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的创新策略
2023-02-09年玉英李佳津
年玉英 李佳津
(作者单位: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
科普类节目是受众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渠道,其制作目的在于向受众普及相关科学领域的知识。依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原则,传统媒体在制作科普类节目的过程中,应当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的创新提升,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1]。随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科普类节目在制作与传播上逐渐引入新媒体的发展思维,更好地发挥新媒体互动性强的优势,促进科普类节目制作达到良好的效果。
1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的发展机遇
1.1 传播渠道的变化
科技的力量推动了科普类节目的发展。当前,科普类节目的传播渠道已经从有线电视拓展到互联网,节目覆盖面积更为广泛,已经从省、市、县拓展至全国范围内。科普类节目突破了单向线性传播方式,构建了双向互动传播模式。互联网上具有海量的节目可供受众选择,科普类节目的竞争更加激烈,若节目制作不佳,很容易被淹没;但是若节目本身制作良好,品质过硬,则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接触更多受众,增强科普类节目的影响力[2]。
1.2 制作主体的变化
传统科普类节目是专业生产内容(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PGC)的产物,制作主体包括专业人士、专业机构。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科普类节目制作开始转向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 UGC)模式,即由普通用户自己创作、上传与分享科普类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内容生产门槛逐渐降低,更多的普通用户有机会参与到内容制作中来。在PGC时代,传统科普类节目的内容质量与方向均受到专业机构和人士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与价值观的影响;而在UGC时代,科普类节目的制作主体变得更加多元化,包括各种机构、团体与个人。这种多元化的主体带来了多元化的内容,使得科普类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在UGC模式下,用户不仅仅是内容的消费者,还是内容的生产者,可以通过上传视频、发布文章、分享经验等方式参与到科普类节目的制作中来。这种参与方式不仅提高了科普类节目的互动性,还使得科普类节目更加贴近用户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3]。
1.3 传播理念的变化
首先,传统的科普类节目多采用单向传播模式,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然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更希望能够参与进整个科普过程中,与节目产生互动。因此,科普类节目开始强调互动和参与,注重受众体验,通过在线调查、开通评论留言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与传播过程中,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其次,传统科普类节目往往以大众化为目标,缺乏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关注。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受众的需求也开始多元化与个性化,因此,科普类节目开始注重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提供多元化的科普内容。同时,节目注重个性化推荐,会根据受众的兴趣和偏好,提供定制化的科普内容,及时传递最新科学进展,使得受众能够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4]。
2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制作存在的不足
2.1 科普类节目制作与新兴媒体融合流于表面
科普类节目制作与新媒体的融合流于表面,未进行深入融合,部分科普类节目在节目选材、制作与宣传层面依然沿用传统媒体的制作方式,未能够有效体现新媒体的应用特征与优势。首先,部分科普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过于注重形式与技术的运用,而忽略了科普内容的质量和深度。其次,节目可能使用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技术来展示科学现象,但展示的内容可能缺乏科学性与准确性,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表现,容易使得受众无法真正理解科学知识;一些节目可能使用过于复杂或先进的技术手段,导致受众难以理解。再次,新兴媒体的发展速度很快,部分传统科普类节目在内容更新方面存在不及时的问题,其制作模式与流程并未结合新媒体传播作出优化,无法及时传递最新的科学进展,使得受众感到科普类节目的内容缺乏新鲜感与吸引力[5]。
2.2 科普类节目的论证不够充分
当前,部分科普类节目论证过于简单,缺乏必要的分析与推理,可能导致受众无法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或理论,也难以对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部分科普类节目在论证过程中缺乏数据支持,使得论证缺乏说服力。节目可能在没有足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得出结论,或者在解释数据时存在偏差或误导。部分科普类节目可能忽略反面证据或对批评意见置之不理,使得论证存在片面性,这种做法可能误导受众,使得受众对科学问题产生错误的认知。部分科普类节目论证逻辑不严密,存在漏洞或错误,使得论证缺乏可信度与说服力,受众难以通过节目获得正确的科学认知[6]。
2.3 科普类节目形式单一
经过数多年的发展,当前科普类节目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发展体系,节目收视率也逐渐上升,但是在节目形式的创新上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节目制作形式较为单一。多数科普类节目采用科普讲座、科学实验展示等形式讲解科学知识,缺乏新颖性与趣味性。单调的节目形式易让观众感到枯燥乏味,降低观看兴趣。比如科普讲座这种节目形式,通常以专家学者为主讲人,以科学知识为主题,虽然内容深入,但往往缺乏娱乐性,难以吸引广大观众的注意力。尤其在信息化、娱乐化程度极高的现代社会,这种单一的节目形式很容易让观众感到枯燥无味。科学实验展示也是传统的科普节目形式之一。这种节目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实验来展示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虽然这种形式对科学知识的展示更加直观,但仍然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无法满足观众对于科学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如今观众越来越注重互动与参与感,然而部分科普类节目缺乏互动性,观众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单向传播方式易使观众感到疲劳[7]。
3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制作与传播的创新策略
