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30年前后淮盐重镇十二圩帆运改轮运风潮研究

2023-02-06徐桂裕

关键词:盐工盐务国民政府

徐桂裕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1)

1930年前后的十二圩帆运改轮运风潮,时间跨度之长,运动之激烈,在当时并不多见,对此重大历史事件,至今尚未有专文论述,仅有一些论著略有涉及。[1]157

十二圩,原为江苏省仪征县东南的一个村落,1873年,淮盐总栈从瓜洲迁至十二圩,成为淮盐两大集散中心之一,从此,十二圩一跃成为著名的盐业重镇,[2]136“帆樯云集,商业繁盛,市街长至二三里,为滨江一大市镇”。[3]254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两淮地区的盐在江苏北部制完后,由场商运至十二圩,再由运商向运署注册,按注册名次定运盐先后,将淮盐运至扬子四岸(即湘鄂皖赣)的官立盐局,然后由盐贩购买,销往各处。十二圩的运商多为帆运,帆船数量高达1 400多艘,所以帆运业是十二圩的经济支柱。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即着手改革财政,作为税赋重心的盐税自然是改革的重点,所以国民政府积极筹备制定新盐法,其原则为:就场征税、自由贸易。[4]236按旧章,盐商们需要在扬州缴税,在十二圩领票等候出圩,且按惯例,需要用当地的帆船运盐。现在盐法一改,商户就不必在十二圩停留,不必雇佣十二圩码头上缓慢的帆船,可以直接用轮船运到销岸。

对盐商们来说,自由贸易、就场征税挖掉了他们世代赖以生存的根基,而对于码头上穷苦的盐工们而言,附着在运销制度改革上的轮运会夺走他们的生计,因此,他们必然会反对轮运,阻挠国民政府的盐务改革。由此掀起了一场以十二圩为中心,长达七年之久的轮运与帆运之争。

一、迫使四岸食盐济运总局撤销

1928年1月16日,国民政府为缓解湘鄂皖赣四省盐荒与统筹国税,拟设立湘鄂赣皖四岸食盐济运总局(注:有的报刊写成湘鄂西皖四岸食盐济运总局,西即江西),直辖于盐务署,实行食盐官运。2月11日,国民政府审批通过了《四岸食盐济运总局组织简章》,规定:四岸食盐济运总局由南京国民政府特设,处理“运销上一切事务,所有推销征税事宜”,范围“暂以淮盐运销之四岸为限”,总局设于南京,四岸各设一分局。[5]8同日,还颁布了《济运总局运销官盐简章》,规定:“由淮北各盐场配运,得随交通状况,采用帆运或轮运。”[6]

以长江的交通状况,轮运比帆运便捷,轮运可由淮北盐场直达各岸,不需要在十二圩转运。但是,如果不在十二圩转运,就会导致大批盐工失业,因此,十二圩各界顿感危机。

为了对付这一改革,1928年2月19日,十二圩商会各团体在《申报》上发出联合通电:“恳求乞钧府部,俯顺民意,迅赐将济运局一案撤销,以救地方而全生活。”[7]他们认为两淮盐法施行已久,官督商办有条不紊。现在政府进行改革是“舍已成之效,而别事更新”。并指出政府改革的几大弊端:一是十二圩工商业都以盐业为生,官运盐斤就是断了十二圩经济的根;二是运盐帆船数量巨大,改为轮船运输后,帆船无法处理;三是十二圩教育实业等事业,都是由盐商们捐纳兴办,停止商运,会导致财源断绝,建设停滞。文章最后劝诫政府:“吾圩有盐务,人民始能生存,离盐务则人民生计断绝,官运实行之日,即吾圩人民宣告死刑之时!”言辞颇为激烈。

与此同时,十二圩运盐木船水手工会等,将十二圩运盐各职工维持生计一案呈报国民政府劳工局,指出数万名十二圩盐务工人的生计困境,并提出解决办法:“拟由淮北盐场以轮到圩,再由帆船转运各岸,倘帆运不能接济岸销时,则由船主自行雇轮拖运。”[8]152

