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及其引导策略研究
——基于性别差异的视角

2023-02-05魏爱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偶像娱乐

魏爱平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1]。偶像崇拜作为当今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呈现出了新特征。例如,“养成系”偶像崇拜及粉丝文化的出现以及娱乐偶像、平民偶像和草根偶像等“泛偶像化”概念的兴起,无疑体现了偶像崇拜行为的娱乐性和多元性[2-3]。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重要转折时期,其自我意识发展迅速,对“杰出人物”和“理想人物”的过分依恋,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更易产生非理性偶像崇拜行为。非理性偶像崇拜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还衍生出挂科、校园贷和网络暴力等一系列问题[4-5]。这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对其加以合理引导。

偶像崇拜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普遍行为,这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其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策略大多是基于心理学成因、互联网特征、榜样教育等多视角下的心理辅导和思政教育,有关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偏少,并尚未形成定论。如岳晓东认为,性别作用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因偶像类别而异,即女生更倾向于欣赏明星偶像,男生更倾向于欣赏杰出人物偶像;女生多体现表层性偶像崇拜,男生多体现实质性偶像崇拜[6]。吴波等人发现,在有偶像崇拜行为的大学生中,女性在娱乐社交和情感投射维度的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7]。但也有学者认为,男女在偶像崇拜行为的卷入程度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8]。在高校多对大学生进行男女分开住宿和管理的现实背景下,偶像崇拜行为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性这个关键问题关乎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策略的实施能否有效,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予以重视,须深入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利用问卷星制定了两份调查问卷,一是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基本情况调研问卷(问卷一),二是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卷入度情况调研问卷(问卷二)。问卷二参考了彭文波等人编制的偶像崇拜量表中文修订版(CAS-R)[9]。问卷一和问卷二均通过QQ群、微信群、校园网络平台等线上渠道投放,发放对象严格限定为在校大学生。前者共回收有效问卷537份,男生225份,女生312份;后者共回收有效问卷450份,男生171份,女生279份。

(二)数据处理

使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分析与数据效度分析。其中问卷一的数据信度系数值为0.712,大于0.6 即说明研究数据信度质量可以接受,KMO(Kaiser-Meyer-Olkin)值为0.792,大于0.6 即说明数据可以被有效提取信息;问卷二的数据信度系数值高于0.9,远高于问卷一数据的信度,KMO 值为0.988。结果显示调查问卷所设计题项、收集数据可信且有效,能够支持后续分析。最后结合问卷星和SPSS 统计分析软件,对性别进行分列交叉统计,并利用卡方检验(交叉分析)去研究性别对偶像类型、偶像崇拜目的等诸多行为的影响。

二、结果统计与分析

利用SPSS 分析软件对问卷星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概率P 对偶像崇拜行为的性别差异进行评估,其中P<0.05时有统计学差异,P<0.01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时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从表1可以看出,性别对于是否有偶像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01),通过百分比对比可知,女生选择“是”的比例为82.69%,明显高于男生的选择。男生选择“否”的比例为47.11%,明显高于女生的选择。性别对于偶像的类型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01),女生选择“娱乐明星”的比例为60.58%,明显高于男生的选择。男生选择“父母、老师等”作为偶像的占比为23.11%,明显高于女生的选择。很显然,女生更容易产生偶像崇拜行为,且相对男生更偏向于崇拜娱乐明星。

表1 性别对是否有偶像及偶像类型的影响

表2 显示,性别对于选择偶像属性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01),通过对比差异可知,女生基于“外貌属性”“个性和品质属性”和“才华及作品属性”选择偶像的占比分别为女生总数的42.31%、68.27%和81.73%,远高于男生相应比例;而基于“财富和地位属性”选择偶像的占比刚好相反。相较而言,女生更关注偶像内在属性。

表2 性别差异对选择偶像属性的影响

由表3 可以看出,性别对崇拜偶像的目的及偶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大部分学生选择“学习偶像的精神”,男生和女生的选择比例分别为26.67%和29.81%。在“偶像对你的成长有何影响”这一方面,选择“没有影响”的男生比例为51.11%,女生比例为37.82%。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偶像崇拜行为对大学生的性格、人生观、价值观、婚姻观等均产生了影响,呈现出0.05 水平显著性。整体而言,女大学生更容易受偶像崇拜行为的影响,必须加以重点关注和引导。

表3 性别差异对崇拜偶像的目的及偶像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从表4 可知,性别对于偶像信息获取途径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1),男生选择“从身边的人那里听说”的比例为19.56%,选择“报纸或书籍等传统媒体”的比例为16.89%,均明显高于女生的选择比例。女生选择“网络等新媒体”的比例为86.54%,明显高于男生的选择比例(63.56%)。在性别对于参与偶像互动的影响方面,男生选择“完全没有”的比例为77.33%,明显高于女生的选择比例(54.49%)。女生选择“关注偶像的微博或观看直播及参与评论”的比例为37.18%,明显高于男生的选择比例(18.22%)。上述数据表明,女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呈现出更加明显的网络化倾向。

