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探究

2023-02-07陈定洋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农业

陈定洋

(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乡村振兴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建设农业强国方面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建设农业强国的孕育历程

在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关于建设农业强国论述有四个重要时间节点,是一个从孕育到成熟的历程。

(一)时代视角

在201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70这是基于时代视角,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重要论述。一段时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造成农业农村发展相对滞后于工业、城市,引发了“三农”问题。因此,进入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必须强”表明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特别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2]。这是把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实基础。

(二)实践视角

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1]247这是从实践视角,阐述实现农业强国的奋斗方向。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我国的谷物、水产品和经济林产品等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但面临农产品供求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供给硬性约束、农业生产成本上升与比较效益下降“三大矛盾”。这“三大矛盾”表明“我国农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1]247。建设农业强国将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保障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目标,以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主要路径,“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3]28。

(三)借鉴视角

在2018年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1]277这是从借鉴视角,对世界上一些国家发展道路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不同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者如美国、法国等,通过城乡协调发展,以农业为基础的产业链承载大量的就业人口,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失败者如巴西等拉美国家,在盲目追求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同时忽视农村发展,众多小农户成为城市的边缘人群,结果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发展停滞,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阻碍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1]35“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1]276

(四)辩证视角

在2022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农业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三者的辩证关系,“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2]。这表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是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抓手,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三农”发展道路。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解决农业发展现实矛盾、借鉴一些国家经验与教训及强国强农等视角,深刻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的意义、路径、保障与辩证关系。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之际,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可谓瓜熟蒂落。

二、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2]。

(一)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看看世界上真正强大的国家、没有软肋的国家,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1]7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依靠自己的资源,满足14 亿多人民重要农产品的消费与需求,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最核心要求。

中国拥有世界近20%的人口,却仅占世界约9%的可耕地面积和6%的淡水资源,是典型的农业资源匮乏国家。但同时,地大物博也形成了我国农业资源的多元优势,既有适宜粮食规模生产的平原高原地区,也有适宜特色产业发展的多山地区。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达68 285万吨,肉类总产量达8 990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达77 549 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6 690 万吨,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农产品品种丰富,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需求。同时,建立中央粮食储备和地方粮食储备相结合、原粮储备与成品粮油应急储备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形成了高质量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近年来在应对地震、雨雪冰冻、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突发事件等方面得到了充分检验。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329,“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1]10。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提醒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不能受制于人,必须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

(二)坚持质量兴农,发展生态低碳农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1]137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由于追求量的增长,从而导致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等问题。当前,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中,约45%来源于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约45%来源于种植、家畜饲养等生产过程,约10%来源于秸秆、畜禽粪污等废弃物。因此,减少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提升生产过程资源利用率,是我国农业“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同时,我国农耕文明创造的精耕细作、轮作套种、用地养地的“生态低碳”技术体系,值得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所以,建设农业强国的基本要求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上,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以高质量的农产品提升国际竞争力。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4]96,“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产 业体系”[1]251。习近 平总书 记的重 要论述,着眼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三)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始终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239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必然是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过程。

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稳定器,也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要立足小农数量众多的基本农情,顺应乡村产业和农民就业的结构性变化,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开展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提高集体统一经营效率和农民自主经营积极性两方面着手,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引导农民工进行职业规划,实现工资性收入增长;深化农村改革,促进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长。在此基础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让农民过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要加快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政策机制,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1]46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鲜明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共享的根本问题,也是检验“建设农业强国”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

(四)赓续农耕文明,彰显中华文明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1]125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不光要拼科技装备硬实力,还要彰显中华文明软实力。

中华文明是世界数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4]124,是让广大农民自信自强、振奋昂扬的精神源泉,更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宝贵资源。建设农业强国,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相结合,推动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1]231,“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构筑起建设农业强国的丰厚中国文化底蕴,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农耕文明底色。

(五)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减轻国内农业资源环境压力、弥补部分国内农产品供求缺口,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是必要的。”[1]80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强调合作、共赢,不仅要“引进来”,进口我国相对短缺农产品,引进国际农业先进技术和智力,而且要“走出去”,促进对外投资,生产我国短缺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据测算,按照当前我国农产品消费水平,农业资源自给率大约70%[5]。因此,利用国际农业资源,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这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来说,既是机遇和便利,也有风险和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我国农产品进口的品种、来源、方式集中度较高,如大豆进口,多年来90%以上来自美国、巴西,以海运为主且路线单一,极易形成贸易风险点。

“我国农业走出去往哪里去、以什么方式进行开发、生产出的农产品如何利用等问题,都要作过细的研究。进口也要注意安全,一是物种安全,二是不要形成垄断,被对方卡脖子。”[1]8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在国际农业交流中掌握主动权。

三、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

建设农业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1]330,“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取决于三个方面,即综合生产能力、收储调控能力和国际供应能力。

(一)夯实产能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防止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滑坡”[1]211。藏粮于地即珍惜耕地资源。要建设好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釆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藏粮于技即依靠科技走高质量发展道路。要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实现“自主品种、自主技术、自主产品”的整体性跨越,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1]216二是“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不让种粮大县在财政上吃亏”[1]203,提高农民种粮、地方抓粮的积极性。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稳定农民种粮补贴,健全产粮大县财政奖励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目标价格补贴、农田建设补贴资金以及粮食风险基金等财政转移支付。同时,“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1]331。三是“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样化了,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4]98。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向森林、江河湖海、设施农业要食物,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二)夯实调控基础,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

