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组曲《燕赵故事》的创作技法探析
2023-02-03胡钰雪
◎胡钰雪
一、作品概述
《燕赵故事》是以鲍元恺先生于1990年创作的《炎黄风情——24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曲》中的第一组曲为蓝本改编而成的钢琴组曲。钢琴版的《炎黄风情》于2007年由朱培宾先生完成改编,并于2008年9月25日由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沈文裕先生在天津首演,获得了各界较高的赞誉。
钢琴版《炎黄风情》中的第一组曲《燕赵故事》,包括4首钢琴作品,分别为《小白菜》《小放牛》《茉莉花》和《对花》。作曲家在改编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原民歌的音乐风格,还赋予了作品新的艺术内涵。
二、《小白菜》的音乐分析
《小白菜》是《燕赵故事》中的第一首乐曲。全曲共60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速度为Andante,五声G徵调式。乐曲第一部分的主题来自河北民歌 《小白菜》,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改编创作而成,第三部分为第一部分的缩减再现。
A乐段是由3个平行乐句组成的乐段,采用主复调结合的创作手法,描绘出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孩的悲惨境遇,旋律凄美动人。a乐句由5/4拍和4/4拍两种节拍构成,有四个声部,主题在高声部呈示。a1为a乐句的变化重复,不同之处在于伴奏织体的改变:中声部采用模仿复调的创作手法,次中声部即是旋律的对位,也是和声的填充,低声部采用音阶式级进行。a2乐句同样是a乐句的变化重复,作曲家将旋律移至次中声部,音区比主题低八度,高声部运用对比复调的创作手法,低声部作简单的分解和弦。
B乐段是根据河北民歌《哭五更》的音调改编创作而成,由b、c、b1、c1、c2这5个乐句组成,速度变为Moderato。b乐句在高声部采用单旋律呈示民歌的音乐主题,左手为简单的双音和声伴奏织体。b1、c1乐句为b、c乐句的转调重复,右手加厚为三度、四度叠置的旋律,伴奏织体变为半分解和弦式的断音连奏,c2乐句变化重复c1乐句,力度从f变为mp,左手的伴奏织体从双音变为单音,使音乐情绪逐渐平静,为再现乐段做准备。
A1乐段回归G徵调式,并对民歌《小白菜》的主题进行再现。此乐段将主题旋律移高八度,并用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双音在中声部伴奏。乐曲最后渐慢减弱,以一个带自由延长记号的二分音符结束全曲,令人回味无穷。
表1 《小白菜》的曲式结构图
三、《小放牛》的音乐分析
《小放牛》是《燕赵故事》中的第二首乐曲。全曲共112个小节,为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为e羽五声调式,第二部分为D徵五声调式。作品采用的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主题,原民歌是由五个乐句组成,采用2/4拍,描写美丽的村姑向正在放牛的牧童问路的场景,他们一问一答,展现出一幅欢乐的画面。
表2 《小放牛》的曲式结构图
引子的速度为Commodo,采用流动的琶音、颤音、华彩表现出牧童在清晨悠然地吹响竹笛的画面。第3小节处采用大小调转换的手法从G宫e羽调式转入E宫B徵调式,到第5小节处回归e羽调式。
A乐段是主题旋律的第一次呈示,但并没有原样重复民歌的旋律,而是从原民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派生而来的,伴奏织体采用十六分音符琶音伴奏,在每小节的第二拍不断重复演奏“sol-la-si-la ”的四音组。a1乐句主题旋律在高声部用十六分音符进行加花处理,使音乐情绪变得欢快起来,伴奏织体继续沿用上一乐句。
B乐段是由2个乐句组成的不方整性、对比性、收拢性的乐段,速度变为Allegretto vivo,音乐形象变为欢快的舞曲,通过主题旋律的音区对比,表现牧童与村姑一问一答的欢快场景。b、c乐句由两种织体结合,前4小节采用右手单音旋律、左手0 X 0 X的柱式和弦,后四小节为右手八度、左手X X X X的半分解音型,乐句结束的地方加入新的音乐元素——切分的节奏,这是原民歌没有的。
B1乐段是对B乐段的变化重复,其中第68—76小节为乐段的补充部分,这里大量运用模进和分裂的创作手法,将新的音乐元素不断进行发展,大大增加了乐曲的紧张感。
