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小镇建设对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湖北为例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2023-02-02胡仁昆

湖北社会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湖北省县域小镇

胡仁昆

一、引言

(一)特色小镇的发展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实施需要一个有效的载体和抓手,将乡村的生态环境、文化传统、特色资源等在建制或非建制行政区内集聚整合,促成外部各核心生产要素的净流入,形成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合力,推动乡村健康持续地发展,推广特色小镇建设正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有力的支撑点和新的载体。

建设特色小镇,发展特色产业是根本。建设特色小镇能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链、推动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建设特色小镇能实现能源节约、绿色低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能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能推动在地文化传承,促进乡风文明,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2014 年10 月,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首次提出“特色小镇”的概念设想,次年浙江省开始实施省级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于当年6 月4 日公布了首批37 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经过约一年的实践探索,浙江总结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小镇建设路径,截至2021年12月,浙江已公布建设特色小镇60个。2016 年7 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通知,至此特色小镇创建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但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势必走个性化、差异化的道路,这也正是特色小镇“特色”之所在。特别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程度有限,乡村振兴的“硬实力”和“软条件”都不具备优势,如简单盲目复制浙江特色小镇的创建经验,势必会导致政府债务加剧和房地产化等问题。

(二)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状况

湖北2017 年12 月印发了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并同步公布了首批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和评价标准。截至目前,湖北省入围国家级和省级创建的特色小镇共36 个,其中入围住建部第一批特色小镇5 个,第二批11 个;列入省级首批特色小镇20 个。湖北省创建的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经济较发达区域,经济总量前五的市州有15 个特色小镇,占比41.7%,其他特色小镇主要分布在武汉城市圈范围内,或者旅游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特色小镇的创建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禀赋情况关系密切。

我国特色小镇的投资规模主要分布在50—100亿元的区间,相比之下,湖北特色小镇的投资规模较小,投融资能力还不足,发展还很不充分。截至2020 年,湖北省特色小镇的总投资额达10 亿—20亿元的21 个,占58%;20 亿—50 亿元的9 个,占26%;50 亿—80 亿元的6 个,占16%,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农产品加工业领域。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城乡差距较小,并且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值持续缩小,主要集中于1.2 至1.6 之间,明显低于省内平均水平,说明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基础较好。

按照特色小镇的产业功能区分,湖北特色小镇分为专业发展型、农业型、旅游型三大类型,三大类特色小镇的比例分布相当,分别为专业发展型13个、农业型12 个、旅游型11 个,其中建制镇27 个、非建制镇9 个。进一步细分为七小类型,分别为传统工业型5 个、新兴产业型6 个、金融创新型1 个、时尚创意型1 个、特色农业型12 个、历史文化型5个、生态旅游型6 个,其中传统工业型、新兴产业型、金融创新型和时尚创意型属于专业发展型。

(三)湖北省特色小镇存在的问题

目前总体来看,湖北特色小镇功能定位较为准确,但部分小镇特色并不清晰,一些小镇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现状之间关联较小,如野人谷生态休闲小镇、洈水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等。湖北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产业发展特色不够鲜明,缺乏龙头企业的支撑和带动,缺乏拳头产品、知名品牌,还存在产业定位不明确、落实产业规划有偏差的问题;二是产业发展规划不到位不翔实,在总体空间格局、建筑风貌、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规划不够全面、具体,容易导致小镇后续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三是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由于特色小镇建设中环境规划或资金不到位,导致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足;四是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水平与小镇发展速度不匹配;五是缺乏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投融资渠道较窄、周期长、回报低,以及传统文化特色的传承创新乏力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小镇的发展。

推行特色小镇创建以来,湖北省在土地政策、资金支持、管理权限、人才落户等政策方面持续向特色小镇建设倾斜,推动了湖北省特色小镇的有序健康发展。但是目前仅依靠建制镇的体制机制和治理体系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治理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湖北可以学习借鉴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治理经验,在土地、资金、人才、管理等诸多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文献综述

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已经历5 年多,至今学术界对于湖北省特色小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发展模式、小镇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对特色小镇的产业特点、文化特色等的研究,三是对特色小镇的创建类型、动力机制、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的研究。