一是不断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优化粮食储备机制。“设立常平仓是我国的传统,在稳市、备荒、恤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多储一点、多花一点钱,安全系数高一点是必要的。”[1]78这需要稳步推进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建设,优化粮食储备区域布局和储备结构;健全市场风险预警体系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市场稳定,在粮食供求平衡关系中发挥“蓄水池”和“调节器”功能。二是全面提升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既要防止“谷贱伤农”,也要防止“米贵伤民”。“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取向,以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防止谷贱伤农为底线。”[1]210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制定粮食储备策略,调动市场主体收储粮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按照粮食安全“一盘棋”要求,加强粮食物流运输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构建跨区域应急流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粮食流通秩序。

(三)夯实供应韧性,提升统筹国际资源能力

一是打造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际粮商和交易平台。“要借鉴国际大粮商的做法,到全球各地粮仓去建仓储物流设施,人家生产我们采购,掌控了粮源就掌控了贸易,就掌控了定价权。”[1]81依托中粮集团等粮食企业,着力打造全产业链的跨国生产、加工、仓储、贸易体系,完善粮食期货贸易规避国际市场风险,提高我国粮食贸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二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食合作。“一带一路”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6]。为防止一些国家进行农产品贸易垄断的风险,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要形成多元化粮食进口来源地,增强国际供应链韧性。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个全球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因此,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让更多国家和地区提高可持续农业生产能力,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四、建设农业强国的实现路径

如前所述,在2017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1]247。

(一)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1]268,即通过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是做优一产,使农业生产力与结构布局适应市场需求,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农业结构往哪个方向调?市场需求是导航灯,资源禀赋是定位器。”[1]137适应市场需求,调优品种结构,在追求粮食总量平衡基础上,促进品种(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薯类等)结构优化;立足资源优势,调优区域布局,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二是做强二产,形成城乡联动的产业集群,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1]10,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为抓手,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实现绿色生产与经济效益共赢。三是做活三产,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4]100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竞争力。”[1]248如何生产出优质农产品?要做到良田、良种、良技、良法、良人的有机结合。一是“农田必须是良田”[1]332。严格《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的执法力度,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农田宜机化改造,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二是“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1]128。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良种创新平台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三是“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1]41。推进农业“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技术体系。四是“走更加均衡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1]42。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加快测土配方、水肥一体化等节肥技术以及生物防治、精准施药等节药技术的推广应用,走出一条集约、优质、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五是“农业农村人才是强农兴农的根本”[1]42。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素质,培育一大批科技带头人、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以及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三)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1]84其本质是共享农业产业链价值,核心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目标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1]203大国小农的国情决定了小农户长期存在,因此,要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引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集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组织化企业是现代农业抓手,要建设能带动农民、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润滑剂”,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二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是简单的一产‘接二连三’,关键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富了老板、丢了老乡,要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4]100各类经营主体要将产业链打造成为利益共享、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企业负责品牌塑造、制定标准、投入品管控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合作社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等,家庭农场和小农户承担精耕细作等任务。广大农户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返利分红”等多种方式建立起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民“收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多元共享格局。三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研究如何使农业支持保护措施更有针对性、更加有实效。”[1]97完善补贴机制、金融保险、用地保障等要素支持政策,形成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龙头企业为核心、社会化服务组织为支撑,引领带动小农户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五、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

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是营造城乡要素畅通流动的环境,促使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向农业农村领域,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3]31。“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2]

(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是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串联式”发展。我们要后来居上,必然是“并联式”的“四化同步”发展,然而,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和薄弱环节[1]33。因此,党的十九大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总方针,促进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方面向农业农村倾斜,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活力。”[1]295

(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必然导致对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减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吸纳农业转移人口[1]152。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让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健全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新落户人口及农民工等非户籍常住人口与城市居民享有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同等公共服务;深化农村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在推进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的改革中,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逐步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保障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1]158

(三)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即使未来我国城镇化达到很高水平,也还有几亿人在农村就业生活”。“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这就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特色,也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回旋余地和特殊优势。”[1]4因此,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乡风民风文明淳朴,让人才愿意下乡、资本趋利下乡、技术便利下乡,形成城乡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良性发展局面。

六、总结与思考

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坚持和运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理论品格。

(一)坚持人民至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1]118,阐明了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三农”的基础地位都不会改变,都要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在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中,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到“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体现了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体现了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愿望;从“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体现了满足农民享受美好生活的期盼。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爱农、为农、兴农的深厚情怀,是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二)坚持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3]20因此,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基本盘,必须“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必须“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三条底线。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协同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2]。科技创新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要立志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制度创新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把强化集体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实现农民集体成员权利同激活资源要素统一起来。总之,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3]20。

(三)坚持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1]52面对十四亿多人口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为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1]331,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面对农业“大而不强”问题,要“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面对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而引发的问题,今后“农产品保供,既要保数量,也要保多样、保质量”。总之,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是“把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7]。

(四)坚持系统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善于运用系统科学、系统思维、系统方法研究解决问题”[8]。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全局观、整体观、辩证观。一是全局观。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强调合作、共赢,因此,“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二是整体观。粮食安全作为建设农业强国头等大事,要求“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建设农业强国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三是辩证观。针对粮食问题,“粮食多了是问题,少了也是问题,但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问题……要从战略上看,看得深一点、远一点”[1]247。针对农产品数量与质量关系,“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总之,习近平关于建设农业强国重要论述中,坚持系统观念作为一种工作方法,要求对“三农”工作统筹谋划,根据实践需要形成新布局和新方略。

(五)贡献中国方案

人类面临很多共同难题,“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9]。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脱贫重要论述与实践,“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1]31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为全球解决乡村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240。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同时,“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2]。这些重要论述将成为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强国有我
秦晋争霸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