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空间共同体
——唐人街

2023-02-09刘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30期
关键词:唐人街华裔华人

刘青

(广州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540)

当第一代华人移民因“淘金热”而初到美国时,他们就把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等都带到了异域国度。华裔移民在美国的“淘金”历史就是华人群体在美的奋斗史,而华裔美国文学则记录了这一特殊历史事实。纵观华裔美国文学的书写历史,其书写内容经历了从个体家庭到华人群体、从关心小我到关怀族群甚至关注整个自然与宇宙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个体家庭还是华人群体,他们在美的奋斗历史始终离不开其外在的生存空间,即唐人街。从最早期的华裔作家的文学创作之路到现阶段华裔文学成为美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唐人街的书写一直是华裔作家们创作的必要元素。它不仅是华人故事发生的真实生活空间,也是华裔作家们的文学想象空间。本文通过梳理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及唐人街的形成历史、细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有关唐人街的书写内容,从而解读华裔群体的共同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具有重要的文学内涵和社会意义。唐人街社区承载着一种与美国主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是异质文化里中国文化景观的缩影。

1 “共同体”概念

在古希腊时期,“共同体” 一词就有了较为清晰的概念,其原意是指城邦设立的市民共同体。《荷马史诗》中对共同财产、土地、正义与情感,以及命运等均有讨论例证。如奥德修斯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就这样问自己:“这里的人是强横野蛮,不明正义,还是友爱来客,心中虔敬神明?”[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这种宾客情谊就是一种共同体的友爱,因为主人和客人都在遵守着某一种共同的契约。到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在其著作《共同体与社会》中对“共同体”一词与“社会”一词进行了明确的区分。他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有机体’,是用来识别具有共同‘情感忠诚’元素的人群的,道德和习俗是维持其存在的根本;其对立面则是作为‘机械聚合体’的社会,需要依靠政治、法律、法庭和监狱去维持其平衡。”[2]因此,“共同体是持久的共同生活,社会只不过是暂时的。因此共同体被理解为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3]对于“共同体社区”,美国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对其特征进行了概括:“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他们不同程度地扎根于赖以生息的土地,每个人都生活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中。”[4]这一概念里的社区是具有明显空间地域范围限制的共同体,基本能够识别和界定人们的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

自“共同体”概念的研究流行起来后,国内外不少学者积极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共同体要素。国内美国少数族裔文学的研究专家认为,族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的内涵包含5 个方面:“文化记忆、文化空间、文化性别、文化身份和文化精神。文化共同体思想研究需要从文化记忆追溯其根源,从文化空间与文化性别阐释其嬗变,从文化身份呈现其指涉,从文化精神探求其内涵。”[5]族裔文学中的文化空间共同体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族裔人群的真实生活空间,也是族裔作家们的文学想象空间及创作来源。这一空间共同体能从多个层面呈现文化的传承,能在历时与共时的历史语境中理解族裔群体文化的意义。因此,华裔文学作品中的空间共同体——唐人街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是中华文化在异质文化中的传承结果。唐人街既是华裔族群的外在真实生活空间,也是华裔作家们的文学想象空间。

2 唐人街的形成

美国唐人街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中期,是最早期的华人移民在异国他乡建立的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地理空间。这一地理空间是华人移民初到美国的必然落脚之地,也是美国华裔群居的文化社区空间。它以外化的文化属性为标识,凝聚着华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使身处异域文化中的他们依然能够生活在熟悉的文化空间中。对他们来说,唐人街是能够提供精神慰藉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场所,唐人街就是他们的中国。唐人街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华人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奋斗历史。

在唐人街,人们的外在长相、日常语言、衣着习惯、饮食文化、价值观念等都与当地的美国人不同。这些不同之处都体现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对美国人来说,这些完全陌生的文化习俗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历史学家们记载道:“旧金山的中国人在这个城市里与众不同,他们的五官——眼睛、耳朵、鼻子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在每条街道上都可看到他们款步而行。白人移民从没有见过这样的种族,往往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好奇地端详这些古怪的人们。”[6]

“淘金热”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偶然聚到了一起。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穿着、价值观念等都各不一样。被“淘金热”所吸引而来的第一批华人由于衣着、长相、饮食、风俗习惯的不同而具有异国情调的吸引力,但同时也被看作是异类的种族。外在和内在的差异导致冲突的产生,从而使外来的华人在个人生活、社会关系和种族关系等方面遭遇被歧视的境况。他们没有机会承担社会上的重要工种,而是被严厉地限制在洗衣店和中国餐馆里。洗衣店和中国餐馆大部分位于华人社区,华人聚集于此,避免和白人发生竞争冲突,从而在居住方式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种族隔离,唐人街由此产生并扩大。

