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家庭牧场肉牛养殖现状与对策
2023-02-08杨开明郑汝青雷会义
肖 涛,杨开明*,马 平,郑汝青,雷会义
1.贵州省安顺市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安顺 561000;2.贵州省安顺市动物疾病防预控制中心,贵州安顺 561000;3.贵州省安顺市草地工作站,贵州安顺561000
家庭牧场是以家庭人员为主要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以养殖为主,在家庭经济收入中以牧业为主的专业化小规模养殖户[1]。家庭牧场生产,通过流转土地,以适当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投入,建立养殖场所和设施,实施统一管理和生产,使家庭牧场的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实现可持续的发展[2]。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牧场”建设,我国畜牧业从传统家庭和分散养殖趋向于规模化、专业化发展。2019 年,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家庭牧场培育计划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加快培育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因我国各地环境条件、畜种等具有差异,在实施上均存在一些限制发展的因素[3],但从我国长远发展来看,家庭牧场不仅是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同时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大亮点[4]。
贵州省安顺市位于贵州中西部,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区。安顺“关岭牛”是国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曾获第106 届美国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5-6]。2016 年,安顺市提出振兴“关岭牛”产业战略,把肉牛产业作为主要特色优势产业来抓,以关岭县为核心,以关岭牛为主线发展,大力支持全市养殖肉牛。本文根据调研情况,提出贵州省安顺市家庭牧场高质量发展肉牛产业的对策,以期为其他地方发展家庭牧场肉牛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1 家庭牧场肉牛养殖情况及分析
1.1 圈舍情况
安顺市普通家庭肉牛养殖圈舍现主要有3 种情况。第1 种是建有比较规范的牛舍及配套用房,人畜分离,设计存栏可达100~120 头,圈舍及草料房面积约1 500 m2,实际饲养30~50 头,一半圈舍闲置。第2 种是在自住房院子内修建简易圈舍,通风采光差,比较拥挤,每头牛平均占地不足3 m2。第3 种是对原有养猪场或其他养殖场进行改造,这种方式投资少,养殖模式比较适用。
1.2 草料供应
安顺市各县区地理环境不同,草料供应也各有特点。日常饲喂精料主要是玉米、豆粕、小麦麸。草料饲喂供应主要有5 种情况:①以种植为主、收储为辅有计划供应饲草,租地种皇竹草,并以牛粪换干稻草(秸秆)方式从农户中收草,成本较低,自种牧草制作青贮富余部分还能对外销售;②不种草,完全依赖当地丰富的秸秆资源,在玉米收获季雇用人工收秸秆大量制作青贮料,以满足全年饲草需求;③有少量耕地种部分牧草,还需在省内外购草料补充,成本较高;④白天放牧,晚上补精料和干草或青贮,成本也较低;⑤无草料生产供应计划,草料没有科学配比,现买现喂,饲养管理比较混乱,未多储备青贮料和干草。
1.3 养殖品种及养殖模式
养殖品种以杂交牛为主,养殖模式基本上是自繁自养。但杂交程度不同,生产性能相差明显。品种较差的均会优先出售,及时淘汰处理;而经过精心选育留种的高代杂交母牛,生产性能好,牛犊长势好,会留下作为后备能繁母牛或是育肥牛,农户在保证正常存栏水平的情况下,繁殖的犊牛大部分销售,少量选作后备母牛,草料富足且圈舍宽裕,会将部分架子牛育肥出售。
1.4 成本投入
成本主要由固定资产、购牛、人工、土地租金及草料等构成。固定资产主要是圈舍及住房附属设施,铡草机、粉碎机、青贮打包机等机械投入。购牛成本主要是购进能繁母牛。工人成本主要还是以家庭成员劳动为主,极少部分会聘请1~2 个工人管理。土地租金在安顺地区为300~500 元/667 m2,大多数家庭牧场都会优先利用自有土地种草,同时向附近农户租用土地种草,养殖规模扩大时会增加租地面积、资金。草料投入主要是购买干草、商品青贮、精料。
1.5 效益分析
调研中发现,决定盈利水平的3 个主要因素是品种、草料、饲养管理。繁殖母牛品种好的牛犊长势好,出栏快,售价高。自制草料的盈利水平较高,尤其全部自给青贮料盈利水平较高,靠外购青贮料成本较高,利润降低。懂饲养管理,盈利最好;管理水平低下,不懂科学饲养,成本较高,甚至病牛无法治疗而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2 家庭牧场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牛舍问题
