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辟写作蹊径 唤醒表达意趣
——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实践探索

2023-02-10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白鹿小学钱丽芬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哲学交际习作

江苏省苏州张家港市白鹿小学 钱丽芬

习作是一项创造性思维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仔细观察、用心体验、提炼概括、自我构建,最终进行书面表达。传统的习作教学一般凭借阅读经验指导学生写作,难免存在课堂枯燥乏味、学习方式被动、评价方式单一、习作负担繁重等现象。学生在进行书面表达时缺少真情实感,缺失创作意识,缺乏写作技巧,很难获得写作的成就感。目前,在“双减”政策的落地和“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背景下,探寻轻负高效的全新习作指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能立足儿童视角,把握新教材、新特点,充分唤醒学生的表达意趣,引导学生有个性、有创意、有目的地进行书面表达,开辟了习作教学的新路径。

一、儿童哲学和“多向度”习作教学的内涵关联

儿童哲学并不是指严格意义上的哲学,而是尊重儿童的天性,顺应儿童的成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儿童成长方式。它主要指儿童智慧探求及儿童哲学素养。“多向度”习作是指顺应儿童语言学习的规律,用语言交际的手段,借鉴习作教学的“角色、支架”等理念,针对当下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与学单向倾向而提出的基于交际功能的习作教学方式。

儿童哲学和“多向度”习作教学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首先,它们的前提是一致的,都遵循了儿童的发展规律,能从儿童智慧探求的角度出发;其次,它们的目标是相通的,都注重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儿童的求知欲、表达欲、创造力。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注重从教学形式单一转向多元互动,从学生的被动习得转向自主选择,从习作知识传授转向思维生长,是以“儿童哲学”理念及实践经验为参照,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习作教学策略探索为主体,以凸显习作交际功能为主导,为学生学习写作搭建一个多维、多向、多元、多样的可以信赖的支点,探寻符合儿童生活实际的作文“多向度”教学策略研究。

二、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体验“多角色写”,凸显多维性

荣维东教授在《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指出,写作是作者在特定语境中进行的表达和交流活动,任何习作都面临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等交际语境问题。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注重写作前提,重视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重点围绕“多角色写”的习作教学展开实践研究。

例如,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多数学生在下笔时常常因为身边有太多熟悉的好地方而无从选择。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创设一定的交际语境,让学生先说清楚把这个好地方推荐给谁,从而模拟体验不同的角色来写。这样,学生就能轻松锁定写作目标,明确写作重点。如果把好地方推荐给转班进来的新同学,作者的角色就是同学,学生就会选择介绍美丽的校园,将学校美景娓娓道来;如果把好地方推荐给外地来的亲朋好友,作者的角色就是家中小主人,学生就会选择介绍家乡的风景名胜或特色小吃,让他们大饱眼福或口福;如果把好地方推荐给活泼可爱的弟弟妹妹,作者的角色就是哥哥姐姐,学生就会选择推荐自己难忘的游乐场所,对好玩的事物如数家珍……根据读者对象的不同,作者的角色可以是好朋友,是小导游,是讲解员,是产品推广员……不同角色,不同维度,自主选择。“多角色写”让写作有明确的指向性,不仅丰富了写作素材,还适当降低了写作难度,学生动起笔来更有针对性。

(二)进行“多角度练”,呈现多向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作训练亦是如此。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去练习描写,学生才能促进写作思维的生长,才能用细腻的笔触打动读者。如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习作“我的动物朋友”,在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时,学生既可以通过看的方式,抓住成串的动作写特点,也可以通过听的方式,抓住不同的声音写联想,还可以通过逗的方式,抓住相处的瞬间写情感。多个角度描写同一个小动物,发散的思维能让描写更立体,惟妙惟肖地写出动物的特点。再如习作“故事新编”,在改编“龟兔赛跑”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从结果倒推过程,一个故事有“乌龟和兔子都赢了”“乌龟和兔子都输了”“兔子赢了”“乌龟赢了”四个结局,重点围绕其中一个结果推测赛跑过程的可能性,将有很多种可能,这无疑是场“头脑风暴”,通过小组讨论选择合理有趣的情节,作出详略得当的写作安排。学生在探讨、争论、辨析的过程中懂得了想象需要丰富合理,学会了写作素材的灵活选取,培养了创意思维,同时也呈现了习作教学的多向性。

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基于记叙文、诗歌、散文等不同体裁,基于幽默、严谨、反讽等不同风格,基于片段描写、全文描写等不同篇幅,基于正方、反方等不同观点,基于成功、失败等不同结果,研究完善习作教学的操作流程和指导步骤。“多角度练”的策略研究解决了作文教学“单向”的难题。

(三)设计“多方位评”,彰显多元性

习作评改的过程是思维训练的过程。习作评价需要与思维训练融为一体,避免只用“一把尺子”去评价学生。新课标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以中年级习作教材为例,30篇习作中有25篇习作明确提出“写完后,读给同桌听,请他们评评”“和同学互换修改习作”“读给家人听,根据他们的建议修改”,类似这样的评改要求占比高达83%。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改变了原本单一的“师评”方式,从思维发展入手,实现了思辨评价的转型。教师在教学时组建以4~5人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采用自评、互评、大众评等多元化的“论坛”方式进行习作评改。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行家长评议、“粉丝团”评议、线上“云”评议等多种模式,构建完善的评估标准,实施习作教学的多元评价。

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上册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时,当学生完成了令自己心潮澎湃的场景片段描写后,在习作展示时,教师启用了“大众评审团”,并出示了“心理活动、身体反应、事情经过”三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在评出“写作高手”的同时评比出“点评高手”。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评价针对性强,修改有据可依,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在学生完成习作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设计习作评价表,利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文章内容是否生动,以及文章形式是否新颖、语言是否风趣、字迹是否美观等进行“多方位”评议,促进学生反思自己的习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让修改要求更明确、集中。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得到了有效训练,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开展“多形式展”,体现多样性

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强化学生的发表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习作展示互动,在互助式学习方式下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持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四年级下册习作“故事新编”中提出“编完后,可以配上插图,把习作贴在教室的墙报上,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有趣的故事”;五年级上册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提议“办一期‘我的心爱之物’习作专栏,贴上习作和图片”;六年级上册习作让生活更美好”倡议学生“写完后,开展一次‘共享美好生活’主题班会,共同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根据这一系列教学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墙报上展示图文并茂的优秀习作,可以利用QQ家长群、微博、朋友圈等展示学生佳作,也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创办“童言童语”栏目,用有声语言发布习作及组内成员的点评,还可以创办班刊、班报,记录学生在写作之路上的成长足迹。丰富多样的展示活动让习作成为伙伴学习的再生资源。教师要注重交际本位的“多向度”习作教学,在研究学生写作心理规律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多种资源、多样素材、多种活动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交际性、写作与展评的互动性,使习作课堂具有一定的生长力和扩展力。

儿童哲学理念下“多向度”习作教学实践,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坚守儿童立场,在思、辨、写、评、改等方面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它是一种基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多元协作”的心智活动,更是指向言语交际的轻负高效型习作教学,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哲学交际习作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菱的哲学
两块磁的交际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习作展示
晾衣哲学
幽默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