十二圩商会、工会的抗议给新成立的四岸食盐济运总局造成了巨大压力。3月16日,济运总局向财政部提交报告,认为济运局成立以来,在处理十二圩帆运问题上,既竭力维持帆运工人的工作,又制定帆船承运食盐的简章,尽心尽力。至于十二圩职工工会提出的淮盐用轮运运到十二圩,再帆运到岸,特殊情况可由船主自行雇轮拖运的建议,总局认为是可行的。[8]153

尽管济运总局作出了让步,但十二圩商会等团体仍在行动。21日,十二圩商会暨盐业各界在申报上致信国民政府委员朱培德等人,宣称:“财政部设立淮盐官运局妨碍人民固有生机,违反总理建国之道。”[9]

有关部门也对政府的新政策提出了异议。23日,江苏省农工厅致函江苏省政府,指出:十二圩居民三千余户“均恃业盐为生”,其中可分为场商、运商、船主、工人四种,累计水陆人口高达10余万。十二圩的运盐帆船成本较高,大的船每只价值4万元,小的也在万元左右,十二圩共有盐船1400号(驳船等尚不在内),以平均每船2万元计算,成本共计3 800万元。帆运工人众多,再加上全部改为轮运的成本高昂,农工厅的结论是:“一旦骤改轮运,民众无可生存,恐经济上治安上发生莫大影响。纵使必用轮运,亦宜先令圩民自动改良,规定现有船只一经破旧,即不准再造,使逐渐淘汰,化轮运于无形”,呈请缓办轮运。[10]

在十二圩等地舆论的压力下,3月30日,国民政府召开了第五十一次会议,财政部呈报一项议案,提出“撤销四岸济运总局,由淮商照旧章办理”,[11]称撤销的原因是“四岸暂办济运,原为救济盐荒,兼筹饷糈起见。现经饬盐署派员前往各岸,实地调查,据报存盐尚无荒象,所办济运自无继续之必要。”[12]于是,刚成立几个月的四岸食盐济运总局在各种压力下,被迫撤销。

自此,国民政府在与十二圩各界在盐业航运问题的第一次交锋上落了下风,虽然政府作出了妥协,但国民政府不会就此放弃盐务改革,即使阻力再大,也会继续推行。

二、十二圩扬州罢市罢课罢工

1932年7月,因有商户在上海一二八抗战后,为了赶时间而选择轮运到岸,十二圩盐浦职工会直接呈请国民政府,控诉这些商户:“只知私利是趋,不念工人生命,竟于救济不惶之际,举办大批轮运”,提请政府“谕令该商停止轮运直上,以挽危局,而全生机。”[8]16023、24、25日连续三天,申报上刊登了《十二圩十八帮运盐帆船代表团王石公等公告书》,公告陈述帆运之利:“帆运于国税无丝毫缺损,于民生则永久蒙利。”控诉轮运之害与地方官员迫害:“轮运不但妨害帆船生计至重,且关碍普通民众生机”,“皖岸大通榷运沈局长妄报盐荒,朦部核准试办轮运六万石,勒令皖商抽签承办,如中签不办,则取消该商帆运权,官商勾结,扩充轮运摧残帆运。”希望社会各界声援十二圩的保帆活动。[13]

面对十二圩保帆运动的重重压力,国民政府不得不做出回应。8月20日,财政部长宋子文将《十二圩盐浦职工会呈请废止轮运直上以维工航生机一案的情形》呈复行政院,指出: “皖岸近来销数较旺,而帆运迟滞,脱误时虞。前据皖岸榷运局拟具救济皖岸盐荒办法,抽出60票(每票合市秤5080担)试办轮运,以维税销。本部察核情形,该岸所办轮运,既属施行已久,抑亦数额无多,俱不致影响工航生计。”[8]162完全驳回十二圩方面的责问。

宋子文的答复表明:(1)国民政府决意轮运淮盐,淮盐运输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2)帆运淮盐的份额过高,需尝试改变旧法;(3)国民政府也对十二圩民生加以考虑,但现阶段无力安置,只能暂时维持帆运。

