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视角下传统媒体精品创优困境及对策
2023-02-09张耀伟
张耀伟
(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
精品创优是各级媒体人才实力、专业队伍建设、节目制作水平的展示和考评,是各级媒体切实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在当前传媒行业经历深度改革、媒体格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很多媒体精品创优工作的环境和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面临重大挑战[1]。
1 传统媒体精品创优的现状
近几年来,很多传统媒体在精品创优方面和过去相比,越来越呈现出精品不多、影响不大、动力不足的趋势。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为例,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于2020年10月由山西经济广播和山西健康之声广播合并组成。FM95.8山西经济广播成立于1992年,是山西省第一个以现代传媒方式进行运作的专业广播频率,定位“山西经济广播FM95.8——生活交给它”,打造三晋生活服务第一调频。FM105.9山西健康之声广播成立于1995年,是全国首家医疗卫生专业广播,定位“大健康、新生活”,由300余位多学科权威医学专家鼎力支持,打造健康山西第一调频。回顾山西经济广播和山西健康之声广播的近30年的精品创优历史,无论是节目还是新闻报道,都曾经涌现出许多时代感强、立意高远、主题鲜明、细节生动、音效丰富、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但中心成立近几年来,精品创优现状堪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常精品力作少,新闻作品和节目创新创优、季度推优经常没有可以报送的作品,山西广播影视奖、山西新闻奖等奖项参评的报送作品七拼八凑,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表现形式还是制作水平上看,消息、专题、评论等作品与过去相比都有下滑趋势,新闻编排、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栏目以及文艺作品更是空缺;二是媒体融合原创作品少,即便是原创的媒体融合作品也表现手法简单、拍摄制作技术粗糙、新媒体气质不足,距离精品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精品创优仍然依赖年龄在50岁左右的老记者和主持人,很多“80后”“90后”记者尽管在前辈的带领下参与过创优,有获奖作品,但很少有独立完成的作品。
2 传统媒体精品创优困境的原因分析
优秀的广播电视节目和新闻作品作为时代发展的引领者和讴歌者,不断传递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念和奋斗目标。无论是哪个时代,创新创优都是一个永恒话题,对广播电视工作者而言,既是一个“命题作文”,也是推动中国广播电视不断砥砺前行的持续原动力[2]。近几年来,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在精品创优方面为什么会呈现出精品不多、影响不大、动力不足的趋势?笔者对比全国各地现阶段精品创优工作的实践,得出以下结论:
2.1 传统媒体精品创优大环境改变
近几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自媒体的运用,受众能够即时接触大量的信息。而传统媒体由于具有较严格的信息审核流程,抓住新闻点并很快地将其呈现在受众面前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的时效性。另外,和过去相比,很多单位都有自己的宣传团队,对传统媒体的需求下降,导致主持人和记者与外界的联系大幅减少,好的新闻线索缺乏。也就是说,受互联网新技术的冲击,过去传统媒体独有的渠道、受众、内容等优势被解构,“新闻传播”的职业领地不断被“侵蚀”和“蚕食”,“人人都有麦克风”成为融媒体时代更为普遍的一种表现[3]。在这样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的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及内容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精品创优的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更加艰难。
2.2 工作人员在精品创优方面投入精力不足
融媒体时代重塑了媒体格局,也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现阶段,精品创优对新闻生产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广播电视仍处于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的艰难“转型”中。一方面,传统的创优模式,如广播电视新闻编排、新闻访谈、新闻直播、新闻栏目以及文艺作品等的生产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新增的融合报道、应用创新等新媒体报道内容原创能力不足,未能适应受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4]。在全媒体时代,随着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更新,以及用户信息消费方式的变化,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需要持续迭代升级。从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部门安排的工作层面来看,目前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没有专职记者,主持人的主要工作还是制作日常节目。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现在的节目增加了视频直播、海报制作、活动策划、公众号运营等很多新媒体内容,主持人的工作量翻倍且繁杂,对并非硬性任务的精品创优自然逐渐放松也无暇顾及,创新创优的动力不足。大多数年轻记者、主持人都能意识到精品创优对提升自己业务能力和部门工作的重要性,能意识到精品创优需要自己持续学习,更新知识,保持旺盛的职业热情和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但也坦诚自己在精品创优方面投入的精力并不是太多。
