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影视作品中哈尔滨城市意象建构和传播价值
2023-02-09马慧
马 慧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城市意象是城市场景和情感感知的共同产物[1]。由此可以看出城市意象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人们对城市景观和生活空间的印象,二是人们对城市文化和精神风貌的认同。城市既是一个可感知的物化场景,又承载着文化和精神内涵,因此城市意象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城市精神的重要途径。
“瓦尔德拉达是古人在湖畔建立起来的……这样,旅客可以在这里看见两个城:一个直立湖畔,一个是湖里的倒影。瓦尔德拉达不论出现或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在另一个瓦尔德拉达重复一次,因为城的结构特点是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在镜子里……”[2]
城市与影视如同形与影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伴相生,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往往借助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时代,影视作品成为人们建构城市意象的主要途径,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印象往往来源于一部或几部影视剧。城市为影视提供空间背景或故事主题,其丰富多彩的空间结构激发着影视创作者的想象力;影视记录、回忆着城市的变迁,无数次的光影交叠浓缩成独特的城市意象,成为人们感知城市形象,解读城市内涵的载体[3]。
1 哈尔滨意象的影像建构
作为“一国两朝”(金、清两代王朝和渤海国)的发祥地,哈尔滨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作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的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东北亚中心城市,哈尔滨又是中西文化的传播地,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哈尔滨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为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空间和想象,使哈尔滨与中国影视相伴同行,哈尔滨见证着中国影视的百年历程,中国影视记录着哈尔滨的百年变迁。1949年故事片《桥》拍摄于哈尔滨,此后,近百部电影电视剧或拍摄于哈尔滨或在哈尔滨取景或以哈尔滨为故事背景,记录着哈尔滨的变迁与成长,塑造和传播着哈尔滨的空间形态和人文内涵。
1.1 峥嵘厚重的谍战历史
20世纪初,动荡的国际环境使得哈尔滨这座交通便利、工业发达的城市成为避难者的天堂,来历不同的外国人使哈尔滨变得鱼龙混杂,这里也成为各方情报人员激烈斗争的场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中央大街,这是哈尔滨的缩影,记录着哈尔滨的历史和哈尔滨人的生活。《悬崖之上》(2021年)是一部以哈尔滨为故事背景的电影,深刻揭示了哈尔滨的谍战往事。《悬崖之上》并非拍摄于哈尔滨,但是它完美复刻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哈尔滨中央大街。电影以共产党特工小队执行“乌特拉”秘密行动为主线,以他们的亲情、爱情、夫妻情和战友情为副线,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社会风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贯穿始终的下雪场景隐喻着中共特工面临的严峻形势和严酷的敌人,也隐喻着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错综复杂、暗流涌动的社会现实。影片中欧式风格的建筑、纷飞的大雪、璀璨的霓虹灯与紧张的斗争形势形成强烈的对比。
“乌特拉”是影片中秘密行动的代号,也是俄语中黎明的意思,特工们行于“暗夜”之中,立于“悬崖”之上,于生死之间点亮祖国的黎明,这是全片的核心理念。当“乌特拉”行动成功完成,王子阳平安顺利出境时,自电影开始就漫天飞舞的大雪终于停止,阳光洒在厚厚的积雪上,给人一丝温暖,一丝希望,这一意象也巧妙地暗示出革命终会胜利,黎明终会到来。
《悬崖之上》利用影像化的叙事方式,呈现早期哈尔滨的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生活境况,记录着这座城市经历的风霜雨雪,书写着峥嵘厚重的城市历史,传承着勇赴国难、舍生取义的坚定信仰,涵养着接续奋斗、不忘初心的家国情怀。
1.2 多元交汇的城市空间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使众多俄罗斯人来到哈尔滨,他们参与哈尔滨城市设计和建设,也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碰撞交融,使哈尔滨形成了东西融汇的城市特征,拥有了“东方莫斯科”的别称。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等有着异域特色的哈尔滨标志性建筑多次呈现在影视作品中,《夜幕下的哈尔滨》《浴火危城》《哈尔滨往事》《黄金年代》等影片都在这些地方取景拍摄。
2013年霍建起导演执导的电影《萧红》讲述了女作家萧红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传奇的人生经历。影片镜头大量取景于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伏尔加庄园、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景区,形成老哈尔滨城市影像。影片中萧红居住的东兴顺旅馆位于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这些建筑是结合西方巴洛克风格和中国四合院形式建造的,“中式的平面加上西式的立面,西式的结构加上中式的细节”,这一中西结合的建筑风格被称为“中华巴洛克”。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民族企业家要求更高质量和更有品位的商住区,恢宏精致的西式建筑让他们怦然心动,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得民族企业家不可能照搬西方建筑风格,他们利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对其进行改造,创造了中西合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哈尔滨靖宇街这一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记录着哈尔滨辉煌的城市发展历史,也见证了老道外民族工商业者的民族尊严。
1.3 开拓创新的城市文化
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的开工修建,大量人口和货物涌入哈尔滨,无数商人来到哈尔滨寻求发迹之道,塑造了哈尔滨重商言商、开拓进取的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哈尔滨老道外商人创立中西共存的商业形态,倡导“明码实价”的经营理念,改革经营管理模式,修建福利设施,成立“哈尔滨证券交易所”,创造了商业传奇。电视剧《大掌柜》(2010年)表现了哈尔滨近代商业的发展,塑造了机智果敢、诚信仗义、不畏艰险、忠心爱国,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商行掌柜形象。剧中的大掌柜陈九原本是一名马贼,为谋生计成为宏记货栈的伙计,日本商人庄本为占领哈尔滨皮货市场,操纵收购宏记货栈,陈九为保货栈开始行商,成立“宏发祥货栈”,与庄本进行商战,斗智斗勇,最终打败庄本,引领哈尔滨皮货行业的发展。
