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探究*

2023-02-09安徽大学财务处

绿色财会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业财融合业财绩效评价

○安徽大学财务处 葛 鸽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将绩效管理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即将绩效管理融入到预算管理,从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评估的全过程,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优化预算经费的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经费的安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第一次提出了“业财融合”的概念。高校的“业财融合”指的是将高校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深度连接起来,重点关注与高校战略发展相关的核心业务,从而有效地配置财力资源,提升管理水平,推动高校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1]。

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领域开始围绕预算管理和“业财融合”问题展开探究。俞奕奇[1]认为,“业财融合”理念已逐步渗透到高校的财务工作中,并把预算管理作为促进“业财融合”的重要手段。梁勇等[2]指出,高校应以“业财融合”为指导思想,改进预算管理系统,充分利用数据共享平台,实现高校预算管理的“业财融合”。涂淑娟[3]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需要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深入推进业财融合,实现财务管理转型。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业财融合”和预算管理的相互作用的研究,而鲜有学者围绕“业财融合”和预算绩效管理展开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试图从“业财融合”的角度,分析当前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指出预算绩效管理“业财融合”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业财融合”助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对策,以期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业财融合”问题的研究、优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二、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绩效理念尚未完全树立,相关部门缺乏主动性

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自提出至今已有十多年,财政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指导意见,许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但是在资金使用过程中“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观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4]。虽然国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不断深入,但大多是框架性、原则性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预算执行进度。因此,高校从上到下普遍缺乏对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视,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尚未完全树立。管理层更多地注重学校的战略和发展,而忽视学校的财力状况;业务部门把预算绩效管理看作是财务部门的工作,甚至认为是财务部门有意设置资金使用的门槛,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基本遵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思想,而非“将有限的资源花在刀刃上”;财务部门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在资金下达时依照惯有的绩效指标进行简单地预测,在年度终了时完成绩效自评规定动作,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未与学校实际具体业务相结合,无法发挥预算绩效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组织结构不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首先,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完善。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是绩效管理的主要推动者和执行部门,业务部门普遍参与度不高。绩效管理是一个贯穿预算和业务始终的全过程管理。财务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在统筹、调度方面往往权力不足,仅靠财务部门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是小马拉大车[5],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其次,预算绩效管理的机制不健全。目前国家尚未制定出一套规范的、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高校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备的绩效管理体系。制定的管理方案生搬硬套、不切实际,存在职责划分不清、环节设计缺陷、动态调整欠缺等问题[6]。预算绩效管理还停留在较浅层面,缺乏深度。

(三)指标体系设计不科学,评价结果不合理

建立预算绩效指标体系是预算绩效管理中最关键的环节。教育部在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健全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虽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任务,但并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因此各高校在建立本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方面也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或根据上级部门制定的绩效目标表简单填写,或基于业务部门提供的绩效指标进行评价。绩效指标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未能体现项目管理与学校内涵建设的现实情况。

对绩效指标的结果进行衡量得出绩效指标值,这也是绩效指标体系建设中最困难的地方。由于不同院校的情况不同,绩效指标值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即便是相同的绩效指标也缺乏可比性。此外,部分职能部门缺乏责任心,在设定业绩指标值时刻意降低标准,如果仅从绩效指标的高低来评判高校各部门的工作表现,也缺乏客观、合理的评价。

(四)绩效评价模式单一,评价结果无应用

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绩效评价都是按预算年度进行评价,以项目实施单位自评和主管部门组织专项评价的方式进行,这种评价模式存在很多弊端。首先,高校开展的绩效自评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为了达到较好的评价结果,高校可能还会进行包装和美化,反映不出真实的项目状况,难以具有参考价值;其次,绩效评价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评价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方法才能做出客观、准确地评价。学校的工作人员短期内难以准确掌握和运用评价技术和方法,会计师事务所、专家团队、社会公众可能懂方法但对学校的业务不熟悉、对项目不了解,出具的绩效评估报告也很难有说服力;最后,高校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各项教学、科研成果都不是短期内可见成效,往往需要持续的投入。教学科研项目的长周期建设与预算绩效的年度评价如何结合,在实践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

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和反馈绩效评价结果,为次年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考核提供依据,最终形成一个绩效管理的闭环。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绩效评价结果的激励约束效果并不明显。原因有二:一是评价结果与次年的预算申报、经费划拨没有挂钩,缺乏与预算申请、预算调整相适应的考核机制;二是没有根据评价结果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机制,预算绩效管理的“最后一公里”还没有完全打通。