对养殖的粪污处理不当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影响,导致新建牛舍用地审批困难,在自有住房内养牛的,由于无法就地扩展,又因影响村内环境卫生,不利于管理和防疫,迫切需要重新修牛圈。
2.2 母牛质量问题
大部分农户缺乏种牛鉴别知识和技能,加之价格高,以致起初在购牛时没能选择好母牛品种,只有随着养殖经验的积累,才逐渐选购到优质的繁殖母牛,造成前期养殖效益低。自养公牛配种方便,人工授精每头每胎200 元以上,大多自留杂交公牛作为种牛,少数采取人工授精,导致杂种优势不明显,品种改良效果较差。
2.3 科学饲养问题
日粮供给营养不均衡会影响牛质量。部分养殖户认为干草没有营养,只喂青贮,未把干草、青草或青贮、精料(供给蛋白质、矿物质等)配合使用,往往造成牛摄入的干物质不足,影响生长和膘情。并且精料使用不科学,有的用量过大,不但成本高,而且影响牛生产发育,甚至会中毒造成重大损失。
2.4 经营管理问题
以家庭为主的责任意识强,积极性高,管理精细,普遍实现了盈利。而以合伙经营的养殖模式容易责任划分不清,积极性不高,管理比较混乱、粗放,盈利比例较小,有的甚至出现亏损。
2.5 疫病防控问题
疫病防治一直是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注意事项,家庭牧场养殖的农户普遍具有疫病防范意识,会经常关注牛体况变化,能及时发现处理。但部分农户经常到牛市买牛,又未进行隔离处理,引发疫病风险大,导致传染其他疾病,甚至导致购买的牛出现死亡,影响养殖效益。
3 家庭牧场肉牛养殖发展的建议
3.1 把握好发展家庭牧场养殖肉牛的因素
1)规模和品种选择。从资金投入、家庭劳动力、效益、饲草保障等多角度综合思考,建议家庭牧场牛存栏规模在30~50 头比较适宜。首次养殖的较适合20 头规模。以二代以上杂交母牛为主,牛龄为18~24 月龄(头胎或二胎牛),体型中等,成年体重350~500 kg 为宜。建议请专业公司或人员统一采购经检疫健康的、品种明确的怀孕母牛。一次购买母牛,自繁自养,以出售架子牛、后备母牛和育肥牛为主,逐渐优化牛群结构,养殖过程中尽可能不外购牛。租地种草和就地收集秸秆作干草饲喂。
2)用地用工。每个家庭牧场需要667 m2设施用地和667 m2运动场地。设施用地包括建牛舍400 m2(每头牛8 m2),草料房200 m2,堆粪棚20 m2(含污水池),防疫室等管理用房40 m2。需要按667 m2/头的标准配备饲料用地。建议以家庭劳动力为主,不聘工人,可请季节性用工。25 头以下规模的,在草料供给有保障的情况下,1 个劳动力可管理。
3)饲草饲料。青绿饲料按照667 m2/头的标准配套租地种草,可基本解决牛的长年青(青贮)饲料供应。干草是干物质的主要来源,按每头牛每年1.5 t 准备(青绿饲料充足,干草可适量减少),收集当地稻草或玉米秸秆。精料按牛不同生长繁育时段,每头每天按1.5~3.0 kg 添加。除了部分玉米农户自种外,如豆粕、棉粕、糠麸、预混料等需要外购。其他饲料,如酒糟、豆渣等副产物,可根据当地资源情况进行合理利用。
4)技术服务。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既能减少养殖户饲养公牛的成本,又能保证犊牛品质。合理设置人工授精服务网点,满足家庭牧场需求,大力培训配种人员,确保服务质量。培训养殖户掌握牛的保健基本知识和技能,如打防疫针、驱虫健胃、修蹄、饲料搭配及饲喂技术等。需要注意的是开始养殖时购买保险很重要,应保尽保。
5)资金筹措。每个家庭牧场需资金50 万元(按首次养殖繁殖母牛20 头计),建议自有资金10 万元(用于圈舍和周转金),贷款40 万元(用于购牛)。牛舍因地制宜修建,每头牛按1 000 元计,尽量减少投入。
3.2 政府管理部门要大力支持发展家庭牧场养殖肉牛
1)出台政策、项目支持。省、市、县级管理部门应出台支持家庭牧场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要素保障。同时申报项目,以县为单位编制项目,乡(镇)实施,申报财政涉农资金、东西部资金项目,用于支持家庭牧场新建圈舍补贴、贷款贴息、保险补贴,提高农户养殖积极性,为养殖户提供要素保障。
2)成立工作专班。省、市、县级在现有牛管理基础上,把自然资源局、乡村振兴局、银行、保险等机构的人员纳入牛专班,组成牛产业发展工作机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办理家庭牧场发展工作,制定家庭牧场农户所需条件,建立全套产业服务机制,保障产业各环节有序推进。
3)明确任务,宣传动员。政府部门应明确发展目标和年度任务,可以以3 年或5 年为阶段,全面督导各层面按计划发展,将可行任务落实到县(区)和适应发展的乡(镇)、村,而要以乡(镇)为主大力宣传支持政策和所需条件,动员有意向、符合条件的农户申请加入。
4)组织培训,启动服务。省、市、县级管理部门可组合资源邀请专家,结合当地实际养殖条件,共同编制家庭牧场养牛饲养管理手册分发给养殖户,并进行饲养管理基本知识和技术培训。以县为单位,由业务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服务指导组,到家庭牧场养殖点现场指导农户修圈舍、种牧草、日常饲喂管理等。县畜牧管理部门可以由单位组织向市级、省级申请自身技术队伍、农户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