物换星移,过去已尘封为历史,哈尔滨也焕然一新,但先辈们开拓、进取、爱国的精神仍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创造着新的奇迹。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战略调整,哈尔滨再次走上转型之路,全面激发城市活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城市新面貌。电影《情人结》(2005年)讲述了平凡人的爱情故事和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电视剧《一根木头》(2020年)以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为背景,讲述青春校园故事,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城市传递出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正是这种开拓创新的文化内涵和求新、求异、求变的城市气度使哈尔滨再次焕发生机,作为中国冰雪之都和众多冬奥冠军的家乡,哈尔滨以冰雪资源和冰雪运动为依托,大力发展冰雪旅游业,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冰城”的力量。改革创新的城市文化内涵将继续推动哈尔滨描绘“一江居中,南北互动,两岸繁荣”的画卷,创造“冰城夏都”的传奇,诠释时尚活力的城市韵味。
1.4 大爱无疆的人文关怀
哈尔滨不仅传承着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创业精神,还延续着大爱无疆的人文关怀。2008年孔笙导演执导的《极限救援》是一部关于生命救援的电影,取材于哈尔滨发生的真实故事:“2005年高考期间,因突降大雨影响交通,许多考生受阻于途中。在冰城出租车司机及广大市民的帮助下,最终使考生们安全、及时地到达考场”[4]。影片对原型故事进行了艺术性改造,讲述了一岁婴儿豆豆因被鸡骨头卡住了喉咙,需要到哈尔滨儿童医院紧急就医,去医院的途中遇到一系列危机情况,在哈尔滨市民、交警和出租车司机等人帮助下终于抵达医院,成功获救。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是平凡人,他们用爱温暖着哈尔滨,温暖着全国观众,用温暖善良的人性和大爱无私的情怀构筑起哈尔滨城市精神的大厦,书写团结友善、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哈尔滨人的精神气质。
1.5 悠扬空灵的城市名片
对于哈尔滨来说,音乐就如同松花江水浸润着家园,涤荡着心灵,陪伴着城市成长。20世纪初,西方音乐经哈尔滨传入东方,恢宏悠扬的民族音乐与古典浪漫的西洋音乐在这座城市激荡交融,彰显着这座城市的音乐魅力。中国多项与音乐相关的“第一”都诞生于哈尔滨,第一所音乐学校在哈尔滨建成;第一支交响乐团在哈尔滨成立;亚洲第一个世界“音乐之都”是哈尔滨,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也与哈尔滨息息相关。从《国际歌》到《太阳岛上》,哈尔滨用音乐诉说城市故事,记录城市传奇。
哈尔滨的音乐细胞深刻体现于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孔嘉欢导演执导的电影《沙果》(2022年)讲述了少年沙果的追梦故事,主人公的很多故事取材于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中央大街夜唱的往事。电影《五月之恋》(2004年)的女主角是京剧团学生,与男主角因音乐相识相知。纪录片《晚霞中的红蜻蜓》讲述了哈尔滨交响乐的前世今生,纪录片《乐动哈夏》详细记录了哈尔滨的音乐历史。1961年,哈尔滨举办首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音乐成为哈尔滨的城市名片,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丰富着哈尔滨人们的精神世界,体现着哈尔滨的城市风貌,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独特的地域风情、城市空间和人文精神在光影变迁中构建起哈尔滨独具魅力的城市意象,为观众了解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时代变迁、社会面貌、生活风情提供了窗口和图景,同时又彰显着融合了城市景观和人文精神的城市意象的魅力。
2 哈尔滨城市意象传播的价值
2.1 传承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精神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城市是一本石头的大书,每个时代都留下光辉的一页。”城市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中传承着昔日的传奇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影视作品是历史的形象记录,众多影视作品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形象和精神气质。剧中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表现了东北人坚定执着、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特征,彰显着哈尔滨城市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人们的精神气质、生活风情和城市文化在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的碰撞中凝聚成独特的城市感召力,这就是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延续发展的独特动力,是城市本质的凝练。影视作品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空间、人文景观的影像呈现,建构独特的城市意象,唤起人们对城市的感知,品位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
2.2 塑造城市个性,促进经济发展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建筑、雕塑、设施都可以进行复制和模仿,但城市精神是不可能被复制、被模仿的。”[5]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特色,塑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意象,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是当代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哈尔滨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有着鲜明个性的城市,中央大街、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老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景区、马迭尔宾馆等这些在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的城市景观塑造着哈尔滨独具异域特色的城市形象,展现着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唤起人们对哈尔滨这座神奇城市的向往和想象。这些城市景观不仅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更是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许多人在影视作品的召唤下来到这里打卡,感受异域风情,大量观众以游客的身份涌入哈尔滨,拉动消费经济发展,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哈尔滨文化旅游名城的城市形象,城市意象实现商业价值,推动哈尔滨经济发展和城市影响力提升。
3 结语
影视作品运用视听符号建构具体可感的城市意象,通过镜头语言向人们讲述城市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景观、发展变化,利用艺术化手段折射出时代赋予城市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内容。影视作品建构的城市意象既是人们感知城市、解读城市的重要方式之一,又成为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几乎千篇一律,高耸挺立的写字楼、川流不息的街道,不同的城市上演着相似的故事,城市的可识别性越来越模糊。建构独特的城市意象,塑造有生命力的城市形象,传播别样魅力的城市文化,成为当代影视作品创作的重要任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