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模式探索

2023-02-10王建莉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劳动院校

王建莉 ,张 总

(1.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工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习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参与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获取薪酬,更是体现个人价值、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生活品质、改善生活环境、实现美好生活的方式;同时,劳动过程中,友好的合作关系、精湛的技艺赢得的尊重都会让劳动者幸福感和获得感提升。

本文从响应国家高等院校“三全育人”号召出发,遵循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劳动教育改革探索方向,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为载体,引导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意识、崇尚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及专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意识等综合素质,构建面向人人、服务人人的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模式。

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1.1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是端正劳动态度。社会上有的人认为职业教育一无是处,高职院校毕业生多从事基层工作,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存在自我认可度不高的问题,在劳动教育中端正学生劳动态度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与岗位之间匹配度更高,较少出现人们通常所说的“学非所用”现象。劳动的价值是生产和服务,最基层的劳动也保障着人类最根本的生产、生活需求。

二是涵养劳动精神。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勤奋、务实、肯干是中国人的可贵品质,民族文化中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功勋精神,疫情时期的奉献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发学生劳动热情。

三是培育劳动品质。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品质的劳动者。良好的劳动品质不只是具备熟练的劳动技能,更是拥有良好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劳动意识[1]。

1.2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展有效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工作和劳动岗位的教育,专业教育本就带有劳动教育的性质,因此,高校推进劳动教育一定要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2]。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模式主要有3种,一是劳动专题教育,即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必修课,通过学习劳模故事、大国工匠等名人事迹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二是劳动实践教育,即通过到社区、企业实践劳动,培育劳动精神和服务意识,如让学生参加打扫学校公共区域卫生劳动活动、寒暑假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技能大赛等。三是“劳—技融合”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教学,渗透到课程的项目及模块中,以实训、实习的形式开展,形成劳动教育贯穿全过程的育人模式[3]。

开展劳动专题教育与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劳—技融合”教育,其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一致,内容和要求契合;同时,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劳动专题教育是对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劳动情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宣讲和社会服务、生产劳动的集中体验;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劳—技融合”教育是将劳动意识、行业法律法规、劳动安全意识、职业标准规范、劳动组织能力等内容有效融入专业课程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技能水平,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及安全责任意识[4],逐步培育学生坚持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是将劳动教育视为学生参与社会职业劳动的准备,是基于将劳动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理念,教学实施以专业实践教学任务为导向,以专业的师资队伍与教学设备为支撑,培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良好职业素质、爱岗敬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使学生了解职业岗位、掌握职业技能,具备劳动者的基本技能和劳动精神、劳动组织能力、安全意识、职业素养,保证学生能够从学生世界走向工作世界。

因此,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在专业实训实践教学中端正劳动态度、涵养劳动精神、培育劳动品质,是实现高职院校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帮学课堂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课程改革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堂改革的关键是让学生学会。一般来说,学习的形式大致有3种:自学、跟学、帮学。帮学理念的本质是“帮你学”,学生是学习的本体,处于课程范式变革和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帮助的本体,这是对传统课堂“跟我学”的革命[5]。帮学课堂符合高职院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2.1 帮学课堂是“三教”改革成果的体现

高职院校的帮学课堂,实质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成果的体现。首先,帮学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环节中学生活动的引导与帮助,因此,帮学课堂成功的关键是教师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改进。其次,帮学课堂中,帮学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知识自学,教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点的巩固,因此,帮学课堂的教材应是任务目标清晰、可操作性强的活页式教材或任务清单。最后,帮助学生学习是帮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帮学课堂的实质是“学什么”,因此,组织帮学课堂时,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实施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特色。

2.2 帮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

帮学课堂的组织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灵活多样。以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为例,诸如机械制图、机械CAD绘图等教学难度不大、教学细节多、操作性强的课程,较适合通过“线上+线下”的翻转课堂形式开展,教师需录制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线上微课,将教师从重复的教学演示中解放出来,课前学生自学线上微课,课内学生实践学习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帮学。诸如电工电子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教学难度适中、实践性强,实训教学易产生安全隐患的课程则适合“线上+线下”的“三明治”教学法,三明治的夹心是实践,任务实践前,需根据任务特点进行难点讲解、强调操作安全等,任务实践中应及时指导、及时帮学,任务实践结束后需归纳、总结。而诸如电梯结构及原理、电梯电控系统等教学难度较大、实训仪器少、实践难度大的课程,则适合理实一体化教学,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线上影像资料等资源完成理论学习后,分组分批实践。

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应以工作任务单为教学任务单,以任务要求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技能,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效果,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发现问题并给予帮助[6];同时要善于发展教师助手,并鼓励学生互助,以此提高课堂实践效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进行差异化指导,帮助学生“坚持”,最终获得寓教于乐的体验。此外,帮学课堂必须有严格又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以此来保证帮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2.3 帮学课堂是开展“劳—技融合”教育的有效路径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实施,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特色,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要与专业课教学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开展“劳—技融合”教育,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获得职业技能,培养劳动精神,最终形成热爱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教学氛围。

帮学课堂是“劳—技融合”教育的前提。帮学课堂从教学环节设置、教学时间分配都以学生实践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基础。

“实践”是“劳—技融合”教育的基石。帮学课堂中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相结合,引导学生“做中学”。教师在指导实训的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实践中存在的不规范操作,帮助其改正,学生在教学实践的劳动中学会知识、养成规范作业习惯。