表4 性别差异对获取偶像信息途径和与偶像互动程度的影响

从表5 可以看出,性别差异并未对喜欢偶像的时间产生影响,但在偶像身上的金钱投入呈现出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0<0.01),男选择“几乎没有投入金钱”的比例为87.11%,明显高于女的选择比例(68.91%)。女生选择“投入较少购买偶像作品及周边的”比例为28.85%,明显高于男生的选择比例(12.89%),表明女生更愿意付出以维系自己的偶像崇拜行为。

表5 性别差异对喜欢偶像时间和在偶像身上的金钱投入的影响

对调研问卷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共抽取特征根大于1 的公因子5 个,分别命名为娱乐社交、情感投射、完全认同、关系幻想和病理边缘五个维度[9]。将无偶像崇拜行为的数据进行剔除,对有偶像崇拜行为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探讨性别对偶像崇拜行为卷入程度的影响。

从表6 可知,新时代大学生在情感投射维度、娱乐社交维度有着性别差异,其中娱乐社交维度表示被试者对偶像的追随处于娱乐与满足社交需要程度,情感投射维度指被试者将所崇拜偶像发生的事情投射到自己身上。女生在娱乐社交维度和情感投射维度上的分值明显高于男生,也进一步证实女生更容易受到偶像崇拜行为的影响。

表6 性别差异对偶像崇拜行为卷入程度的影响

三、策略讨论与制定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存在共性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基于此,偶像崇拜行为的引导策略制定也应当考虑共性与性别差异的影响。

(一)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前置性

调研数据显示,70.2%的大学生具有偶像崇拜行为。偶像崇拜已经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何正确引导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正是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建设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表5显示,具有3 年以上偶像崇拜行为的大学生占比达到32.78%。因问卷发放对象多为高职院校三年制学生,换而言之,部分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可以溯源至高中阶段甚至初中阶段[10]。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仍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逆反心理与盲目崇拜并存。加之他们经济基础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一旦出现极端偶像崇拜行为更容易造成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形成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中—高—本”三方联动体系,并在思政教师队伍中建立追究根源的溯源思维方式,实现非理性偶像崇拜行为的早期识别和矫正。

(二)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线上拓展

表4 数据显示,大学生获取偶像途径中76.91%为网络新媒体,这意味着高校必须将互联网作为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最重要前沿阵地。在传统的偶像崇拜行为中,崇拜者与偶像距离遥远且沟通渠道匮乏。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内核的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微博、QQ、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各种新媒体渠道层出不穷。网络媒介具备时效性、交互性、互动性等特点,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平台可以实现与偶像的实时交流,极大地缩短了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新媒体特有的信息双向传播功能,使大学生也能成为偶像信息的发布者(技术赋权),进而衍生出独特的养成系偶像和饭圈文化又反向强化了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11]。因此,思政教师队伍需要时刻关注网络动态,掌握学院微信公众号、微博号等新媒体平台管理与运行规则,充分利用校园里的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做到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线上拓展。

(三)重视偶像崇拜行为的差异性

从性别比例来看,女生普遍比男生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行为,其卷入程度也明显高于男生。在偶像类型上,女生的选择明显集中在娱乐明星(60.58%),而男生在选择娱乐明星(23.11%)、体育明星(14.67%) 的同时还青睐父母和老师(23.11%)。在选择偶像属性上,女生更关注外貌。偶像崇拜具有表层性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两种模式。邱晓东认为,女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带有感性色彩,体现出重外表、重欣赏的表层性偶像崇拜;男生的偶像崇拜行为则带有理性的色彩,体现出重内里、重认同的实质性偶像崇拜[6]。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偶像崇拜行为引导时,对于女生,可以优先挑选相貌出众的优质娱乐明星,充分挖掘其优秀人文精神属性,发挥偶像的正向引领与榜样示范功能[3],淡化其娱乐化倾向。对于男生,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家长以身作则,积极发挥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也可挑选一些具有影响力如姚明、乔丹、科比和梅西等著名体育明星,充分挖掘他们积极、健康、坚强、刻苦的优秀品质和题材[12]。此外,女大学生在偶像互动程度和偶像身上的金钱投入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随着以购买产品、刷单、应援打榜等多消费形式的粉丝经济在非理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网络诈骗和网络贷款等问题层出不穷,高校需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观、建立校园非法网络贷款监测与预警机制。很显然,具有偶像崇拜高卷入度和金钱投入的女大学生正是防止网络诈骗需要关注的重点群体。

四、结语

偶像崇拜是新时代大学生的普遍行为,如何正确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行为,并表现出更高的卷入程度和明显的表层性偶像崇拜。因此在制定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策略时,不仅要注重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前置性,形成“中—高—本”三方联动体系,实现非理性偶像崇拜行为的早期识别和矫正;还要注重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线上拓展,构建完备的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推进网络思政教育;更应重视偶像崇拜行为的性别差异,做到偶像崇拜行为引导的针对性和精细化,实现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偶像娱乐
偶像报
娱乐眼
我的偶像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出卖偶像
45岁以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