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格化研修: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教师科研成长路径建构

2023-02-10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沈敏燕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项目组工作坊研修

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沈敏燕

2019年末,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以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示范引领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高品质科研活动,促进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是加快推动示范区嘉善片区基础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科研功利化,很多教师是因为职称晋升、名师评聘需要才开展教科研活动;科研虚假化,没有基于教学实践开展真科研、实科研;科研低质化,因为科研功利化和虚假化必然导致科研品质不高,在省、市及长三角区域缺乏竞争力。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改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借助社会治理体系中“网格化管理”的动态性、全方位、数字化管理的特点——基于教师个性特点,实行精准式动态培育;基于教师全域发展需求,实行网格化全覆盖培养;基于信息化技术,整合优质资源,实行智慧化引领——开展“网格化研修”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一、校级教师赋能家园:“全纳奠基式”第一网格建构

学校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基点。教师自我规划科研成长路径,组建校内教师团队,借力校本研修,致力于全体教师赋能提质,实现教师“家园式”成长“一个不落”。

(一)学习+实践:以“明晰科研进阶路”为起点的“内驱激活”策略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当前,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问题是对教师的自我成全、自我效能感激发这类更深层的本体性价值关注较少,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更多依靠外部力量的规约,遵循一种“外铄”式的专业发展范式,而缺乏内部动机的唤醒,缺乏一种“内塑”的力量。因此,激活每位教师科研成长的内驱力是至关重要的。

1.学习看得见的科研成长范例

“教师成长始于教研,成于科研”,了解身边人的成长历程,倾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看他们的科研成长案例,感知科研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职业价值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动力。

2.实践够得着的科研成长路径

很多教师“不愿写”的原因是“不会写”,要想突破这个科研瓶颈,学校必须从“什么时候写、用什么办法写、用多长时间写、写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方面帮助教师制定详细、精准的科研规划,并提供精准的科研帮扶,让每位教师“都能写”。

(二)同质+异质:以“组建教师科研坊”为机制的“全员参与”策略

“团队理论”认为,采用团队管理,团队成员间可以发现彼此的谬误,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对彼此的方法进行评价,及时交流进而共同提高。因此,“在团队中成长”是教师成长的极佳途径。由此,借助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以“同质+异质”的原则组建教师科研工作坊,建立起“全员参与”的校级科研研修团队,开展日常研修活动。

1.学科工作坊

以同一学科为单位,所有学科成员共同参与。坊主、工作坊制度等均由各工作坊自主议定,学校报备、审核。同一工作坊内因其“同质”:教师专业一样、教学理念接近、教学方式类似,实行学科“抱团式”科研成长。

2.学科工作坊群

各工作坊根据学科特质联合组建“教师工作坊”群,如“数学+科学”理科工作坊、“音乐+美术”艺术工作坊等;也可以根据拓展课程组建“劳动教育”工作坊、“项目化学习”工作坊等。此时的坊群教师不再是单一学科的教师,而是跨学科、多学科的教师,要有“跳出学科看学科”的科研格局。

3.科研名师工作室

各工作坊的科研骨干教师和领衔人员组建成学校科研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以科研愿景、科研能力等因素为主,兼顾年龄、职称、称号等方面合理的比例,实行“导师引领+同伴互助”的科研机制。

(三)自学+助学:以“夯实教师科研塔基”为目标的“分层研修”策略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舞台,尤其对全体教师的共同成长有极大的作用。通过校本研修,以教师自主组学、团队助学的方式,借助第一网格全覆盖的特性,分层实施,为全体教师的科研发展“奠基赋能”。

1.基本素养铺路

立足工作坊建设,聚焦科研基本素养,着重于三年内入职教师科研适应性赋能,铺好新教师科研成长的路基,抬高教师团队的底部,提升队伍均衡度,实现教师科研成长无短板。

2.优化策略提能

立足工作坊群建设,聚焦科研优化策略,着重于十年内骨干教师科研成长性赋能,壮大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坚实教师团队的腰部,提升队伍专业度,实现教师科研成长有梯队。

