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文化理解”素养发展的美术学习策略
——以“江南民居——花窗寄情”一课为例

2023-02-10浙江省义乌市前店小学王晗绮

小学教学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花窗民居

浙江省义乌市前店小学 王晗绮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文化理解”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教师将其转化为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了解家乡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产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爱家情怀,逐步形成文化理解。

文化理解是逐步浸润的,是在各项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滋养出来的,需要情境的营造、实践的载体、情感的体悟。笔者基于具身认知理论进行教学实践探索,以“江南民居——花窗寄情”一课为例,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学实践和理论思考,对美术课堂“具身认知”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具身体验、具身探究、具身实践等来建构课堂重难点的认知,达成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素养的目标。

一、具身体验——融身于境,联结文化认知

认知是文化理解的第一个阶段,身体的知觉是认知行为发生的基础。教师结合义乌本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本土文化产生情感联结,引导学生具身感受江南民居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感悟传统本土文化背后的情感意义。

(一)探访古民居,触摸文化元素

在“江南民居——花窗寄情”一课中,学生只有感知、理解民居所承载的文化美、情感性,以“艺术”的角度解读作品内的情感,才能生发情感,传递独有的人文情怀。我们结合义乌历史景点佛堂古镇,走进古民居吴棋记,以具身认知理论为基础,将“江南民居”改编为4个课时的单元课设计。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金华市义乌前店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以义乌佛堂古镇吴棋记民居为研究对象,创设了“我眼中的吴棋记”的教学情境。吴棋记民居是义乌现存的唯一一幢砖木结构三层半高的老楼房,是记载佛堂儒商成长史的古民居,更是一座以精湛木雕艺术得名的古民居。为了能让学生在吴棋记老宅子里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通过具身认知获得学习经验,感受古建筑的文化知识、氛围,教师带领学生对吴棋记民居历史以及建筑信息进行实地调研。走进吴棋记学习的真实情境的创设基于三个部分:

(1)真实环境浸润:学生实地探访,感受民居文化氛围,明确民居各个组成部分。(2)真实物象触摸:触摸门窗、牛腿等实物,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拍摄照片,达成对雕刻艺术的初步认知。(3)真实人物访谈:采访当地老人,听取民居故事,了解居民口中的民居印象。

基于以上真实情境的策略设置,形成单元学习的核心驱动问题:“一座民居的建成为什么要花10年的时间?”学生经过第一次讨论,整合形成“我眼中的吴棋记”任务单。

(二)分享初认识,凝聚文化气息

学生运用实地调査法、访谈法等对吴棋记进行调研,各组均完成了对吴棋记民居历史和建筑信息的调研,形成调研结论,综述如下:

结论1:吴棋记民居位于佛堂镇大文头35号。吴棋记始建于1939年,1949年建成,用了10年的时间。

结论2:吴棋记整体分前后两进三开间。黑瓦白墙,是一座经典的江南民居。

结论3:我队采访了民居建筑美学家,他提出了“花窗是民居建筑的眼睛”这一观点。我队认为花窗是建造一座民居最花时间的地方。

本环节进行课前实地研学活动,使学生对江南民居代表之一“吴棋记”有了直观的初步文化认知,加深了学生对吴棋记的建造历史以及内部构造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以窗为“点”对传统民居进行以点及面、身心融合的探究。

二、具身探究——寄身于情,积淀文化理解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认知活动的三个特点:情境性、具身性和体验性。本课以“时间都花在哪儿”为情境主线,以“花窗是民居建筑的眼睛”这一指向文化理解的观念为核心论点进行具身探究,在质疑与解答的过程中,拉近学生与家乡本土文化的距离,达成认知过程基于身体活动,认知结果由身体实践传递的学习方式。以下为“江南民居——花窗寄情”课例设计过程:

(一)探寻古花窗,领略文化追求

学生对吴棋记民居有了“面”的了解后,接下来以“窗”为切入点,以窗为“点”,走入民居核心。在本环节,学生需对不同时代花窗的纹样特性以及情感共性达成理解。因此,教师筛选特性鲜明的时代,如雅致大气的明代、富贵繁华的清代以及动乱不安的民国时期,并选择三扇有时代特性的花窗。学生通过寻找花窗纹样的组成,读取图像寓意,理解时代花窗的共性:时代花窗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合作探究一】各小组分配不同时代花窗,根据图文材料,请学生思考:这是一扇什么样的窗?这扇窗传递出了什么情感?学生通过各组回答比较明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的花窗,找到三个不同时代花窗样式的特点,以及传递出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的共性情感。

在具身教育中,视觉作为人类“第一感觉”,学生用眼观察,读取花窗传递出的历史韵味,用脑思考,获得身体对花窗的第一认知,用心解读不同时代花窗背后的文化密码,提升文化理解能力。

(二)研制窗结构,意会文化寓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传统花窗不仅有实用功能,而且其制作特点、装饰纹样的构成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明确花窗的时代情感后,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榫卯技艺,学生直接尝试榫卯零件拼接,探索榫卯精妙的构成,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合作探究二】教师请学生拼接花窗榫卯零件,进行花窗的制作方式探究:这些美好的追求与向往,人们是用什么方式通过花窗传递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动手尝试拼接花窗零件,并分享拼接方法。

在对榫卯有了一定了解后,学生进一步解读花窗纹样,破解花窗情感密码。教师选择基础的几何花窗,引导学生分解花窗的主体图案,建构对花窗纹样情感的认知。

【合作探究三】传递着独特情感的花窗纹样,又藏着什么密码呢?仔细观察花窗,找到花窗的主体纹样,解读花窗的情感密码。

在小组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不同花窗纹样进行分析,通过身心的模仿认知,感受不同纹样花窗被赋予的情感意义,加深对花窗纹样的文化理解。

三、具身实践——离身于心,传承文化精神

具身认知强调全身心参与学习,而实践是具身学习的重要形式,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习得制作技能,获取情感体验。在美术课堂上,具身认知深入发掘文化知觉体验,以多样化的美术语言进行创作。在传承技法以及实践创新中,学生再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升华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爱护并传承祖国宝贵文化遗产,践行素质教育理念。

(一)设计新花窗,显现文化基因

基于学生对花窗时代密码、情感密码的解读,请学生感悟当下时代的进步与变化,以主人翁意识为当下时代赋予新的时代情感。学生分享自己的新时代追求,并选择适当图像设计新时代花窗。

(二)评析新理解,融会文化情怀

“花窗”不仅仅是花窗,它还是本土文化的凝练与结晶,它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的载体。当下时代的学生将质朴的向往与追求嵌入民居花窗,用花窗承载自己的情感寄托!

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花窗教学,以情感引领:体验感知发现—形式意义探究—文化情感认同—文化视域重新感知,是以情促情的过程。因此,花窗教学的创作过程,也是情感抒发的过程。通过各项具身认知环节,每个学生心中都镶上了一扇与众不同的花窗,寄托了不同的美好向往与追求。

在具身活动的基础上,围绕花窗文化内核的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民居花窗的时代情感、制作技法、情感表达等,学生以点及面地掌握“二次认识”江南民居的探究之法。学生在具身体验、具身探究和具身实践中掌握并运用花窗的美术语言、造型技法、文化情感,体验真实的文化情境,提升文化素养,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强文化自信,最终成为主动传承文化的载体。如此,达到美术课堂对学生的“人”的意义的培养,这才是真实有效的美术课堂。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花窗民居
传统花窗中“卍”字型的相关应用与研究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土家族房屋花窗文化内涵及其艺术美——以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以绿城云栖玫瑰园为例,浅析中式园林的框景运用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我想成为你的花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