对于特色小镇发展特征的研究,学术界主要研究了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类型特点、文化特色等方面。冯云廷认为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重点聚焦绿色低碳产业。[1](p92-95)陈晓蓁认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地理区位、产业现状、基础设施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有关,在量化关联指标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主导产业选择模型。[2]吴可人认为浙江省为应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下滑,审时度势提出特色小镇建设的对策,并选择七大现代产业和传统经典产业为主导,是符合浙江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选择。[3](p23-24)陈哲霖等[4](p182-186,p237)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不同地理类型特色小镇的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归纳总结出不同类型小镇空间形态、交通布局形式的特征。杨毅然和沈克印探索研究了体育特色小镇的体育产业创新升级和跨界融合的建设路径。[5](p36-40,p57)付晓东和蒋雅伟用根植性理论解释了特色小镇创建的在地化内涵,[6](p102-111)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当地风俗文化,应将文化和产业有机融合,应将地域特色、文化精神、民俗风情等充分展现出来。陈立旭认为特色小镇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应将特色文化嵌入特色小镇创建的全过程中,通过创造共同的文化体验,强化特色小镇的文化凝聚力,使居民对小镇有归属感。[7](p14-20)

对于特色小镇发展动力的研究主要包括特色小镇的形成机制和产业转型升级中特色小镇建设的作用。盛世豪和张伟明认为良好的产业生态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基础,产业生态决定特色小镇的资源要素整合力和核心竞争力。[8](p36-38)冯云廷认为特色小镇应将自身主导、特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形成生态链,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1](p92-95)许益波等认为要以产业链为导向建设特色小镇,通过项目整合、资源优化、功能集成,推动特色小镇产业发展。[9](p90-92)金立中[10]研究了浙江杭州特色小镇创建机制、发展现状和运作模式,着重剖析其发展动力来源,认为产业集聚对市场竞争力提升至关重要,能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于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的研究,学术界也进行了大量探讨。李涛[11](p61-64)提出实施期权激励制和绩效追罚制来健全特色小镇建设的体制机制。黄卫剑等[12](p31-33)认为应用创建制取代过去的审批制来推动特色小镇建设,要通过竞争申报、动态考核、实施奖惩等措施落实竞争激励机制。张蔚文[13](p43-45)系统论述了政府在特色小镇创建中的作用,监督设施建设工程质量,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及落实用地保障、人才引进、投融资等优惠政策。

三、研究假设

当前学术界关于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未见报道,知网、万方和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数据显示,现有的48篇关于“湖北省特色小镇”的期刊论文,暂未有对于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政策效果的实证检验研究。为验证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是否存在提升作用,发现特色小镇创建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大样本实证回归分析,检验评估特色小镇创建的政策经济效果,对下一步湖北省制定特色小镇建设的优化政策,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的更新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实证分析的研究假设如下:

假设H1: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会显著提升省内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假设H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程度对两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明显,即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创建特色小镇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越显著。

四、实证研究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推行特色小镇创建试点是一项准自然实验,2015年中央和各地方逐步开始政策试点,本文以湖北省内各县级行政单位(县、市、区)2014—2021 年的县域经济指标为样本,并剔除金融业、ST 以及变量缺失样本,最终得到省内78 个县级行政单位的635 个样本。其中,101 个样本属于入选特色小镇建设的县(市、区),将其作为处理组,其余534 个样本作为控制组。本文入选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县(市、区)是通过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湖北省国资委网站以及相关新闻报道等方式,全手工整理获得,湖北省县域经济的经济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和CSMAR 数据库。本文数据的采集分析,实证分析的统计推断和假设检验借助于STATA MP17.0和EXCEL软件完成。

(二)变量选择与模型设计

1.被解释变量

本文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来测度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采用总量和均量指标进行回归实证分析,以检验本文大样本实证研究的稳健性。

2.核心解释变量

(1)处理组与控制组的区分。如所在县(市、区)入选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则为处理组,否则为控制组。

(2)试点政策实施时间。2015年特色小镇创建开始在全国范围陆续推广试点,由于2017 年12 月12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2018 年12 月20 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了第二批10 个小镇纳入特色小镇创建的名单,本文考虑将2018 年确定为湖北省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元年,2019年为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年。

