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相关文献综述

2023-02-01张梦实

经济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流动性负债商业银行

●张梦实

一、商业银行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中的关键一环,无论是在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服务,与经济发展存在强正相 关 关 系(King和Levine,1993)。Schumpeter(1911)等早期理论研究者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为经济社会的运行提供必不可少的金融服务。总体而言,金融中介的功能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融通资金,二是项目定价,三是风险管理,四是便利交易。之后,Mishkin等(2005)基于交易成本经济学、Diamond和Dybvig(1983)和Bernanke等(1999)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通过对多个经济体数十年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表明,商业银行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决定了物质资本积累、经济活动效率和经济发展潜力(King和Levine,1993;Kunt和Maksimovic,2002)。此外,无论是通过对发达经济体,如美国(Kerr和Nanda,2009)和意大利(Benfratello等2007)企业个体的研究、对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Amore等,2013),还是对新兴 经 济 体 的 研 究(Chen,2006;Samargandi等,2014)都表明,商业银行对国民经济运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证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和传导畅通是国民经济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与流动性管理

Diamond和Dybvig(1983)及Achary a和Mora(2012)指出,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市场主体的流动性需求。理论和实证研究(Kashyap,2002;Gatev和Strahan,2006)表明,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和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具有特殊的重要性。Garman(1976)进一步指出,在现代金融市场中,基于利率市场化和合约标准化等条件,商业银行已经成为资金市场中提供流动性的做市商。

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业务方式,使得流动性成为商业银行自身、市场参与者、监管机构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两端业务的内容决定了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至关重要(Diamond和Dybvig,1983)。在一个简化的宏观经济模型中(Diamond,2007),商业银行在负债端从储户手中获得存款资金,并承诺储户可以随时取现,即储户将资金让渡给商业银行并取得活期存款;在资产端,商业银行为资金短缺方提供贷款。

如表1所示,在一个简化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Mishkin,2009;吴念鲁等,2017;Garai等,2020)中,资产端主要包含现金、贷款、同业资产、证券投资和其他资产。其中,现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储备金(Cúrdia和Woodford,2010);同业资产主要是商业银行在其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包括存放同业、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资产等(肖崎和阮健浓,2014;Heider等,2015)。在负债端,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客户存款、同业负债和其他负债(Kashyap和Stein,1993;吴晓灵,2013;Negro和Sims,2015)。其中,同业负债主要包括其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该商业银行的存放同业、同业拆入资金和返售等(陈小宪,2003;Rochet和Tirole,2009)。

表1 简化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

广义上讲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以理解为在出现资金需求时,资产在不发生损失或付出较低成本的条件下,短时间内获取到货币资金的能力(Rose,1999)。与资产负债表对应,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个内容,即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Krogh和Reed,1999;王文华,2000)。一方面,存款资金等负债需要满足短时间内可变现的要求;另一方面,作为贷款等投资资产却需要一定的投资期限才能获得相应的投资收益,否则将面临巨大的折现损失(Allen和Gale,2000)。这样的资产和负债业务特性带来“流动性错配”,使得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保证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处于合理区间,因此,流动性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正常运行的自然要求(Gale,2009;Kiyotaki,2009)。

在大多数宏观经济模型中,商业银行都作为市场流动性提供者的角色出现。例如,在Diamond和Dybvig(1983)和Diamond(2007)提出的理论模型中,市场中存在大量投资者和企业家。前者是资金的提供者,后者是资金的需求者,同时也是生产者。投资者和企业家都是企业产品的消费者,他们都有各自的流动性需求,而商业银行的工作就是提供流动性供给以满足这些流动性需求。模型假设,由于流动性偏好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商业银行进行投资而不是直接将资金借贷给企业家。因此,商业银行实际上为市场中的不同主体提供了流动性转换服务,将流动性低的资产转换为流动性较高的债务,商业银行成为市场中流动性的提供者(巴曙松等,2008;Acharya和Mora,2013)。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商业银行既是流动性的提供者,同时也是流动性的需求者,并且其对流动性的需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一家商业银行在需要资金时,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或者可以通过拆借或出售资产的方式,以可以接受的成本及时获得资金,这时可以认为该商业银行是具有流动性的,这也是商业银行可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前提(Rose,1996)。Freixas等(2011)研究指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受预期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每个商业银行主体对流动性的需求存在差异。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分散流动性冲击,商业银行的这种行为客观上导致了流动性在整个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再分配。

