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2023-02-07朱丽萌付婉盈
□朱丽萌 付婉盈 周 豪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江西 南昌 330013)
一、引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设想,最早出现在2015年3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之中。2016年3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之中。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同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在香港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签署仪式。由此,全面拉开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序幕。同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科学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香港澳门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们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3]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根据这个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组成,目标是建设成为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4]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进一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5]得益于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绩喜人。2017年至2022年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从6957万人增加到8600万人,GDP总量从10万亿上升到超13万亿,已形成通信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无人机产业、机器人产业以及石油化工、服装鞋帽、玩具加工、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6]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伴随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和未来成长的巨大潜力,与粤港澳大湾区近邻的中西部地区,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纷纷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国家重大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谋求自身发展与振兴。如与粤港澳大湾区近邻的湖南、广西、江西赣州等三个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地区均主动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为拓展中西部地区发展空间并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之所以选择湖南和广西两省(自治区)作为省级层面的代表,主要是由于湖南和广西正好处于我国中西部不同地区,且均属于泛珠三角区域;选择江西赣州作为地级市代表,主要是弥补地级市层面的不足,以丰富区域类型。这些地区选择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既是中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必然使命,更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希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等为重点,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门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政策措施。”[7]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视察时指出,“要充分利用毗邻长珠闽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8]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促进中国——东盟开放合作,办好自由贸易试验区,把独特区位优势更好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9]湖南、广西、江西赣州等中西部地区正是在国家各种政策利好的激励下,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而且,这些地区的一些做法确实对当地的区域发展与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这种区域合作方式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需要及时总结其经验与不足,以更好地为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并借力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主要做法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得益于“一带一部”的区位优势,湖南采取了多种举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其主要做法有:
1.搭建平台,助推多边合作。早在1988年,湖南在香港举办了首届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港洽周”)。自2001年起“港洽周”每四年举办一次,自2013年后每两年举办一次。2019年,“港洽周”正式更名为湖南——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贸易洽谈周,并成功签约项目183个,引进资金2847.17亿元。2021年,“港洽周”活动共签约省级项目261个,引进资金2058.2亿元,成为湖南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宣传湖南投资环境,并对外展示湖南的重要平台,并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湖南最大的内资来源地以及劳务输出地。[10]
2.制定政策,引领合作方向。2020年,湖南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方案(2020—2025年)》。该方案的主要思路是,发挥湖南“一带一部”的优势,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务实推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明确构建便捷高效对接通道、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促进区域旅游休闲康养联动、深化公共服务对接合作、共同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平台引领对接、共筑南岭生态安全屏障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为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指明了方向。
3.坚守特色,推动合作双赢。湖南始终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特色优势领域,开展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合作,并在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过程中,推动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同时,发挥农业领域的优势,推动湖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副产品输出地。仅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批)认定名单》中,湖南有123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上榜,占总量的41.14%,位居泛珠三角区域榜首。
4.因地制宜,错位融入大湾区。湖南大力推动不同地区结合自身区域特色走差异化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路子。长株潭地区重点推动其与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及先进制造业的分工与协作,以引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与科技创新发展。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明确不同地区产业对接的方向,如衡阳以钢铁有色为特色的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等为承接重点;郴州以有色化工非金属为特色的新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为承接重点;永州以特色轻工加工贸易、现代农业、矿产品精深加工等为承接重点;邵阳以特色轻工智能制造产业、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为承接重点;怀化以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生物医药等为承接重点;湘西以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新材料等为承接重点,以避免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中省内之间的盲目竞争。
(二)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主要做法
广西是唯一一个与粤港澳大湾区同时陆、江、海相通的西部省区,是粤港澳大湾区与西南地区连接的重要枢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的重要通道。得益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陆、江、海相通的区位优势,广西也采取多种举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其具体做法有:
1.借力国家平台,积极对接大湾区。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前沿门户,广西自2004年伊始,每年在南宁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依托东博会平台,内接大湾区、外接东盟,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的深度对接,也为广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搭建了桥梁。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两湾”联动产业合作对接进入快车道。2016年,继广东之后,广西成为《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先试先行省份,享受比内地其他省区更加开放的政策,推动广西同粤港澳大湾区更为紧密的经贸合作,为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奠定了合作基础。
2.坚持战略导向,配套融入计划。2018年,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三大定位”的使命,提出着力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的设想。2019年,广西颁布了《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规划(2018—2035年)》和《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粤桂联动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以及《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发展规划(2018—2025年)》和《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2021年,广西又颁布了《“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在这些政策的引领下,广西大力实施“湾企入桂”专项行动,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上半年,广东企业在桂投资到位资金1324亿元。[11]
