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之“痛”
2023-02-09项艺
项艺
“黄牛”的另类获利渠道
2023年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规范管理、促进演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明确,为加强观众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营业性演出活动的规范管理,大型演出活动实行实名购票和实名入场制度,即观众在购票时须输入自己的实名信息,入场时须携带本人身份证进行信息核对和人脸识别,“人证合一”才可进入场地。
在实名制施行后,“黄牛”无法如从前一样囤货居奇,有些人便做起了“代拍”。买家须将身份信息、门票费用和“代拍费”一同给到“黄牛”。“黄牛”会提前告知“代拍”规则,若拍中则交易完成,拍不中则全额退款,由其背后的“代拍团队”负责抢票。“代拍团队”通过编写模拟真人的抢票程序来加快购票速度,并采用“人海战术”多线同时运行抢票程序,以增大拍中的概率。
除了通过“代拍”倒卖公开销售的门票以外,“黄牛”所兜售的邀请函更是被炒到令人咂舌的高价。邀请函即主办方分发给赞助商和媒体的“内部票”,其观演位置和视野相对优于普通票。因此,“黄牛”对其的报价远高于“代拍”普通票。持邀请函入场同样须“人证合一”,“黄牛”有办法在卖出邀请函后帮买家录入身份信息。
实名制施行后,有消费者表示,虽然某些热门演出仍一票难求,但很多演出的票比以前相对好买一些了。近日,某明星演唱会前“黄牛”集体退票的话题冲上热搜。不难看出,在实名制施行后,一些“黄牛”的算盘落空,只能主动退票以减少损失。不过,也有“黄牛”不甘心,除了采用老套路贩卖所谓“工作证”之外,甚至有人以“内部入场渠道”为噱头欺骗无票粉丝,在收款后竟将粉丝强行推过检票闸机,严重扰乱公共秩序,终被警方拘留。
逐利的“黄牛”给文化演出市场蒙上了一层灰雾。要更好地回答消费者“如何抢到票”这个问题,需要各方进一步协同配合,特别是加强市场监管。
真假难辨的“潮玩”
随着盲盒爆红,“潮玩”这一相对小众的文化产品进入大众视野。“潮玩”是潮流玩具的简称,通常指以设计师、艺术家创作出的IP为基础,衍生出的一系列周边产品。除了盲盒以外,手办、版画等都属于“潮玩”的范畴。相关行业报告显示,中国“潮玩”产品持续普及,预计2023—2026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24%,2026年零售额将达1101亿元。
有着千亿元零售额前景的“潮玩”,其产业链核心就在于IP。IP本身具有艺术价值,赋予了“潮玩”一定的收藏属性。另外,限量发售的“潮玩”,例如盲盒中的稀有款,有增值空间和拍卖价值。因此,“潮玩”二级市场一直热度不减,不仅吸引大批爱好者参与交易,也引起少数不法分子的关注。
2022年8月,有消费者报警称,在网上买到某款热门“潮玩”盲盒的假货。警方经侦查,揪出一条从制假到售假的产业链,涉案工厂在一年时间内累计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潮玩”盲盒9万余个。稍早,某地警方收到一封投诉举报函,称某公司涉嫌未经许可,擅自生产某款“潮玩”。经调查,被举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某接下了客户陈某的“潮玩”订单,由陈某提供原版样品,刘某的工厂负责打版生产。订单上的“潮玩”总数为4.8万个,销售总额为22.08万元。在以上两起案件的办理过程中,涉案工厂均未能提供相关“潮玩”的《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合同》或授权文件资料。
根据第三方企业信息查询平台的数据,“潮玩”行业头部企业泡泡玛特,因IP纠纷起诉他人或企业的开庭公告已超过100个,大部分涉及商标侵权和著作权侵权。
剧本杀场所须加强监管
针对“潮玩”制假售假案,除了根据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制,相应的惩罚性赔偿制度也在不断完善。2020年,我国完成修订的《专利法》《著作权法》明确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202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对知识产权民事案件中惩罚性赔偿的适用范围,故意、情节严重的认定,计算基数、倍数的确定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消费者担心买到假货,版权所有者担心被侵权,相关公司担心遭受经济损失,这些对于“IP为王”的“潮玩”来说,都是隐患。我国正在不断加强对于商标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未经许可使用注册商标、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无论是生产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应加强自身的版权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市场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消费新选”的问题
打开某点评软件中的休闲娱乐分区,密室、剧本杀这些新兴文化娱乐场所被划为一类,成为“吃饭、逛街、看电影”以外的消费新选。这类以内容为主要卖点的消费场所,随着其数量增多、规模扩大,问题也频频浮现。
一是内容的监管问题。密室与剧本杀的内容主题涵盖范围较广,部分“恐怖程度”较高的剧本中不乏血腥暴力元素,甚至涉及色情内容。这会对消费者造成负面影响,更会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引导。针对该问题,上海市文旅局早在2021年就发布了《上海市密室剧本杀内容备案管理规定》(下称《规定》),提出除了商家自审自查,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以外,商家应当主动向所在区文旅局提交剧本备案;对不适宜未成年人参与的密室剧本杀活动,商家应当在显著位置或活动前予以提示,并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二是内容的版权问题。剧本杀与密室这类文化产品的核心在于剧本,然而市场上不乏盗版“剧本包”。中国版权协会副理事长王迁等行业专家指出,如果剧本涉及的文字组合具有独创性,或者其中插图为原创,那么劇本杀所用剧本应当属于原创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商家所使用的剧本,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例如购买公开发售的剧本,合法获取授权,等等。《规定》还提出,商家在备案时,应出具相应剧本的版权合法性证明。
剧本杀与密室这类新兴文化产品需要健康的市场,让创作者能放心地产出更多优秀作品;消费者也能在消费时拥有更多的选择。
未成年人数字文化消费
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技术赋能下的文化产业正经历转型与重塑。网络直播、长短视频、社交电商等数字文化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抖音发布的《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这一年中演艺类直播在抖音开播超过3200万场,场均观众超过3900人次。抖音演艺类直播收入同比增长46%。
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加上部分无良主播为获利而进行语言诱导和情感绑架,致使未成年人的心理防线被击溃,消费行为走向失控。
此类事件频发之下,对于未成年人在数字消费行为上的监管正在加强。2022年5月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直接点出网络直播中的违规乱象,划出底线、红线。例如:禁止为未成年人提供现金充值、“礼物”购买、在线支付等各类服务,要求不得为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主播服务,禁止以打赏额度为唯一依据对网络主播排名、引流、推荐,禁止以打赏额度为标准对用户进行排名,等等。明确的条例与严格的措施,可见治理之决心。
除了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不仅外界应加大针对相关问题的宣传力度,家长也应注意孩子的上网规范,做好家庭监管,建立“里应外合”的保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