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新时代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实践

2023-02-07胡德庆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政治思想

胡德庆

(东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一、前 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1]23。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将共同富裕的发展性目标提升到新的战略性地位,提出“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再次重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31,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1]31,将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的迫切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提升至新高度——坚持和推进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本质要求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深厚基础和关键领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立足我国发展具体实际,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变化,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融合发展,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壁垒,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关键位置上,为我国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需要我们采取更加科学有力的措施持续推进这一目标。而“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3]。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作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践进程中关键性、基础性阵地的当下,必须有效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法宝”的巨大优势,为乡村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振兴、人才培养等保驾护航,促使乡村全面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如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把农民群众精气神提振起来。”[4]一方面,具体指出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乡村发展与共同富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在乡村振兴与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也对乡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

二、共同富裕的现代特征、意义维度与基础领域

(一)共同富裕的现代特征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其具体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富裕”,集中体现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仅包括社会财富水平的达标,也包括人民精神生活所要达到的富裕程度。另一方面是“共同”,反映着社会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标志着共同富裕属于全体人民[5]。纵观当前我国发展现实,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进程,已成为我国由发展中大国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转变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全面准确理解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需要科学把握其本质内涵,也需要全面厘清其现代特征。

综合来看,我国当下的共同富裕实践具有五个方面的突出特征。一是共同富裕的对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共同富裕的对象是全体人民,是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共同富裕,不是少数特殊人群,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处和优势之一。二是共同富裕的内容具有突出的全面性。我们当下所追求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2],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精神层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性富裕。三是共同富裕的路径具有科学的共建性。“每个人都是共同富裕的主体,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6],只有每个人都在共同富裕实践中积极奉献智慧与力量,共同富裕的“蛋糕”才能被做得更快、更大,进而也才能被更加合理地分配。四是共同富裕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这样一个伟大目标,注定是一个渐进性与复杂性并存、阶段性与长期性相交替的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持续推动[2]。五是共同富裕的价值上具有显著的人类性——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一方面,中国的共同富裕是占世界约1/5人口的共同富裕、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共同富裕,这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健康发展、整个人类的幸福追求;另一方面,中国的共同富裕,也会极大地增进和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关注度,这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寻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对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意义维度

1.历史维度:实现共同富裕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合理遵循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根本矛盾,正是在对这一矛盾的不断解决中,人类社会历史才实现了持续、全面的进步,社会形态才实现了规律性的新旧更替。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常通过财富分配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资料或社会财富为社会成员共同所有时,即通过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关系,才能够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使生产和需求保持合理平衡,从而避免人类社会所拥有的现有财富被毁灭,维护好人类社会的进步性[7]。社会形态的本质方面在于“生产关系总和”,共同富裕既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占有的一种新形式——适应较高生产力水平的一种生产关系,由此也就决定了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新的历史形态。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提出基本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历史性目标,正是基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新向往之上提出来的,它顺应了我国发展历史进程,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以及对我国社会发展史进行梳理后的必然选择,对解决我国现实生产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我国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历史性意义。

2.理论维度:实现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有力回应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这一基本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人民性与时代性的确证过程。首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目标有效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引人民大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科学指南。共同富裕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美好状态,是人类社会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关键一环,这种理想状态的实现需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也会在这一目标实现过程中得到检验与发展。其次,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目标合理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谋幸福、助发展。而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又具有内在统一性,对共同富裕目标的追求,也正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一基本目标及时回应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而生,也在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获得发展与突破的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到2050 年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在合理确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时代性的同时,也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更高阶段。

3.实践维度:实现共同富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全面把握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村群众,实现更高品质生活追求和人生理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体现。纵观当下发展现实,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既蕴含了我国社会发展与人民现实所需,也在指引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向与人们的现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8]实现共同富裕是在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实践进行全面、合理把握的基础上提出的,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也契合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和人民现实所需。因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将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践;对共同富裕的追求过程,也必将有助于满足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共同富裕,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实践和人民奋斗方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意义。

(三)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领域和关键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8],而“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9]。在谈及乡村振兴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4]。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福祉、共同实现美好生活目标的关键举措,也直接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关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解决。

在我国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农村既是支撑共同富裕实践的基础领域,也是我们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性阵地。有学者通过系统性研究提出,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其重点、难点和痛点依旧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农村人口的发展无疑是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10]。也有学者认为,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是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全民全面共同富裕过程中的关键点[11]。总的来说,从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逻辑上看,要实现全面、科学、持久的共同富裕,广大农村与农民必须达到合理的富裕状态。因此,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中,必须着力解决好农村发展与富裕问题,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进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发展等问题作为主攻方向。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特别是脱贫之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统筹做好农村人口就业创业、文化教育、精神发展、卫生医疗、住房养老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工作。合理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帮助农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积极缩小城乡居民生活品质“鸿沟”,推动乡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三、“钥”与“锁”: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联

