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

2023-02-06谭清华耿静红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谭清华,耿静红

(中共柳州市委党校 基础理论教研室,广西 柳州 545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6,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现代化是人类社会进入近现代以来的历史潮流,是人类通向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更高社会所必经的大过渡阶段,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主题。中国要赶上世界历史发展潮流,也必须推进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给我们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的视角。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世界历史是指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工的扩大和交往的普遍化,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打破原始封闭状态、跨越空间障碍而形成世界范围的各民族相互依存并走向统一的过程。从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观的视角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它的演进具有历时性、共时性与超越性三重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探索,并经历一个现代化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党在过渡时期提出的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实现“四个现代化”,从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水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新时代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随着国内外形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和拓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16可见,新中国的成立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探索:

(一)初步探索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独立富强,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是中国共产党对如何建设新中国的初步构想。在经济建设方面,很长一段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和治国方略主要放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上,提出了从实现“工业化”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设想和发展目标。

实现工业化是一个民族走向独立、国家实现富强的经济基础。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就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目标。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把逐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明程度的伟大的国家。”[3]根据这一设想,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4]132这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初雏形。

1957年,毛泽东在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现代科学文化”,体现了国家现代化不仅要有对物质文明的追求,而且要有对精神文明的追求。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完整地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理论。他说:“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1964年12月,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他说:“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439与1954年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相比,这次会议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在内涵上稍有不同。1975年1月,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议上又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目标。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既顺应了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又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深深地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艰难创业史上。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不懈追求的结果。这一宏伟目标成为一面极大地动员、凝聚、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极大地激发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热情。

(二)丰富发展阶段(1978~2012年)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确立和“文化大革命”的发生遭遇了严重挫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拨乱反正,明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小康”水平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并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79年3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英中文化协会执行委员会代表团时,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他说:“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6]两天后,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全新的概念。他说:“我同外国人谈话,用了一个新名词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到本世纪末,我们大概只能达到发达国家七十年代的水平,人均收入不可能很高。”[7]显然,“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已有的“四个现代化”,而且强调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际和特点出发,量力而行,不再追求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方面的高指标,而是侧重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富裕程度。1979年底,邓小平对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8]“小康社会”的说法,由此而来。

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步骤不断进行丰富和调整,并对其进行战略部署。尤其是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基于对“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了战略调整和新的部署,把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分为两个阶段,即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本世纪头二十年也就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把“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后三十年也就是到本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把“社会和谐”纳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党的十八大在提出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形成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三)基本形成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守正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概括,并对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这艘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党的十九大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进一步丰富和调整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和步骤,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9]28。党的二十大继续沿用十九大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这个战略安排极大地调整和丰富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时间表和内涵:一是把原来确立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2050年左右提前到2035年完成;二是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增加了“美丽”的内涵和“强国”的表述[8]28。“美丽”意味着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发展指标纳入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强国”意味着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经过长期探索和创新突破,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把这条道路叫做“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他说:“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0]在同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中国式现代化”写入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他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17而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既具有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等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8。习近平总书记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形成。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时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由于其后发性和赶超性要在同一时间里完成西方发达国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逐步完成的发展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它不同于西方“串联式”现代化的发展过程[11]。一般认为,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个阶段是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国际上一般还把第二个阶段的现代化称为“后现代化”过程。当今世界,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世界向信息化社会过渡,正经历着现代化的第二个阶段。中国由于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后发性又具有赶超性,中国式现代化兼具了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双重特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并存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现代化既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即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城市化等共性,又具有制度性质上的根本不同。应当看到,两种不同制度类型的现代化都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重大贡献。

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而不能搞资本主义,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正确结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新中国成立后,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向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以工业化、现代化为核心的现代国家建设,就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历时性关系变成了一种共时性关系。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推进的,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社会主义要把自己建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不移搞现代化。

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然而,由于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代替资本主义现代化必然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对此,我们既要积极有为,又要保持历史耐心。这种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必然要求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必须采取辩证的态度,不但要看到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相互联系和批判继承关系,而且要看到二者的根本对立和本质区别。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共时并存,意味着二者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表现为一种斗争中有融合、融合中有斗争的批判继承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离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合理继承,就失去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如果离开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批判超越,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现实理由。在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时空里,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对立,又使两者有时不可避免地处于尖锐斗争之中,虽然斗争的结果只能是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对立和融合中不断地发展自身、完善自身,并最终代替资本主义现代化,但其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将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

当今世界正是这样一种多质态社会共时并存的世界。因此,与西方现代化共时并存并将长期并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也正因为如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走一条既发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和平发展之路,推动建设公平正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互促进的现代化

从社会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既注重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又注重“五大文明”的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与建设“五大文明”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了“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与全面提升;另一方面,“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与全面提升又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五大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既遵循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五大文明”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一种内涵丰富而又协调发展的新型文明体系。在这“五大文明”中,物质文明主要指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主要指政治制度及其运行体制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主要指文化、教育、思想、道德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柱;社会文明主要指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主要指人与自然之间的文明状态和进步程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自然环境追求。“五大文明”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型文明体系。

