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内生逻辑的三维探讨*

2023-02-06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罗 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510。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理论探索有其特别的历史背景与时代关切,这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逻辑必然性;而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特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则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逻辑可能性。唯有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能为持续求解新时代中国问题提供有效思路,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一、 逻辑必要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何以必要

以庄重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审慎对待历史、客观评价历史是一个政党思想成熟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形成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此次重大历史决议中系统总结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十个坚持”)[1]27。而“坚持理论创新”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历史实践的产物、历史奋斗的结晶,更是历史规律的昭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着新的社会矛盾、新的发展目标和新的实践命题,需要党的理论不断进行创新,从而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直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迫切需要

社会主要矛盾是把握社会发展具体实际、判断社会发展整体状况、描绘社会发展宏伟蓝图与制定具体实践路径的重要依据。纵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流变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重大历史关头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掌握历史主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把主要精力聚集到解决主要矛盾上来,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而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全新研判,恰恰折射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一转变表明我国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矛盾非但没有解决,并且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也意味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与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变化了的需求,从而制约了美好生活的实现。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口号,并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和具体落实。可以说,立足新时代、把握新矛盾、求解新矛盾,内在构成了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机制。

(二)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锚定全新历史方位和全新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

理论创新从来不是独立于时代之外,而总是处于一定的时代之中。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具体的社会问题就需要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来加以考量[2]375。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出发,立足新时代、把握新矛盾、求解新矛盾,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进一步深化了对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认识,进而提出了“两个阶段”论。这不仅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行规划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更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具体需要落实到了党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构想和战略安排上。而从当下到21世纪中叶,恰恰是中国发展进程中致力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三十年[3]。其间对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干、国内国际双循环双向促进)[4]的进一步廓清和革新,则在更高层级的阶段和水平上明确了当下所处的现实时空坐标。

结合现实境遇下的新国情世情党情视角来透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由公共卫生安全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与治理危机日渐凸显,不安定性、不稳定性陡然上升。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说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能不能搞建设搞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也已经说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坚持住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作出回答”[5]。这一论断恰恰指明了当今中国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时代状况的转变,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发生了变化。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供给方面存在严重的滞后与不足,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变化了的需求,从而制约了美好生活的实现。这其中内蕴的种种时代问题进一步加速了解决新时代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进程。一言以蔽之,特定时期的理论创新与时代问题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互动对话,解决时代问题而生的理论创新离不开时代问题的现实诉求。

(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解答“如何治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难题的内在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呈现出重大的开创性意义,较为缺乏可供参考与借鉴的经验模式,并且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内容的描述相对单薄,加之改革开放初期鉴于传统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教训,更为侧重从现实问题出发展开实践创新活动而对抽象的理论争辩有所规避,这也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彼时在具体的实践探索进程中秉承“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来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互动耦合过程。这也意味着,彼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依然停留在局部性摸索与阶段性分析层面,缺乏普遍性意义与全局性的探讨。同样地,改革开放初期实践活动中所积累的物质基础与成就也相对较为薄弱。

而当时空语境转换为40余年之后的今天,经过长期以来的成就积累与经验教训的总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着力从更为全局性和规律性的角度透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体现出整体性与灵活性内在耦合的哲学思辨关系。新时代具体的社会发展实际和发展瓶颈,尤其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所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表明了新时代的发展要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目标,着力打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掣肘因素,由先前的快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不能寄希望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供现成可供复制与照搬照抄的答案,同样也不能寄希望于过往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固有经验。对此,仍然需要紧密结合动态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进而推动理论创新的再创新与再检验进程,且需要从“顶层设计”这一全面而总体的哲学高度统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全局,从高度统筹与具体考量的内在统一角度持续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开辟出全新境界。

二、 逻辑可能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何以可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从具体的、历史的现实实践出发,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新方位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品质、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以及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也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逻辑可能性。

(一) 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理论品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根本前提

马克思认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6]607。一种思想理论往往是一个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也意味着,理论创新从来不是一个闭门造车式的封闭性推演过程,它的生产与发展从根本上而言脱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诉求。也就是要立足于现实历史的具体情境,从物质生产实践的根本基础上出发展开对理论样态的解读与阐释[7]172。同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作为生发于西欧发达国家语境下的思想武器,作为19世纪西方无产阶级实践活动下的理论结晶,恰恰是彼时现实境遇下物质生产性活动的逻辑反映,且内蕴理论与实践、科学真理性与开放发展性的多重张力。这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不同时空境遇下、不同国家民族进行自身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践履过程本身蕴含着几大基本难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外延问题;二是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可供参考的理论原则与实践经验相对而言补给不足的问题;三是后发民族国家如何使得生发于西方发达国家语境下的科学理论在本国土壤中扎根生长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本身就是这一理论之具体化的历史,也是一段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双向互动的历史。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恰恰是这一宏大历史过程中的一个最具创新性的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有其特殊的内在逻辑,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纯从理论到理论、从文本到文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抽象思辨过程。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就是一个实践化的过程。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存在着文化历史语境上以及时代与实践条件上的双重“间距”[8]195。时移世易,随着时空坐标的转换,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坚守马克思主义辩证革命性的内在品格,持续解码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时代境遇下的全新理论样貌,结合具体实践、立足时代问题赓续展开理论创新进程,不断开辟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恰恰是坚守马克思主义开放性特质的鲜明例证:一是贯彻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规定性和根本诉求,彰显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底色;二是在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态比较中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优越性,澄明了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根本方向;三是依托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力量,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实践主体的创造力;四是结合动态发展的具体实践情势,持续运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科学发问、理性思考并持续求索解决实践命题的创新方案。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文化土壤