(3)核心变量构建。构建treated(虚拟变量)区分处理组和控制组,treated=1 代表样本县(市、区)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归入处理组;treated=0 代表样本县(市、区)暂未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归入控制组。构建post(虚拟变量)区分创建实施开始与否,post=1 代表入选县(市、区)已开始实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处于政策试点中,post=0 代表入选县(市、区)未开始实施特色小镇创建工作,处于政策试点前。

3.控制变量

为了排除其他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干扰因素,选择以下控制变量,包括外贸出口水平、金融机构贷款水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水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水平等指标。

本文模型包含的变量名称及释义,如表1所示。

表1 变量定义与说明

4.模型设计

对湖北省内县域经济行政单位的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大样本回归实证分析,采用双重差分法,建立如下基准多维固定效应模型:

其中:βi(i=0,1,2)为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i表示湖北省内各县(市、区),y表示年份,In(perincome)i,y表示县(市、区)i在y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idi,y为核心解释变量,等于treated×post,其系数β1能捕捉入选特色小镇建设名单的县(市、区)相对于未入选的县(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变动,系数为正表示特色小镇建设提升了湖北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为负表示政策试点抑制了县域经济发展;controls为影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特征变量;γi为县(市、区)固定效应,δy为年份固定效应,εi,y为随个体与时间同时改变的扰动项。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基准模型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使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析,结果详见表2 所示。模型1与模型2显示,当控制湖北省内县(市、区)的固定效应,并排除与县域经济发展直接相关因素,核心解释变量did 的回归系数为0.0862,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如不排除控制变量影响,核心解释变量did 的回归系数为0.1245,在1%的置信水平上亦显著为正,验证了引入控制变量的必要性,对认清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实际解释力十分必要,如遗漏控制变量将导致实证分析偏差。模型3 与模型4 显示,当替换被解释变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时排除控制变量影响时,核心解释变量did 的回归系数为0.7138,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当放松排除控制变量的影响时,did 系数变为0.9930,在1%的置信水平上亦显著为正;模型5 与模型6 显示,当替换被解释变量为地区生产总值,同时排除控制变量影响时,核心解释变量did的回归系数为0.0942,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当放松排除控制变量的影响时,did 系数变为0.1370,在1%的置信水平上亦显著为正。

表2 基准模型实证结果

本文通过选取3 个被解释变量,分别进行实证回归,3 组回归所包含的6 个模型均显示核心解释变量did 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且均为正相关关系,验证了本文大样本实证分析结果具备稳健性。以上结果证明,与未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控制组县(市、区)相比,湖北省内入选并实施特色小镇创建的县(市、区)确实有助于提升处理组县(市、区)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证明了假设H1成立。

(二)经济发达程度的异质性分析

由于湖北省内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的政策效果差异,下面引入相关指标体系对样本数据进行分组处理,探讨县(市、区)异质性因素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尝试为下一步深化湖北省特色小镇优化创建与改进实施提供坚固的政策支撑,提出更合理的政策意见。

按照湖北省统计局公布的省内78 个县域行政级别的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GDP 数据,将湖北省县域行政单位划分为4 组,依次为GDP1000 亿元以上的高水平地区,GDP700 亿元(不含)至1000 亿元(含)的中高水平地区,GDP500 亿元(不含)至700亿元(含)的中等水平地区,GDP500 亿元以下的较低水平地区,排除控制变量影响,同样不控制年份固定效应,再进行固定效应的回归估计,特色小镇创建实施对省内县域经济发达程度中高水平、中等水平和较低水平县域的经济发展显著正相关。根据表3 的实证分析结果,核心解释变量did 系数依次为,高水平地区0.9819,中高水平地区0.7217,中等水平地区0.6894,较低水平地区0.7604,后三者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仅有武汉市三大远城区黄陂、江夏和新洲的P 值接近0.1,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以上结果证明,特色小镇创建对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十分显著,并且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政策实施的经济效果也越明显,验证了假设H2成立。

特色小镇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县(市、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特色小镇建设的经济发展效应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状况、特色小镇规模等多种因素。一方面,经济欠发达县(市、区)的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限制了特色小镇的创建与发展。另一方面,特色小镇创建聚焦于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产业,兼顾茶叶、中药、绿色食品等传统经典产业。经济发达程度较低的地区受地理区位、自然条件、产业基础等限制,创建特色小镇主要集中于文化旅游和传统经典产业,导致欠发达县域只能规划建设单一主题的特色小镇,创建数量受限直接影响了政策实施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改进的经济效果,从实证分析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各县(市、区)入选特色小镇创建数量与核心解释变量的显著性有较明显关系。