3.风格凝练做强

立足名师工作室建设,聚焦科研风格凝练,着重于十年后名优教师科研成熟性赋能,培养科研名、优教师,擦亮教师团队的顶部,提升队伍优质度,实现教师科研成长有亮点。

二、片域优师成长社区:“能者先行式”第二网格建构

片域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支点。片域综合规划科研成长轴线,组建科研项目群落,借力双线研修,形成片域科研文化纽带,实现教师“社区式”成长“能者先行”。

(一)教师+学校:以“编写科研成长轴”为支点的“资源盘活”策略

“荷花定律”认为,荷花是以双倍的速度在开放,如果一个月是三十天,若一个月的时间能够开满荷塘,那么荷花开了半个池塘的时候是第几天?是第二十九天。所以这就是一个不断累积,最后一次飞跃的过程。因此,在第二网格中充分运用各类资源,帮助学校和教师不断积累,夯实成长路径是极为关键的。

1.教师科研成长路径

引导教师沿着“基于课堂发现问题、聚焦难点确定研点、随思随写积累实证、融于实践深化研究”的路径进行科研,帮助教师解决“不知道写什么、不懂得怎么写、不善于写好写优”的难题。

2.学校科研成长路径

通过“申报式、点单式、轮换式、推磨式”等举措盘活片域内各校优质科研资源,如人力资源、平台资源等,按照“各校孵化、合作共磨、成效分享”的途径,帮助各校实现“科研优校、科研强校”的目标。

(二)聚焦+衍射:以“构建科研同心圆”为机制的“项目整合”策略

同心圆,在数学上指同一平面上同一圆心而半径不同的圆,这个理论后来成为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的基本理论之一。第二网格研修借用这一理论,以“科研”为圆心,以“焦点项目、热点项目、重点项目”为半径,以项目整合的方式,形成教师科研研修面。

1.焦点项目组

以一些焦点项目为半径,组建片域教师焦点项目组。如“双减提质”项目组、“命题评价”项目组、“课后托管”项目组等,指向“科研服务于教育焦点”。

2.热点项目组

以一些热点项目为半径,组建片域教师热点项目组。如“五育并举”项目组、“项目化学习”项目组、“劳动教育”项目组等,指向“科研服务于教育热点”。

3.重点项目组

以一些重点项目为半径,组建片域教师重点项目组,将推动重难点课题研究作为共同愿景,充分发挥片域小组成员个人专长与团队协作作用,以开放性、周期性、典型性、共享性为原则,指向“科研服务于教育难点”。

(三)线上+线下:以“坚实教师科研塔腰”为目标的“双线研习”策略

“示范区”建设的时代洪流必然会对教育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云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是撬动教育发展的必然因素。因此,可以充分借助这两股力量,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为片域内骨干教师搭建“科研大课堂”,促进教师的科研发展。

1.科研论坛

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课博会科研专场”活动进程,以“校内磨选、片域推选”为梯度,为“区域展选”搭建好“科研论坛”的台阶。校内磨选,以“打磨”为目标,开展面向校内全体教师的校级论坛,展现教师的科研实践、科研成果。片域推选,以“推荐”为目标,开展面向片域全体教师的片级论坛,展现教师的科研思维、科研亮点。最后是区域展选,以“展示”为目标,开展面向长三角区域全体教师的实验区论坛,展现教师的科研经验、科研特色。展选的过程也是区域网格辐射引领的过程。其中“片域推选”是关键,只有这一环做得有质有量,才能保证论坛的实效。

2.空中课堂

以“空中课堂”为平台,以“校内集合、片域整合”为抓手,为“区域汇合”做好充分准备。校内集合,学校第一网格以“科研小问题”为切入点,收集整理学校教师制作的20分钟左右的“科研微课”。片域整合,片域第二网格以“科研难问题”为抓手,整合梳理片域骨干教师制作的40分钟左右的“科研录播课”。最后是区域汇合,区域第三网格以“科研热点问题”为核心,汇合精心整理长三角区域内专家名师一个小时以上的“科研直播课”。其中“片域整合”一环尤为关键,对于提升校级空中课堂质量、保证区域空中课堂品质起着重要的“筛选推优”的作用。

3.同步研修

以“互联网+”平台为载体,打破时空壁垒,以“共研、共享、共学”为过程,推进科研同步研修活动。共研,片域教师基于科研困惑、科研难点进行研讨。共享,片域教师基于科研经验、科研成果进行分享。共学,片域教师基于科研过程、科研成长进行共同学习。

