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系统性分析
2023-12-29廖雅婕
廖雅婕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一、引言
随着公平、共享对推动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全球开始关注并探索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的普惠性发展。联合国在2005 年提出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后,各国对此给予充分关注。我国也在此后的一系列政策和报告中将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的方向性考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2015 年12 月,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报告将普惠金融定义为“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1]。然而,尽管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推广之,但仍存在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失衡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发展,数字化手段所具有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逐步凸显,普惠金融数字化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突破方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推动各领域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2]。
数字普惠金融涵盖了所有通过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普惠金融的正规金融服务行动,其核心在于责任的担当、成本的承受性以及商业的可持续[3]。已有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对经济增长、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企业创新等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4]。全球普惠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金融重要发展战略已经转向数字普惠金融服务[5]。本研究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提炼了五个主题,包括发展机制、数字技术、乡村振兴、融资约束以及商业银行。虽然各个主题的侧重点不同,但均围绕着我国搭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而展开。
发展机制主题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发展模式、门槛效应、空间溢出效应、生态体系等内容。例如,李建伟、崔传浩和王薇(2022)通过宏观视角分析并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于提升消费升级的影响[6]。数字技术主题主要包括技术创新、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数字鸿沟等内容。例如,李晓龙和冉光和(2021)主要依据市场效应与结构效应,探究了数字金融的发展是否能够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该研究为理解我国数字金融与创新驱动之间的关系以及金融供给侧改革带来新的启示[7]。乡村振兴主题主要包括金融扶贫、脱贫攻坚、减贫效应、共同富裕、农村经济等内容。例如,周林洁、韩淋和修晶(2022)从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如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和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提升农村金融素养和金融决策水平等,为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思路[8]。融资约束主题主要包括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区域差异、风险、金融包容等内容。例如,项东、田婷婷和李楠(2023)通过一项准自然实验,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认为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缓解融资约束的局限是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9]。商业银行主题主要包括网商银行、信用贷款、数字货币、开放银行等内容。例如,郑剑辉(2022)在国家 “双碳”目标下,提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如构建数据中台、布局开放银行等,为商业银行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提供一定借鉴[10]。
纵观我国有关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国内缺少对于该主题的系统性研究。为进一步提升学界对该领域的深入了解,本研究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性分析。主要从年发文量分布、作者/机构发文及合作分析、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与趋势等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计量学法,该方法是基于统计学科对某个知识领域的文献进行定量研究,具有一定客观性[11]。CiteSpace 是目前最典型和主流的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之一,能够针对某个知识领域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12]。本研究采用CiteSpace 6.2.R4 版本的软件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的相关文献年发文量、作者、机构、研究热点与趋势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通过围绕主题词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多种组合搜索,以及来源类别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以下统称为核心文献)。同时,研究不限制研究时间,最早年份为2013 年,剔除无效文献,共选取了2013-2022年期间的532 篇有效核心文献进行数据分析。
三、数据分析与结果
(一)年发文量分布
截止2022 年末,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的探索阶段(2013 年至2016 年),每年发文量少于10篇,该阶段整体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概念具备初步理解,但对具体涵盖的内容和方式、手段等内容还未有较好的认识。第二阶段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的提升阶段(2017 年至今),每年发文量逐步上升,已初步形成该领域下的细分主题研究,如金融监管、技术创新、绿色金融、农村金融、乡村振兴等内容。以2013-2022 年的研究为例,惠献波(2021)通过分析2011-2018 年中国278 座城市的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验证了其对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13]。当前,关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研究正处于研究提升阶段,并且仍然在不断深化,未来这个领域的研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作者发文及合作分析
通过对2013-2022 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可知,董晓林是这个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者,他在核心文献发表上的发文量最多,共计4 篇。该作者主要从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普惠金融服务[14]以及商业银行的数字化[15,16]展开研究。其次,核心发文量为3 篇的作者有张晔、冉光和、吴青、藤磊和吴金旺,他们大多从传导机制、经济发展以及减贫效应方面展开研究。此外,部分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如董晓林和张晔、熊健,李晓龙和冉光和构成合作关系,刘家琳和宋科、李宙甲等构成合作关系,而其余大多数作者之间并无关联。
(三)机构发文及合作分析
