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肺疾病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2023-02-08王子元王科举李振宇
王子元,王 檀,王科举,王 菁,李振宇
(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王檀教授,长江学者,全国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国家重点学科肺病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重点专科肺病专科学术带头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多年来致力于间质性肺病研究,在中医辨证论治间质性肺疾病方面有独到见解,遵从中医天人相应与整体观念传统思想,在临床上治疗本病重视 “三因制宜”原则,疗效确切。本研究通过收集王檀教授门诊治疗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历,分析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季节的相关性[1]。
间质性肺疾病是呼吸内科常见的疑难病,是以肺间质、肺泡腔和肺泡壁发生程度不同、形式各异的炎症与纤维化病变为主的多种异质性疾病组成的疾病谱[2]。临床上以渐进性呼吸困难,干咳或咯少量黏痰,乏力,晚期出现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3]。间质性肺疾病病因复杂,病死率高,发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4]。间质性肺疾病包含多种疾病,从中医角度分析其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具有很大程度的相同之处[5]。王檀认为该病属于中医“肺痹”范畴。本研究通过整理王檀教授门诊654 例不同季节发病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病历资料,总结该病的中医证候季节分布特点,旨在为临床中医预防和辨证治疗本病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入选病例均为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王檀教授门诊患者,共纳入有效病例654例。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1)症状,渐进性的呼吸困难,干咳或咯少量黏痰,乏力,晚期出现呼吸衰竭。2)体征,肺部听诊可闻及veclro 啰音,伴或不伴喘鸣及湿啰音。3)实验室检查,肺功能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降低;胸部高分辨率CT 表现多见磨玻璃影、地图征、铺路石征、支气管扩张、蜂窝影等。中医辨证标准:中医辨证分型参照《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分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肺脾气虚证、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痰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大肠湿热证及其他证型[6-12]。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间质性肺疾病诊断标准,且病历资料完整、可靠。
1.4 排除标准 1)精神失常或智力缺陷等影响中医辨证者;2)病历书写不完整、可靠性较差者。
1.5 收集内容 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中医证型等病历资料。
1.6 季节划分标准 参照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划分,立春-谷雨为春季;立夏-大暑为夏季;立秋-霜降为秋季;立冬-大寒为冬季。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1)年龄:本研究共收集间质性肺疾病病例654 例,最小者22 岁,最大者84 岁,平均年龄59.71 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年龄划分标准:青年(18~44 岁)42 例,占比6.42%;中年(45~59 岁)249 例,占比38.07%;老年人(>60 岁)363 例,占比55.51%。发病以老年阶段为主。各年龄段发病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2)性别:本研究共收集间质性肺疾病病例男225 例,女429 例,男女比例为0.52:1。性别与发病构成比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2.2 患者各季节分布情况 见表1。
表1 患者各季节分布情况
2.3 主要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中医证型出现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肺脾气虚证、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痰热壅肺,气阴两伤证、大肠湿热证及其他证型。大肠湿热证、肺脾气虚证在不同季节的出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脾气虚证以夏季出现频次最高,大肠湿热证以冬季出现频次最高;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痰热壅肺,气阴两伤证的出现频次与季节无明显相关性(P>0.05)。间质性肺疾病各季节中医证型比例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间质性肺疾病各季节中医证型比例分布情况 例(%)
3 讨论
王檀认为,间质性肺疾病发生的前提是人体脾肾阳虚,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肺气生成不足,气虚阳弱,腠理不固,又遇风火、寒、湿等邪气侵袭肺体,尤其是寒邪犯肺导致肺气闭塞,肺络痹阻而成。不同年龄、体质、季节环境等因素会使发病特点各有不同。
本研究共收集了间质性肺疾病病例654 例,其中老年人(>60 岁)363 例,占比最高,中年人(45~59岁)249 例,占比38.07%。王檀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与脾肾功能状态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提示人体40 岁之后肾精开始衰败,《傅青主女科》云:“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气不能滋化后天脾胃,导致脾胃运化腐熟功能下降,出现精微物质化生不足,反之不能供养肾精及五脏六腑功能活动消耗,此时人体的各项机能开始下降,人也更易因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等因素导致疾病产生。本研究提示间质性肺疾病在中老年人中更易发病。
本研究共收集患者男性225 例,女性429 例,男女比例为0.52:1,提示东北地区女性发病率可能高于男性[13-16]。王檀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与脏腑虚寒、外感寒邪关系密切,东北天气寒冷,女性体质属阴,更易受寒邪侵袭,故东北地区间质性肺疾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目前,针对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发病季节规律研究较少,本研究结果显示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秋季发病频次最高,春夏频次相仿,冬季发病率最低[17-18],提示间质性肺疾病东北地区秋季发病率较高,数据显示冬季发病人数较少,不除外近年来东北部分人口冬季移居外省,就诊人数减少的可能性。
对本研究654 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季节性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型季节分布特点具有一定规律性。春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夏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脾气虚证、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秋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冬季出现最多的证型为大肠湿热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
春秋两季肺肾虚冷,痰瘀阻络证、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出现频次最高,且这2 种证型全年出现频次也最高,但无明显季节相关性(P>0.05)。王檀认为,间质性肺疾病的发生源于肺气不足,无力推动津行血运,日久痰、饮、血等壅滞于肺脏,痹阻肺络发为肺痹,故肺中虚冷,痰瘀阻络证为间质性肺疾病本证,最为多见[19]。若其人阳虚较甚,气不化津,致使体内津液不化,饮停于肺,则易发为寒饮伏肺,肺络痹阻证。此证型是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阳虚体质人群最常见的证型。
夏季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肺脾气虚证,且在不同季节的出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王檀认为肺金之病变多与脾土相关,母病及子,肺痹患者肺中阳气不足多由于脾虚导致;夏季阳气盛于外而虚于内,加之湿热偏盛,故多出现脾胃虚弱,湿热困阻之象。《黄帝内经·经脉别论》云:“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为肺之母,脾失健运,则肺气更虚,故夏季肺脾气虚证多见。
冬季出现频率最高的证型为肺脾气虚证,且在不同季节的出现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 。人体为适应东北地区严寒天气会出现腠理闭塞,阳气内敛以御外寒,又嗜食肥甘厚味之品,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热,疏散不及,困阻肠胃,故多出现大肠湿热证[20-22]。
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与痰热内蕴,气阴两伤证,其发生无季节性差异(P>0.05)。这2 种证型属于肺痹变证,是因虚至郁,郁而化热的典型代表。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多见于素体脾胃亏虚之人,母病及子,脾虚导致肺气不足,易受邪气侵扰,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易生痰,且脾虚运化无力,饮食水谷难以化为精微物质,郁于中焦,而成伏火,伏火与痰循经脉上扰于肺,肺虚无力抗邪,痰火熏灼肺络,则形成脾经伏火,痰瘀痹结证[23];痰热内蕴,气阴两伤证多见于肺气不足之人,气滞则痰饮留滞,日久化热,伤及气阴,形成本证。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医倡导的天人合一理论,逐渐意识到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可影响或破坏人体内环境平衡,诱发或加重某些疾病发生。间质性肺疾病为临床难治疾病,在东北地区发病率逐年升高。王檀以天人合一传统中医思想为指导,应用“三因制宜”理论,治疗本病时全面考虑季节、年龄、性别等因素,辨证施治,疗效确切。本研究发现,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季节分布特点具有一定规律性,可供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同时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本病时要详细了解病史,找到病因和病机关键,结合年龄、性别、季节、寒温等变化,予以符合病情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