8月,盐务机关作出调整,由盐务专家、淮北公所经理缪秋杰出任两淮盐运使。缪秋杰上任后,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为了使淮盐畅产、畅销,他提出淮北的盐(此时淮盐主要由淮北生产)运销扬子四岸直接用轮运,废除帆运。1933年11月,缪秋杰先是主张将淮盐用轮船装运100票开拓安庆引岸,接着又提出将淮南盐政机构迁往淮北,为之后十二圩及扬州地区的淮盐七公司(即大源、裕通、公济、大德、大阜、大有晋、庆日新)北迁做好准备。[14]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会打击帆运业,还将严重影响十二圩和扬州在两淮盐务中的地位。

由于缪秋杰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十二圩的兴衰,成为轮运、帆运之争大爆发的导火索,十二圩各团体开始了更大规模的行动。

11月3日,皖岸的改革引起铜陵大通商界及十二圩帆运十八帮的强烈反对,大通商人为引岸变迁而抗议,十八帮则是因淮盐骤改轮运导致生计大受打击而不满,两处皆派出代表向缪秋杰请愿。28日,因淮盐七公司的北迁让“扬州下属各县区内直接间接赖盐为生者,无不惊恐万分”,地方各团体派出代表,拜见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王柏龄,请他转达刚上任的财政部长孔祥熙,“勿为缪使所误”。[15]

1934年1月20日,国民党四届四中全会在南京召开,十二圩盐务各团体派出大批代表向四中全会、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财政部等处请愿,要求当局维持十二圩帆船劳工的生计,减少轮运。同时向监察院举报缪秋杰暴行累累,要求撤职查办,并劝其勿偏听缪秋杰的主张,将扬州盐公司北迁。[16]23日上午,仪征盐务各团体请愿代表20余人,手持小旗,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向全会请愿,要求维持帆运,请求政府规定,盐业每年帆运8成,轮运2成。在要求被允许转陈大会后,满意而散。

2月5日,得知湘岸增加轮运食盐6票,十二圩十八帮帆船总公司推举董事,会同盐浦职工会代表等20余人,来扬州向各方请愿。抵达扬州后,十二圩方面又得到皖岸增加轮运400票、湘岸加运30余票的消息,立刻前往盐务稽核支所请愿,被税警团用刺刀戳死1人,伤10余人。[17]因盐工请愿时发生税警伤人的惨案,激起民愤,6日至8日,十二圩商业全体罢市,各家商号的门头上均贴着“忍痛休业三日,反对淮北轮运”字样的纸条,声称“如不得圆满解决,圩地全体劳工即将赴扬请愿”。[18]

面对十二圩声势浩大的抗争,政府不能不考虑社会影响,为了缓和局势,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救济措施。

3月17日,财政部上呈行政院《关于救济十二圩盐务劳工生计办理之情形》,坚持轮运,“兹奉前因,本部详加查核,窃以帆盐运储掣放手续大都因仍旧制,繁复迂迟,易滋流弊。为减轻商本、利便运输、充裕税收起见,提倡轮运一节,仍应本既定方针进行。”同时提出具体应对盐务劳工的措施:令两淮盐运使及淮南运副立刻拟定设立工厂的具体计划;令盐运使多用十二圩失业工人参与各处建坨、修路、开河等工程;同时督促各岸商,对于帆运票额,务必积极配合,不得借口筹办轮运缓用帆运。[19]缪秋杰根据财政部与行政院的要求,制定设立麻袋工厂、移民就业、贴船改业(对船户酌给津贴,俾资该业)等办法。但同时,仍要求驻扬州七家制盐公司北迁淮北板浦。

两淮盐运使的这一系列救济举措不但没有缓和矛盾,反而使十二圩各界更加紧张,他们认为疏散十二圩劳工,逐步减少帆运,会使十二圩帆运业生计断绝,同时扬州各界也担心盐业七公司北迁会产生不利影响,于是两地联合,新一轮的保帆风潮再次兴起。