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由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商业银行如果无法正常满足市场主体的流动性需求,例如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偿还债务,无法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满足贷款需求等情况发生时,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轻则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严重的甚至可能威胁正常运营和生存,并可能引发大规模市场危机(Acharya和Mora,2015)。无论是“大萧条”还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历史不断证明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演化成为整个市场的系统性危机。因此,目前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研究较为丰富,理论架构也相对完善。

第一,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的具体内容可以很自然地推导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形成机理,即前文所讲的“流动性错配”。Diamond和Dybvig(1983)指出,商业银行提供的主要业务的实质就是一种流动性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必然使商业银行同时面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和流动性较强的负债。Diamond等(2000)认为,商业银行为储户提供活期存款,这一行为本身意味着储户在将资金让渡给商业银行并取得相应活期存款的时候,就已经和该商业银行共同分担了可能提前兑现资产的损失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吸引数量众多的储户并为他们提供活期存款的业务,也使得商业银行面临当超出预期的储户前来取款时无法兑现的风险,从而引发挤兑。

第二,不确定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来源(Baum等,2005)。对应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不确定性同样包含两个方面:资产的不确定性和负债的不确定性。在资产端,无论是商业贷款还是债券、股票等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能否在预定的时点取得预期收益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市场态势、信用情况、信息不对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当资产实际产生的资金流与预期出现较大差异时,会破坏商业银行必须维持的履约和兑现能力,从而可能会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Uhlig,2010)。在负债端,客户对资金的需求同样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银行无法完全准确预知客户提取资金的需求。一旦客户的实际资金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可能发生银行挤兑进而引发流动性风险(Shin,2009)。当然,资产端和负债端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同时发生并相互加强,催生流动性风险。

第三,商业银行盈利性和流动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流动性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王文华,2000)。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盈利性不但意味着将追求更大的利润视为最终经营目标,更是其扩充规模、增强实力、提升市场美誉度和信誉、构建竞争优势的基础(Zainal,1998)。然而,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建立在负债端,自有资金占比普遍很低。一般情况下,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率呈反比关系,流动性越强的资产往往收益率更低,无法同时获得高收益和高流动性(Acharya和Heje,2003)。因此,以盈利性为最终目标的商业银行始终需要面对盈利性与流动性的矛盾,这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深层次原因。

同时,商业银行内部的员工激励方式也是带来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因素。Acharya和Naqvi(2012)的研究显示,由于商业银行职员(特别是信贷部门职员)的绩效收入与其发放贷款的多少呈正比,即存在基于贷款发放额度的激励机制。与此同时,这些银行职员对自己放贷行为仅仅承担非常有限的责任,并且具体的放贷工作缺少可观察性。因此,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Myers和Majluf,1984),银行职员有很强的意愿接受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往往会倾向于多发放贷款。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一倾向可能会引发信贷超发和资产价格泡沫,并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这种基于贷款业绩的商业银行内部激励机制是造成历史上多次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Acharya和Matthew,2009)。

第四,公众对商业银行信心的剧烈变化同样可以引发流动性风险(Rose,1999)。商业银行可能会面对以上资产、负债业务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同时,市场中出现某一商业银行的负面信息,严重影响公众对该银行偿付能力的信心时,该商业银行也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且该风险可能会对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产生连锁反应(Baglioni,2012)。商业银行之所以可以正常运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公众的信心。但是,历史证明,公众的这一信心建立和崩塌的过程可以非常剧烈,进而引发严重的流动性风险(Ordonez,2010)。Osili和Paulson(2014)的研究进一步显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与公众信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不同国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财富积累、不同经历的公众对商业银行的信心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此外,宏观经济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也产生重要影响,流动性风险和经济周期存在紧密联系。在金融加速器模型中,Bernanke和Mark(1995)以及Bernanke等(1996,1999)使用信息不对称和代理人成本机制引入信贷市场摩擦,进而将商业银行及其资产负债行为纳入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在该模型中,贷款方(企业)的盈利能力亦即贷款偿付能力和商业银行的放贷行为都有较强的顺周期性,而信贷市场流的流动性供给、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和贷款违约率却呈现逆周期性。在经济扩张阶段,企业的盈利增加、偿付能力提升,同时违约率下降,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进而下降、贷款成本降低,信贷规模扩张。而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违约率上升,贷款利率的风险溢价随之上升,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规模收缩。同时,市场的流动性需求上升,资产价格下降,并随着违约率的提升,对未来流动性需求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资产被抛售,导致流动性进一步紧缩(Bernanke,1981)。这一循环过程不断放大,加速了流动性风险的演变,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破产。

注释:

①Diamond(1996)指出,商业银行的另一项功能是监督借款者并执行贷款契约。

猜你喜欢

流动性负债商业银行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你的负债重吗?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彻底解决不当负债行为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
加强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