3.互联互通先行,夯实对接基础。为更好更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广西在打造高水平开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同时,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对接和公共服务对接。如推动南宁——横县——玉林、南宁——崇左城际铁路等规划建设,签署《九洲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设立粤桂科技合作联合资金和桂林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建设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河池深巴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等。广西未来将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正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和东盟国家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支点。
(三)江西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主要做法
赣州是江西的南大门,与广东山水相连,是江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前沿地带。得益于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山水相通和赣深高铁建成通车的区位优势,赣州也采取多种举措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其具体做法有:
1.依托国家支持,积极融入湾区。赣州作为原中央苏区和革命老区,2012年就得到《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支持。2021年,《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产业合作试验区等。2022年,《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和《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相继获国务院批复,进一步明确支持赣州与深圳开展对口合作,为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再获“国家动力”的叠加支持。2020年,珠海格力电器落户赣州,成为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引进的第一家世界500强制造企业。2022年上半年,赣州新签约引进的粤港澳大湾区项目达163个。
2.精准定位融入,打造“老区+湾区”模式。2020年,江西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赣州是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战略定位为革命老区与大湾区合作样板区、内陆与大湾区双向开放先行区、承接大湾区产业转型创新区和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围绕这个战略定位,推动赣深组合港正式运营,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粤产业合作示范区南康片区、“三南”片区等启动与建设,赣州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纺织服装、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医药食品等优势产业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对接,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在赣州延伸与配套建设等,促进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建协作紧密、优势互补、共促共荣的现代产业体系。
3.推动市场一体化,全面接轨大湾区。2020年,赣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意见》,以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环境的全面接轨。2021年,赣州又出台了《赣州市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以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深圳等地的先进做法,推动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签订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基本建立“跨省通办、一次办成”的合作机制。在市场一体化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政策、规则的全面接轨。
三、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经验与不足
(一)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主要经验
湖南、广西、江西赣州等三个有代表性的中西部地区在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进程中开展的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归功于以下四个方面的经验。
1.战略领航,科学规划
战略决定成败,规划指导实践。无论是湖南、广西,还是江西赣州,均牢牢把握战略方向,科学规划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湖南出台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实施方案;广西制定了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若干政策措施等上升为江西省政府文件。正是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下,中西部各地通过科学规划统筹谋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为这些地区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并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振兴创造了前提条件。
2.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区域合作关键在于优势互补,发展形成共识。无论是湖南、广西,还是江西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均立足扬自身所长补自身所短,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惠互利发展格局。如湖南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进程中,坚守自身产业特色,将世界计算机大会、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产业博览会永久落户湖南,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农副产品输出地,进一步强化了湖南在我国特色产业领域中的优势;广西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的重要通道,依托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合作联动,大力实施“湾企入桂”专项行动并开展科技、教育等一系列合作,进一步凸显了广西全力构筑内接大湾区、外接东盟的区域特色;江西赣州依托多重国家政策的叠加支持,促进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了赣州“老区+湾区”的区域合作发展模式。
3.对标大湾区,创新机制
区域合作的基础和成败的关键还在于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需要建立对标粤港澳大湾区的体制机制。无论是湖南、广西,还是江西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均力争在体制机制上与其并轨。如湖南省政府在深圳设立了湖南——粤港澳产业转移服务中心,以推动产业项目的落地实施与产业转移机制的不断创新;广西成为继广东之后,《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先试先行省份;赣州基本建立了与粤港澳大湾区“跨省通办、一次办成”的合作机制,以及对标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的具体目标和改革举措,以全面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除此以外,湖南、广西和江西赣州均在营商环境上下足功夫,以确保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政策措施能够落地实施。
4.搭建平台,互联互通
平台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桥梁,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前提。无论是湖南、广西,还是江西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均以平台为沟通的桥梁,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先行,畅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渠道。如湖南依托交通等基础设施与粤港澳大湾区畅通的优势,推动“港洽周”成为湖南积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平台;广西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北部湾经济区等国家平台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并推动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广西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奠定了基础;赣州依托国家政策对老区的重点支持,借力赣深高铁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等。
(二)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存在的不足
中西部地区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可能影响到这些区域的发展与振兴,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相对缺乏全国全球视野
从上述三个典型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来看,中西部地区重点思考的是自身如何抢抓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较少站在更广阔的区域乃至全国全球视角上谋划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实现区域振兴。仅广西立足其内接大湾区、外接东盟的区域优势,正在重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通道,但如何利用好毗邻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尚缺乏系统、全面的谋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湾区,也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科技创新能力突出,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与粤港澳大湾区近邻的湖南、广西、江西等均渴望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分“一杯羹”,区域之间的激烈竞争和产业同构现象的加剧将不可避免。在此背景下,仅考虑自身利益缺乏一盘棋意识的做法显然难以为继,最终势必影响中西部地区分享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红利。与此同时,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经济和贸易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风险,面向全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挑战,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受到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需要统筹谋划。
2.区域合作层次相对较低
