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之力
2023-02-09肖赣贞
肖赣贞
自信——自己定义成功
作为一种心理能量,自信是正面的心理特质。有效的自信不但是对自己的能力边界有清晰的认识,而且是有足够的动机和意愿去克服困难,甚至能做到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有效的自信是我们应塑造和培养的品质。真正自信的人鲜有自我内耗,更愿意积极地表现自己,从而获得更多机会。
自信支撑下的“诺奖”得主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优秀的绵羊》中写道:“真正的自信是不管他人试图灌输什么理念,自己都始终坚信‘我的价值远超做出的成绩,自己决定什么是成功。”
68岁的科学家卡塔琳·考里科是一个自信满满的人,她与德鲁·韦斯曼因“发现核苷碱基修饰”荣获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考里科出生于匈牙利东部小镇萨拉什,1973年考入塞格德大學。在一场学术报告会上了解到“信使RNA”(mRNA)后,她对这种神奇的分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78年她攻读博士学位,重点研究mRNA的应用。毕业后,考里科进入匈牙利科学院塞格德生物中心生物物理研究所。遗憾的是,她1985年被单位解雇,那一年她30岁。
考里科走投无路,只能远赴美国费城,在天普大学谋得一个博士后职位。她和丈夫带着年仅两岁的女儿开始在异国他乡生活。在美国,考里科的科研道路走得并不顺畅——她与导师发生了冲突,原因是两人关于mRNA的认知有差异。
考里科1990年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进一步坚定了研究mRNA应用的决心。但是,她提交的有关采用mRNA开发疫苗的基金申请未能获批。年年申请年年被拒,她坚持了8年,仍无法为这一课题申请到基金。随后她被降级降薪,只能到实验室动物房旁边的一个小房间办公。
雪上加霜的是,考里科这时被诊断出患有癌症,需要进行两次手术。她的丈夫由于签证问题不得不滞留在匈牙利,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无法到美国。考里科只能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独自照顾孩子。她甚至没经费订阅最新的科研杂志,只能想办法复印。面对如此绝望的境遇,一般人早就离开学术界了。但考里科在自信的支撑下熬了过来。“我想过去别的地方研究别的东西,也想过自己可能不够优秀。”她表示,“但我努力说服自己:万事俱备,只需要把实验做好。”
后来考里科的身体基本康复,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成功。值得一提的是,她还把女儿弗朗西亚培养得很好。也许是继承了母亲坚韧不拔的自信精神,弗朗西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连续夺得划艇比赛冠军。
“预防焦点”与“促进焦点”
有一种观点认为,自信的人必须是优秀的人,平庸的人的自信是无用的。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我们之所以会自我怀疑,就在于把关注点和衡量标准转移到了外界。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我们有时不得不为了争夺“优秀”的名额而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并一直活在“我不够好”的压力之下。事实上,建立在与他人比较的基础上的“自信”,是一种畸形的优越感。它很容易把我们导入“预防焦点”模式,使我们在行动时更关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做错的地方,从而强化自我怀疑。
1997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托里·希金斯提出调节焦点理论,把一个人尝试达成目标的模式分为“预防焦点”和“促进焦点”两种。“预防焦点”的人以“不做错误的事”为先,采取预防性的处事态度,尽可能守住拥有的,而不去追逐新目标;“促进焦点”的人以“做正确的事”为先,倾向于冒险、尝鲜。
“预防焦点”的人不断在心里检查自己当下的一言一行,问自己有没有做错,有没有不符合“标准”,结果把言谈举止等自然行为从“自动化加工”变成“主动加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讲话、走路以及肢体语言等都是“自动化加工”,不会刻意为之。这些行为实在太频繁,如果每每都主动思考,就会造成巨大的认知负荷。
只要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清晰的认知,那么无论能力在什么水平,都有资格自信。有80分的能力,去做85分的事情,这是自信;有50分的能力,去做55分的事情,同样是自信。
心理学家认为,真正的自信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外在自信。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人们需要通过与别人建立联系来实现更好的生活。对自己是否具有足够的信心,往往与人际关系有直接关联。小时候,人们非常在意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来自朋友、老师、同事等不同社会关系人的评价,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在内化别人对自己的反馈的过程中,一个人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这些反馈除了直接评价外,还包括表情、肢体动作、语调等非语言信息。别人的评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这种未知既让人期待,又让人恐惧。外部评价如果没有内化形成一种自我认知层面的自信,就会成为一个人不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二是内在自信。稳定而持续的外部评价,往往能够让人将来自外部的肯定内化成内在自信。内在自信对于一个人的外部形象、工作效率、表达能力都有积极作用。但内在自信有可能存在问题——对自己的认知与客观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存在自信。一个人会通过一系列标准设定不同的评价体系,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获得一定的自我优越感。通过比较获得的自信是不稳定的。真正的自信是存在自信,即意识到自己的快乐与痛苦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自己能力如何,都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专属的位置。
由外而内,关注自我
培养真正的自信,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把目光从外在转向内在,更多地关注自我。许多人羞于考虑和谈论自我,一直关注外界,包括外界给自己提出的要求、设定的目标,外界对自己的印象和认知……为了取悦外界,满足他人,很多人不断奔波。
这会导致两种结果:要么是达成要求之后的优越感 ——我终于证明了自己,终于爬得比其他人更高;要么是尚未达成要求的自我怀疑 ——我与其他人相比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必须加把劲努力追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激情和动力,都很容易被忽略。
真正的自信由自我关注、激情和安全感三个基本要素组成,是基于对自己的清醒认识,有勇气和韧性去做力所能及甚至超出一定能力范围的事情。真正的自信,必须基于对自己的充分认知和理解。我们要把目光更多地放在自己身上,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我能做”和“我想做”两个方面来考虑。“我能做”关乎自己的长处和短板,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我想做”关乎偏好和兴趣,可以避免分心,全神贯注地沉浸其中。
自信的最大敌人是患得患失。过度关注结果会激活自我监控功能,不断扫描、检查自己的一举一动,以及行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信息和线索,试图规避一切不稳定因素,最终与自信渐行渐远。最关键的心态是放松:做成了很好;就算做不成,也能够从中得到收获。不能要求自己“绝对顺利”,克服困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安全感包括心理和生理两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抵御困难和威胁,是自信的支撑。在采取行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面临各种各样的威胁。一个自信的人认定:自己有能力克服它们,越过它们。要达成目标,一是为自己提供足够的“心理储备”,作为有效的支撑和力量来源。例如收集、丰富和充实成功经验。二是让自己保持较好的状态。我们的想法和信念实际上受到身体的影响,它会向大脑传递“好”或“坏”的信号,影响大脑做出决定。换句话说,如果身体状态良好,健康、充满力量,就会倾向于做出更具进取性的决定;反之,如果身体状态不好,就会倾向于回避、保守甚至退缩。
编辑:姚志刚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