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都高度重视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把其视为乡村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毛泽东同志曾具体指出:“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它们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和政治又是统帅,是灵魂。”[12]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13]思想政治教育在乡村社会发展与共同富裕实践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贯穿于乡村共同富裕实践全过程,是打开乡村发展与富裕进程中各关键领域局面的“钥匙”。

(一)正确方向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政治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言,只有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才能始终保证建设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以正确的态度和方式面对和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矛盾。乡村政治建设情况,决定着乡村发展的基本方向,对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有着关键性影响。它既为乡村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提供政治保证,也是确保乡村发展成果能够惠及全体群众的关键因素。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通过传播我国社会主流的政治思想、法律规范和道德观念,帮助对象主体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正确人生理想,自觉提高政治判断力、问题鉴别力和是非选择力以及政治活动参与意识,形成较高政治素养,从而能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乡村政治建设水平的关键“密钥”,能确保乡村政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当前学界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内容,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引导人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14]109。因此,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牢牢抓好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密钥”,引导好乡村政治建设的前进方向,为乡村富裕之路提供可靠政治保证。

(二)产业动力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产业兴旺是农村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乡村振兴与农民富裕的关键就在于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必须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以促使乡村共同富裕目标顺利实现;而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法宝”绝不可缺位,必须充分发挥好其应有的动力源层面上的激发作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发功能”[15]。习近平总书记曾对各级领导干部强调,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美好家园”[4]。广大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乡村产业能够顺利发展、兴旺起来的基本前提,必须善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作用,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调动起来、活力激发出来、创造力引导出来,以助推乡村产业实现科学发展、持久振兴,乡村经济能够实现长期的、良好的内外“双循环”。这一点也为当前学界所认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工作,可以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调动劳动者工作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工作[16]71。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地应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把打开乡村产业动力阀门之“钥”,用科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广大农村群众投身乡村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有效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实践。

(三)文明进步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文明提升提供文化支撑

乡村共同富裕不仅应体现在物质文明层面,更应体现在精神文明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孕育农村社会好风尚。”[17]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农民精神生活的富足,需要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参与,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文化传播功能、文化选择功能和文化创造功能”[18]。这些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打开乡村文明提升之门、畅通乡风文明建设之路、构建村民素质提升之桥,进而有利于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就其本质层面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充实人们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精神品质的实践活动,也是传承、发扬和创造中华先进文化的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和大政方针、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宣传乡村振兴中先进人物与感人事迹,通过继承与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选择和创造符合新时代乡村发展实际的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将乡村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提升至新的阶段、将广大农村地区群众的思想道德面貌提升至新的层次,进而使乡村精神文明的富裕程度达到新的高度。

(四)作风提升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思想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要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16]73。乡村共同富裕离不开党的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壁垒”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19]。乡村组织振兴是乡村能够实现科学持久振兴与全面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因为乡村振兴各项政策和举措,最终都要靠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落实和推动。而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作用,能否让广大农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作风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而这又离不开党内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法宝”。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伟大胜利,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注重用先进理论、科学思想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党内思想政治教育是保持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队伍思想正、理论强、品质良、意志坚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形象之“钥”,也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够科学带领广大农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密码。

(五)人才养成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磁场”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吸引包括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20]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更是乡村事业的未来,乡村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广大乡村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育与振兴,他们始终是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恢复、生活质量提升的中坚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活动,其作用的直接对象是社会中的人,特别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人。据此,本文认为,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乡村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它既是促使乡村各类人才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和科学文化素养提高的科学路径,也能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精神品质教育、劳动知识教育和职业价值观教育等,培养城市人才特别是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青年人才的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情感,引导城市人才下乡,进而促使他们能够持续地在乡村热血奉献、创新创造,积极助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践的现实进程。

(六)良好生态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生态保护提供观念启示

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的构建与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21]111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应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双向互动上做好大文章,自觉推动“产业+文化+生态”发展新模式,积极将吸引人的特色文化因素融入美好生态环境中,打造好“文化魅力足+生态环境优”的有特色、有故事的新时代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通过帮助和促使教育对象形成正确的生态认知和价值观念,提升社会整体的环保意识和水平,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对象实践行为,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获得新的发展与突破。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帮助对象形成生态意识;二是引导对象遵守生态法规,调控生态行为;三是引领生态思潮、创新生态文化;四是鼓励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6]75-76。因此,在践行共同富裕原则的实践进程中,必须拿住、拿稳、善用维护乡村良好生态局面之“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引导与行为指导,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与共同富裕。

