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机理探究
——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3-02-04谢宗晓董坤祥
甄 杰 谢宗晓 董坤祥
一、引言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赋能部分来自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指通过将数字技术引入现有管理架构,推动管理方式、运营机制和生产过程的重塑,实现运营管理的数字化(刘淑春等,2021[1])。以识别、获取、消化和应用外部知识构建自身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为企业的吸收能力。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组织敏捷性正是以较低成本快速适应外部市场变化能力体现出来的。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1年)》看,要素、过程和产出的数字化不失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三项基本内容。其中,要素的数字化需要以信息技术创新作为保障,即企业借助IT创新推动生产或服务运营的数字化改造(Park和Mithas,2020[2]);过程的数字化是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等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即企业需要流程创新作为强力支撑(Schmiedel等,2020[3]);产出的数字化体现在产品的智能化或服务的定制化上,是要素数字化和过程数字化的结果,也是企业快速响应和敏捷应对市场变化的基础(Chan等,2019[4])。由此可见,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将数字技术合理运用到IT创新和流程创新上,与组织敏捷性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或者说,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关系中,IT创新和流程创新发挥着链式中介作用。
企业数字化转型中,IT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与组织敏捷性关系中所发挥的链式中介作用,是亟待学术界深入探讨的课题。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了企业向敏捷化产品和服务供应转变,企业与客户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构,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陈衍泰等,2021[5])。为此,企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组织敏捷性,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Vial,2019[6])。学术界需要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如何有效提高组织敏捷性,为避免数字化转型效果甚微(卢艳秋等,2021[7])的现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运用现有相关文献中关于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Baiyere等,2020[8])、组织敏捷性(Ashrafi等,2019[9])以及什么是数字化转型(what)、为什么进行数字化转型(why)、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how)(Hanelt等,2021[10];吴江等,2021[11];龚雅娴,2022[12])等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参考学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动态能力提升(焦豪等,2021[13])、创新/绩效增长(池毛毛等,2020[14];王海花等,2022[15])、组织韧性提高(胡媛媛等,2021[16])等研究结论,实证检验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与组织敏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IT创新、流程创新在其中的作用,揭示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的机理。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能够识别/获取、消化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企业获取外部知识来构建自身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Huang等,2018[17])。企业一旦缺乏对相应知识的吸收,其适应外部环境的内部运营管理、整合和调整难度随之增加,这不利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Wang等,2019[18])。吸收能力理论表明,企业不仅要重视对知识的识别与获取,而且要重视对知识的消化与利用(Tortoriello,2015[19])。近年来,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趋势愈发明显,导致企业的产品/服务创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有必要从数据出发分析、理解和预测市场需求,以实现对市场变化的及时响应,组织敏捷性便成为企业的追求(钱雨等,2021[20])。组织敏捷性是指企业以较低成本快速适应外部市场变化的能力(Ashrafi等,2019[9])。
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强化吸收能力有助于提高组织敏捷性,原因有三:第一,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意味着企业可以识别和利用对自身发展有价值的数字技术,持续优化企业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Iyengar等,2015[21]),这有助于企业及时根据技术发展制定有效的市场对策。第二,企业强化知识吸收能力可以高效获取外部知识,并在数字化转型中将这些知识和技术与企业现有的运营管理手段相融合,实现对内部运营管理各环节的数字化改造,为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打造良好的内部运营管理环境。第三,良好的吸收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及时感知和预测市场变化,保持产品或服务的灵活性以降低市场风险(Kale等,2019[22])。举例来说,企业借助吸收能力所识别和利用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可以开展基于用户消费行为的深度数据分析,帮助企业预测消费行为的发展趋势和演变方式,制定差异化的营销方案和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定制,确保企业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及时感知和快速响应(Mikalef等,2020[23])。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
H1: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二)吸收能力对IT创新的影响
