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路径探析
——以盐城师范学院为例

2023-02-09虞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盐城双碳战略

虞杨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1)

在当今世界,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经济和社会构成严峻挑战,导致极端天气事件、海平面上升等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共识[1-2]。此外,国家认识到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减排行动不仅有助于环境保护,也对经济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双碳”战略,“双碳”战略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目标,具体来说,“双碳”战略的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峰值水平(碳达峰),然后逐步减少排放,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碳中和)。实施“双碳” 战略是统筹国内国际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变革提供支撑。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高等教育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3]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4],为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认识战略的重要性,适应新时代的需求,积极主动作为,自我革新,强化战略思维,将国家战略融入自身的发展规划中,以实际行动服务“双碳”战略的实施。

1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重大战略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是通过服务社会重大需求,与社会产生良性互动,推动知识不断激活、重组进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高等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回应全球气候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5]。实施“双碳”战略是我国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高校作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的主阵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不仅是履行基本职能、践行“四个服务”办学指针的重要体现,更是面对“两个大局”和时代大势主动作为、自我革新的必然要求[6]。

1.2 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施“双碳”战略不仅是协调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中国强国目标的实现。实现“双碳”目标,根本上要靠科技创新,要靠一流创新人才,高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摇篮,须着眼“双碳”科技创新对人才的紧迫需求,立足于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四个面向”战略方向,将“双碳”理念融入教育体系,培养具备绿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推动建设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为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1.3 争取办学资源的天然需求

办学资源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决定了高校的行为方式和战略选择。各主要经济体与碳排放大国的“碳中和”目标使得全球经济将全面进入以低碳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国际新格局,环保、低碳等领域的研究和教育将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高校服务“双碳”战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在国内外的声誉和影响力,还能通过进行绿色低碳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打造相关品牌项目,吸引政府、企业、社会科研项目和资源的支持,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2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存在问题

2.1 “双碳”理念科普赋能和引导作用有待提升

首先,高校传播“双碳”理念的宣传渠道单一,通常局限于传统媒介,如校报、校园广播、社团活动等,未能充分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导致传播覆盖范围受限,难以触及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其次,社会化融入不足,大多数高校仅针对校内师生开展了单向宣传教育活动,未将“双碳”理念融入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日常生活,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师生和社会公众参与度较低,制约了科普效果和影响力,难以形成社会化的传播效果,限制了理念的扩散[7]。另外,高校的科普内容往往偏向于技术和政策层面,忽视了“双碳”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深层次联系,导致传播内容相对单一,难以引发更广泛的共鸣和关注。

2.2 “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高校在推进“双碳” 人才培养时缺乏整体性规划,只是在不改变既有制度安排的前提下完成新任务,导致“双碳”教育和科研成果零散,缺乏统一目标下的协同配合[8]。在专业的“双碳”学科建设中局限于与环境相关的专业,忽视其他学科领域的融入[9-11],且教学模式相对传统,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和创新教育。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社会对“双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高校的培养模式尚未与之充分匹配,导致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师资队伍结构中“双碳”达标人才供给不足,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团队尚未健全。

2.3 “双碳”技术攻克成功与转化应用率有待提高

“双碳”技术攻克涉及能源、环境、材料、工程等多个学科领域,而高校中的跨学科研究合作机制尚未健全,限制了“双碳”技术攻克的综合性和深度。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偏向于重视应用价值和短期成果,使得许多潜在具有长期影响力的“双碳”基础研究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可能会限制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双碳”技术的发展。此外,高校对“双碳”技术转化的规划和发展路径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的技术成果转化策略,存在产学研协同不足、产业需求与技术成熟度不匹配等问题,导致一些技术成果被封存在学术论文中,未能得到及时转化应用。高校科研通常偏向基础性和探索性,而实际应用更强调实用性和经济效益。这导致科研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实际解决方案,需要更多的中间环节和实践经验,另外,技术转化通常需要与商业机构和产业合作,但高校与商业界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缺乏商业化思维和对产业需求的理解,这可能阻碍技术的成功转化。

3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的实践路径

高校应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战略部署,紧密对接产业发展需要,扎实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科链、科技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升服务建设“双碳”战略的耦合度、协调度和贡献度。

3.1 融入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生态,以学科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双碳”战略的耦合度