四、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赋能共同富裕实践的路径选择

(一)瞄准舆论导向之“路”,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22]在推进城乡共同富裕过程中,必须注重对社会舆论特别是乡村舆论环境的引导和净化,不断夯实农村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处于深刻变化和调整时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散’字。”[4]有着良好的舆论环境,才能形成共谋富裕、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进而才能促使人们在行动上朝着共同的目标积极拼搏。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聚”的效能,能够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与行为上的引导,打破“散”的窘境,将广大基层群众的心与行聚在一起,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奋斗和前进。因为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强化传播等方式,形成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良好舆论环境”[15]。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思想政治教育“聚”的效能具体表现为:通过科学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各项惠民利民政策,统一农村群众的思想认知,整合农村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对农村精神生产的引导和调节,凝聚广大农村群众的“心”与“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的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2]因此,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切实瞄准舆论导向之“路”,通过方法上的创新、内容上的融合、载体上的丰富、时间上的持续,以及实践活动上的多样化、艺术化等举措,为乡村共同富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凝聚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

(二)聚焦精神培育之“路”,激发共同富裕的精神动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具有艰巨性、长期性等特点,需要激发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中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灌输,更是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育人活动,它既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具有极强吸引力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培育人民群众良好精神品质、提升人民群众精神境界;也可以通过传播先进思想、挖掘伟大精神、创造健康文化、引领奋斗目标等,激发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斗志。郑永廷等专家学者在相关著作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价值取向、巩固文化自信,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14]115。

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着力聚焦乡村群众优秀精神培育之“路”,既要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与特殊风俗习惯,创新创造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以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涵养优秀精神品质;也要深挖身边群众先进事迹、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好新时代一系列伟大精神,以激发基层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活力。例如,应立足农村各地实际,着力挖掘好致富带头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精神品质,进而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定期与长期相配合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当地群众进行合理灌输、引导、启发,以唤起他们潜藏的干事创业、艰苦奉献的激情与斗志,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中奋力实现属于自己的共同富裕梦。

(三)抓好人才养成之“路”,汇聚共同富裕的青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21]194青年是社会上最具活力和创造性的群体,是推动社会实现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亦是乡村如期实现全面振兴和共同富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青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作用,以及青年的生理心理特征,决定了青年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重点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年人才养成教育的特殊类,它能够直接引导广大青年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和有无尽朝气的栋梁之材。因此,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铺砌好乡村人才的养成之“路”,为乡村共同富裕汇聚好新时代青年力量。

一是应抓好青年的职业价值观引导。职业价值观的差异是不同青年选择不同职业道路的核心影响因素。在乡村青年人才队伍的汇聚与培养中,应通过文化熏陶、实践感召、理想教育、技能学习等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培育功能,引导好广大乡村青年的职业价值取向。二是应抓好青年的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在城乡生存与工作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当下,艰苦奋斗精神是广大青年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担负起振兴乡村使命的关键因素。应将新时代青年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好良好家风的引领力、合理利用好各类学校的规制力、有效使用好各级媒体的宣传力,坚决实施好劳动教育,让广大青年特别是青年人才能时刻沉浸在艰苦奋斗精神之中。三是应抓好青年的创新思维养成。创新思维是青年人才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广大青年能够在乡村共同富裕过程中大施所能的关键所在。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合理聚焦乡村青年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讲解经典案例、搭建交流学习平台、传播先进思想理论、邀请专人培训等,积极开发乡村青年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更好地为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贡献才智。

(四)紧盯作风提升之“路”,强化共同富裕的组织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必须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4]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又要抓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党的各级组织强化思想作风建设的关键“法宝”,是提升各级党组织干部队伍作风形象的关键路径与可靠手段。在推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基层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头人作用,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盯其作风提升之“路”,以为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打造好坚不可摧的战斗堡垒。