2.3 新闻从业者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从个人层面来看,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本领还不够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闻从业人员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欠佳,新闻采写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一些入职多年的“80后”“90后”年轻记者,似乎上路,似乎永远在路上。主要的问题是入职门槛较低,文字功底不够,即便是普通稿件也存在漏洞百出、错误不断的情况,距离精品创优要求的素质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媒体剧烈变革的现实需求,精品创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以山西广播电视台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为例,部门22位主持人中,大部分为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新闻专业毕业的虽然有5位,但都为专升本或者成人本科学历,毕业于真正的新闻专业或者中文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文字功底不够”“稿件处理经验很欠缺”“缺乏敏锐的新闻眼”“没有找到好选题的敏感度”“不知道如何选择好的新闻点”“难以找到合适题材”“下去的少,采访的少,创作的也少”“缺少深挖的精神”“平时疏于业务训练”,这些都是大家给出的自己在精品创优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难点。
3 传统媒体精品创优的应对之策
创新创优是推动新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对媒体从业者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检验,也关乎节目质量。如何创作出内容优质和形式新颖的新闻精品,如何担负起新时代新闻传播的重任,已经是一个绕不开的紧迫问题。正视传统媒体精品创优面临的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对今后精品创优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1 立足媒体自身定位,深耕内容生产
回顾媒体融合的进程,自从2014年8月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媒体融合在顶层设计、传播效果、融合途径、技术平台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也纷纷拥抱互联网,一步步深度融合。但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部分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出现“融而不合”“合而不融”“虚假繁荣”等看似正确的“假融合”。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在高度重视新媒体传播的同时,弱化了对传统传播平台的打造,导致传统精品创优的精干队伍“没”了、业务风气“没”了、影响力“没”了。
当前,媒体融合越是创新,越要强调守正,越要重视自己的内容生产,而不是放松对传统传播平台的内容把关,对一些传统报道形式和节目应付了事、粗制滥造。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媒体更应重视内容生产的根基,更应思考在新的传播环境下,专业媒体应秉持什么样的新闻价值理念,如何彰显专业媒体的内容价值。一是明确自身定位,立足定位,深耕细分市场,生产优质内容。以山西健康之声广播为例,传统媒体时代,主持人和各大医院的联系非常紧密,无论是新闻报道的线索,还是节目创新的好点子,都是其在与各大医院、听众的交流碰撞中发现的。但近年来,伴随着媒体融合的影响,很多新主持人和医院的联系少了,节目和新闻报道的专业性、传播价值大打折扣。现阶段应继续围绕“大健康、新生活”的定位,从本地化、深度化、服务化入手,讲好本地医疗战线故事,传播好医药卫生前沿信息、服务好百姓健康生活,报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独有的权威、专业优势深耕细分市场,生产优质内容,并从彰显健康类专业广播的传播价值的报道中诞生精品力作。二是在融合过程中,向移动端的转移甚至倾斜不能随波逐流,而是应立足媒体自身定位,在产品内容创新、传播平台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等方面下功夫,推进传播价值创新、队伍能力更新、传统品牌焕新,为社会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生产更符合时代需求和受众需求的精品内容。