六、实证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以2014—2021 年湖北省各县级行政单位的县域经济指标为样本,研究特色小镇创建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将入选了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县(市、区)作为处理组,未入选创建名单的县(市、区)作为控制组,进一步从经济发达程度差别视角进行异质性比较分析,通过构建重组双重差分模型,本文实证研究发现:一是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显著正向提高了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特色小镇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二是特色小镇建设对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即特色小镇创建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对经济发达程度高、中高、中等和较低水平的县(市、区)经济的提升作用均显著,且影响程度依次降低;三是湖北省各县(市、区)入选的特色小镇创建数量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有显著正向相关影响,即县(市、区)入选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数量越多,其特色小镇创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提升作用越明显。

(二)政策启示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具有多重政策启示。

第一,为湖北省如何进一步扩大、调整和完善特色小镇创建试点工作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撑。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特色小镇建设提高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质量,为湖北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验证了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必要性。省委省政府应大力推进特色小镇的创建实施,借鉴成功经验,尊重市场规律,结合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现状,发挥比较优势,依托产业集聚打造特色小镇。

第二,为地方政府进一步优化完善特色小镇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参考。本文的实证研究和异质性分析表明,特色小镇建设与经济发达程度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在经济发达县域实施特色小镇创建的经济效果更好,对经济发展提升作用更大(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估计系数更大),但对经济发达程度较低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升作用也十分明显,并且一个地区随着创建特色小镇数量增加,政策的经济效果越显著,这与特色小镇产业集聚效应的释放直接相关,促进了产城融合。

第三,为湖北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供了政策参考。湖北省78 个县级行政单位中,接近60 个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不足500 亿元,湖北县域经济呈现明显的金字塔形,说明县域经济发展任重道远。这60 个亟须加快发展的县(市、区),由于地处山区,区位条件差,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落后于其他县(市、区),产业基础也较为薄弱。从本文的实证研究结论看出,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效应尚未在经济欠发达的县中体现,在欠发达县(市、区)中创建特色小镇的绝对数和占比均较低,政策实施的规模红利尚未完全释放出来,应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全面、持续、高效”的原则,大力推进湖北省特色小镇在省内欠发达县域的创建工作,适当给予相应的政策帮扶,将湖北省特色小镇创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平台和载体,将乡镇的传统习俗、资源禀赋和宜居环境高度融合,助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在产业规划导向上,经济欠发达的县(市、区)倾向以特色农业、传统医药、文化旅游、适老康养等产业为主,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倾向以中高端制造配套升级、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产业为主,充分结合当地及周边产业特点,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全盘谋划区块整合,打造共同富裕新平台。

七、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对策

基于湖北省特色小镇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对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证检验结果,本文提出湖北省在3 个大类、7个小类特色小镇建设的发展策略。

第一,专业发展型特色小镇需要立足自身产业,积极向纵深拓展产业链,尤其要关注文化与产业的融合发展,筑牢核心产业的护城河;农业型特色小镇应摆脱对低端产品的依赖,打造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要注重农业基础设施与相关配套设施、服务的改造建设,深度挖掘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旅游型特色小镇要注重对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挖掘,产业链发展要围绕特色,突出文化异质性,打造区域协同的旅游开发模式。

第二,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与培育的最重要两个着力点是如何锻造“特色”,如何孵化“产业”。主导产业是根本,生态环境是先决条件,传统文化是灵魂,设施服务是动力源泉,机制体制是措施保障。在锻造“特色”方面,应该从这五条路径均衡发力、科学合力,打造小镇品牌IP。同时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是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的催化剂,因此要结合湖北省特色小镇建设实际,大胆向东南沿海地区取经,赋能孵化特色小镇产业经济。专业发展型特色小镇应注重主导产业定位和细分,扶持龙头企业,做强主导产业,创立品牌价值,实现产镇融合。农业型特色小镇应将重点放在选址规划、景观设计、产业遴选、人与自然融合、居民利益保护等五个方面。旅游型特色小镇应注重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主题鲜明、体验独特、要素配置齐全的旅游产业链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湖北省县域小镇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一项县域中招政策的回顾与反思
湖北省将再添6座长江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