已有研究认为,只有那些具备较高水平吸收能力的企业才能充分认识到数字技术的商业价值,这能促进企业对数字技术的采纳和利用,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和创造力。而那些缺乏吸收能力的企业则无法识别有效的外部技术与知识,阻碍企业对知识的学习与交流,降低企业从外部获取并利用技术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创新(余义勇等,2020[24])。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打造坚实的技术和知识基础,这有利于企业推进和构建数字化转型所需的IT创新(Cegarra-Navarro等,2016[25])。基于吸收能力所实现的数字技术应用,将会推动企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全方位发展,实现技术底座、智慧中台和业务应用的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和实现系统性的IT创新(Ashrafi等,2019[9];Iyengar等,2015[21])。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由吸收能力驱动的企业IT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
H2:吸收能力对IT创新有正向影响。
(三)吸收能力对流程创新的影响
流程是企业内部一组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相互关联业务活动的组合,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吸收能力能够帮助流程中的各项资源和活动更具有创新性(高俊光等,2019[26])。企业如果具备较高水平的吸收能力,那就意味着企业可以识别、发现和接触到异质性更强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和商业知识,然后将其转化为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企业流程之中,实现企业的流程创新(Wallin等,2017[27])。数字技术和商业知识之所以对众多传统行业造成冲击和挑战,是因为数字化转型中的流程创新已经不同于以往的流程优化,它更加需要数字技术对传统业务价值链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28]),而这需要高水平吸收能力的驱动。换言之,企业只有识别出有效的数字技术及其商业应用价值,才能围绕质量、运营、内控、授权、财务等功能构建各环节的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等闭环,打通不同要素、不同环节之间的数据堵点,形成数字化的流程体系(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28])。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由吸收能力驱动的企业流程创新。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
H3:吸收能力对流程创新有正向影响。
(四)IT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企业内部数字技术和信息系统应用的目标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同时持续降低成本,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即“降本、增收和提效”(Ravichandran等,2018[29])。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为了实现数字化运营管理目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引入数字技术和改进原有的信息系统,不断探索和推进IT创新,以实现对企业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方式的系统性变革(Lokuge等,2019[30])。注重IT创新的企业,可以充分理解IT创新带来的价值和优势,能够借助数字技术所蕴含的数据分析能力感知和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拓展数字技术的商业应用场景。进一步,IT创新较强的企业可以快速瞄准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机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提升组织敏捷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4:
H4:IT创新对组织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五)IT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过程中的作用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高水平的吸收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选择与未来发展相匹配的IT和配套设施,在技术消化和利用的基础上提升企业的IT创新能力和配置水平(Wang等,2019[18])。与此同时,企业借助IT创新可以获得与拥有收集与分析数据、IT资源协调与整合,改进内外部沟通与协作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帮助企业积极感知和应对市场变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Kale等,2019[22])。概括来讲,由企业吸收能力驱动的IT创新,不仅促进了企业快速、准确和高效的决策,而且显著提高了企业对市场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5:
H5:IT创新在吸收能力和组织敏捷性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六)流程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现阶段,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需求持续变化且动荡性加剧,企业的流程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做出创新与变革(Wu等,2015[31])。流程创新并不是完全颠覆已有流程,而是根据数字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流程和价值链的重新思考和再次设计,以实现流程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如果业务流程依然基于陈旧过时的工作逻辑和工作模式,将会妨碍流程涉及的关键要素的数字化,降低企业对内部经营的控制能力和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28])。相反,有效融合数字技术的流程创新能够使企业各部门/不同业务环节间保持资源的协作和信息的同步,提高企业对外部市场的敏捷应变能力。举例来说,国内不少制造企业借助物联网对业务流程进行创新,强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不仅可以及时满足客户需求变化而且可以持续跟进客户对产品或服务提出的最新要求,持续提升组织敏捷性。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6:
H6:流程创新对组织敏捷性有正向影响。
(七)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过程中的作用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良好的吸收能力通过对数字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推进数字技术与业务流程的持续深度融合,实现流程创新(杨艳玲和田宇,2020[32])。而流程创新帮助企业在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融入支持决策的数据要素,进一步将不同生产经营环节乃至整个业务流程的数据链链接起来,通过对全链条数据的有效分析最终赋能企业商业过程,以实现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敏捷反应(钱雨等,2021[20])。换言之,一方面,高水平的吸收能力驱动了企业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落实数字化运营管理所需要的数据类型、数据数量和数据节点;另一方面,融入数据要素的业务流程可以实现自主分析与优化,促进生产要素的升级迭代和更高水平的重新组合进而实现对组织敏捷性的提升(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28];陈剑等,2020[33])。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7:
H7: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和组织敏捷性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八)IT创新对流程创新的影响
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利用新型数字技术将整个业务流程的信息链接起来,最终赋能企业商业价值的过程(Vial,2019[6])。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IT创新有助于流程创新的开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企业开展的IT创新,有助于实现面向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易靖韬和曹若楠,2022[28]),这在企业面对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显得尤为重要。例如,企业可以借助基于云计算的在线会议和文档协作等远程办公技术,允许员工无需回到办公场所就能执行对业务流程相关要素的操作,实现企业流程的移动化和实时化。另一方面,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借助数字技术驱动的IT创新能够打造全新的流程数字化体系。例如,当企业推出数字产品和服务时,围绕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等不同环节构建的数字化运营管理体系,将深刻而显著地为现有和新兴业务创造更多价值(陈剑等,2020[33])。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8:
H8:IT创新对流程创新有正向影响。
(九)IT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中的作用
由上述一系列研究假设可知: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通过IT创新影响流程创新并最终提高组织敏捷性,所对应的变量关系为: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组织敏捷性,即存在链式中介效应。实际上,企业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企业主动求变的创新过程,由吸收能力驱动的IT创新和流程创新所形成的创新能力,能够帮助企业面对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时更加开放,企业能够更好地发掘和把握市场机会,从而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将新产品或新服务推向市场。另外,基于数字技术所实现的流程创新可以促进企业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流程各环节的紧密协作,消除数据壁垒和信息不对称,帮助企业更容易地将打造新产品和新服务所需的内部资源整合起来,敏捷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Ravichandran等,2018[29])。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9:
H9:IT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与组织敏捷性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在相关行业协会与第三方认证机构的帮助下,初步确定了500个左右的样本调查企业。由于我们主要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机理,因此需要确保样本企业符合研究情境的设定。在问卷调查之前,我们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投入判断并筛选出信息化与数字化水平相对较高的样本企业。然后,于2019年8月至12月向样本企业发放问卷320份。同时,为了保证样本企业正在开展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在问卷中依据数据成熟度相关要点增加筛选问题。除此之外,本次调查中的被试者主要为企业的IT部门负责人,或为分管IT部门的经理。整体来看,被试者了解或熟知所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阶段和实际推进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到有效问卷173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约为54%。描述性统计信息显示,在行业类型方面,金融相关的企业有87家(占比为50.3%),软件相关的企业有47家(占比为27.2%),制造相关的企业有20家(占比为11.5%),通信相关的企业有11家(占比为6.4%),电子商务相关的企业有8家(占比为4.6%)。另外,在企业规模方面,从业人员高于(含)500人的企业有37家(占比为21.4%),从业人员在100~500人的企业有111家(占比为64.2%),从业人员低于(含)100人的企业有25家(占比为14.4%)。可见,样本企业涵盖金融、软件、制造等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行业内的企业面临着相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也更为强烈。因此,样本企业特征符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情境设定与要求,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变量测量
为了保证研究量表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所使用的测量量表均参考现有文献中的成熟量表,并且根据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情境进行修正。同时,我们采取了以下两个措施来确保问卷简洁易懂:第一,邀请1位企业管理研究方向的教授和2位拥有多年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对问卷内容进行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第二,将初步修改后的问卷小范围发放给20名高校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进行预调查。问卷采用5点李克特量表,其中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本研究涉及的量表说明如下。
1.吸收能力。
根据高俊光等(2019)[26]的测量量表修改得来,他们对吸收能力的测量涉及知识的识别/获取、知识的消化/转化、知识的利用三个维度,与本文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对吸收能力的定义与分析过程是一致的。因此,我们采用数字技术的获取、数字技术的消化、数字技术的利用三个题项测量吸收能力。
2.IT创新和流程创新。
对IT创新的测量根据Lee等(2015)[34]和Ravichandran(2018)[29]的测量量表修改得来。其中,Lee等(2015)[34]从IT探索和IT利用两方面来测量IT创新,Ravichandran(2018)[29]侧重从新技术、新产品、新想法的创造来测量IT创新的应用。通过咨询信息管理研究领域的多名教授,我们从对IT技术的探索、IT技术的利用以及IT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测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IT创新;对流程创新的测量根据Schmiedel等(2020)[3]的测量量表修改而来,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企业自身战略的调整以及业务流程的深化三个方面来测量流程创新。