3.2 建立精品创优专业团队,集中优势抓创优、出成绩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5]。但很多广播电视媒体在融合的进程中既没有做到守正,也没有做到创新。现有融合产品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同质化的融媒体产品扎堆出现,无法吸引用户,也无法产生精品。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如何持续迭代升级?在笔者看来,全媒体时代,随着表达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更新,精品创优更需要策划创意,更需要团队协作。比如:澎湃新闻通过引进或培养动画、交互、3D设计、数据挖掘等方向的人才,增设新的岗位;澎湃新闻数据新闻部已形成以数据、动画和交互三种表达形式为矩阵的内容创作模式;2018年,由澎湃新闻集体创作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媒体报道专题《海拔四千米之上》,历经数月采拍制作,最终呈现包括文字报道、海报、微纪录片、大型直播,以及融合文字、视频、360度全景视频的互动H5产品,该作品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作品一等奖。过硬的全媒体内容生产能力为围绕内容拓展价值链条,探索精品创优打下了基础。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搭建平台,组建精品创优专业团队,重建内容生产模式,抓策划、抓选题,集中优势抓创优、出成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深水区,主流媒体要不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进而在随时可能发生颠覆性变化的媒体行业中赢得生存空间。只有以内容为核、平台为基、技术为要,才能推动精品创优的持续创新。
3.3 加强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
当今传媒业已经进入“内容为王、网络为霸、终端为重、技术为先、受众为主”的时代,新常态全媒体视野下的传统媒体精品创优面临良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但根本的问题还是队伍建设、人才问题,因此加强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更为重要和迫切。
3.3.1 有效提升现有人员“四力”能力,用好用活人才存量
广播电视媒体要围绕精品创优,进一步提升现有队伍的素质能力,激发现有队伍的创优活力,使其释放工作潜能。
一是加大日常练习。广播电视媒体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新闻从业人员文字功底的训练,让他们的业务能力从量变到质变,切实提升其“四力”。例如,健康经济广播节目中心要求每位新闻从业人员每月必须采制一篇新闻报道,并加大奖惩力度,将完成情况与其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在该制度实施下,工作人员都能按时完成新闻报道。尽管采写的质量还不尽如人意,但在寻找选题、对接采访、完成报道的过程中,对选材、角度、写作、细节的把握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二是营造精品创优的氛围。广播电视媒体可以邀请业内专家给新闻从业人员举办“精品创优作品大讲堂”,深度解读精品创优的稿件。组织“季度好稿评选”,邀请专家点评具体稿件,让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重点提升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
三是鼓励编辑记者多出精品力作,对获奖作品按级别大小给予重金奖励,提高工作人员创新创优的积极性。此外,尽可能选拔精品创优优秀人员进入广播电视台事业编制,让人才安心工作,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3.3.2 严格把关新进人员素质,着力扩大人才增量
新闻作品创优,考验的是记者的综合判断力。记者既要有敏锐的视角、独特的思维,又要有较高的语言文字驾驭能力。从入门到成为高段位选手,需要新闻工作者在职业生涯当中付出坚持不懈乃至终其一生的努力,持续学习新事物,持续提高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持续心系家国、洞察社会、输出观点。但现在很多从业人员基础素质过差,也许是感到自己在精品创优方面有心无力,精品创优的动力不足,甚至放弃精品创优。人才建设“选拔”是基础,人才是否得力,底子很关键。广播电视媒体要对新进人员加强研判,尽可能招录和引进文字功底好、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有效提升队伍的职业素养,为出精品提供人才支撑。当然,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要想培育“千里马”,还要在育、管、用各个环节给年轻人大平台、架梯子,让他们早日挑大梁、当主角。主流媒体高质量深度融合的内生动力以推动人才发展为主导,媒体融合要给人才保留足够的成长空间,才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归属感和创造力,进而不断产生新的“生产力”。
4 结语
时代呼唤创新创优,新时代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创作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的同时,也赋予其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精品创优工作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广电行业从业人员需要分析当前媒体环境的整体变化趋势,立足中国现实和技术不断迭代的传播环境,提升新闻采编能力,坚持内容为王,突出新闻特色,推动广播电视精品创优工作的创新发展,如此才能有效回应来自时代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