从人的层面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社会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在人的全面发展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和魅力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是集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于一体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马克思说:“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12]在马克思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社会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是相互统一的,否则,就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异化。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就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精神文化要求日益增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无疑是现代化发展中最活跃、最生动、最具创造性的因素,也是推进现代化的落脚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判断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适应“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国情,长期以来以国家为主导力量不断推进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扫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促进了我国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而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把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全面协调推进“五大文明”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但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目的是要通过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借鉴与创新相统一的现代化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化起源于西方,并且西方现代化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譬如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等,这些都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成为许多后发国家学习的重要内容,中国推进现代化也必须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经验。但必须看到,中国式现代化虽然是在外部环境的强烈冲击下,由西方从外向内逐渐引入的过程,但又不是简单模仿西方的现代化,而是具有内生性、原发性和创新性等综合特征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西方现代化的一般特征,又有独立自主探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中国特色;既是一个对西方现代化学习、借鉴和吸收的“洋为中用”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古为今用”的过程,是一种综合性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1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交往联动和世界历史发展中推进的一项伟大变革,因此,必须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张力问题。可以说,这种张力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许多仁人志士由于对中国化与西方化、传统性与现代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认识不足,中国现代化走了许多弯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在全球化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交叉背景之下重新审视和思考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14],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才不断取得成功。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逻辑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确立并践行人民本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价值理念,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资本本位、丛林法则、唯我独霸的创造性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写了人类社会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对西方现代化实现了创造性超越。

(一)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资本本位确立人民本位

在唯物史观看来,西方现代化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走向世界历史的产物,在一定意义上也是资本全球化的产物。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增殖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民作为劳动者成为资本增殖剥削的对象,是一种资本本位的现代化。资本本位形成了以逐利为发展逻辑的现代化。

与西方现代化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也依靠现代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显然这是两者的共性。然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首先在于确立了人民本位,实现了资本本位与人民本位的互相置换,是对资本本位的西方现代化的扬弃和超越。人民本位就是把在资本主导下的“资本—劳动—人民”三者之间颠倒了的主客体关系再颠倒过来,人民作为社会本位成为驾驭资本的主体,而不是再作为资本增殖剥削的对象。

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将人民从被资本增殖剥削的对象转变为社会本体地位,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资本的文明面,将资本作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工具,从而实现了“资本—人民”的本位置换。这种本位置换必然将资本逐利的增殖逻辑转换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逻辑,将资本的文明面融入人民本位的社会文明之中,资本增殖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剥削和获得剩余价值,而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资本本位意味着资本决定一切,人民本位意味着人民决定一切。西方现代化的资本生产和再生产,是为了贪婪地追求剩余价值,必然依赖生产资料、市场规模、科学技术,甚至不惜侵略扩张、殖民掠夺。中国式现代化的资本生产和再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虽然也必然依赖于生产资料、市场规模、科学技术,但是目的已与西方现代化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本位。

(二)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丛林法则”实现和平发展

西方现代化不仅在初期是通过血汗工厂、侵略扩张、殖民掠夺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表现为征服、奴役、掠夺、杀戮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资本生产和再生产开启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资本的全面扩张将市场扩展到全球,推倒了一切处于自然或历史状态国家的“万里长城”,表现为西方现代文明对一切传统文明的“侵略”,是一种“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时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5]在资本本位主导的现代国际秩序中,西方现代化试图构建一个处于对抗和剥削状态的现代国际关系,通过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将绝大部分国家和人民置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以实现剩余价值的国际化生产和转移。

坚持人民本位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平发展成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资本的生产与再生产成为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不再存在为了扩大资本生产与再生产而争夺世界市场的内在趋势,不再存在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一切手段而导致的全球霸权之争,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丛林法则”,规避了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式现代化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博弈,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积极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既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又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探索出了一条依靠和平国际环境和自身发展完成资本积累,逐步实现全面现代化的新道路,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国强必霸”的强权逻辑。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一条以和平发展途径谋求现代化的道路,从根本上不同于靠殖民掠夺积累现代化基础和靠强权政治搞发展模式、价值观输出的西方现代化道路。”[16]

(三)中国式现代化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合作共赢

西方现代化首先表现出的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它以经验归纳方式将西方现代化的现象、表征、特点作为现代化的唯一判断标准,凸显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文化建构和生活方式的唯一性、普世性乃至终极性,呈现为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零和博弈”的现代化态势。同时,在资本本位的主导下,西方现代化为了资本生产与再生产,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更多更快地获得相对剩余价值,科学技术也呈现为一种不为人类所共有共享而具有排他性的“零和博弈”的发展态势。总之,西方现代化借助经济霸权、科技霸权、军事霸权和文化霸权,形成强势的西方话语霸权。

中国式现代化则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前提下,唱响了“合作共赢”的现代化发展主旋律,成为打破西方现代化“零和博弈”话语情境的新型现代化话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做到义利兼顾,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把“合作共赢”理念贯彻到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各方面;坚持与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推动各国共同应对全球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坚持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零和。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繁荣的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合作共赢”这一价值理念。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与沿线国家共同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发展与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利益关切,以真实的实践平台推进合作共赢。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有自己的历史经纬,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独创的一条人间正道。这一道路创造性地建构了以人民本位、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等为丰富内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全面超越了以资本本位、“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现代化的特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