3.组织敏捷性。
根据Lu等(2011)[35]和Liang等(2017)[36]的测量量表修改而来。其中,Lu等(2011)[35]从市场敏捷性和运营敏捷性两个方面来测量组织敏捷性,而Liang等(2017)[36]从市场感知和市场反应两个方面来测量组织敏捷性。结合本文的研究情境和研究问题,我们首先参考Lu等(2011)[35]确定主要从对外部市场的敏捷性来测量组织敏捷性,其次参考Liang等(2017)[36]但又排除涉及竞争者内容的测量题项,最终设计了四个测量题项。由于在预调查中一个测量题项的因子载荷不能满足基本要求而将其删除,最终保留了三个测量题项。
4.控制变量。
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由于企业所属行业不同,往往对数字技术应用的要求和依赖程度不同,进而可能会对组织敏捷性有一定影响;企业规模与其信息资产的规模往往直接相关,企业因此对数字化运营管理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本文将行业类型和企业规模作为研究模型的控制变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文采用Smart PLS 2.0和SPSS 22.0对数据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具体来说,采用组合信度(CR)和Cronbach’s α来检验量表的信度,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量表的结构效度,用AVE来评价量表的聚合效度,各指标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测量量表信度和效度评价指标
由表1可知,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敏捷性的CR分别为0.835、0.864、0.829和0.878,均大于0.7的阈值;4个变量的Cronbach’s α分别为0.741、0.789、0.735和0.822,均大于0.7的阈值,综合这两项指标数值说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水平。另外,4个变量的AVE分别为0.628、0.679、0.618和0.708,均大于0.5的阈值,表明了测量量表具有较高的聚合效度。另外,本文还依据潜变量AVE的平方根是否大于潜变量之间的相关值来检验区分效度,结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4个变量AVE的平方根均大于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综合上述所有指标,本文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水平。
表2 均值、标准差和AVE的平方根
(二)共同方法偏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本文所采用问卷的所有观测变量均由同一被试者回答,这可能会引发共同方法偏差,夸大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影响到研究结果。对此,本文采用Harman单因素测量方法对173份问卷进行共同方法偏差分析,得到第一个主成分因子的贡献率小于40%,表明此次问卷调查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从而有效减少共同方法变异对变量之间关系的影响。同时,本文通过检验方差膨胀因子(VIF)来排除潜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显示,吸收能力、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VIF值分别为3.383、3.160和2.392,其中的最大值低于5.0的阈值(House和Raja,2020[37])。因此,研究模型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三)假设检验
本文采用逐步层级方法并构建了8个回归模型对上述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回归分析结果
由模型1的结果可知,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807,p<0.001),假设H1得到验证;由模型2的结果可知,IT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901,p<0.001),假设H2得到验证;由模型3的结果可知,流程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779,p<0.001),假设H3得到验证。从直接影响效应看,IT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大于流程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
由模型4的结果可知,吸收能力对IT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813,p<0.001),假设H4得到验证;由模型5的结果可知,吸收能力对流程创新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716,p<0.001),假设H5得到验证。由模型6的结果可知,IT创新对流程创新有显著正向影响(β= 0.694,p<0.001),假设H6得到验证。
由模型7的结果可知,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有显著正向影响(β= 0.181,p<0.001),但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807,下降到0.181,说明了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减弱,表明了IT创新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即吸收能力除了直接影响组织敏捷性之外,还通过IT创新间接影响组织敏捷性。因此,假设H7得到验证。
由模型8的结果可知,流程创新对组织敏捷性的正向影响显著(β= 0.524,p<0.001),但回归系数由模型1中的0.807下降到0.524,说明了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减弱,表明了流程创新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即吸收能力除了直接影响组织敏捷性之外,还通过流程创新间接影响组织敏捷性。因此,假设H8得到验证。
本文采用SPSS的Process插件进一步检验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Taylor等(2008)[38]的方法,采用偏差校正非参数百分比BOOTSTRAP对吸收能力到组织敏捷性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进行验证,重复取样1 000次并设定95%的置信区间。由此得到的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