三、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业财融合”的必要性

(一)助推财务转型升级,提升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在传统的职能划分方式下,大学财务与业务分离,双方缺少有效的沟通,信息不对称;财务工作的重点仍是报销、记账、报表等会计处理,财务预测、监督、分析等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对管理层的决策支持作用十分有限。“业财融合”推动高校财务转型。财务人员摆脱传统的会计核算,投身于高增值的管理会计工作,融入到业务的最前端,参与和引领决策管理,真正实现从“账房先生”向“决策参谋”的身份转变。在财务转型的进程中,预算绩效管理与业财整合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如果说预算绩效管理是推动财务变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业财融合”就是一个催化剂。以“业财融合”为基础的预算绩效管理将对财务成功转型起到1+1>2的效果。

(二)优化财力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教育规模扩大和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高校的收入总量增长有限,但高校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不断增加,出现了资金不足、结构失衡等问题,很多高校不得不依靠借贷来确保资金周转。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的过程,本质上就是高校围绕着战略目标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在此过程中,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有益于高校制定出适应学校的战略发展和实际工作需要的全面预算;而脱离“业财融合”的预算,更有可能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绊脚石”。

(三)推进内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高校内外风险

预算与内控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经费的使用和效益进行管理。预算是标准,内控是保证,二者相互补充,没有系统的监督,预算就会变成一纸空文。当前,高校的资金来源和业务活动复杂多变,在日常管理中面临着各种内外部风险。“业财融合”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管控风险。通过开展风险评估,高校梳理各大业务领域风险点和控制点,建立系统的动态的风险评估机制,提出防范要求,提升和改进预算管理等各业务领域的工作流程,使业务领域的风险在财务制度的制约下得以规范和监控。

(四)提高现代化治理水平,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

在当前高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提升高校的现代化治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教育部和财政部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高校财务治理现代化。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时代使命和必然选择,而基于“业财融合”的理论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使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深刻领会绩效管理的内涵,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评价方案和精细化、现代化的运作机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撑,推动高校管理变革,提升治理水平。

四、“业财融合”助推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的对策

(一)强化绩效管理意识,完善高校预算管理体制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业财融合”的优势,就必须加强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知。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转变固有观念,努力营造“重绩效”的文化氛围,将预算绩效管理意识全面融入到业务工作领域。同时,高校在编制预算时,应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制度,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内部职能分工,压实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学校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各个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全流程中的作用。

(二)构建评价体系模型,健全绩效管理评价机制

高校实施预算管理,不应只考虑预算执行与收支平衡,更应该建立以支出为导向、以“业财融合”为抓手、以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基础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具体而言,在评价范围上,要实现资金绩效评价的全面覆盖,不仅涉及财政拨款,还应包含学校自有资金,充分发挥绩效评价的引导作用;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绩效评价应涵盖项目建设全过程,尤其是对跨年度完成的项目,要合理设置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从评价过程来看,制定绩效目标时,应在结合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主动了解不同业务的特征,利用“业财融合”的优势制订科学、合理的绩效目标;从评价结果上看,要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的应用。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如果评价结果得不到应用,前面的工作流程都形同虚设,反而造成评价资源浪费。评价结果要与部门考核挂钩,作为经费立项、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评价结果要与人员考核挂钩,推行绩效管理监督问责,最大程度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三)以智能校园为基础,搭建业财一体化信息平台

近年来,高校在探索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建成了很多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但整体信息化应用的协同融合度不高,信息不共享不互通。高校实施基于“业财融合”的预算绩效管理,需要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搭建覆盖全校的业财一体化信息平台。只有将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联系起来,才能有效推动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探索业务的本质,尤其是在制定绩效目标、监控绩效过程、绩效考核、沟通反馈评价结果等所有预算绩效管理环节上,真正实现闭环管理,减少审批流程,提高数据质量,降低内部风险。基于“业财融合”的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动态的过程,其中涉及大量的业务和数据处理,很难通过人工的方式管控。而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重复工作量,减少沟通成本,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给实施人员带来更加舒适的过程体验,同时也能促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透明化、规范化,避免人为因素带来的风险。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复合型人才

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对实施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绩效管理实施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多方面能力,同时还要具备战略、管理、规划能力。高校的管理人员应当提高“业财融合”的主动性,加深对“业财融合”的理解力,主动参与,主动担当;高校的财务人员要转变传统的财务观念,努力适应当前财务工作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工作水平,积极向管理会计转型。高校应当定期开展针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管理会计培训,使管理会计的理念、方法和经验深入到财务人员的意识和行动中,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切实推动“业财融合”在预算绩效管理中落地实施。

五、结语

总之,在高校建设发展的过程中,业财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想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有效性,应充分运用业财融合的优势,将预算绩效管理全面融入到业务工作领域。高校应通过整合自身资源,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机制,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切实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做深做实,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业财融合业财绩效评价
基于云ERP系统实现业财一体化战略研究
企业财务共享下怎样推进业财融合
勘察设计企业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基层发电企业业财融合预算管理模式探讨
通信运营企业基于客户效益的业财融合研究及应用
业财融合助力企业发展探究
论实施业财融合推进精细化财务管理的措施
通信企业基于价值的业财融合分析浅谈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