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陋室铭》为例
2023-02-04部锐钧
部锐钧
(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开封,4750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课标的指导性并提供了教学、评价案例,倡导“教—学—评一致性”。[1]作为一种教学设计范式的变革,“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助于促进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落实,实现有效教学。然而,情境性的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案例缺乏,阻滞了一线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概念理解和教学设计,成为新课标理念落地的阻力之一。对此,本研究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内涵进行界定,然后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陋室铭》一课的课堂实践展开设计,形成具有情境性的教学实施案例,助力新课标理念在课堂教学环节切实落地。
一、内涵
(一)目标导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
课堂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教学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穿插其中的教学评价来完成的。“教—学—评”在教学活动中应是辩证统一的,但在教学实践中,三者存在人为割裂的“教—评二元化”“学—评二元化”现象。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2],确定一致的目标已成为解决教、学、评割裂现象的关键。从导向上看,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是教、学、评内隐的实践导向。在目标的引导下,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能明确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能够根据目标进行学习活动,教师能够根据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评一致性”完整地说是在目标指引下的“教—学—评一致性”[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以目标为导向。
(二)课程标准:“教—学—评一致性”的抓手
一致的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核心,也是达成“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条件。受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的影响,目标往往被从教学、学习和评价三个角度表述为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这是对课堂教学目标的细化,有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然而,教学、学习和评价目标由于缺乏一致的标准作为参照,内部存在着较大的目标偏差问题,制约着“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以标准驱动的课程改革,将国家对教、学、评的要求都写入课程标准,即让教学基于课程标准,以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持续累积中,将标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结果。[4]课程标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合理的目标参照,可以有效解决教、学、评内部的目标偏差问题。因此,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有效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旨趣
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中,内隐的价值指向更好的教学效果,即有效教学。与该价值指向相悖的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低效的,其典型表现为崔允漷等人所说的:“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2]这一现象的症结是课堂教学背离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要求,未能充分指向有效达成教学效果的价值诉求。有效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理想追求,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以有效教学为导向。同样,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也指向有效教学,让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有一个共同的、明确的目标。在正确目标的指引下,加之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评估,教、学、评一致的有效教学通过评价任务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学—评一致性”,以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以《陋室铭》一课为例,通过“教—评”目标的叙写、评价任务的预设和教学活动的实施,本研究将对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一)分析课标和教材,叙写“教—评”目标
1.解构课程标准,聚焦核心素养
为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和针对性,需要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目标。在此之前需要明确宏观的课程标准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异,即课程标准提供的是上位、抽象、应然的教学目标,不是指导课堂教学的下位、具体、实然的教学目标。[5]因此,需要将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解构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聚焦核心素养,使其体现在教学要求中。[1]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目标叙写的流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古文教学更关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和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的发展。据此,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在文章品读方面,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生字的读音,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在语言积累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实词、虚词、通假字的意义,理解古文中的词类活用,并翻译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通过分析景物的描写,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在文化素养方面,通过讲解时代背景、人物生平,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生发的缘由。为保障教学目标的可行性,教师将核心素养细化为教学目标后,需要依据教材内容进一步将教学目标具化为评价目标。
2.分析教材内容,具化评价目标
目标制订后,需要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标准,以保障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6]设计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目标,可以有效指导学习活动和评价任务的实施。教材作为沟通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的桥梁,是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只有深入解读教材,教师才能明确一节课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只有分析教材内容,从学习端将教学目标具化为评价目标,教师才能明确要教些什么,学生才能知道要学些什么。根据对《陋室铭》一课内容的分析,评价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在文章品读方面,学生能够熟练地、有感情地诵读文章,准确读出“牍”“陋”“馨”等生字,读准文中的停顿、轻音和重音,读出文章的音韵美。在语言积累方面,学生能够理解“鸿儒”“白丁”“素琴”“金经”“丝竹”“案牍”等实词的意思,掌握“惟”“耳”等虚词、“名”“灵”等名词做动词、“青”“乱”“劳”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并能翻译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能够赏析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陋室不陋”的特点,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领会诗人安贫乐道的情感。在文化素养方面,了解刘禹锡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所讽刺的现实环境。
(二)围绕目标和学情,设计评价任务