旧金山的唐人街历史最为悠久,大约产生于1850年左右。随后,大批华人来到旧金山并进入当地劳工市场,华人劳动力的数量有了明显提高。横穿美国大陆的铁路建成之后,美国西海岸的华人则逐渐向东转移,因此在东海岸的纽约等地也出现了唐人街。据历史记载,到1940年左右,美国共有约28处唐人街。唐人街是华人社会的缩影,它功能齐全,容纳着各种体现中国文化的承载物。唐人街有多个街区,街道上都铺着鹅卵石,木屋和砖房整齐而密集地排列着。中国餐馆、洗衣店、古董店、商行、庙宇、会馆等都应有尽有。在异域空间里,唐人街就像是一座独立的小城,它是华人的住所地、避难所,也是他们心灵收获慰藉的港湾。

到了19世纪70年代,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许多华人因此失去了工作。为了谋生,他们自愿接受低廉的工资去做其他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于是,美国白人工人将华人视为竞争对手,他们对华人的态度由最初的好奇转为苛刻粗暴,甚至想要将华人排挤出美国。在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美国史上第一个限禁外来移民的法条《关于执行有关华人条约诸规定的法律》,即排华法案,规定十年之内禁止华人劳动力进入美国。那些已经来到美国并蜗居在唐人街的华人们受到了恶意诬蔑和攻击,他们不得不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自救的手段,不得不向内部收缩、依靠唐人街自我封闭的生活方式来保护自己。直至二战后,美国人对华人的排斥情绪才有所缓解,美国顺势取消了排华政策,更多的中国人涌入美国,来到唐人街。华裔人群因而不断壮大,唐人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它能容纳的华人移民越来越多,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情结也就越来越浓郁。这种文化情结毫无疑问深深地影响了居住在唐人街或曾经生活在唐人街的华裔作家们。他们大多是在美国成长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华裔移民,对他们来说,唐人街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模式、唐人街就是承载中国文化的地理空间。在他们的作品里,唐人街不仅是故事中人物生活的物理空间,更是故事外的作家们的文化呈现空间。唐人街里浓郁的中华民族文化氛围,使其永远是华人群体疏解思乡之情的好去处及心灵栖息之所,也是华裔作家们的重要创作源泉。

3 华裔美国文学中的文化空间唐人街及其文化情结

唐人街为身处异质文化环境中的华人移民提供了文化认同的现实依托,是华人们在文化层面上的家,而成为华人的聚居地。唐人街的地理空间、衣着饮食、语言文字、风俗习惯、价值传统、精神追求等保障了华人移民在陌生环境下的熟悉而亲切的文化生存空间。这些要素深深影响着华人的情感和思维方式,形成中国文化情结。华裔作家们都有着这种抹不去的中国文化情结,他们在作品中展示着中国文化的各方各面,“其目的正是为了在美国社会中为自己的族群搭建一个可供东西方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在东方主义的缝隙里开拓出自己族群的生存空间。”[7]当作家们在描述唐人街故事时,蕴含在文本中的中国文化情结也就得以展现,因而众多华裔文学作品里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活空间——唐人街。

在《华女阿五》的开篇,作者就描述了唐人街是“一个小而紧凑的区域,俯瞰着繁忙的海港……,在它狭窄而拥挤的街道上,美丽的钟声响起来。”“对于这个西方的中国,在21世纪初的十年里,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和他的妻子及家人定居下来了,他们和其他广东人生活在同一个唐人街社区。”当女主人公黄玉雪想要买一个壁龛时,她很快地问遍了唐人街上的所有店主,这说明她对唐人街极为熟悉。她也曾抱怨“谁会对一个住在唐人街地下室里的穷困潦倒、半辈子都在打工的不起眼中国姑娘的故事感兴趣了。”[8]但父亲还是不允许她离开唐人街,因为唐人街里更为安全、更有归属感。当黄玉雪想要在唐人街经营陶器生意时,她费了很大工夫才找到可供出租的地方。最终,她把所有必需的东西都带到了唐人街,开了一家陶器店。她的行为立即吸引了不少人,人们出于好奇都会停下来看一看她的作品,特别是那些美国白人。黄玉雪生活在唐人街、工作在唐人街,她在唐人街度过了大半生。唐人街就是她的庇护所,哪怕自由受到限制、哪怕被白人监督着,只要待在唐人街,生存就能得以保障。

在《华女阿五》中,作者还描述了一些发生在唐人街的中国风俗习惯,如葬礼和做饭。作者描述了送葬的队伍及与葬礼相关的一些习俗,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礼俗。关于做米饭的方法,作者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从用米量、搓揉漂洗方法、加水量、火候大小,到判断米饭是否已经煮熟或烧煳的方法。作者还颇有兴致地介绍了多种中国菜的做法,如番茄炒牛肉、糖醋菠萝猪肉、荔枝烧鸡等。从买菜、选用的佐料,厨具、配菜的用量,如何切肉、翻炒时地放料顺序,到何时起锅等都叙述得非常清楚。这些中国风俗习惯都深深印在唐人街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了一种中国文化情结,从而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唐人街这一共同的生存空间更具有中国魅力和文化归属感。