粤港澳大湾区总体经济发达,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经济发展的不对等,有可能带来相互之间需求的不对称,并对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障碍,进而影响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从上述三个典型案例来看,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合作主要是一种松散型的合作机制,通常以定期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系列经贸合作活动为主,未能构建紧密型、深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这种松散型的区域合作方式,实际上是将粤港澳大湾区处于被动的与中西部地区合作互助的过程之中,非常不利于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产业转移为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在其内部实施,或在粤北等广东省内区域实施,或在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实施。中西部地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将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
3.市场一体化程度不高
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内部市场一体化正在稳步推进,整体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尽管近些年在推动市场化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距离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化程度有一定差距,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差距较大,在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方面未能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统一的要素市场、统一的市场规则和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等。地区间因贸易、行政等壁垒的存在,势必对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要素之间的相互流动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降低粤港澳大湾区与中西部地区整合的需求动力。
四、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谋发展,还需在总结和提炼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以下对策,以破解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过程之中存在的不足。
(一)站在更广阔的视野,统筹谋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中西部地区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更广阔的视野思考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谋发展,以应对全球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基本思路需要服务于各地在我国乃至全球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定位,服务于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各地的总目标总要求。如湖南可以深挖“一带一部”区域定位,站在与“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广阔视野,做足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沟通中西部地区、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的重要纽带,为湖南谋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广西可以依托外接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站在与东盟一体化的高度,谋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国家的重要桥梁,为广西谋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支撑;江西赣州可以利用“老区+湾区”的政策叠加优势,立足内地与世界相连相通的开放视角,统筹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成为内陆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为江西赣州融入全球提供开放平台支撑。
(二)聚焦关键领域和合作重点方向,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协作
我国颁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西部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需要紧密衔接《粵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而不仅仅满足于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等发展定位。中西部地区可以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蓝图愿景,选择关键领域,突出合作重点,切忌搞“大而全、小而全”,推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有所为有所不为,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分工与协作,不断优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发展同频共振。如湖南可以聚焦已有优势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建设“大湾区——湖南——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一带一路’”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体系,进一步凸显湖南的产业特色;广西可以依托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深耕拓展东盟市场,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制造、海洋装备、新材料、化工、高端家具等现代产业和特色产业,建设“大湾区——北部湾——东盟——‘一带一路’”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协作体系,形成跨境产业链的区域特色;江西赣州可以凭借粤港澳大湾区对老区的支持政策,加快大湾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赣州的落地,推动赣州现代家居、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赣州现代产业和特色产业的成长与壮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推动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体制机制并轨,构建互联互通的格局
2022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旨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12]就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其内部的市场一体化正在加快实施,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制度差异、体制机制等障碍。这主要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特点。该特点既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机遇,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一体化建设带来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将“制度之异”转化为“制度之利”。中西部地区完全可以抢抓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的机遇,加快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基础。为促进形成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统一的要素市场、统一的市场规则、互联互通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开放平台,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跨省通办”的便捷合作机制,全面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平台协作,以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市场体系、基础设施体系。[13]关键是推动中西部各地的制度性开放,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要素市场合作机制的建立、跨省交通基础设施的畅通、物流枢纽资源的整合优化、企业信息互通互认、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事项对等互认、市场监管执法合作、执法标准统一等,推进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高速公路、管网、港口、电厂、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的高标准联通,开放平台的共建共享,以及要素资源的高效流通,以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助力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体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四)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化、常态化的有效工作机制,促进形成紧密型合作机制
除了与粤港澳大湾区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港洽周”等投资贸易洽谈会展活动,并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外,中西部地区还可以围绕各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建立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行业对口部门合作机制、企业参与的跨区合作机制等,推动合作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和企业间的跨区域合作,以进一步密切双方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直接对话机制,定期召开行政首长/市长参与的高端论坛或科创联席会议,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全面合作;建立中西部各地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合作促进基金,以地方政府投入为引领,重点引导社会资金流入,目的是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主动加强与中西部地区的对接,推动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共同开展专项科研攻关、合作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合作共建运营与管理新模式,促进中西部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高地和科技溢出高地,并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在已有省级间高层领导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强化中西部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化、常态化的议事和决策机制,细化区域合作事宜,以防止因地方领导变动等对区域合作造成不利影响,切实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落到实处,助力中西部地区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实现区域发展与振兴。在此过程中,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中西部地区广大腹地更快更好地成长,尽早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