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的意义、困境和路径选择

2023-02-05赖聪聪李玮赵海滨

南方论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人民大众四史学史

赖聪聪 李玮 赵海滨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 100105)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围绕学习“四史”作出重要指示并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普及党史知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1]虽然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非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需要人民大众在思想上有统一的认识,并能够积极投身于伟大事业中。不断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既有利于引导人民大众正确认识“四史”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和实践力量。

一、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昂扬的姿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2]其中,“明理”是“增信”“崇德”和“力行”的第一步。

(一)学史明理,有利于引导人民大众领悟“三个为什么”科学真理

明理,就是“要从党的辉煌成就、艰辛历程、历史经验、优良传统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弄清楚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3]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很多阶级、阶层都曾为救亡图存进行过探索,但最终只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四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进行新中国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中国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录了历史和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四史”教育大众化就是引导人民大众对“四史”的基本内容有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认知,即明确“‘四史’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对“四史”的艰辛历程、伟大成就、经验教训等问题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四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规律,在历史大视野中汲取智慧,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科学真理。

(二)学史增信,有利于引导人民大众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

增信,就是要“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4]在对真理的不懈探索中,中国先进分子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和人民在革命的锤炼中经过反复思考、实践探索、理性总结后找到的科学真理,也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思想指南。历史和实践表明,“四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的历史,也是不断推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学习“四史”,就是要从历史史实中弄明白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和原因,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历史文化的时空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进步性与正确性,从而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增强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

当前,受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言论的影响,一些民众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仍有模糊的认识、对党的历史和理论缺乏深入系统的学习和了解,这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更动摇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信心。学史增信,有助于使人民大众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不断提高对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认识,在生活中警惕历史虚无主义言论,进一步坚定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认识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学史崇德,有利于凝聚团结奋斗的道德力量

“崇德”,就是要“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5]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绵延五千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拥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和道德追求,如忠心报国、公而忘私、艰苦朴素都是中华民族伟大的道德结晶,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四史”蕴含着与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的道德力量,在“四史”的光辉历程中,广大党员秉持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不断形成了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表现出了对党忠诚,永不叛党,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慎微慎独,清白做人的政治品格,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是党和国家能够抵御一切风险挑战,不断奋勇向前的精神支撑。

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和严于律己的品德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的殷切嘱托,这些品德是党和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值得被人民大众所学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6]对于人民大众而言,要从“四史”中感悟中华民族的道德风骨,以广大革命先辈和建设者为榜样修身立德,见贤思齐,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思想定力,不断形成对党忠诚的大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巩固中国人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学史力行,有利于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力量

力行,就是“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7]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以敢为人先、不怕牺牲的勇气改变了备受屈辱的历史,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历史,在这过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当然在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失误和曲折,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启示和警示作用。因此,推进“四史”大众化,不是为了一味地回忆过去的功勋,也不是只学习“四史”的发展历程,而是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8]若对“四史”的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没有用来指导实践,那么“四史”教育大众化的价值就是有限的。

二、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的现实困境

虽然“四史”教育已经在一些群体中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影响和成效,但在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中仍面临教育对象多样化、学习“四史”的主观意愿不强和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等现实难题。

(一)教育对象呈现多样化特点,对“四史”教育提出了更多现实的要求

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这就决定了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四史”学习活动尤为重要。然而,在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中,由于受教育对象在年龄、专业背景、学历层次、思维方式、认知能力、行为观念等方面具有差异,这给“四史”教育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也对推进“四史”教育走深走实、提高人民大众自觉接受“四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四史”教育大众化中要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在制定和设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方面要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学计划,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部分大众对“四史”内容有所了解,弱化了学习“四史”的热情

“四史”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起点,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这些历史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遥远,也不算陌生,大部分人曾在学校的历史课中学习过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相关的内容,甚至能够熟练地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或某段历史。但是,“知其然”并不意味着“知其所以然”,一些民众只知道历史的大概,但对历史的细节及其背后存在的真理则缺乏深刻的认识。存在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这部分民众缺少对“四史”的整体学习和把握。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一部相互联系的历史,有些人对历史的学习是碎片式的、是不系统的,这种学习往往会因缺少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而难以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流主线、主题和本质,不能从大历史观的角度理解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大众对一部分历史知识有所了解,这也使他们认为学习“四史”是一种重复的学习,从而在主观层面上忽视对“四史”学习的重视。因此,在“四史”学习教育中,要不断强调开展“四史”教育的意义,从思想上唤起人民大众对学习“四史”的重视,在教育中更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适应人民大众的教育模式。

(三)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给民众学习“四史”带来了挑战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这也为“四史”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但与此同时,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也随着网络渗透进民众生活。例如,一些网友为了赚取“流量”和关注度,不惜与历史事实背道而驰,以看似有理有据的评论或随意剪辑的新媒体视频肆意歪曲历史、随意评价热点问题,散布不负责任的言论,通过挑战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权威博得人民大众的眼球。这些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言论严重动摇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动摇了党的领导,甚至造成了部分民众对历史的误解、对中国共产党的曲解,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为开展“四史”教育带来一定挑战。另外,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还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一些来自境外的反华势力通过互联网向人民大众散布不正确的思想,企图抹黑中国共产党、否定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功绩,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扰乱民心,造成国内的动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9]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的传播为开展“四史”教育带来挑战。

三、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必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需在打造高质量“四史”教育工作队伍、构建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教育模式和讲好“四史”中的重大问题等方面下功夫。