“互助”是“劳—技融合”教育的支撑。高职院校不同生源存在基础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异,这都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进度。在帮学课堂组织中,开展异质分组教学,并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学生“助教”,为学生营造组内协作、组间互助的环境和氛围。

“坚持”使“劳—技融合”成为习惯。惰性是人的天性,帮学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是也将学生从“舒适圈”拖入了“劳动圈”,学生从传统课堂的坐在教室“神游”45分钟,到参与不擅长的劳动30分钟以上,这让很多学生感到疲惫、焦虑甚至恐惧。同时,学生在“劳—技融合”中的倦态和不积极,也会影响到教师开展帮学的执行力,逐步从“帮学课堂”退回“传统讲授课堂”。而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风趣幽默的教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的师生互动,严格的过程考核,恰当的劳动意识教育,都是帮助学生“坚持”的有效策略。

3 劳动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模式

3.1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

劳动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相应的劳动能力,更是在培养一个人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增强学生未来职业岗位适应性。因此,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应对接岗位工作的劳动任务,让学生熟知岗位内容、岗位职责和职业标准,并通过长期有效的实践锻炼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如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生产工况”,拟定“生产工位”,并按工作岗位要求制定工位职责,组内学生采用“工位轮班制”,设定工位考核标准,记录每组每个学生在每个实训项目中的工位、完成情况及考核结果,训练学生的岗位职责意识。同时,将实践教学前的工具领取、检查、登记等准备工作,实践结束后的工具、实验设备仪器的检查、归纳等整理工作,工作环境的清洁工作等均纳入工位职责中,培养学生准备、整理的职业习惯和勤劳、敬业、尊重劳动、爱护劳动设施、维护环境卫生、互助合作的劳动品质。高素质的劳动者既可以保证教学仪器有效使用周期,又能降低专业教师的管理工作量;良好的职业习惯及优秀的劳动品质,可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2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标准法规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教师除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熟悉专业相关的标准、法规,掌握行业最新标准。教师只有具备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综合素质,才有可能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

以机电类专业为例,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公差与配合等课程)涉及很多的强制性国标、推荐性国标及机械标准,教师应熟悉标准,并能在教学中熟练引用标准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养成查找规范、标准的习惯。在专业课教学中,如在电梯安装与调试、电梯维护与保养等课程中深度融入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还要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等,强调特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是违法行为,根据专业特色,鼓励学生考取低压电工证、电梯安装作业证。

常用的通用机械零件,其标注尺寸通常以毫米为单位,允许的偏差和加工精度则是以微米为单位,机械设备的设计要核算设计精度,确定公差范围;加工需保证加工精度;安装需进行选配、研配以保证装配精度;调试环节还需减小振动、噪音等对环境的影响。机械设备设计生产全过程均要求精益求精,用更小的偏差成就更好的精品,提高中国制造的整体水平。基于机械专业的特殊性,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标准、法规教育,既可以提高学生作为职业劳动者的个人专业素质,更能培育严谨的职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3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安全意识培养

据笔者调查和查询网络资源发现,专业课程教学中安全意识培养是高职院校教学中相对比较薄弱的方面,在各类教学改革研究中也鲜少被提及。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安全教育师资培训的重点人群为院系管理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实训设备的维护与管理人员,专任教师较少参与安全培训,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安全知识滞后,对安全事故发生后的相关处理措施不熟悉,甚至有些实训项目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二是高职院校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学校将较多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工作上,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设置过于倾向于专业能力的培养。三是缺少专业课中强化安全教育的意识和氛围,最终忽略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

以机电类专业为例,现代机械设备都是包含机械、电气、液压与液力、气压、信息化等技术的综合产品,机电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向综合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现代机械设备的使用需预防机械加工、运输、安装、调整时的机械伤害,还需预防电气控制系统的电伤害及液压系统、润滑系统的化学品伤害,因此专业课程教学中应融入相关的伤害类型和安全防护措施。如:教学第一节课从熟悉电源开关、安全通道、消防设施位置等安全教育和急救教育开始;专业课程教学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求规范操作,发现不规范操作时,及时提出该不规范操作存在的安全隐患、可能发生的伤害及防护和急救措施,为学生营造一种安全教育氛围,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3.4 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组织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高职院校生源呈现多样性,教学中要善于观察不同生源学生的优势,基于高职院校招生生源异质分组原则开展实践教学,将理论基础更扎实的普高生源学生与技能操作更娴熟的“三校”生源学生搭配分组,形成优势互补、互帮互助的帮学小组,将专业课程与实际生产工况结合,设置实践工位,同时制定组长负责制,严格任务考核、过程考核,引导学生组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课堂之外,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科技竞赛、科研服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各类劳动实践,在劳动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搭建各级各类竞赛平台,通过竞赛实践活动发现能力较强的学生,以这些学生为组长组团,带动其他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双创大赛等活动,提升参赛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荣辱意识。

4 结语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不只是生产教育、技术教育,更是思想意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和爱岗、敬业、勤劳、合作、尊重劳动的品质,培养严谨的职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锻炼其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最终达到以劳树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实现由学生世界走向工作世界。

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全体教师参与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各类课程教学中,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最终达到开展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劳动教育。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劳动院校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