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及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3-02-02李海林包丽娟

中国标准化 2023年17期

李海林 包丽娟

摘 要:本文结合标准化工作实践经验,分析了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标准申报、标准编制、标准宣贯实施和标准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了提升标准质量的对策建议,为深入推进标准制修订质量提升,促进标准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经验和思路方法。

关键词:标准制修订,标准立项,标准起草,标准实施

DOI编码:10.3969/j.issn.1002-5944.2023.17.005

Research on Project Management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Standard Revision

LI Hai-lin1* BAO Li-juan2

(1. Shenzhen Institute of Standards Technology; 2. Shenzhen Administration for Market Regul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problems of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combining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standardization work.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andard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aspects including standards declaration, standards development, standards promotion & implement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talent training, 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experience and idea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and boos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ation.

Keywords: standards development and revision, standards approving, standards drafting, standards implementation

1 概 述

标准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出了“标准化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化更加有效推动国家综合竞争力提升,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发展目标[1]。制定高质量的标准,提升标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性和支撑度是主管部门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标准制修订的各个阶段,包括立项、起草、征求意见、技术审查、发布实施等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说明,进而提出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的质量提升路径。

2 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现状及问题

2.1 标准立项

标准立项是标准制修订管理的重要阶段,是標准化主管部门引领标准发展方向、控制标准质量的重要环节[2]。在立项阶段,通过对申报标准的必要性、技术可行性、与其他标准的协调性和一致性等方面进行评估,从入口关确保标准的质量。从近年来标准立项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申报标准名称及适用范围不合理、申报材料中关键技术指标缺失、立项项目缺乏整体规划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2.1.1 名称及适用范围不合理

标准名称能够明确限定标准化对象,标准的适用范围指明了文件的适用界限[3]。起草单位在提交立项申报材料前,未能充分调研,导致标准化对象不明确,未对制定标准的可行性、必要性和协调性等进行深入研究,以致于在后续的标准编制过程中因为标准名称及范围不适用的问题,进行颠覆性的修改,影响标准的编制进度。

2.1.2 关键技术指标缺失

在立项阶段,起草单位应给出完整、合理的标准框架结构,明确提出关键的技术指标。有些申报材料中对主要技术内容的说明过于简单,标准正文的各个章节缺乏逻辑性,无法从整体上了解该标准。同时也存在申报材料填写不完整和不准确的情况。

2.1.3 缺乏整体规划性

标准制修订计划应综合考虑行业标准体系的整体布局,结合行业领域的发展现状,梳理行业领域标准体系,有计划有系统地制定标准。目前一些起草单位在申报立项前,未对现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等进行研究,不考虑标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也未能结合业务标准化需求,忽略标准的实施价值。

2.2 标准起草

2.2.1 对标准起草规则认知不到位

标准文本格式应符合GB/T 1.1及其他相关标准的要求,在标准审核工作实践中,经常审核到标准文本格式不规范的情形,有些起草单位熟知专业领域的技术内容,但对标准层次的编写、要素的编写、要素的表述和文本的编排格式等方面有所欠缺,提交材料至标准化主管部门审核时,标准条款的表述不规范或格式编排不规范等问题较多,存在需要对标准的内容或格式反复修改的情况。

2.2.2 编制延期滞后

标准的完成期限一般是两年,若有国家、省市等相关文件发布影响目前制定标准中的技术内容,确有必要延期的,可以适当申请延期一年。目前存在因标准无法按期完成编制而申请终止的现象。一些起草单位在标准编制过程中,对标准的认识不够重视,调研及验证工作开展困难,或者在编制过程中技术条款存在较大分歧,无法顺利推动项目开展,最终申请项目终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行业的发展。

2.3 标准征求意见

标准编制过程是各方协调、逐步达成一致的过程,征求意见是标准制定过程的重要环节。标准草案完成后,起草单位需通过调研、座谈、发函等形式,征求各相关方的意见建议。在征求意见阶段,目前较常见的问题主要包括:(1)起草单位未重视征求意见工作的重要性,征求意见的范围不够广泛;(2)征求意见的方式没有针对性,有的仅在门户网站征求意见,收到的意见很少,征求意见的效果欠佳;(3)对征求到的意见处理不够充分,对采纳的意见未在标准文本及其他标准材料中体现,对不采纳的意见给出的理由不合理。

2.4 标准技术审查

技术审查阶段常见的方式是会议审查,审查一般包括形式审查和技术审查两个方面。在此阶段,一般由不少于七人的成员组成专家组,对标准的制定范围、技术内容的合法合规性、标准文本编写规范性、编制说明等材料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论证,但一般审查会议的时间较有限,审查时很难对标准文本内容逐字逐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审查的效果。另一方面专家更重视技术内容的审查,容易忽略标准的表述等问题,无法给出标准编写领域的建设性建议。一些起草单位对技术内容理解不够深刻,无法准确应对审查专家的质询,对专家提出的意见修改不到位。

2.5 标准实施

部分标准在起草阶段未做好充分的可行性调研,技术指标未得到充分试验验证,导致技术指标设置不合理,在实施中出现实用性不强,可操作性不强的现象。有的标准制定周期过长,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完成发布,无法有效地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造成资源的浪费。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重研制轻实施,起草单位将标准发布作为一项重要成果,却忽略了标准的实施应用。

