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素质复合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

2023-02-08唐少文陈敏健王建明刘继永陆春城

医学教育管理 2023年4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学考核

陈 然 仝 娜 唐少文 陈敏健 江 萍 王建明 刘继永 陆春城*

(1. 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南京 211166;2. 南京医科大学教务处,南京 211166)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首次把健康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关口前移、促进资源下沉”的指导性意见,成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动力。新医科建设主要围绕健康中国战略实施,深化医学内部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为了扎实推进本科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 号),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改变预防医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南京医科大学坚持“融合互通,协同创新,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能够胜任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的高素质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

南京医科大学自1934 年建校伊始便开始了公共卫生教育,1995 年成立公共卫生学院,其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并于2022 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公共卫生学院入选国家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名单,拥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设置的预防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生物统计学3 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招收全日制硕、博研究生、国际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及非全日制MPH,已形成预防医学为主,相关专业协同发展的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作为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开始和基础,预防医学本科教育在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公共卫生学院教育教学经验,本文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建设、见实习教学、产教融合、教学方法和学业评价等培养环节,探讨高素质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径及方法。

1 重塑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健康中国、新医科建设、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要求,顺应医学教育发展新趋势,结合新冠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短板[2-3],学校坚持问题导向,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重构预防医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在培养“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服务健康中国、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公共卫生领军人才”的总目标下,经过国内外高校调研和专家研讨,将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具体细化为:旨在培养具有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精神,熟练掌握预防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科学精神、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社会责任感,能够自主学习,具有获取、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具有应急参与和处置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胜任保障和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疾病防治、健康教育及预防保健工作,服务健康中国,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医学知识和技能,还需了解社会学、人文学、环境学、经济学、法学等多学科背景知识,做到医工结合、医理结合、医文结合[4-6]

2 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已形成第一课堂为主、第二课堂(素质拓展)为辅的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第一课堂体系分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除通识教育课由学校根据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课外,专业基础课(21门课)和专业课(32 门课)是完成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核心知识、能力的关键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授课学期集中在前三年半时间,随后进行临床实习和专业实习。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分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与科技类、艺术体育类、劳动与创新创业类,修满至少26 学时。第二课堂(素质拓展)由“思想道德修养、社会实践、志愿公益服务、日常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文化艺术与体育运动、社会工作履历”7 个部分组成,学生前3年修满80学时、5学分即可。

2.1 助力巩固新生专业思想教育

针对预防医学学生一志愿录取率低[7],很多是一志愿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调剂到预防医学,因此,出现学生和家长对预防医学的了解和认识不足等问题。自2013 年起,学校为大一新生开设预防医学导论,旨在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各二级学科介绍、案例教学等形式增强学生对预防医学的了解和认识,授课教师来自各学系主任、省市疾控中心主任。近几年,传染病防控和大健康的概念逐步深入人心,此外,受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蝉联A+等级和进入“双一流”建设等因素影响,很多家长和考生自愿报考、主动要求进入预防医学专业学习。学校也及时调整授课内容和形式、缩减学科介绍内容、增加预防医学案例、采用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职业荣誉感,激发学生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兴趣和决心。

2.2 提升多学科综合交叉应用能力

为促进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学、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提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8],学校倡导并在国内首开公共卫生案例PBL 课程,课程案例来自公共卫生现场工作,由高校、疾控和医院等多方师资共同编写,模拟疾控中心工作实际,注重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将预防医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9]。该项教学方法与经验已经在国内多所高校得到了推广应用。10 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充分认识到PBL 案例对于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计划在新版预防医学培养方案中实行双向整合案例(PBL)+公共卫生案例(PBL)的低年级全过程PBL教学。

2.3 推进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和岗位胜任力提升

结合公共卫生职业医师考试大纲操作考核要求设计授课内容,学校于2018 年开设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在临床基本技能、个体防护、现场采样与检测、卫生处理四部分的技能[10],模拟流行病学现场流调、数据统计与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虚拟仿真。实现了集教师理论授课、学生自主练习、视频考核、综合演练于一体的公共卫生综合能力提升体系,并将该项技能考核列为毕业考核。通过训练和考核,让学生提前适应公共卫生工作内容,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自豪感。

