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2023-02-08尹俊
尹俊
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经济资源,也是事业单位开展各项工作的物质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合理利用相关的国有资产,开展其肩负的重要职能,切实发挥国有资产对单位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存在着一些利用率不高或者是使用不规范的问题,需要积极解决。同时,通过体系建设、结合新准则的要求改进管理、强化资产信息化管理、强化资产使用的监控可以有效地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的效率。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作用
在事业单位内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有重要意义。一是对国有资产来说,有利于提升资产管理的水平,直接实现经济效益。二是有利于保障行政单位有效运转和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三是国有资产质量与使用效率提升本身就属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职责。
(一)直接实现经济效益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国有资产是其内部重要的物质组成部分,只有以其为基础,才有架设业务体系、配置工作人员的后续工作,从而使其所负担的社会职能与经济建设职能得以发挥。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持有的国有资产,例如部分单位的房产,可直接为行政事业单位带来经济效益,这是资产的基本经济属性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二)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业务正常开展
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公共管理及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单位内部国有资产的优化管理,能为事业单位基础管理及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这些资源为事业单位运营、管理及服务提供了物质保障,促进了事业单位社会服务职能的有效发挥。
当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全额财政拨款、差额财政拨款等各种形式。但是从其存在的情况来看,所有的资产都是属于国家拨付,这些资产也是属于国家的财产。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所承担的主要职责是社会公共服务、社会公益事业以及政府授权的一些特殊的政府职能。从这个层面上讲,所有开展的业务都必须符合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业务的开展也必然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来给予保证。从这个层面上讲,国有资产是每一个行政事業单位正常开展业务的前提条件。
(三)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做好国有资产的安全管理,确保其状态安全。国有资产的安全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基础的条件之一,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中,必须确保资产本身处于一种安全的状态,而不能出现流失、遗失或者被盗窃,或者被低价处置。
二是要合理使用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国有资产的使用要求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最基础的要求就是对其进行合理使用,使它发挥必要的效应。例如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的设备应该充分地发挥它的功能和效用,而不能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政绩”,将其只作为账面资产存在。
三是充分应用国有资产,确保其充分利用。一方面,对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关键性要求就是要充分利用而不能使其闲置。比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盲目地超前购置一些设备设施,在短期却无条件使用或者没有足够资质的人来操作。这种做法事实上导致了国有资产的浪费。另一方面,从长期的角度来讲,部分国有资产存在着技术贬损、经济折旧,如果没有必要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予以弥补,客观上也造成了资产的流失。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应着力于变革资产管理思维,完善资产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改进管理工作,真正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在此方面应做到:
(一)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与体系
一是做好制度建设。一方面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方面的制度,另一方面包括资产使用的日常制度。从前者来讲,资产的购置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要求。从后者来讲,主要是指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的环节如何对资产有效使用和管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资产的使用是重要业务工作或管理工作,所以资产使用方面的制度建设是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不仅仅是要编制出一套制度,而是要结合行政单位的实际情况,把制度落实到应用当中,防止制度建设的“重建设、轻执行”的情况。制度建设完成之后,必须组织资产使用、接触、管理的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并应用到工作当中,并且结合制度建设进行岗位职责的编制,把资产管理职责予以落实。
二是做好资源配置体系建设。具体来说,在资产配置之前,应当全面梳理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数据,明确单位资产类型,有序分层设计国有资产种类,确保资产配置的数量、规格等内容,针对各项资产类型制定不同的弹性标准,评估单位的资产使用状况,确保资产配置定额,根据分析结果、实际需求和实际配置标准,同时,资产配置标准作为采购固定资产支出的重要凭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应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资产购置或配置标准,全面考虑单位资产的类型和使用年限等要素。
三是资产的购置与处置要严格按相关规定与流程办事。例如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配置需要提前在预算中进行申报,规模较大的资产建设还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达到相应标准的还必须通过政府采购或统一招投标进行。同时,同级财政等相关部门在行政事业单位提出资产需求时,应综合考虑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有无闲置类似资产可以进行调拨使用,而无须额外购置资产,节约财政资金。此外对于资产的报废,也要严格按流程进行,例如通过拍卖等方式,尽量获取更多的资金收回。
(二)结合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提升资产管理要求
