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0)

神经源性膀胱(Neurogenic bladder,NB)是一类由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膀胱和/或尿道功能障碍(即储尿和/或排尿功能障碍),进而产生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及并发症的疾病总称[1]。神经源性膀胱给患者带来了身体与心理痛苦,影响人际关系,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治疗以保护肾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主[2]。现有的治疗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神经调节和电刺激以及中医疗法等。患者长期服用西药,会产生不良反应,对身体不利,长时间的间歇导尿会导致尿路感染问题[3]。中医非药物疗法作为我国中医学的瑰宝,在一些疾病的防治中效果明显[4-6],且无痛苦,成本低廉,患者容易接受,被称为“绿色疗法”。在中医学中,神经源性膀胱属于“癃闭”范畴,一些中医非药物疗法在其治疗中优势突出,故将近5年其在神经源性膀胱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如下。

1 针刺疗法

1.1 单纯针刺 针刺疗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针刺作用于经络、腧穴产生得气感,调节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7]。一项Met a分析[8]显示,针灸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比常规手段疗效确切。罗静等[9]选取双侧膀胱前、三焦俞、三阴交、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结果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得到改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减少,疗效显著。程瑞动等[10]探索了不同时期针刺双侧八髎、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穴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发现早期针刺可以更好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盆底肌肌力和排尿功能。徐秀梅等[11]将患者随机分为大膀胱与小膀胱组,采用矩阵针法结合“三阴穴”治疗,发现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可提高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的容量,降低膀胱功能得分,要避免小膀胱的发生,针刺对于小膀胱效果欠佳。

1.2 电针 神经电调节和电刺激可以促进肌肉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发挥作用,电针兼具针刺和神经电调节的优势,在膀胱功能障碍疾病中应用广泛[12]。刘双岭等[13]通过随机对照实验,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膀胱的影响,电针取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八髎穴位,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显示电针俞募穴能快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任彬彬等[14]选择膀胱俞、三阴交、关元、中极、八髎穴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观察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等尿流动力学指标,治疗后指标得到改善,表明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提升康复效果。高章泉等[15]选取中极、关元、膀胱俞、八髎、三阴交等穴位,选择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刺入相应穴位,采用泻法,针刺深度为0.5~1寸,与SDZ-Ⅱ电针仪连接,频率设置为15 Hz,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合理调节频率和强度,观察2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显示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得到改善。

1.3 头针 张丽蓉等[16]创新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针刺方案,认为头部经络众多,进行头针可通过循经传感来调节脏腑,治疗疾病,选取百会、四神聪、双侧眉冲、曲差、五处、承光等穴位,以补法为主,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排尿功能,患者易于接受,效果好。陈新昌等[17]取足运感区、焦顺发头针额旁3线对卒中后无抑制性神经源性膀胱进行头针治疗,治疗组50例,2个疗程后,症状评分有所改善,利于患者康复。

1.4 其他针法 常英等[18]采用腹针疗法,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穴,双侧气穴、水分、水道、中极、三阴交为辅穴,患者的日平均排尿次数更少,生活质量评分及LUTS症状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针刺部位在腹部,疼痛轻微,安全,且选取穴位有助于调节肝脾肾,利于膀胱气化功能恢复。娄天伟等[19]采用温针针刺俞募穴肾俞、膀胱俞、关元、中极,观察治疗后的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残余尿量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显示,温针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明显增大膀胱容量,降低膀胱内压,减少残余尿量,改善生活质量。陈莎莎等[20]使用揿针疗法,贴敷关元、气海、中极、太溪、肾俞、委中等穴位,6个疗程结束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失禁患者的RUV、膀胱容量、漏尿次数、Pdet.max方面均得到改善。

2 灸法

《医学入门·针灸》中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灸之”。灸法是燃烧艾绒或艾炷,置于特定穴位产生温热作用,可起到温经通络、预防保健的作用[21]。灸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22]。常用的灸法有艾炷灸、隔姜灸、隔药饼灸、铺灸、热敏灸等。

许国梅等[23]观察了灸法联合西医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肾阳虚型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对照组只采用西医治疗,研究发现,试验组患者的白介素-6、血小板分子标志物-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D二聚体等生化指标,每日排尿情况指标和尿流动力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说明灸法可以促进神经源性膀胱的神经功能修复,减少炎症反应。

冷军等[24]研究了不同时长的任脉灸对于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对照实验,选取鸠尾穴至中极穴的任脉段,结果显示,长时程的任脉灸可以降低膀胱残余尿量,提高膀胱安全容量和单次尿量,改善患者排尿功能。

孙伟娟等[25]将益元灸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观察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最大容量、膀胱压力及生活质量指数,经5周治疗后,试验组改善更为明显。研究表明了益元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增加膀胱顺应性。