3.1 加大科普类节目与新兴媒体融合的深度
在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的发展应当有效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将传统节目表现方式与新兴媒体进行深入融合。新兴媒体为科普类节目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手段与传播渠道。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节目制作团队可以引导受众积极参与节目互动,发表观点、提问与分享经验。节目制作团队也可以通过在线调查、投票等方式收集受众反馈,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兴趣,以此调整节目内容与形式。新兴媒体的实时性为科普类节目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支持。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其他在线渠道,节目制作团队应及时更新内容,回应受众的反馈与问题,提高节目的时效性与准确性,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忠诚度。新兴媒体技术可以促进科普类节目更好地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兴趣,通过分析受众的行为与偏好,节目制作团队可以提供个性化与定制化的内容。根据受众兴趣与职业背景,推荐相关的科普内容。科普类节目制作中应加强跨平台的整合与传播,在不同平台上发布内容、进行宣传与推广,加强与其他媒体的有效合作。通过跨平台整合,扩大科普类节目的传播范围,增强节目影响力。
3.2 保障电视科普类节目严谨性
科普类节目本身严谨性较强,在节目创新过程中,应当与节目本身的发展定位相结合,在增强节目娱乐性、趣味性的同时,保持科普类节目本身的严谨性。要坚持严谨、科学的原则进行节目制作,避免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而进行过度娱乐化的设计[8]。
为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制作人员应运用专业方式保证科普类节目内容真实。在科普相关原理的同时,引入权威的科学论证方式,如邀请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相关专家面对镜头进行专业讲解,或引入权威调研报告或者科研成果中的相关数据,更为细致地讲述科普类节目复杂晦涩的科学技术原理,使得受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某一现象背后的原理,这也是科普类节目本身的使命[9]。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透视新科技》,紧扣当前时代发展脉搏,关注当前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打造高端科技栏目,聚焦重大科学工程,关注深地探测、3D打印、无人驾驶汽车、黑洞、高速磁悬浮列车等相关领域,结合专家访谈、科研数据调取、研究成果论证等多种方式解读科学原理,普及科学知识。
3.3 坚持内容为王的节目生产原则
内容是科普类节目制作的核心。因此,在制作科普类节目的过程中,应不断优化科普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结合多项技术方式,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与作品。通过对科普类节目内容的遴选,进一步提升受众对节目的认可度,增强受众黏性,以此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节目制作团队应对收集到的科普内容进行筛选与编辑,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与可信度,确保节目的内容质量,避免传播错误。内容是科普类节目制作的灵魂。因此,在制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内容为导向,不断增加科普类节目制作的深度与广度。例如,《透视新科技》节目制作过程中,在云端融合、“万能”手性催化剂、超强挖泥船、脑控机器人、刷脸生活等方面,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深入拓展,丰富节目制作的整体呈现效果。
3.4 借助短视频丰富科普类节目传播形式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可以采用短视频的形式,与节目自身发展定位和要求相结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构建新的传播模式。具体操作步骤为在热门短视频平台中,剪辑科普类节目的精彩片段,配以当下流行的音乐,加上热情积极的解说,以提高短视频的点击率、完播率,促进科普类节目以简单凝练的方式在网络中进行传播,由此达到更佳的科普传播效果,促进科普类节目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以此创新科普类节目的呈现。
例如,《时尚科技秀》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短视频科普类节目,每集时长在十分钟左右,运用简洁、明快、生动的方式呈现出当前科技创新的新产品、新创意、新发明、新成果等,对受众具有较强的触动力。《时尚科技秀》还会在多个网络平台中以短视频的方式更好地呈现节目内容,并在短视频中融入无人驾驶、智能家电、各类时尚“黑科技”等多项元素,节奏表现较为明快。相关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吸引了大量的受众,进一步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
此外,科普类节目制作人员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强化交互、可视化内容的呈现与传播,在短视频中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丰富与受众的互动方式,将科普类节目以交互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将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以图像信息的形式予以呈现。
3.5 为科普类节目引入商业盈利模式
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为了提升科普类节目制作的经济效益,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可引入商业盈利模式,通过商业发展模式的融入为科普类节目的制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为了拓展商业盈利模式,吸引更多的优秀制作者参与到科普类节目的制作中来,提升全民综合素养,节目制作人员可以将科普类节目与各项移动互联网平台相结合,探索科普类节目的盈利模式。在保持科普类节目本身科学性的同时,探索设立关于科普类节目的奖励基金、引导基金,为科普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例如设立科学类节目专项基金,在全面考量节目科学性、娱乐性、知识性的基础上,对制作良好的科普类节目予以奖励。
4 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科普类节目应当把握当前媒体传播特征,基于媒体融合背景,加强科普类节目的创新发展,更好地增强科普类节目的普及效果。在当前媒体融合的背景之下,科普类节目的制作人员要及时革新发展理念,运用多项技术方式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与作品,增强采编内容的精准性,保证制作的内容能够满足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的需求,创新科普类节目制作与传播方式,使得科普类节目能够在更广泛的群众中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