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流媒体报道中的西藏媒介形象研究
——基于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报道的分析
2023-01-31孟湛东安孟瑶
孟湛东 安孟瑶
(①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北京 100024 ②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北京 100062)
西藏(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约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8,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是我国内陆重要的边境屏障,具有特殊的政治、地理、历史地位,在战略资源储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西藏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西藏已基本消除绝对贫困,全域实现整体脱贫[1],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获得极大改善。2019年,西藏自治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697.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7.0%,第三产业增长9.2%。同时,西藏自治区以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与旅游目的地开发的重要对象,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当地政府的工作推动下,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旅游产业,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媒介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新闻媒介对区域形象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西藏自治区的媒介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并传播真实、良好、全面的西藏形象对于展示西藏的崭新面貌、推动西藏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西藏的媒介形象展开研究,不仅关乎对内增强凝聚力与提高政府公信力,[2]同时也与对外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旅游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图1 2013-201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3-2019年全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一、主流媒体报道对西藏媒介形象建构的意义与功能
近年来,对媒介形象的研究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特别是国家形象、区域形象、城市形象等成为广受关注的议题。媒介形象的呈现是媒介对描述对象的符号化呈现与叙事模式,也是媒介的受众赖以了解无法直观认识的外部世界的途径。媒介与形象的依存,确定了表意系统的符号结构,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渐演变为人类的“默会知识”。霍尔认为现代文化媒介的首要文化功能是“提供并选择性地建构了‘社会知识’、社会影像,透过这些知识与影像我们才对于‘种种世界’、‘种种人们曾经生活过的实体’产生认知;透过这些,我们也才通过想象见过他们的及我们的生活,使之合并为可资理解的‘整体的世界’。”[3]简言之,媒介形象的构建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随着媒介的不断更新迭代与发展,越来越多非经验性的知识经由媒介的报道和建构变得“触手可及”,人类对各类媒介的依赖性也不断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并不熟悉的事物,媒介所建构的形象很容易成为对其进行了解和认知的重要渠道。随着媒介社会化和社会媒介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媒介系统日益成为经济系统、政治系统以及其他社会系统之外的一个重要的系统,并且形成彼此依赖的关系。媒介系统有赖于其他社会系统控制的资源得以运转,与此同时,日益复杂的社会需求也使得社会各个系统对媒介系统有着越来越强的依赖性。[4]媒介形象的社会功能越发明显,就区域媒介形象而言,一方面,区域媒介形象的构建关乎媒介形象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作为一个地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媒介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外部投资者、游客以及内部市民的态度评价[5];另一方面,区域媒介形象关乎国家形象的建设,区域形象的对外传播还涉及到全球化语境中中国国家形象传播的问题。
本文所探讨的西藏媒介形象是指西藏自治区的区域媒介形象,即公众对西藏的总体印象、认识和评价。大众传播媒介在西藏媒介形象的构建中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6]在客观存在的事物和人的认知结果之间,媒介形象是一个重要的路径,而且这种重要性随着媒介的依赖度提高而不断上升。[7]作为国内最具权威性和公信力的媒体,中央主流媒体所建构的西藏媒介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主导舆论的作用,影响着我国公众对于西藏的认知。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相对偏远地区,又因其语言文字、民族习俗、风土人情等都极具地方特色,在外界对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西藏之外地区的公众对其进行了解就更大程度地依赖于电视、报纸等各类大众媒介的介绍和报道。然而和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藏获得的媒体关注度相对而言并不高。有学者指出,西藏由于远离北京、上海等政治与经济中心地区而受媒介冷落,其媒介形象往往以单一面貌呈现,突发性的重大事件成为西藏媒介形象的代名词,而其经济社会发展却往往被忽视。[8]此外,西藏媒介形象的形成与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有关。格伯纳曾通过实证考察得出,以电视为代表的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现实观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他认为,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创造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大众传媒的某些倾向性,人们在心目中描绘的“主观现实”往往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正在出现很大的偏离[9],这种偏离便反映出“刻板印象”。多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在电视媒体中的形象都离不开贫困、高原气候、交通不便、朝圣之地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一直塑造着大众关于西藏的刻板印象。目前学界对西藏媒介形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传统报纸新闻报道或纪录片,研究者一般通过内容分析等方法梳理出西藏的媒介形象。比如,拉珍对2014—2016年期间《人民日报》中的涉藏报道进行的量化分析为例,通过对样本的分析研究,发现《人民日报》所呈现的西藏形象是一个和谐稳定、民族团结、国家大力扶持、经济正在发展及自然风光优美、物种丰富的少数民族地区,得出其涉藏报道具有报道内容单一、报道碎片化和面孔同质化的特点。[10]