4月4日,湘鄂赣皖四岸十二圩盐务各团体代表12人,赴国民政府财政部盐务署请愿,提出:维持帆运原状;将淮北盐运公所所定湘岸200大票轮运、皖岸200小票轮运,立即取消,改为帆运;轮帆分运办法是帆八轮二。未得到允诺,代表们决定5日再往行政院和国民党中央党部请愿。5月13日,十二圩各团体呈请国民政府行政院、财政部,要求废轮保帆,淮盐运销四岸一律专用帆运,同时呼吁“全国各法团及诸父老昆季给予援手,共同反对”。[20]21日上午,正值全国财政会议开幕,十二圩十八帮运盐帆船船工代表300余人前往财政部请愿,要求废止轮运,下午1点孔祥熙接见时,各代表一致跪地痛哭,请求改轮为帆,孔祥熙允诺迅速筹划救济办法。

5月28日,十二圩全镇再次罢市,据报道:“自扬州两淮盐运使署迁往板浦后,当局积极提倡轮运,因之向恃运盐为专务之帆船千余艘,以及数万盐务工人,顿遭失业之痛。频年以来,迭经请愿,迄无效果,最近更以当局力倡轮运生机断绝”。同日,十二圩船工经过集体讨论,派出大批代表,分别向财政部和江苏省政府请愿。[21]整个5月的盐航风潮严重影响了十二圩经济,使仪征县政府在十二圩无税可收,仪征县政府只得呈报上级部门,请求减免十二圩5月的税务。[22]

6月1日,十二圩帆运盐工代表一行上百人赴镇江,向江苏省政府请愿,跪地哀求改轮为帆,情状至惨。

由于十二圩的行动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财政部终于作出让步,2日,谕令四岸公所将湘岸轮运200票改配帆运100票、皖岸轮运200小票完全改办帆运。十二圩商店复业,请愿风潮暂时平息。[23]

十二圩各界力争的是维持帆运,保持十二圩在淮盐运销中的垄断地位,所以,尽管国民政府作出多次让步,但他们仍不满足。不久,因不满意盐运轮帆各半的改进办法,十二圩盐工要求轮一帆二,于是他们消极怠工。7月4日,本应运出的皖岸帆运40余票,及刚刚改帆的200小票,均拖延不装运,以为要挟,财政部立刻电告江苏省政府及两淮盐运使,传谕工人船户,限15日前,将皖岸盐船运出。[24]

10月16日,缪秋杰来扬州视察盐业七公司北迁事宜,扬州各界3次向其请愿,多次冲击运署。晚上,缪秋杰迫不得已调税警,驱逐请愿代表,引起公愤,从17日早上开始,扬州全城“罢市罢课罢工”,车辆停驶,交通断绝,各界人士聚集起来,开会、游行示威,高喊“打倒缪秋杰”“保障帆运”等口号。缪秋杰见群情激昂,不得不进行妥协,达成3点办法:“七公司北迁可暂不实现,此事呈财政部核夺;十二圩盐帆运事,拟呈财政部召集有关各方共同讨论;盐引附加及公益捐,由地方公正人士保管监督”。最后,由缪秋杰亲自接见各界代表,解释一切,这才恢复交通,停止“罢市罢课罢工”。[25]在扬州城“罢市罢课罢工”的同一天,十二圩盐工特推代表4 000余人赴镇江省府请愿,首批2 000人于午间抵达,齐集府外,请求转达中央三件事:废止缪氏三办法、保全帆运、收回北迁七公司成命。

三、帆运退出淮盐舞台

1934年的盐运风潮再次以国民政府的临时妥协而告终,然而轮运代替帆运是大势所趋,任何人也无法阻挡。

12月25日,行政院例会审议通过了财政部拟定的《十二圩递减帆运及救济陆地劳工办法大纲》,[26]其内容为:

(甲)递减帆运

查鄂岸向已全办轮运,自1935年1月1日起,准其全办轮运,皖岸向办帆运,暂准仍办帆运,至于湘西两岸商人报运淮盐,自1935年1月1日起,每轮运一票,均令搭配帆运一票。自1936年起,每年轮运递加二成,帆运递减二成,分五年将帆运裁减完毕。