B2和B3乐段的旋律是对B乐段的旋律进行加花改编形成的,其旋律是以平稳的十六分音符在高音声部持续进行。B2乐段的伴奏织体为低音区的八分音符半分解和弦,B3乐段的伴奏织体改为高音区的分解和弦,音乐情绪更加高涨。最后乐曲用切分的节奏在热闹与欢快中结束全曲。
四、《茉莉花》的音乐分析
《茉莉花》是《燕赵故事》中的第三首作品。全曲共55个小节,为具有变奏性质的一部曲式,速度为Andante gragioso。钢琴曲《茉莉花》基本上完整保留了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讲述的是少女以茉莉花自喻,表达对爱情的向往和憧憬。这首钢琴曲对民歌的主题陈述了三次,分别在E徵-D徵-C徵调式上陈述。
表3 《茉莉花》曲式结构图
乐曲由7个小节的引子带入,其旋律用的则是歌曲的旋律片段,最后渐慢引入主题。
A乐段是具有“起承转合”特点的4句式,可划分为4+4+4+3的乐句结构,具有不方整性。旋律在高音声部呈示,伴奏织体采用左手八分音符的跳音与右手单音旋律结合,其中左手的低音有两处是用右手弹奏(分别出现在第9、第11小节),此处体现出作曲家追求低音线条的连贯,同时也体现出对双手交叉弹奏技巧的设计。
A1乐段为A乐段的变化重复,转到D徵五声调式。前三个乐句将主题旋律移至左手低音区演奏,第四乐句又回到右手高音区演奏,为自然连接到下一个乐段做准备。a1乐句的伴奏织体采用右手波浪式线条的八分音符跳音,左手为单音的主题旋律;b1乐句在旋律声部下方加入低音声部,右手跳音节奏为0 X XX 0X XX,使音乐情绪更加活泼。
A2乐段也为A乐段的变化重复乐段,转到C徵五声调式上。a2、b2乐句的旋律为右手的高音区八度演奏,左手为连续的上下起伏的三连音双音伴奏;c2乐句将旋律移低八度,伴奏织体由厚变薄,音乐情绪回归宁静;d2乐句旋律回到高音区,中间采用和声进行填充,最后渐慢渐弱结束于主和弦上。
五、《对花》的音乐分析
《对花》是《燕赵故事》中的第四首乐曲。全曲共136个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附加前奏和尾声,d羽五声调式。作品第一部分采用的是河北民歌《对花》的旋律,歌曲描绘了当地群众向八路军献花的热闹场景;第二部分采用河北民歌《放风筝》的曲调,描写了姑娘们在阳春三月去野外踏青的愉悦场景;第三部分为减缩再现。
表4 《对花》的曲式结构图
音乐一开始便是快速、坚定的十六分音符,渲染出热烈欢快的场景,作曲家采用4/4、3/4、7/8三种拍子交替出现,使得音乐的节奏更有动感。第6—7小节处运用了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描绘了敲锣打鼓、欢快热闹的场景。
A乐段对原民歌进行了两次完整的呈示。a乐句可划分为4+4+4的结构,旋律采用变化音区的形式来模仿男女间一问一答的对话。间奏(第21—27小节)是对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进行重复,具有连接、过渡的功能,起到统一乐曲风格的作用。a1乐句是对a乐句的变化重复,右手旋律变为三度、四度双音,左手作re、la、dol三音组的反复,前6个小节作单音反复,后变为八度音程的反复,伴随密集的节奏,逐渐增强的音量,渲染出热闹的场景,将音乐推向高潮。
B乐段为对比乐段,速度从144降为72,为2/4拍,节奏规整,与之前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乐段采用河北民歌《放风筝》的主题,并先后在G宫调式、b E宫调式、B宫调式上呈现三次。b乐句可划分为8+8+6的结构,织体采用右手演奏单旋律,左手演奏分解和弦式琶音。b1乐句是对b乐句的第1次变奏,右手除了演奏旋律之外,在高声部运用复调手法加入了小连接作填充,左手演奏1个低音加2个双音的分解和弦,第76小节后,伴奏织体开始流动起来。b2乐句是对b乐句的第二次变奏,将旋律加厚为八度,第106小节处为连接部分,其中穿插着前奏的音乐素材,为再现做准备。
A1乐段为减缩再现,前奏之后对a1乐句进行一次重复,最后乐曲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六、结语
《炎黄风情》的成功在于作曲家新颖高超的作曲技法,其结构之严密、和声之严谨、对位之讲究、织体之精炼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与研究。如在《小白菜》作品中,作曲家在陈述民歌主题时运用了模仿复调和对比复调的创作技法;在《小放牛》作品中,作曲家在中段采用改变旋律音区的位置来模仿民歌中一问一答的形式;在《茉莉花》作品中,作曲家运用改变调性的手法,推动音乐情绪逐步升温;在《对花》作品中,作曲家运用对置的音色和力度的变化渲染出主题欢快的气氛。通过对钢琴组曲《燕赵故事》的研究,笔者不仅巩固了作曲理论知识,也明析了改编钢琴曲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