不忘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悠久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语言表达、风俗习惯、思想方式与精神追求,无不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痕迹。其间内蕴的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也深度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这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具体进程,不仅仅要尊重特定民族国家的具体实际,也要尊重特定民族国家固有的历史传统、文化基因、民族气质等深藏于民族血脉之中的文化心理结构。这也意味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关键环节不仅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社会相适应、同现代化进程相协调,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同时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中华传统中“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等民本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与中华传统中“均贫富”等平等观念相结合,提出了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论断;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传统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等观念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传统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相结合,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新论断;将马克思主义共同体观与中华传统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等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论断等。

(三) 中国共产党人永葆自我革命的政治品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主体条件

伟大政党铸就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事业。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指出:“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7而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作为针对时代问题持续展开自我反省继而勇于革新的良好品质,无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不同时期它们的内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一方面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实践中存在的不良秩序与潜在问题的革除与摒弃,另一方面也在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着力建构出“正—反—合”的辩证图景。回顾建党百余年的艰辛旅程:延安整风运动正是通过对学风、党风和文风的大力整顿从而为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供助力;鉴于对我国数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切忧思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长远考量,毛泽东更是率先向全党同志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警示,以期避免重蹈过往革命者悲剧的覆辙,以及避免丧失共产主义崇高目标和信仰的颠覆性错误的发生;乃至改革开放阶段对传统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深重挫折的总结与反思,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和理论纠偏、在面对挫折风险时力挽狂澜、在面对胜利战况时依然葆有忧患意识等可贵的精神品质和政治品格。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协同推进“两大革命论”(党的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把党的建设提升到了“革命”的高度。这一重大论断一方面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坚持理论创新的不同历史阶段得以有机“串联”,呈现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鲜明特性;另一方面也为形塑中国共产党人勇于革命、善于革命的精神品质,以及有力驳斥激进的“去革命化”和“泛革命化”倾向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新时代新征程,在加以深刻反思警醒的基础上,在直面和应对好国内国外双重境遇相互作用带来的各种重大挑战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12。立足两个大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一般性指导,并将其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出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动力论、新时代社会发展主体论、新时代社会发展目标论、新时代社会发展理念论、新时代社会战略安排论等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理论成果。只有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弘扬勇于革命、善于革命的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方能持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三、 逻辑可为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为解决新时代中国问题提供有效思路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理论创新不仅需要在回应时代课题和指导实践问题的过程中确立理论主题、完善理论内容,而且也需要厚植战略意蕴、彰显理论价值。理论只有满足了时代的需要,具备“划时代”的战略价值,才是真正“可行可为”的理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推动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的哲学智慧,妥善应对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新任务、新问题和新挑战,为科学回应新时代三大时代课题提供了有效思路。

(一) 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9]222在唯物史观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在此进程中,建立在实践创新基础上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创新成果,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自身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而“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0]23。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视角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十个明确”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更是从总体上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坚持的领导核心、发展思想以及根本动力,且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新时代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等作出了科学规划。伟大实践必须以伟大思想为引领。新时代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善于在主动谋划中抢抓机遇,争取历史主动权,必须把这种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理论创新的思想自觉,不断发挥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二) 有效回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在中国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沧桑百年,不仅是中国现代化从被动“裹挟”到主动发展的实践进程,更是独立自主探索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的历史进程。这是一个横亘百年的大战略,又分为三大战略步骤:第一步就是用前30年建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就是用40年时间,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步就是未来3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这一战略又细分为两大阶段,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看,第一个阶段主要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典现代化目标导向,以“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核心驱动的、现代化的“全面铺开”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主要是后工业现代化目标导向,以知识化、信息化、绿色化为核心驱动的、现代化的“全面强化”的发展阶段。

中国现代化实践变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逻辑高度契合,呈现出发展体量的“超大性”、发展时间的“压缩性”及发展规划的“阶段性”[11]。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创出了独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性、开放性概念。它的最初表现是“四个现代化”(1.0)版。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2]483改革开放初期,结合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发展将按照由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安排稳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现代化实践征程逐步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不变的实际,新征程的现代化战略从总体上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向全面实现现代化推进。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持续回应着新时代“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课题。这一系列关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恰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节点,全面审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的世界大势,主动回应并谋求现代化良性发展的价值诉求。

(三) 有效回应了建设什么样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

为建设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3]6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直面百年大党独有难题,探索出依靠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路径,开创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关键也在党。党的领导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优势。中国在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辉煌和成就,归根到底都源于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以“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14]611作为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阐释了“窑洞之问”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定力全面从严治党,打了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党的二十大更是明确提出构建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的新要求,实质上是将党的自我革命上升到制度规范层面,进而提高党依靠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能力和水平。

在“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的现实境遇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要应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风险挑战。在此过程中党之所以能够准确把握历史主动,并且长期发挥好主心骨作用,关键就在于坚持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从而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坚定和自觉。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夺取新时代新征程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必须一以贯之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自我革命助推和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发扬群众路线,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并联式”表征,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不断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抓住和用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机遇期,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进一步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在团结奋斗中勇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峰。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马克思主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