(乙)救济陆地劳工

(1)开办大规模的造纸工厂。十二圩附近盛产芦苇,可供造纸原料,开办经费由财政部筹拨。(2)介绍劳工前往各地工作。

1935年1月4日,国民政府正式批准这项递减帆运方案和救济办法,并要求即刻照办执行。[27]

自此,帆运逐步退出淮盐航运,十二圩也随着盐运的衰落和人口的流失不复繁华。据1947年十二圩盐税稽征所发布的公告所述,1937年十二圩被日伪侵占直至抗战胜利后,十二圩的屯转业务全部停顿,曾经的盐浦基地作为公有地产交由淮南分局处理。[28]淮盐重镇十二圩与帆运共同退出了盐运舞台。

四、小结

纵观整起事件,选择轮运淮盐还是帆运,答案显而易见,先进的生产工具必定会取代落后的一方,所以无论十二圩的航运风潮在当年有多大影响,终将会平息,它背后的矛盾已经决定了这种必然性。

这场风潮中,使用轮运淮盐和维持帆运工人生计是直接的矛盾。以财政部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立场就是推行轮运,1934年6月30时任财政部部长孔祥熙在发给江苏省政府的电文中明确表示:[29]“帆船运盐比较轮运居劣败地位”,十二圩盐工要求恢复“帆二轮一”的旧制是“昧于事理,得寸进尺”,要求江苏省府派人劝导十二圩船工,令其“晓然于帆运事业不可久恃”,而十二圩保留着庞大的帆运产业,短期内无法将帆船改作他用,轮运的推广意味着帆运工人的失业,人口的流失。可以见得,在政府看来,轮运盐斤是大势,十二圩盐工船民们的一系列抵制就是浪费时间;而在十二圩民众看来,政府推行轮运盐斤、直达盐岸,十二圩明面上会出现帆运工人失业,人口流出,商业衰弱等社会问题,实质是失去淮盐中转地位,失去未来,所以在上文所提到的请愿活动中,不仅仅是盐工船民们在独自抗争,十二圩各行各业都有参与其中。然而,中央政府政策的调整是大势,就场征税、自由贸易、轮运直达等政策的大力推行,剥离了十二圩支柱性的淮盐屯转业务,变相宣判其“死刑”。国民政府在盐务改革上的决心,不是一个新兴商业城镇所能撼动的,尤其还是中央政府影响力最大的京畿地区城镇,所以前文提及的《十二圩递减帆运及救济陆地劳工办法大纲》颁布后成效显著,以提供救济工作的方式将十二圩盐工船民们迅速疏散,解决了工人失业后的生计问题,才得以平息事态。

地方担心中央政府的政策调整会打破原有的秩序,影响地方利益是这场风潮的根本性矛盾。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民众也多次出现在轮帆风潮中,尤其是在1934年那场围堵两淮盐运使的游行请愿中,扬州市民与十二圩来扬请愿人员共同促成了两淮盐运使的妥协,可见这场风潮不是仅仅局限于十二圩一镇,也与扬州这座城市有着重要关系。1934年10月的 “罢工罢市罢课”中,扬州盐业七公司北迁板浦是导火索之一,扬州市民选择与十二圩前来请愿的盐工合流,造就如此大的规模,说明扬州百姓也意识到中央政府的盐务改革威胁的不单是小城镇十二圩,而是所有过去受益于淮盐产运销的地区,十二圩面临的难题就是扬州以及大批长江中下游沿岸盐“城”、盐“镇”面临难题的缩影,所以十二圩会受到各地区多方面的支持,将这场淮盐航业风潮延续了七年之久。然而再多的支持面对中央政府的决策与时代的变迁也难以为继,这些盐“市”、盐“镇”的衰弱是必然的。

猜你喜欢

盐工盐务国民政府
从“兼管”到“兼任”:论直隶总督对长芦盐务管理模式的转换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论盐务稽核所人事考试制度与我国早期盐务现代化
“盐工党建联盟” 构建工会党建工作新模式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为托孤一诺 她半生坚守——福建山腰盐场老盐工连于妹
为了盐工们“天长地久”——《盐神的女儿》观后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重婚罪及其司法实践——以湖北为例
挖耳井
胡传与晚清台湾盐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