2.4 增设公共卫生前沿课程和创新型综合实验课程

为了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了解国内外公共卫生发展趋势及问题热点,学校将面向2023 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增设现代预防医学进展课程,向学生讲授预防医学前沿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增设微生物与免疫综合实验、预防医学综合实验和数据管理分析综合实验课程,交叉融合各学科实验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建立见实习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学校建立见实习单位遴选和考核评优机制,同时实施“校内导师-现场导师”双导师负责制、“本科生导师制-毕业实习带教一贯制”等制度手段保障见实习教学质量。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大四学年第一学期到临床医院进行内科、外科、传染病学等10 门临床课程学习与见习,随后进行一个学期的临床实习工作。此阶段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分到综合医院或传染病专科医院,医院的教学安排与管理纳入学校临床教学医院管理体系。多家临床医院实施教学质量同质化管理,一方面,学校统一组织集体备课及临床教师教学竞赛,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同质;另一方面,学生的临床课程期末考试和临床出科考由学校统一命题、监考、阅卷,考核内容和形式同质。

学生的专业实习安排在江苏省、南京市等地市级疾控中心,由各疾控中心统筹协调安排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卫生行政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部门轮转。在各部门轮转实习过程中,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公共卫生实践相结合,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为尽快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 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

从公共卫生行业产业需求出发,探索产教协同育人机制[11-12]。在预防医学专业建设中,有效整合卫生行政部门、高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药产业等多元主体的资源、平台和要素,依托预防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已建立江苏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70 多家教学基地。同时,与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庆市职防院等建立高度融合型的创新实践基地,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高度和深度。合作各方签订合作建设协议,建立紧密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学校成立教学科研基地项目办,由专人对接落实,促进组织、政策、经费等方面保障支持措施的落实与执行。经过多年的深入探索合作,学校在教学资源开发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果。

4.1 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高素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教学资源的建设。学校创建首家公共卫生实训中心,成立数字化教学中心,研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公共卫生实训中心聘请多位疾控中心主任担任顾问,指导中心建设,同时担任公共卫生实训教学的指导教师。江苏省疾控中心和南京市疾控中心的专家参与《公共卫生实践技能》等教材的编写工作,《预防医学导论》《公共卫生与PBL》等教材中大量公共卫生实际工作遇到的案例来自行业一线教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职业卫生相关的虚拟仿真项目开发也离不开疾控中心、卫生行政部门的参与。

4.2 深度融合、双向共赢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双师型队伍建设计划”,构建适应现代化公共卫生体系的师资共建共享和人才培养机制[13],建立了一支稳定的且数量、能力素质、结构层次合理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与各级疾控中心和企业在师资互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深度融合,丰富师资实战经验、提升应急处置与管理能力。学院聘请疾控中心、企业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副教授,选派部分南京医科大学骨干教师到疾控中心进行公共卫生专业实践和现场培训,提升学院师资的公共卫生现场经验和应急处置能力,选派学院教师以项目办主任的身份搭建各个单位与学校的联系平台,促进双方师资的科研合作和教学能力提升。

5 教学方法及学业评价改革

5.1 适宜的教学方法的使用

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结合,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14],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的育人新格局,丰富和提升学生成长内涵。

理论教学采用教师课堂授课与以学生为主导的多元化教学手段。实验教学采用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虚拟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功能,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营造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良好氛围。

5.2 过程考核和终点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评价方法

实施多种形式的考试与考核。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实施过程考核和终点考核相结合的模式,实践和实验性课程适当采取实际操作的考核方式。试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80%,实践与实验占10%~20%,过程考核占10%~20%。对于研讨类课程(预防医学导论、双向整合案例、公共卫生案例),过程性考核占比80%。非核心课程的考核形式多样化,可实施开卷考试,课堂表现、论文、操作、设计、调查报告等均可作为课程考核的评分依据。

实施阶段性综合考核和毕业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在学生临床实习前和专业实习前设置阶段性考核,评估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阶段性学习成果,以考促学。毕业前夕,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考核和论文答辩作为毕业考核,综合检验毕业生岗位胜任力。

6 结 语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升。学生在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健康科普作品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本科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8%以上,毕业生反馈满意度96%以上。

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进一步完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从核心课程建设、核心教材建设、核心实践项目建设和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建设出发,推动新一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筑牢基础,为健康中国建设输送人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陈然:提出研究思路,设计方案,撰写论文;仝娜、唐少文:调研修订预防医学培养方案;陈敏健、江萍:参与具体实施;王建明、刘继永、陆春城:制定培养方案,总体把关,修订论文。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医学考核
医学的进步
内部考核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