通过对2013-2022 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可知,核心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金融研究所,发文量均为6 篇。其中,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移动支付、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等。中国社会科学金融研究所主要围绕金融监管、县域金融等进行研究。此外,部分机构存在合作关系,如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等机构合作,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开展合作,但整体来说该领域的机构合作关系并不紧密。
(四)研究热点分析
通过对2013-2022 年的关键词分析可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研究热点主要围绕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乡村振兴、融资约束、共同富裕以及数字技术等关键词展开,其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三个关键词分别为,数字金融106 次、普惠金融93 次、金融科技62 次。
此外,中心性值大于0.1 的关键词被认为具有一定重要性,且数值越大重要性越高。结果显示,中心性大于0.1 且排名前5 的关键词分别为:金融服务(0.61)、居民消费(0.55)、区域差异(0.52)、人工智能(0.49)、云计算(0.49)。其中,金融服务的中心性最高,说明该关键词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例如,梁榜和张建华(2019)使用地级市有关数据,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和数字支持服务的程度均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关系[18];尹志超、彭嫦燕和里昂安吉拉(2019)也运用2017 年的中国家庭普惠金融调查数据构建了家庭普惠金融指数,并提出供给层面需要重视金融服务可及性的提升等建设性意见[19];
综观以上,在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领域中,普惠金融、金融科技、金融监管、小微企业、中介效应、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居民消费、金融服务等关键词既是研究热点,同时也在该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研究前沿与趋势分析
通过对2013-2022 年期间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在关键词上的研究拐点,最强突发性前5 名的关键词主要从移动支付、普惠金融、数字货币、小额信贷、人工智能等关键词向大数据、金融服务、金融监管、数字支付、金融创新等关键词转变,再到围绕相对贫困、风险管理等关键词的研究演化。例如,余静文和吴滨阳(2021)通过分析2012-2018 年间中国84 个典型的商业银行的有关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对于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并证实了其能有效地改善系统性的金融风险[20]。
最后,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领域作时区图谱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变化,该领域不同时间区间的研究演化进程。如图1 所示,2013 年期间,学界主要关注金融创新和商业银行的内容;2017 年开始,研究向普惠金融和金融科技演化;2019 年开始,研究向数字金融演化;2020 年开始,主要关注乡村振兴、融资约束、数字经济、异质性、居民消费和小微企业等内容;2021 年开始,研究向中介效应、数字技术、金融监管和相对贫困演化;2022 年开始,该领域主要围绕共同富裕、技术创新、双循环、绿色金融以及农村金融等内容展开研究。例如,在2013-2022 年的近期研究中,胡汉辉和申杰(2022)通过分析2011-2018 年中国280 座城市的面板数据,探讨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并验证了数字金融的发展能够提高国内大循环的高效运行,进而促进双循环的效应[21];郑剑辉(2022)提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如“加强数据管理、发挥核心技术、构建数据中台、建立组织架构和布局开放银行”[10]。
图1: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时区图谱(2013-2022)
总之,从研究前沿看,当前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更倾向于金融技术的成果转化、乡村振兴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结合时间线从研究趋势看,未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将进一步围绕技术创新、双循环、绿色金融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展开。
四、讨论与结论
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法,利用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平台有关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通过对数据文本的可视化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以及未来研究走向。
第一,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研究正处于研究提升阶段,每年发文量逐步上升,未来该研究领域仍然具有很大空间。
第二,从作者发文及合作分析看,董晓林、张晔、冉光和等作者为该领域的重要研究者,作者间有部分合作关系,但整体看多处于独立研究,未来可以提升作者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
第三,从机构发文及合作分析看,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金融研究所等是该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与作者间合作特点一致,发文相对分散,未来可进一步提升机构间的合作。
第四,从研究热点看,数字金融、普惠金融、金融科技、乡村振兴、融资约束等关键词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第五,从研究前沿与趋势看,相对贫困、风险管理等关键词是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内容;结合时间线看,未来研究将进一步围绕技术创新、双循环、绿色金融以及乡村振兴等展开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质是让人民普惠受益,综合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来看,如何让人民、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发展,并促进国家发展与科技进步,成为当前以及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例如,从乡村振兴视角,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度、参与方式等问题的实证探究,能够为制定精准化政策提供数据支撑;从绿色金融视角,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绿色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研究,能够推动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此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正逐步覆盖多个领域,其研究也呈现多学科的研究范式,如数字普惠金融与医药卫生融合政策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环境科学融合研究等,但综合看,交叉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依然不够。因此,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研究,进一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效用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目前主要在发展机制、数字技术、乡村振兴、融资约束以及商业银行五个主题展开。已有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实施对经济增长、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企业创新等均存在正向影响作用,它是有效解决普惠金融的成本高、效率低、服务失衡等难题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