3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敷于特定穴位上产生治疗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蒋雪飞[26]将70例肾阳虚型脊髓损伤后的NB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温阳化气方敷脐部,桂枝6 g,制附片6 g,干姜10 g,牛膝15 g,肉桂6 g,淫羊藿15 g,熟地黄10 g,冰片3 g为方子组成,敷药时间为20:00—8:00,7 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6%。李银娣等[27]用中药益气温阳方穴位贴敷干预肾阳亏虚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贴在中极穴、气海穴、关元穴、肾俞穴以及膀胱俞穴处,观察组患者膀胱尿量等显著少于对照组。赵君伟[28]将附片20 g,干姜10 g,肉桂15 g,淫羊藿30 g,巴戟肉30 g,熟地黄30 g,山萸肉20 g,茯苓30g组成的方药贴于患者神阙、脾俞、肾俞、膀胱俞、关元、三阴交、涌泉处,2个疗程后发现穴位贴敷对NB患者临床效果明显。通过穴位刺激,激发经络,穴位贴敷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4 中药封包

中药封包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即烫熨或者中药热敷法,是将中药加热后,在人体局部或穴位上来回慢慢滚熨或热敷,使药力和热力同时自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脏腑的中医外治方法。岑晴等[29]将吴茱萸、肉桂、王不留行、车前子、小茴香、乌药组成的药包用于糖尿病NB中,药包具有温肾助阳、化气行水、通利小便的功效,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李巧云等[30]将60例糖尿病NB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α-硫辛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封包,放于患者膀胱区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膀胱功能得到改善,比单纯使用西药效果明显。

5 联合疗法

5.1 针刺联合艾灸 李建花等[31]采用隔姜灸联合腕踝针治疗脊髓损伤后NB尿潴留的患者,隔姜灸选取新鲜老姜,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置于中极穴,腕踝针是取双侧踝部穴区的下1区进行针刺,留针2~6 h,每日1次。结果显示,2种疗法联合可以有效减轻脊髓损伤后NB患者尿潴留的痛苦,改善膀胱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乐于接受。张京兰等[32]研究梅花针联合艾灸对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发现安全性高,可操作性强。

5.2 针刺联合中药 何芬等[33]在研究组患者中深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中刺气穴、水道,浅刺中极,直刺三阴交,留针30 min,结合补阳还五汤口服中药治疗,患者的尿流动力学指标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非药物疗法的结合可以更好改善患者的膀胱功能。

5.3 灸法联合穴位按摩 敬正英等[34]运用麦粒灸联合穴位按摩疗法,麦粒灸是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炷,在气海、关元、中极穴位上进行,穴位按摩取百会、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每个穴位按摩5~10 min。中极是膀胱经的募穴,有解瘀开解功能;关元对膀胱有气化作用;气海理气益肾化水。3穴合用,益肾温阳、增补元气、温阳利水,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目的。

5.4 针灸联合耳穴压豆 张福琴等[35]艾灸、针刺关元、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百会等,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20 min,耳穴压豆取穴肾、膀胱、交感、艇角、皮质下、三焦等穴位,将王不留行贴于穴位处,单耳按压,2个月后评价疗效,发现可有效改善患者排尿及尿动力学状况,降低尿路感染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5.5 耳穴压豆联合中药 王雷芳等[36]研究耳穴压豆联合化气行水汤干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耳穴选取肾、肺、三焦、神门、皮质下、交感、膀胱、尿道、外生殖器等,按压以产生酸、胀、痛、热的感觉。研究显示,联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更能改善临床症状,且西药长期服用有不良作用。

6 小结

在中医学中,神经源性膀胱属于“癃闭”范畴。《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津液之腑,主尿液的储存和排泄,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功能。因膀胱气化不利而致小便不通,其发病与膀胱、肾、三焦有关,治疗应以疏通经络、补气活血、调理冲任为总原则。根据以上理论基础,在中医非药物疗法中,选穴多是膀胱经和任脉穴位,比如针刺和艾灸,通过辨证选穴治疗,促进膀胱气化,调理膀胱气机,利于疾病的康复。通过疗法的联合可加强效果,促进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但现有针对神经源性膀胱的辨证选穴还需研究,可尝试远道取穴[37],此外还有样本量不足的问题,缺少随访环节,长期效果还需研究,未来要开展更多样本量大、设计严谨的相关研究,来丰富此领域的研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发展非药物疗法,一方面可以减少损伤,另一方面节省费用,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的健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38]。随着中医非药物疗法在疾病中的广泛应用,一些疗法可以在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应用,如冥想、中医情志疗法等,这还需扎实理论,广阅文献,积累临床数据,夯实基础,进一步丰富神经源性膀胱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帮助更多患者。

猜你喜欢

关元源性电针
《针灸大成》关元穴应用规律探析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独灸关元穴效应探析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
健康教育对治疗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的干预作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艾灸三阴交和关元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椒莲酊剂治疗男子雄性激素源性秃发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