三、县域名师智慧驿站:“反哺共赢式”第三网格建构

县域是教师科研能力发展的重点。根据一体化建设的目标,高站位统筹规划科研发展图谱,组建多形式科研共同体,借力区域优势,精准切入教师科研成长的关键点,培养科研精尖人才,进而锻造一支“善派名师”团队。

(一)常态+生态:以“绘制科研发展图”为重点的“高位统整”策略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长三角科研紧扣“一体化”“高品质”的高站位,以“打造一批在长三角有示范效应的科研样板”为目标,制定科研发展图谱。

1.过程常态化推进机制

统筹课题、课堂、课程三大维度,把科研过程常态化推进作为根本机制,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科研格局,形成“两库、两轴、三平台”的科研路径(两库:县域科研名师库、长三角区域专家库;两轴:一带N名师引领、N对N学校结对;三平台:青浦—青·吴·嘉项目式学习联盟研讨会、吴江—有效课堂研究节、嘉善—长三角课博会)。

2.成果生态化推广机制

坚持共建共享、联动发展的基本原则,把科研成果生态化推广作为常规机制,以“课题、课堂、课程”三课融合发展为指向,通过科研节、科研网、科研刊物等渠道,充分发挥“科教服务课堂教学、科研服务行政决策、科教服务师生发展”的学术引领作用。

(二)共建+共赢:以“搭建教师科研体”为机制的“联培联训”策略

教育共同体是教育信息化和品质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教育科研共同体,基于合作共建、互惠共赢的原则,开展“联培联训”,促进共同体内所有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成长,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互联网+”科研共同体

依托省政府“互联网+义务教育”工作平台,开展“县域内”“市域内”“省域内”三级城乡结对帮扶,组建“互联网+”科研共同体。研修过程中针对每一所学校的不同科研需求确定具体的帮扶形式,做到七个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制、同步研讨、同步打磨、同步展示、同步推广、同步考核,实现共同体教师共同成长。

2.“教育实验区”科研共同体

由嘉兴教育学院牵头,依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教育实验镇”项目,组建“一对一”“N对一”两种形式的实验镇学校科研共同体,推进“以强带弱、以点辐面”的科研过程。这个过程呈现的是同一科研风格的进阶成长。

3.“三地教育联盟”科研共同体

由青浦、吴江、嘉善三地协定,建立长三角区域三地科研联盟。围绕科研“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主题,以“轮流牵头、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各成特色”的“联培联训”机制,推进三地科研协同发展。这个过程呈现的是科研风格“异中求同”“异中求变”的品质生长。

(三)反哺+高位成长:以“培育教师科研塔尖”为目标的“精准引领”策略

科研名师,作为网格顶端的高度象征,最终目的是要带动整个区域内全体教师的科研成长。因此,需要以“反哺”的方式服务于一方教育天地,在这过程中同时促进自身更高位的精准成长。

1.辩课题

名师课题,是名师教育科研的高度呈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一张名片。在长三角区域开辟“科研之声”,开展“教师与名师”“名师与名师”“名师与大师”的思辨与对话,共享名师科研智慧,实现名师“成果辐射”效应,同时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

2.晒课例

名师课例,是名师基于科研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风格的体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二张名片。在长三角区域晒“名师优课”,分享名师课堂智慧,实现名师“教学示范”效应,同时促进名师科研再反思,推进名师科研向纵深进阶。

3.问课程

名师课程,是名师基于科研基础“教学与课程”相结合的科研成果的显现,是展示名师风采的第三张名片。在长三角区域创设“精品课程区”,链接名师课程智慧,实现名师“课程引领”效应,同时在发问、追问、探问的过程中不断锻造科研的深度、高度。

总之,网格化研修给教师科研成长带来了新的思考和成效,必能促进“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教育科研的高品质发展。

猜你喜欢

项目组工作坊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工作坊模式下汽车保险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CSCO生物统计学专家委员会RWE项目组简介
Association between estradiol level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IVF cycles with single blastocyst embryo transfer
基于数字化平台的项目组管理实践
论双导师讨论式工作坊教学法在知识产权法教学中的应用
名师工作坊促农村教师成长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第二届“新革命史工作坊”会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