一是应紧盯理论水平的提升。乡村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与其所在组织的作风建设水平息息相关。鉴于村级干部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理论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现实,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针对性强、层次感突出的方式方法(如图解理论、实践体验、故事感召、榜样示范等),切实加强科学理论阐释与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水平。二是应紧盯人生理想的确立。理想作为乡村基层干部的精神之钙,与其作风情况关系密切。面对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艰巨任务,应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课堂讲授、情感体验、实践锻炼、历史学习等,着力帮助他们正确确立好人生理想。三是应紧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践行党的宗旨、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关键能力,也从根本上决定着党的作风建设成效。因此,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应着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作用,通过常态化的创新意识灌输、方法论教育、逻辑思维锻炼、沟通技巧训练等,提升乡村基层党员干部狠抓落实的能力、科学执行各项方针政策的能力以及为广大基层群众排忧解难的能力。

(五)注重关系协调之“路”,构建共同富裕的和谐环境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3]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或社会关系,特别是利益关系,对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在纵向和横向的社会联系、社会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都扮演着重要的‘沟通者’角色,对于加强党和人民之间的联系、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6]70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各行为主体间的各种关系实现协调发展,这对于乡村和谐社会环境的构建、乡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良好乡风的形成等,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作用。因此,必须注重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关系调节功能的发挥,着力为乡村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构建好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一是应突出利益观教育。利益关系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应将乡村基层群众的利益观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榜样示范与引领、典型挖掘与宣传、文化创造与熏陶等,影响其树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观,为乡村和谐社会关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应定期分批次、分对象开展好乡村特色“团建”活动。为构建和谐乡村社会关系,乡村不应成为各类团建活动的留白地。例如,针对农村青年,为使他们更加向上向善、关系更加团结,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论坛、乡村特色运动会、“环村文明行”等团队活动;针对老人,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开展分组手工插秧比赛活动、打稻谷活动、编织特色工艺品活动等,使他们的社会关系更加密切。三是应主动化解邻里矛盾。要构建好共同富裕的和谐环境,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就不能靠“等”,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主动地走村入户,善于发现邻里潜在矛盾,进而采用适当的方法去化解邻里矛盾,排除乡村社会人际关系潜在“风险点”,当好邻里矛盾的“协调人”、和谐关系的“引路人”。

(六)把握改革富村之“路”,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要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4]乡村的发展与共同富裕离不开改革,改革是促使乡村迅速发展、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性举措。但在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例如部分农村群众基于文化水平、理论水平不高而产生的消极甚至抵触情绪,以及部分基层干部由于理论和政策理解不到位,而出现“不知为何要为”与“不知如何而为”的尴尬窘境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法宝”介入,去及时、有效化解好改革过程中乡村出现的与思想、认知、情感等方面相关的复杂问题,以助力乡村改革进程,推动乡村顺利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首先,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担当好乡村各项改革措施的宣传者。只有宣传到位,改革的各项举措才能得到基层群众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才能更加顺利实施。因而,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将乡村改革政策纳入自己的宣传范围,通过科学合理的宣传路径,将各类改革举措的目的、内容和意义向乡村群众讲解清楚,使他们理解到位。其次,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担当好各类思维能力的开发者。只有思维方式正确,才能科学、合理和有效地落实好改革的各项重大举措,特别是对乡村级基层干部来说。因此,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应将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等方面的教育纳入其中,通过常态化的、阶段性的教育提升人们干事创业的思维能力和水平,进而能使其更有效地参与和推动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实践。最后,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担当好各种阻力的疏通者。改革是破旧与立新相统一的过程,总会遇到各种风险与阻力。为化解和排除阻力,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者就要切实履行好疏通者的义务,在着力提升改革政策宣传力度的同时,还要善于调查潜在风险点与阻力点,特别是乡村基层群众思想上的担心点、矛盾点和误会点,进而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和启发,让有利于共同富裕的改革政策在乡村更加顺利地实施。

五、结 语

乡村富则国家富。乡村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贯穿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全过程,是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键“密钥”。在共同富裕实践中,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导向功能,可以为乡村政治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夯实共同富裕的思想政治基础;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培育功能,可以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打牢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养成功能,可以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磁场”引力,汇聚共同富裕的青年力量;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作风提升功能,可以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有力武器,强化共同富裕的组织保证;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协调功能,可以为乡村改革提供和谐环境,助力共同富裕的实践进程;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保护功能,可以为乡村生态保护提供观念启示,促使良好生态成为乡村富裕的有效支点;发挥乡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可以为乡村文明提升提供文化支撑,提高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程度。因而,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全民、全面共同富裕的现实背景之下,必须紧紧抓牢、用好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关键“法宝”“密钥”,赋能乡村共同富裕新实践,打开乡村共同富裕新格局,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现实进程。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政治思想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思想与“剑”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