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结石考古探秘
2023-02-09沈臻懿
沈臻懿
被牙结石“封印”的物质
当我们在镜子前观察自己的牙齿时,有时会发现牙齿表面有一些黄白色的软垢或硬化物质。用手使劲抠下一小块后稍嗅一下,其味道更是令人“眉头紧锁”。这种令人感到恶心的物质就是牙结石,亦称牙石,系口腔内细菌与食物残渣、蛋白质等形成的牙菌斑(因没有及时清除而沉积、钙化)。
在人们的普遍认识中,化石的形成往往需要极为漫长的历史沉淀。但对于牙菌斑到牙结石的转变来说,仅仅只需要一两周时间!而这一过程,同一般意义上的化石形成“如出一辙”!原来,埋藏于地底下的化石,是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渗透至生物体中,经石化所形成;而牙结石是唾液中的矿物质沉淀至牙菌斑上,钙化而成的。
牙结石自身具有规律性分层的特点,每层厚度基本在20至200微米之间。每两周左右,人们口腔内的一批微生物就会钙化成为牙结石。如此循环往复,一层又一层被钙化的口腔微生物就会不断地附着于牙齿之上。如果不加以清洁和除垢,大量口腔微生物组就会留存于牙结石之内。生物体死亡后,大部分的身体组织都会分解,真正能够形成化石的仅仅只有一小部分。
牙结石鉴于其钙化方式,得以将微生物等予以极大保存。研究表明,牙结石中有90%左右的体积为口腔微生物组,其余则为食物残渣、自身DNA、病原体以及来自环境中的烟雾、灰尘等颗粒。毫不夸张地说,任何进入口腔中的物质都有可能被牙结石所“封印”。换个角度而言,其就如同一个“时间宝库”,蕴含着诸多人体一生中的细节信息。
人类牙结石、龋齿等牙齿疾病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激增
考古学家眼中的“香饽饽”
牙科医学的发展以及健康生活的习惯,促使现代人采用刷牙、牙线以及洗牙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牙结石。但对于远古时代没有刷牙习惯的人类来说,牙结石在彼时普遍存在,沉积数量较大的情形也极为常见。作为一种矿化化石,牙结石可以保留相当长的时间,甚至在距今4.8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牙齿上亦有发现。
早些年间,牙结石和考古之间似乎相去甚远。考古学家在研究时,往往会将牙结石从骨骼上去除,并不对其进行专门检验。但近年来,牙结石已然成为考古学家眼中的“香饽饽”,其留有的考古信息日益受到关注,研究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科学家借助于稳定同位素比值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对考古发掘中出土的古人类牙齿上的牙结石予以化学成分分析,从而研究彼时人类的饮食结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人口迁徙等方面内容。
人类从狩猎时代逐步过渡至较为平稳的农耕时代后,食物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转而以高淀粉类食物为主。这些食物残渣会大量留存于牙齿表面,加之落后的口腔护理,极易产生菌斑等牙齿问题。诸如牙结石、龋齿等牙齿疾病也随之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激增。
在不少考古遗址中,有时会出土各类古代食物或者器物中残留的食物等。客观而言,这些考古发现亦能辅助人们对古代饮食习惯、食物结构等方面的研究。但前者反映的更多是较短时间内的一些进食情况,而牙结石则能较为充分地反映出某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的饮食构成。毕竟,一层又一层的牙结石非一日所成,其贯穿于个体的一生,因而能够提供更为长久的食物结构周期和记录。
对于考古学家来说,数千年前甚至更久远的化石上的牙结石,都是一段段“被尘封的历史”,需要用专业技术和手段来揭示这些“未解之谜”!
揭示过去之谜的“时间信息宝库”
牙结石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和遗传信息的稳定载体,保存有大量的代谢信息。科学家们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得以发现牙结石中可能来源于膳食的植物微化石,如淀粉颗粒、花粉等,以及代谢产物。德国慕尼黑大学考古学家在对3700年前的黎凡特人进行研究时,即通过检验遗骸中的牙结石,来分析当时黎凡特地区的饮食结构。科学家研究古人牙垢中的植物微化石成分后,发现了古代黎凡特人食用的本地产小麦、椰枣等粮食及水果。但与此同时,科学家还在牙结石样本中发现了香蕉蛋白、大豆蛋白以及姜黄等信息。当时,只有亚洲才种植香蕉、大豆等产物,而黎凡特地区并不在种植范围之内。这一发现,似乎也说明了在3700年前,就已经有专门的商队和贸易,将亚洲的水果、谷物和香蕉等运输至地中海。这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现,无疑均来自牙结石考古的助力。
牙结石的形成,即是牙菌斑经历周期性的矿化。在这种过程中,龈沟液和唾液中的磷酸钙离子会在牙菌斑基质中沉淀。矿化作用的存在,使得牙结石还可以保存相当数量的遗传信息。牙结石中含有的羟基磷灰石礦物会与DNA紧紧结合在一起,从而让遗传物质得以长久保存。科学家通过对于个体相应部位中所含的DNA含量进行检验测定后发现,牙结石中存有的DNA含量居然大大超出牙齿、骨骼等部分,这也使其成了古代DNA考古来源的“富矿区”——其DNA含量比牙齿、骨骼要多出10倍乃至1000倍之巨。
牙结石中有9 0%左右的体积为口腔微生物组,其余则为食物残渣、自身DNA、病原体以及烟雾、灰尘等颗粒
既然科学家已在4.8万年前的古人牙齿上发现牙结石,那么这一“时间信息宝库”能否带领人们去揭开更为遥远的过去之谜呢?诚然,牙结石是古代DNA来源的“富矿区”,但DNA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有着半衰期的存在。每隔一段周期,构成DNA骨架的核苷酸间的化学键有一半就会断裂。这就意味着,倘若时间过于久远的话,DNA也将无法保存。但相较于DNA来说,蛋白质的化学性质更为稳定,且存续时间更持久。目前已发现的最为古老的牙结石,存在于一只距今1200多万年前的中新世森林古猿的化石上。在这一如此远古的牙结石中,基本不会有完整的DNA存在,但如果还含有完整蛋白质的话,借助于古代蛋白质的分析,也可帮助人们对祖先生存状况等展开研究。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