西藏媒介形象的建构涉及多个层面,如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民生形象等等。本文从经济视角切入,以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为例,探讨西藏在主流电视媒体报道中的媒介形象。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作为我国主流电视媒体经济报道的重要代表,以专业财经信息为核心内容,以生活服务和消费时尚为辅助内容[11],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信息传播、互动的重要平台,其新闻报道实力在全国媒体中具有代表性与权威性,通过它所报道出的新闻信息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展示地区形象,尤其是经济形象的重要窗口。笔者对央视财经官方网站数据库中的全部节目视频进行检索,得到2017年-2020年三年中与西藏相关的内容共999条(截至2020年12月15日)。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宣布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为了平衡所选样本的话题偏向,笔者以2019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分别向前/后按时间顺序抽取了2018年5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共计时间跨度为31个月的相关内容,并剔除无关信息后,得到200条以西藏自治区相关内容为主题的新闻信息(由于不同栏目对一些重点事件进行重复报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事件的重要性,因此并未对这类重复信息进行剔除)。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聚类分析[12]的方法,根据所属栏目以及所涉主题,对已有的200条关于西藏自治区的新闻视频进行频次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西藏自治区新闻视频频次分类统计
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涉藏报道的主题类别、报道态度倾向等层面进行内容分析,从而总结出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新闻报道中的西藏媒介形象。
二、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媒介形象建构的特质
由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不同栏目关于西藏的报道频次统计可见,出现频次从高往低的节目依次为《第一时间》《正点财经》《经济信息联播》《天下财经》,这类节目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单元内容短小精悍,以传递关键讯息作为主要目标。通过聚类分析得知,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的经济报道集中在公共安全、脱贫攻坚、旅游宣传、文化与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气象讯息、经济社会发展这六个主题,其媒介形象建构呈现出如下特点:
图3 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报道关键词词云
(一)自然条件欠佳,公共安全事件频发
对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关于西藏的报道进行主题分析不难发现,其中关于公共安全事件的报道占比最高,达到27.5%,超过了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关于西藏的公共安全事故报道中,超过90%的内容都来自当地的自然灾害,例如强降雨导致的洪涝灾害、那曲尼玛县地震、林芝山火蔓延、川藏交界山体滑坡造成的堰塞湖等。此外,由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此同时颇为险峻的环境容易造成安全事故,这类的报道也经常出现,诸如“夫妻进藏拉货途中缺氧去世”“轿车冲入雅鲁藏布江3人被困”“驴友穿越贡嘎山昏迷抢救无效身亡”“极寒缺氧拥堵14人命丧珠峰南坡”。伴随着自然灾害、欠佳的自然环境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频繁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还有关于西藏的气象讯息,在总占比达到10%的气象讯息报道中,超过60%都是关于暴雨、暴雪等极端天气的报道。
尽管2020年世界范围内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成为多地新闻报道的重要主题,由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且疫情爆发时正处旅游淡季,当出现第一例感染病例后当地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防控措施和隔离手段,并对人流密集的宗教场所、旅游景点等进行暂时关闭、暂停对外开放等措施,因此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相对较小。关于西藏公共安全事件中,与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仅有三条。因此西藏公共安全事故报道密集基本可排除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总体而言,公共安全类事件报道与西藏极端气象讯息的报道相加占比超过35%,在关于西藏的报道中占据了主流,也为西藏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形象构建出基本底色:自然条件欠佳,自然灾害及因此引起的公共安全事故频发。
(二)扶贫事业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地区
由于西藏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且由于青藏高原地广人稀,聚居点相对分散,贫困村、贫困县数量较多,因此成为我国脱贫攻坚事业的重点地区。此外,由于西藏地理条件复杂,水利、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在国家财政支持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也成为西藏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关于西藏的经济报道中,脱贫攻坚与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占比分别达到17%和11.5%。
脱贫攻坚类报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聚焦小微案例进行多次报道。例如“走村看脱贫——走进西藏自治区贡觉县阿旺乡金珠村”作为脱贫致富的典型分别被《第一时间》《经济信息联播》《天下财经》等多档节目多次报道。这些关于脱贫攻坚的报道大都从小微案例如一个村庄、一个县城的视角出发,对当地脱贫致富的具体方式进行平实、详细的报道,例如西藏阿里措勤县通过电商贸易帮助当地将特产销往全国各地;阿里札达县底雅乡通过帮助当地农民种植果树,发展特色农业实现脱贫;阿里噶尔县则通过政府拨款投建生态大棚,解决了当地因生态环境恶劣导致的吃菜难、就业难的问题。
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类的报道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在近年来的西藏基础设施建设报道中,主要涵盖了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针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多档栏目进行多次报道加以强调,例如“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最长隧道开始铺轨”被报道两次;“阿里联网工程开工西藏电网互联互通打通最后一公里”被报道三次。
总体来看,总台央视财经频道针对西藏扶贫攻坚事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报道合计占比达到报道总量的近30%。这近30%的报道一方面表明主流媒体对西藏在脱贫攻坚、基础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保持正面、积极的报道倾向,反映出西藏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这种相对单一的强化性报道容易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我国其他地区的观众对西藏相对贫困落后的印象。
(三)藏族民族文化代表与旅游胜地
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关于西藏的报道中,对西藏旅游宣传(14.5%)和文化与生态保护(13%)方面的报道占比分列第三位和第四位,仅次于公共安全和脱贫攻坚类报道的占比。
