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例
2023-02-06欧阳銮容
文 /欧阳銮容
引 言
国家对高素质新型人才的高要求,促使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变革,旧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学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认知风格、智力特点、知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教师要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化差异。另外,新教师不断充实,客观上导致师资水平参差不齐。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合理、科学的课堂教学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待和处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使核心素养教学真正落地[1]。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课堂教学的研讨和实践大多注重教学,即注重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的评价。“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要求教师注重教师教、学生学和课堂评价的完整性,将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评价循环体”[2]。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策略如下。
一、用“整体化”构思,提升素养
基于单元的整体化教学设计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打破了“以课时为单位”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局限性,以系统、综合和分层强化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及融会贯通,引导学生逐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3]。因此,教师应对学科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帮助学生从学科整体的高度理解章节知识和方法,使学生发现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层次,进而形成整体认知框架,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探究“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用“整体化”构思理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内容的结构体系和学习主体。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不仅要关注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关注专题和单元的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教学的整体性、逻辑的连贯性、思想的一致性、方法的普适性(通性通法)、思维的系统性[4]。例如,在设计九年级二次函数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时,教师将其与一次函数的研究路径与方法进行类比,可以发现它们共同构成了“定义—图像与性质—应用”的函数研究路径,而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上升到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归纳概括问题和推理论证的能力。教师在设计数学综合题时,主要是结合几何直观与代数运算,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图形的性质,通过直角坐标系研究几何元素,通过坐标的关系研究几何图形等,其中包含转化、化归、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以培养学生直觉想象力、运算、逻辑推理、数学抽象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其结果是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
“整体化”构思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真正把知识转化为素养,其目的是防止知识与能力的碎片化,改变单一的认知路径,转变知识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
二、以“情境化”创设,激发兴趣
知识只有融入情境中,在情境中生成与显现,才能被理解和消化。知识情境化将使学习者直观感受到知识的原始形式,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加深他们的理解,甚至提高其创新意识。知识情境化是知识活化并转化为素养的桥梁。整合解决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解决的是知识与背景、理论与实践、文字符号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
(一)情景素材的选择
对于情境素材的选择、加工、组织,教师需要分析课程标准、剖析教材内容、了解学情,以便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情境素材中问题架构的搭建包括知识结构、认识结构、能力结构、题型结构、难度结构、情感结构等多个维度。教师只有抓住教学情境的实质与功能,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
数学学科对情境材料的选编关注思维进阶,它是学生的思维发生处、知识形成处、能力成长处、情感涵育处,是立足素养的导向。其选编要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究新知。
第二,在易错点、易混点处设计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澄清认识。
第三,在知识的延伸点处设计情境,帮助学生拓展提升。
第四,在需要归纳提炼处设计情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二)问题设计的技巧
1.变封闭性问题为开放性问题
如对于矩形的判定,传统的问题设计是直接问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否为矩形,三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否为矩形。而开放性问题设计是让学生动手画出平行四边形与矩形,分析它们各自的性质,比较平行四边形与矩形的性质有哪些共性,矩形有哪些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抓住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角和对角线的特点出发,分析矩形判定的方法有哪些。
2.变记忆性问题为分析比较、异同对比、分类和寻找问题
如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的定义、九年级二次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等,它们是记忆性内容,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可以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比较自变量的次数、项数等,以加深学生对定义的认识。
3.变关注答案为关注如何得到答案
问题设计应注重阶梯式提问,这样可以驱动学生积极思考,引导教学深入开展,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得到发展,促进学生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能自然地展开思考,提高学习质量。
三、以“活动化”设计,激活思维
求知是一个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单元学习目标,逆向设计评价任务与学习活动,使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学习活动是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主要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使其形成主动寻找问题解决方法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障碍、挑战,但这也是学习与成长必须付出的代价。为了保证学习活动有效开展,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将评价活动渗透其中,加强班级内学习小组的建设。小组建设原则:科学分组,成立自主管理组织。分组特点:差异性(组内异质,互补促进)、平衡性(组间同质,小组竞争)、稳定性(相对稳定,持续发展)。小组进行量化评价主要从纪律表现评价、课堂学科表现评价、问题卡得分评价(生成问题)[5]。
数学学科学习活动主要形式有动手操作(几何图形、函数等)、调查分析(统计概率)、解题析题、项目式学习(统计概率)等,活动化学习强调的是手脑并用,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四、从“自主化”引导,发展能力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自主学习的核心与基础是学会阅读和思考,这是实现“少教多学”和“教而不教”的关键。当然,教师也要根据学科性质、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给予学生及时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高效率的讲解往往产生“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例题: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C=BC,∠ACB=90°,AD⊥BD于点D,若BD=2,CD=4求线段AD的长。
图1
设计阶梯式问题:(1)题目中有哪些现成的数学模型?(2)你会想到构造哪些数学模型?(3)想一想,平时我们用哪些方法求线段的长?(4)45°是一个特殊角,你会如何应用?
设计学习活动:(1)学生先“思”,独立思考,尝试画图分析,运用不同的解法。(2)再“议”,合作交流,各组组长迅速组织本组所有组员进入问题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的疑问,组员依次提出问题,小组其他成员尝试解答,碰撞思维,交流各自的想法,集思广益。(3)最后“分享”,每个小组安排代表上台展示小组的做法,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问题展示能够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和讨论中存在的疑点、误点和盲点,然后让学生出“奇招”,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要急于评判或讲解。
生成问题:学生上完这节课,提出问题:∠BDC=135°,能否延长AC再构造等腰直角三角形;四点共圆需要满足哪些条件?手拉手模型,共顶点在直角顶点与共顶点在锐角顶点有何区别?
教学思考: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表达各自的想法,而学生的发挥则让教师大开眼界。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解题思路跟着被打开,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生成问题、合作交流等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目标达成率高,学生的思考力、表达力等得到了发展。课堂教学既解决问题,又生成问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教师应不断尝试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以问题串驱动教学,聚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协作学习,扎实推进学生学习小组建设,努力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组,常态考评,优化激励机制,实现榜样辐射。
结 语
课堂改革突出了“五个转变”,即观念、教法、手段、能力、评价方面的转变。时代在变,学生在变,然而我们的教育初心不会变。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模式以问题串驱动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可以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聚焦核心素养,以高效课堂构建为契机,深化教学和教研改革,研读课程标准,将笼统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可观可测的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开放式的探究问题,根据问题规划一系列学习任务和评价任务,为学生有效参与学习活动提供学习支架,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方式创新,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