高校要突出学科建设龙头地位,遵循“平台—人才—学科”发展逻辑,把握绿色转型重要发展契机,利用学科建设项目资源,发挥高校基础与新兴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的优势,以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学科建设体制机制为抓手,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开展学科布局,鼓励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引导跨学科研究,建立学科与平台协调发展模式,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筑牢服务“双碳”战略的学科基础。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双碳”研究机构或中心,整合校内外相关学科和研究资源,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架构,规划“双碳”研究的发展方向、组织科研项目的申报与管理,促进不同学科间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建立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措施,鼓励跨学科合作,推动“双碳”研究深入发展,为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和科学指导。

盐城师范学院围绕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战略要求,聚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实施“扬优、扶新、集群”学科专业发展策略,积极建设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自然保护区管理等专业,形成生化制造、新能源、绿色建筑与城市生态环境等特色专业群。学校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导向,建设产教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形成致力绿色产业发展的技术服务、校地融合、人力支撑等立体协同发展的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沿关键技术与工程化应用研发,整合形成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光电器件与测控工程研究、盐土生物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心、江苏省农业养殖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滩涂生物资源与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并以省级平台为依托,设立开放课题促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2 对接绿色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育人模式创新提升服务“双碳”战略的协调度

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从特色学科、研究专门领域和技术专长等方面找准服务“双碳”目标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动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创新,努力培养与“双碳”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各行各业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探索完善产教、科教、校企融合的育人新模式,支持跨学院、跨学科组建人才培养团队,依托优势专业群,聚焦服务地方产业集群,联合企业、科研院所,组建跨企业、跨单位科创中心,形成人才协同培养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多层次人才培养,促进培养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引领带动全面加强“双碳”人才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环保和能源领域的科研项目,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快完善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赋能技术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12-13]。

盐城师范学院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积极引企入校,开展绿色产业紧缺人才定向培养和合作办学,不断深化校企共建,打造合作联盟,构建集项目开发、项目孵化、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师资培养、学生就业于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盐城新能源、化工等领域的20 多家企业建立产教融合协作关系,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了大量相关产业的人才。学校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以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为导向,建设学科交叉研究团队,成功打造了绿色化工、电化学储能、环境生态与修复、滩涂生物多样性、滩涂环境生物学等一批交叉学科研究团队。

3.3 瞄准绿色经济发展的科研需要,以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双碳”战略的贡献度

针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科研需求,高校应当以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切入点,一是要强化技术创新联合攻关。主动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对接联系,从现实生产需求、市场需求中总结和提炼科学问题,转化为科研攻关课题。同时积极促进成果的高质量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二是提供发展规划咨询服务。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方向,集成研究方向、团队、平台、项目、成果的多维协同发展的地方特色新型智库,提供技术咨询、指导和决策服务。三是积极搭建宣教平台。组织绿色低碳主题论坛、培训和展览,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对“双碳”战略的了解和支持[14]。

盐城师范学院聚焦“双碳”领域“卡脖子”问题进行科研攻关,为“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湿地学院致力废弃盐田快速高效改良技术攻关,创造了废弃盐田重盐土机械水直播稻谷单季亩产新纪录。海生院团队厘清了20年时间内土壤中甲烷氧化速率的变化规律,为滩涂土壤水稻科学种植和滩涂土地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该领域顶级学术期刊。化工学院致力于废水处理技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土壤生态毒理与质量提升方面研究,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盐城多个地区的畜禽粪污处理处置工程和土壤培育中,有效把环保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围绕 “沿海、绿色”发展方向,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盐城分院”、沿海发展智库等省级重点智库,为盐城实施“生态立市”战略、世界自然遗产地申报、绿色产业发展等提供技术咨询、指导服务,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同时积极开展面向政府、企业、公众的“双碳”科普活动,学校海生院为地方各县市区分管科技条线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开设“双碳目标下用科技支撑盐城主导产业绿色发展”的专题讲座,为各条线从业主管人员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做法提供基础。湿地学院开设“湿地讲堂”系列讲座,邀请诺贝尔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以及中国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提升 “双碳”科普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4 结束语

高校服务“双碳”战略,既是学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也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大局。近年来,高校已深刻认识到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积极作为,但在“双碳”理念科普赋能和引导、“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以及“双碳”技术攻克成功与转化应用等方面仍存有问题。高校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战略思维,立足于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入手,主动对接国家、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企业低碳、零碳技术需求,加快研究因地制宜的“双碳”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盐城双碳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战略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