旅游宣传类报道主要以讯息传递为主,例如新冠肺炎疫情过后西藏布达拉宫恢复开放、打造精品线路多措并举恢复旅游业等。此外,还有对当地旅游资源的详细介绍,例如“冬游西藏超值优惠引人来”“高原供氧新方式酒店共享氧气”“黄金周看出行记者搭乘直升机探访西藏圣湖纳木错”等内容,都能够通过视频报道直接让节目观众领略到西藏旅行途中的风光,从而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在文化与生态保护相关报道中,主要偏重报道的内容有四类:第一,对藏族的民族文化尤其是贴近藏族人民生活的习俗等进行介绍,例如对藏式火锅、生牛肉配糌粑等饮食文化进行介绍,除了让其他地区的公众加深对西藏以及藏族人民的了解之外,也对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有所助益。第二,西藏的历史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也是重点报道的对象,例如“探秘西藏‘最美贝叶’等多部珍贵文献”“山南博物馆开馆多件吐蕃时期文物亮相”“87件珍贵文物亮相布达拉宫”等。第三,对西藏科考情况进行报道,例如报道藏羚羊迁徙途中的加林山岩画、深湖取岩芯的艰难过程、珠峰高程测量登山测量队的科考活动等。第四,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报道,例如“西藏昌都:金丝猴数量突破800只”等。
整体而言,在对西藏文化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旅游业进行宣传报道时,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报道的目标清晰明确,即宣传西藏旅游业以及藏族特色文化,增进其他地区公众对西藏文化及旅游资源的了解。随着西藏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冬游西藏”策略的提出等,旅游业已经逐渐成为西藏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西藏旅游业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率达33%,全年全区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4012.15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实现旅游总收入559.2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1%。此外,作为旅游扶贫的重要载体,西藏积极推进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打造,2019年西藏特色乡村已达278个。[13]以总台央视财经频道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通过对西藏旅游经济的着力宣传,建构出西藏的旅游形象,推动了西藏旅游业新一轮的快速增长,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四)相对缺位的第二产业与城市社会生活报道
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的报道中不难发现,除上文提到的公共安全、气象讯息、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宣传及文化与生态保护六类主题报道之外,社会民生类报道只占报道总数的6.5%,这其中大多数是关于西藏农业生产的报道,关于城市社会生活的报道只有3条,仅占200条报道总数的1.5%,而针对第二产业展开的报道更是处于缺失状态。
实际上,依据有关统计,2019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2%、37.4%、54.4%。在西藏的第二产业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产值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这些内容在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的经济观察中鲜有报道。
三、对主流媒体报道建构西藏媒介形象的策略建议
由上文对总台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中的西藏媒介形象的分析不难发现,伴随着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藏的媒介形象呈现出新的特征。西藏的媒介形象由“神秘美丽但贫困落后的雪域高原”转向“兼具优美自然风光和不断进步的经济文化”的新西藏形象。一方面,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大篇幅对西藏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报道,侧面反映出国家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支持投入以及诸多惠民利民举措取得全方位成效。另一方面,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文化特色加以报道,塑造出魅力西藏的旅游形象,为西藏旅游经济持续赋能。可以说,总台央视财经频道对西藏媒介形象的建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众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印象,但多年来形成的贫困、苦寒的刻板成见并未完全打破,与全貌展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形象还有一定距离,基于此,本文提出两点建议:
(一)坚持以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为原则
传播真实、客观的西藏形象是西藏媒介形象建构的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当前,西藏正处于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时期,真实地呈现出西藏发展的生机与活力、以客观具体的新闻事实来强化说服力是构建西藏媒介形象的重要路径。在今后的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应当突破固定化、同质化的框架设置,立足人民生活现实,以人为本,加强对西藏发展、人民生活的真实报道,充分挖掘报道深度,并利用新媒体技术广泛传播,构建出一个客观真实、生动可感的西藏形象。
(二)多维立体构建西藏媒介形象
主流媒体在真实报道西藏发展的同时,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报道加强西藏形象的厚重感,从而逐步打破外界对西藏的刻板印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笔者看来,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当实现报道议题的多样化,以经济报道为例,媒体在宣传角度上除了关注脱贫攻坚、基础建设等议题外,还应当多聚焦社会民生建设、城镇人民的日常生活等议题,这样有利于更生动地展现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藏形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所强调的,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要全覆盖[14]。西藏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仍将继续,无论是雪域经济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藏字头”产品推广,还是“冬游西藏”旅游政策,都需要主流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报道。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西藏的报道要切合时代主题,随着西藏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新征程,西藏在新时代的媒介形象也亟待完善、更新。主流媒体应充分利用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新闻时间展开主题报道,传播主流价值,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从各个维度展现新形势下西藏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人民呈现出一个更多维立体、更丰富生动的西藏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