当前,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和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能结合准则要求、实际管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做法、操作细则进行调整,这使得国有资产管理不够完善,难以适应新时期的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应全面考虑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业务管理实际情况,制定系统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管理办法、操作实务指导,为国有资产的管理提供约束。一方面,现行的政府会计准则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价值。但是对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沿用原来的管理模式,在固定资产明细表上未能登记原值、折旧率和使用年限等,在核算中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折旧。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的原值、折旧额等必要信息要进行准确统计,并且在新准则条件下的账户及科目中进行准确核算。另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或者是对于类似于资产使用的低值易耗品,要进行相关备查账户的登记,定期进行盘点、统计。同时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行政部门或使用部门对实物管理的职能,强化财务部门对于资产价值管理的职能。同时定期进行盘点核对,确保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相符,做到国有资产的稳健管理。
(三)强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效能
信息化管理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大势所趋,资产管理应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导向,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或平台,进一步完善资产的配置,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减少国有资产的闲置与浪费。当前,强化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途径如下:
一是充分应用好现有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使用的资产信息系统主要是基于金财工程所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个系统本意是要求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的购置使用和处置都纳入统一管理,并且和年末的国有资产年报填制进行对接和比对,从根本上统计国有资产的实际情况。但是该系统是基于一般性质所设计和使用的,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系统填写的准确性、及时性也没有得到较好的重视,使得系统没有发挥出它所应有的功能。因此,当前行政事业单位首要的就是用好这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使得国资主管部门对区域内的国有资产有着一个相对全面的掌握。
二是在现有系统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出综合管理性能更强的系统,使得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共享、调拨等更加便捷,实现国有资产的高效流转,防止闲置或浪费。当前财政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辖区内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使用、调拨等相关功能。但是该管理系统对于本区域内各系统基层各分支机构的资产共享、资产调拨、资产配置的使用还不够详尽与完善,缺乏明细到使用人、责任人的具体反映。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财政主管部门来牵头开发出综合性能更强的系统,使得在辖区内的各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资产管理、资产共享、资产调拨能够得到动态的反应,同时各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积极按要求操作系统,使系统中的数据进一步完善,使系统切实发挥作用。
三是各行政事業单位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开发或使用功能更加细致的信息化管理模块,覆盖资产从购买到退出的全过程。对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些较大行政事业单位,例如交通、建设等行政事业单位所涉及的资产非常多,价值高。对于这些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考虑建立适合于单位自身需求的专门系统,对单位资产的请购、购置、入库、使用、调拨、报废进行完整的管理。同时,在该系统当中还需要落实资产使用、管理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使得资产的使用状态、管理情况和后期的退出都能够得到完整详尽的体现。
同时,智能化管理也是当前资产信息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对于各个具体的行政事业单位,因为直接涉及资产的具体使用和管理,智能化管理的探讨和尝试也应该从基层着手,以充分探索未来智能化系统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中的应用环境与使用需求,降低系统设计与开发的试错成本。财政部门也可以考虑资产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一定的情况下以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作为试点来推广。
(四)通过各种形式监督促进国有资产安全与有效运用
当前,对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在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中并未安排或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监督人员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过程进行追踪与监督,对于国有资产的监督局限于上级财政部门的例行监督或本单位的工作管理,这样使得资产管理缺乏专项监督导致资产的闲置或者毁损有可能出现,甚至出现国有资产被非法侵占的情况,给国有资产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一些事业单位虽然对国有资产的使用进行了监督管理,但其忽视了对监管结果的利用,阻碍了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配置及应用的优化,间接地降低了单位国有资产的综合利用效率。因此,行政事业单位要认识到资产监督中存在的缺陷,改进资产监督,促使资产能够得到安全有效利用。具体来讲,可考虑如下路径:
一是行政事业单位应做好资产的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的结合。对于日常监督而言,行政事业单位应在日常工作中设置资产购置、使用、处置等专项的管理办法,落实专门的管理人员,使得资产从领用到退出,处于一个全程受控的状态。同时要结合单位的定期检查或者内部审计,对于资产板块进行专门的监督。
二是要结合资产监督的结果,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制。行政事业单位要根据资产的检查或者审计情况,及时整改资产使用与管理情况,及时提出改进意见,针对违规或失职行为需要惩办责任人。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考虑采用专项审计或抽查审计等相关手段,结合财政部门的定期检查等,对于已经出现问题的资产要及时补救,纠正错误的做法,追究损失等。
三是要结合资产的检查审计等相关结果,积极地改进资产使用和管理工作。一方面要使用当前的信息化平台,做好资产的使用,完善其全过程管理。将检查或审计嵌入资产的日常使用或系统管理中。其次,对于前期已经出现的问题,要积极进行总结,并且落实到后期管理中。例如对于资产的长期闲置或者浪费,要进行相关用途的再次的评估,积极地投入了新的业务;如果通过评估,在未来无法得到有效应用的资产,可以上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调拨或者通过评估拍卖的方式进行处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避免资产不必要的经济折旧。
结语:
通过有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现其有效配置和应用,不仅是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运行的需要,更是发挥其社会服务职能与服务社会公益事业的需要。通过相关的分析可以认识到,要高度重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首先,要完善资产使用和管理的制度体系,使得国有资产能够充分发挥出它的价值实现,实现其保值增值。其次,要根据现行的新政府会计准则要求,完善资产管理的细节,确保资产价值的真实反映。最后,要通过信息化的管理平台,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改进资产管理工作,提升资产使用效率。最后,要利用审计或监督结果来改进管理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其效用,切实发挥国有资产对单位实现基本职能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