朱路易的代表作《吃碗茶》于1961年首次出版,是第一部使用唐人街英语和直译的广东方言来描写美国唐人街的小说作品。该作品呈现的是20世纪40年代的华人移民在唐人街的生活日常。作者朱路易使用的是地道的唐人街英语,他还将大量的广东方言、中国谚语、华人的口头禅等直译成英语,因此这部小说被称为“一部以真正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书写华人自己的情感与真实生活的作品”。中西语言文化相结合而成的唐人街英语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大的语言魅力,这种语言特色也折射出中国特色文化。比如,在小说中,一些华人男性人物在称呼自己的妻子时,往往会采用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表达,如华人男性李光称自己的妻子为“那个在乡下煮饭的老女人”(the old female rice cooker in the village),洗衣店店主也用“那个老做饭的”(the old rice-cooker)来称呼自己的妻子。这种称谓体现出了男尊女卑思想。此外,“绿帽子”(Green Hat)、“面子”“脸面”(face)、“小弟”(little brother)、“The few days I have not seen you passed like so many springs”(一日不见,如隔三秋)、“Dearly beloved husband—as if I'm talking to you face to face”(见字如面)等日常或书面的语言表达也神奇地再现了特色的中国文化。

除唐人街英语外,小说《吃碗茶》中还有大量的对唐人街日常生活的描述。在小说的开头,主人公王宾来和美爱就是在唐人街的一间茶馆里相亲的。这间茶馆是王宾来工作的地方,未来岳父悄悄来到这里对他进行考察,不知情的王宾来给未来岳父端上来一壶茉莉花茶,这让他在岳父心里留下了很好的第一印象,更促成了一段美好的婚姻。后来,他们的婚礼也是在唐人街的茶馆里进行的,亲朋好友都聚在茶馆里,以茶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小说的结尾写道“吃碗茶,让我们能够走上康复之路”[9]。“吃一碗茶”是唐人街人们的生活日常,人们在闲时或聚会时总是会选择吃上一碗茶。在唐人街人们的眼里,吃一碗茶不仅是日常的生活仪式,更是对家乡的思念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吃茶的日常行为和对茶的文化情结让远在他乡的唐人街华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唐人街的人们都喜欢吃上一碗茶。

赵健秀的小说《唐老亚》主要讲述了发生在唐人街的一些中国传统习俗,唐人街人们的各种口音和庆祝活动等。“人群挤满了人行道,也挤在车厢之间的空街上。”“生活在唐人街的人们都喜欢从唐人街住房的屋顶俯瞰唐人街的街道,他们特别喜欢从屋顶看到的景色。”唐纳德·杜克的父亲告诉他如果他想要买东西,就可以直接在唐人街买到。唐人街上甚至会有孩子玩鞭炮。孩子虽不像父亲那般喜欢唐人街,但他还是和家人一起住在唐人街。当他描述唐人街上的新年仪式时,他说到“街上唯一的人群是来自旧金山各处的餐馆老板们和厨师们”;唐人街的日常是“大多数清晨,唐人街都溶在诺布山和俄罗斯山的雾与暗影之中。今天早上,随着早高峰的过去,熙熙攘攘的交通声变成了悦耳的喊声,唐人街的街上人头攒动。”[10]唐人街的中国文化,如工作、饮食、语言、节日仪式等都是华人移民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唐人街的世界里,人们讲着中国话、恪守中国宗法习俗、秉承男尊女卑的思想、遵守一日三餐的吃饭时间。中国文化中的传统仪式和规则早已成为唐人街人们的文化情结,渗透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里。

此外,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篇幅对唐人街做出描述。但汤亭亭对唐人街进行了改写,它不再是单一的中国文化的载体社区,而是代表着一种转化或变异的文化空间。在《孙行者》一书中,她将唐人街的文化符号含义描述成“一个放在所有华人家里的道具箱”,即“金山箱”。这个道具箱的描述在她的另一代表作《女勇士》中也出现过,在伍慧明的代表作《骨》中也出现过,这也说明唐人街出现在了众多的华裔文学作品中。汤亭亭笔下的唐人街是动态的,它不再限于呈现华裔移民的生活日常,更多的是暗示着唐人街人们经历的一种转变,唐人街的新一代华裔群体所具有的双重文化身份。他们既是美国公民也是中国人。唐人街的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也意味着华裔群体的民族特征一直都会存在,因为它是华人身份的象征,是一个具有民族归属性质的文化社区空间。

4 结束语

美国唐人街是在美华裔群体奋斗历史的缩影,是华裔人的共同生活空间,更是异质文化里的中国文化空间。华裔美国文学的书写自然离不开这一共同体的重要要素,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朱路易的《吃碗茶》、赵健秀的《唐老亚》、汤亭亭的《女勇士》等作品都对唐人街社区及唐人街人们的生活进行了详尽地描述。这些作品中的唐人街是华裔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所,也是他们的文化情结所系之处。唐人街的日常生活是区别于美国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是异域文化里的中国特色文化景观的缩影。

猜你喜欢

唐人街华裔华人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何为“华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光影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热闹的唐人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