(一)强化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四史”教育队伍

实现“四史”教育大众化,离不开一支高质量的教育队伍。这支队伍的主体不应只局限于学校的思政课教师,面对多元化的教育对象,在推进“四史”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还应积极号召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街道或社区党务工作者、纪念馆讲解员、劳模榜样等群体加入到“四史”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中。但不论他们本身是何种身份、何种职业,作为“四史”的教育工作者都应把系统掌握“四史”知识作为看家本领。这就意味着“四史”教育工作者应认真学习“四史”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能够正确理解“四史”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功底和专业素养,避免“本领恐慌”问题的出现。同时,“四史”教育工作者既是“四史”内容的宣讲者,也应是“四史”问题的研究者。“四史”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做好对“四史”相关课题的理论研究工作,理论研究和落实“四史”教育大众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开展理论研究,进一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才能不断在理论上开拓新的视野,才能不断产生更优质的教育内容,才能为人民大众讲清楚、讲明白“四史”的发展规律和重大问题,才能使“四史”教育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实现以理服人的目标。

为了提高学习成效,“四史”教育工作者还应不断提升传播“四史”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教师在拥有扎实学识的同时,更应该拥有传播知识的能力,在对学生‘授之以鱼’的过程中实现‘授之以渔’的目标。”[10]“四史”教育工作者在传播“四史”时要考虑到不同背景、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比如,在针对高校学生开展“四史”教育时,思政教师就是传播“四史”的重要群体,因此要积极利用好思政课堂主阵地,在教育内容上可以侧重于对“四史”的学理性的分析。对于在企事业工作的群体来说,可以通过组织他们走进红色现场参观学习、邀请劳模工匠等典型人物进企业宣讲等方式为“四史”教育创造条件,这些方式比较直观、便捷,对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来说更容易接受。对于中老年群体来说,这部分人是同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共同成长起来的,他们是“四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因此对于“四史”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面向他们讲授“四史”时,可以从中老年群体中选取一些典型人物,邀请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讲授“四史”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从而引起大家的共鸣,这更有利于引导这类群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适应大众化需求的教育模式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这也意味着“四史”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理解,才能彰显“四史”在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等方面的价值。一些群众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四史”教育活动,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四史”的部分内容有所了解,或者有的“四史”教育工作者在讲述“四史”时的语言较为学术、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枯燥,这些情况造成了一部分群众对“四史”学习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面向人民大众开展了“四史”学习的活动,但是由于大家缺少主观学习的意愿,那也很难实现“大众化”的目的。因此,实现“四史”教育大众化,就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模式来激发大众学习“四史”的热情,从思想上重视对“四史”的学习。

一是要在“四史”教育中营造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学习氛围。除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教育中还要积极调动人民大众所在的学校、单位、社区开展相关的活动,如参观红色革命遗址、博物馆等场所,张贴与“四史”相关的宣传画、宣传海报,开展寻找身边的典型等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四史”的大众化。

二是在“四史”教育中要讲述人民大众能够听得懂的话。不论针对何种群体开展“四史”教育,不论以何种手段开展“四史”教育,首先应做到要讲述人民大众听得懂的话,这是打破人民大众不愿意参与“四史”学习的重要手段。一部分群众之所以不愿意加入到“四史”的学习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四史”教育工作者在讲述“四史”时刻板枯燥,不太生动,因此削弱了大众学习“四史”的热情。因此,在讲述“四史”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工作环境、年龄等实际情况,同时要俯下身、沉下心,结合各行各业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寻求鲜活的教育素材和灵感,将学术性的语言转化成人民大众通俗易懂的话语。其中,采取“讲故事”的方式是拉近与教育对象距离的重要方式。“四史”内容丰富,其中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播火者李大钊的故事、“半条棉被”的故事、“进京赶考”的故事、焦裕禄的故事、邓小平南巡的故事、香港回归的故事、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等。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浓缩了时代的精华,对当今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在“四史”教育中要融入这些故事,用丰富多样的历史故事和生动的讲述方式感染、教育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四史”教育的感染力和趣味性,引导人民大众感悟“四史”的伟大意义。

三是在“四史”教育中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人民大众学习“四史”的兴趣。如今,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已经融入人民大众的生活,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面对当前一些不良信息和错误言论的传播,更应利用新技术手段扩大“四史”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提高人民大众学习“四史”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在“四史”教育中,既要利用B 站、抖音、快手等平台积极主动地打造云课堂、微视频、趣味科普短视频,也要充分开发AI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手段。在实现“四史”教育与新技术的融合中,还要积极打造云学习平台,实现学习资源共享。这些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创新了“四史”教育的形式,对于克服传统教育模式中的刻板枯燥问题,提升“四史”教育的趣味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讲好“四史”中的重大问题和历史成就,坚定人民大众的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实现了新中国的改天换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并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发生一系列历史性变革。这些伟大成就是支撑中国人民继续奋斗,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历史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镜、以史明志,了解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和根本成就,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历史自觉,把苦难辉煌的过去、日新月异的现在、光明宏大的未来贯通起来,在乱云飞渡中把牢正确方向,在风险挑战面前砥砺胆识,激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心和动力,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伟业。”[12]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一部分人民大众采取碎片学习等方法学习“四史”,因此对“四史”的认识较为浅显;还有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和不良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在人民大众中散播,使一部分人群对一些历史事件产生了误解,这些情况不利于增进人民大众拥护党的领导,凝聚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力量。因此,在面向人民大众讲述“四史”时,要重点围绕“四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历史成就进行宣传教育,同时也要回应历史中经历的曲折、犯过的错误,要以正确的历史事实回击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从而引导人民大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在光辉的历史中更加坚定对历史的自信,不断提升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增强团结奋斗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深刻领悟历史精髓,解决思想上的困惑,使“四史”教育入脑入心。

猜你喜欢

人民大众四史学史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③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①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普洱学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设计为人民服务
延安作家转型对网络作家的启示
《聊斋志异》与前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