由表4可知,由吸收能力通过IT创新和流程创新到组织敏捷性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423,0.721]和[0.031,0.208],不包括0,再次确认了IT创新和流程创新各自的中介作用。在此基础上,从自变量吸收能力到链式中介IT创新和流程创新再到因变量组织敏捷性的置信区间为[0.024,0.106],不包括0,因此链式中介作用显著,假设H9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的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本文所构建研究模型的稳健性,从研究数据出发对134家来源于金融行业和软件行业的样本企业的研究数据单独进行回归分析,并将回归结果与上述表4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同时,对111家从业人员在100~500人的样本企业的数据单独进行回归分析,也将回归结果与上述表4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两次对比的结果均显示,主要模型结果在显著与否的判断上均呈现显著性结果,与表4中的分析结果完全一致,只是在具体数值大小上有所差异。因此,分样本与全样本的统计分析结果是一致的,具有良好的稳健性。由于稳健性检验部分的数据表格比较多,限于本文篇幅,不在此赘述。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中国大陆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敏捷性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第一,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正向影响组织敏捷性,IT创新和流程创新正向影响组织敏捷性。以往关注组织敏捷性的研究文献过于强调对外部市场因素的依赖(Tallon等,2019[39]),没有足够重视企业内部因素对组织敏捷性的重要影响。本研究证实了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都是组织敏捷性的重要前因变量,从知识利用、技术创新和流程创新不同维度验证了组织敏捷性的影响因素,拓展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提升组织敏捷性的理论认知。同时,该结论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下证实了吸收能力对组织敏捷性的积极影响,扩展了吸收能力理论的应用范畴。
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IT创新、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证实,吸收能力对IT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敏捷性均有正向影响,而且IT创新、流程创新正向影响组织敏捷性。这表明企业通过IT创新和流程创新可以提高组织敏捷性,而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开展需要有足够的知识积累才能够顺利展开。另外,该结论也说明吸收能力除了直接提高组织敏捷性之外,还会通过IT创新、流程创新间接提高组织敏捷性。该结果也符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企业发展的认识:企业需要采纳技术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进而提高经营效率。
第三,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IT创新正向影响流程创新,且IT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这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的作用机理,厘清了吸收能力、IT创新和流程创新影响组织敏捷性的内在逻辑和作用路径。换言之,在变量关系上遵循吸收能力→IT创新→流程创新→组织敏捷性的影响路径。此外,研究证实在提升组织敏捷性上,IT创新的作用大于流程创新的作用,进一步从理论上解释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推动IT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管理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对企业通过强化吸收能力促进IT创新和流程创新,进而提高组织敏捷性有以下启示:
第一,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要持续培养和强化知识吸收能力。本研究发现,吸收能力有助于提升IT创新、流程创新和组织敏捷性。实践中,伴随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企业各部门均要进行数字化改造,需要广泛落实对数字技术的认识、消化和利用,避免“形式主义”。举例来说,企业首先要保持对数字化信息和知识的敏锐度,及时识别出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数字化技术知识,加快企业对这些知识的消化和利用,推进企业内部创新活动的展开,提升组织敏捷性。
第二,企业数字化转型中既要重视IT创新,又要重视流程创新,还要利用好IT创新对流程创新的促进作用。本研究证实,企业开展IT创新和流程创新有助于提升组织敏捷性,而且IT创新还能够提升流程创新水平。对于开展数字化转型的企业而言,要善于采纳适用的数字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IT创新,进而借助IT创新提升内部运营管理相关流程不同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实现流程创新。最终,通过IT创新和流程创新提升组织敏捷性,以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实现企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要注重数字技术吸收、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联动效应,持续提升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本研究证实,IT创新和流程创新在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过程中起链式中介作用。这就意味着,企业对数字技术和知识的利用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及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企业要避免仅仅关注少数部门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只有以系统化视角关注数字技术吸收、IT创新和流程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在市场中保持敏捷性。
(三)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要素、过程和产出出发,分析了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的机理,厘清了IT创新和流程创新的链式中介作用,但仍存在一定局限性,未来可以在如下三个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第一,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需要从更多角度考察企业的产出,以衡量数字化转型的效率。未来研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效率的研究,势必涉及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投入与产出的分析与测量。第二,受限于数据可得性,本研究仅基于金融、制造等5个行业的样本数据展开研究,因此无法探究全行业范围内吸收能力影响组织敏捷性的机理。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关注更多不同行业内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敏捷性问题,以检验本文所涉及的吸收能力、IT创新和流程创新三个影响因素是否依旧稳健。第三,本研究对组织敏捷性的调查问卷仅由企业IT部门负责人填写,存在没有如实汇报数字化转型实际情况的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模型的有效性。因此,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在调查对象上加入第三方机构或人员以降低可能存在的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