1.围绕“教—评”目标,预设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作为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和推进课堂教学实施的抓手,是保障“教—评”目标达成和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工具。因此,需要确保评价任务自身具备检验“教—评”目标达成的功能。从评价实施角度看,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评价绝非终结性评价,而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既重视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也注意到学习的过程是反映学习质量水平的重要方面,强调过程的价值,采取过程性与目标性并重的取向。[7]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难以实现二者的兼顾协调,常因过多强调过程性评价而忽略“教—评”目标,影响“教—学—评一致性”的达成。因此,教师应紧紧围绕“教—评”目标设计评价任务,以满足教学与评价一致的要求,达到“教有所评,学有所评”。据此,评价任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设计。在文章品读方面,学生在小组内练习朗读文章,尝试读出文章的停顿、轻重。在语言积累方面,学生结合文章注释课堂自学,理解词类活用的用法,并翻译重点字词和全文。在情感理解方面,学生通过教师讲解炼字和品句,赏析语句中的修辞用法,勾画描写景物的关键字词,感受诗人的情感。在文化素养方面,学生结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刘禹锡,简要概括刘禹锡的人生经历,指出刘禹锡的写作缘由。评价任务的设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规制了课堂教学,从教学预设角度明确了课堂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评估学情现状,制定评价标准
设计评价任务的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信息,明晰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课堂设计角度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深度关切学习信息,让学习信息成为推进学习活动的依据。[8]在评价者角度,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依据学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在评价对象角度,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方面存在差异,评价任务需要设计差异性标准,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如表1所示,本研究设计了八个维度、二十四种水平的评价标准。
3.创设任务情境,助力评价实施
古文所描写的生活与现代生活距离遥远,其文体形式、用词习惯与白话文大不相同,导致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学习古文的积极性不高。[9]有研究表示,学生对语文学科中古文的学习兴趣明显低于对整个语文学科的平均学习兴趣。[10]通过情境模拟和描述,情境教学可以有效提高知识点和情境的结合度,从而更为直观形象地将知识展示出来,能够降低知识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学科知识学习,并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达成。语文学习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学习情境可划分为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三种。从古文学习角度看,个人体验情境指向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文章情感的领悟,可分为角色扮演情境和想象空间情境;学科认知情境指向古文基本字词的学习;社会生活情境指向课堂之外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主要关注个人体验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的创设。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富有吸引力的任务情境,提高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内驱力。
三、教学实施
教、学、评活动内容并不是孤立地存在,难以孤立地设计。[11]“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即在明确的评价目标指导下,开展确定的评价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以达到“教—学—评一致性”。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在评价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的课堂活动情境,如设计“下周学校校园广播站要播出一档名为‘美文共赏——《陋室铭》’的新栏目,受学校邀请,我们班同学将共同参与此节目的制作”的活动情境,以保证学生能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一)品读文章感人物:初识刘禹锡
“初识刘禹锡”环节是借助文章品读和理解文意,让学生对文章有基本的认识,为理解文章的情感奠定基础。其中,文章品读评价任务可以通过设置广播站播音员这一角色来实施。栏目组向全班同学招聘数位(与小组数量相等)播音员,招聘条件是能够流畅、有感情地朗诵文章,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练习朗读,最后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参加招聘。该教学环节以学生自学与教师点评为主。在学生自学阶段,教师主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朗读氛围和情绪,并适当进行点拨。在教师点评阶段,教师主要关注学生朗读方式和技巧的学习,指出文章的重读、停顿点,并在最后通过集体朗读加深学生的印象,确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朗读文章的技巧。
理解文意的基础是读懂句意,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字词理解情境实施语言积累评价任务。栏目组面向全班征集字词精讲稿,有哪些同学能读懂文章,理解生字词,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翻译字词和语句,并概括全文大意。该环节的主要教学任务为字词、语句的翻译和概括全文大意,学生依靠文章注释和工具书就可以自学完成,难度较小。因此,教师应利用文中如“山”“高”“之”“何”之类的学生熟悉的字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古文字词体系化,并将“名”“灵”“鸿儒”“白丁”等新学的字词纳入古文字词体系,建构起古文字词“词库”。
(二)字里行间赏陋室:走近刘禹锡
“走近刘禹锡”环节主要是通过欣赏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刘禹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从而理解“陋室不陋”的精神内涵。教师可以放映陋室的想象图,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情境,以激发学生对陋室的想象和感知,体悟陋室之美。设置情景如下:《陋室铭》为何能流传千古,有口皆碑呢?栏目组面向全班征集情感解析文稿,请同学们画出并分析文中关于陋室的描写,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说出你的理解。学生难以通过晦涩的语句理解诗人的情思,因此,该环节应注重教师的教学引导。在学生找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及时引导学生得出“景不陋”“人不陋”“事不陋”和“典故不陋”的陋室“四不陋”特征,让学生共同描绘陋室的想象图,体会语句中的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领会诗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
(三)拓展阅读悟人生:理解刘禹锡
“理解刘禹锡”这一环节主要是结合贬官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进一步理解刘禹锡创作的思想感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陋室铭》同为贬官题材的文章,在情感流露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教学能让学生在进一步深刻理解刘禹锡思想感情的同时体悟自己的人生。为保障学生的深入学习,情境设置如下:刘禹锡的一生是高洁的一生,栏目组设置了“文人风骨”环节。现在你是讲解员,请结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概括刘禹锡的生平事迹,理解刘禹锡产生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情操的缘由。教师要发挥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就要关注知识的文化属性和课堂教学的文化品格,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此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首联了解该诗的创作背景,从颔联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缘由,从颈联领会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哲理,从尾联感悟作者的乐观精神,进而辩证、乐观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是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革的必然选择。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只有认真解读课标和分析教材,综合把握教学目标和学情现状的关系,并设置真实性情境引导学生接受、理解和生成知识,才能促使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真正指向“教—学—评一致性”,为新课标的“落地生根”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