3 提升标准质量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管理

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出台标准管理办法和配套的规范性文件等,形成科学、完善的标准制修订管理流程,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加强标准制修订各阶段的质量管理。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参与力度,指导申报单位准确掌握标准制修订领域和方向,充分发挥在标准制修订与实施中的引导作用。

3.1.1 申报项目的质量管理

(1)提高申报材料编写质量。申报单位应按照立项申报要求填写申报材料,内容完整、准确,合理阐明标准的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明确标准的初步框架结构。提交符合准入门槛的标准材料,提升标准的立项申报工作。

(2)提高立项评估质量。在申报材料评估环节,标准化主管部门应从立项要求、标准制修订的必要性、可行性、科学性等方面对申报项目严格审查。选取在标准立项申报项目领域具有权威的专家,掌握评估流程、评估责任和审核要点,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切实增强标准立项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透明度。同时,深入推进标准立项评估持续性改进机制,实现标准立项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保障立项质量,从源头提升标准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3.1.2 标准编制的质量管理

(1)重视标准的起草工作。标准起草是提升标准质量的重要阶段,其核心内容是标准技术条款的起草与达成协商一致。在标准起草阶段,起草人员不但需要熟悉本领域的技术内容,同时也要具备扎实的标准化理论知识,掌握从事标准化工作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标准编写能力和研制能力。把握标准化对象和适用范围,编写技术内容重点考虑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2)提高征求意见的质量。完成标准草案起草后,一是起草团队可以先做好内部征求意见工作,对技术内容的广度、深度和精度做探讨研究,使标准内容更加充实完善。二是结合标准的适用对象,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以及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消费者组织和教育、科研机构等相关方征求意见,征求意见单位应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权威性。1)拓宽征求意见的渠道,采用发函、研讨会、邮件或电话等多种方式,在规定时间内收集征求意见单位反馈的意见,增强标准征求意见的效果。2)合理处理征求到的意见,对于采纳的意见,按照意见的内容修改或完善标准草案及其他相关材料,对于不采纳的意见,也应给出合理的依据,特别是对分歧较大的意见,与征求意见单位做好沟通协商,对相关技术内容进行探讨。3)对修改幅度较大的标准草案,可进行多轮征求意见工作,保障标准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1.3 标准审查的质量管理

标准的审查,一方面对标准制定流程的审核把关;另一方面对标准内容的检验验证,是标准制修订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起草单位审查把关。从标准材料的齐全性、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和编写的规范性等方面做好审查。

(2)技术审查专家组审查把关。考虑专家技术背景的同时,也应兼顾广泛性,同时除行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外,也应增加具有标准化文件编写经验的专家,能够对标准技术内容和意见处理情况提供指导,保证专业条款审核的深度和覆盖面。在开展技术审查会议前,起草团队可先把标准材料发给专家组审核,这样可以避免因会议时间有限,无法充分对标准的制定范围、技术内容的合法合规性、标准文本编写规范性、编制说明等材料的完整性等內容进行论证的问题。起草单位在会议前也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熟悉标准条款的主要技术内容及编制依据,应对专家组的质询。

(3)主管部门审查把关。行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制定标准的参与力度,能够结合行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对标准的技术内容做好指导和审核工作。标准化主管部门规范审查程序,提高标准审查水平和工作效率,从标准化专业角度,在标准制修订程序、内容和编写格式等方面严格把关,保证标准的规范性发布。

3.2 重视标准化的宣传和标准的实施应用

一是标准实施前重点做好标准的解读、宣传和培训工作,制定系统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标准宣贯计划,利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公众关注、支持标准化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扩大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加强与标准使用者的互动,定期收集标准的使用情况,建立互通有无的反馈机制,提高标准实施效果。对跨部门、跨领域的标准,各部门间应加强协调配合,切实保障标准实施的全局性和可操作性。三是从标准文本质量、标准实施行为和标准实施失效等方面建立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加强标准实施监督检查力度,推动形成标准制定、执行、监督、完善的闭环机制。四是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将特定领域标准化试点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在行业内推广实施,充分发挥试点典型的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3.3 培养复合型标准化人才

在标准的制修订过程中,标准起草人员和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标准的研制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标准化政策、知识技能培训,加大标准化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和管理,为先进标准体系的构建和标准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国内外标准化领域的学术交流,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领域制定标准的现状,提升标准化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标准的国际影响力。

把握社会需求,以知识体系、保障体系、培养层级体系建设为重点,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等多个维度构建标准化人才培育体系,培养标准化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构建标准化人才培育的制度体系,使标准化人才培育有制度抓手,保证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助推标准高质量发展。

4 结 语

提升标准质量工作应贯穿于标准规划、标准制修订和标准实施应用全过程,标准质量的提升和标准作用的发挥,需要主管部门、起草单位和审查人员等全员的参与,发挥各单位的作用,提高标准的社会参与度,使标准真正做到科学性、有效性,能够最大程度发挥高质量标准的作用,推动标准化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EB/OL].(2021-10-10)[2022-08-15].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10/ content_5641727.htm.

[2]殷立欣,潘薇.推荐性标准立项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0(3):82-87.

[3]全国标准化原理与方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 1.1—202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

李海林,通信作者,硕士,标准化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化研究、标准编写、标准审核、标准化咨询等。

包丽娟,硕士,标准化工程师,主要从事标准化基础研究、标准信息数据审核、标准宣传等。

(责任编辑:张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