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 树
2023-01-30王山根
□ 王山根
在豫北老家,梨树与桃树、杏树一样,都是受欢迎的果树。因梨谐音为“离”,在老百姓看来意寓不吉祥,所以只能栽种在闲置的园子或野外场院。
梨树原产于我国,属于蔷薇科梨属植物,至今已有3000年的栽培历史。《诗经·召南》就有《甘棠》这首诗,甘棠,即棠梨、杜梨。《广志》也曾写道:“洛阳北邙张公夏梨,海内唯有一树”“关以西弘农、京兆、右扶风界诸谷中梨多供御。”《齐民要术》对梨树嫁接、栽植、采收、贮藏等均有详尽记载。
梨既可生食,也可煮食,不仅味甜汁多,风味独特,而且营养丰富,含有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同时,具有清肺养肺、保护心脏、增进食欲、清热镇静、消除便秘、降低感冒几率、预防骨质疏松等功效,素有“百果之宗”“全方位健康水果”之美誉。
小时候,村中学南边的园子里有两棵比较大的梨树,一棵靠园子的南端,碗口粗,为鸭梨;一棵靠园子的北侧,直径约30多厘米,是杜梨。因鸭梨比较好吃,旁边的一户人家怕小孩子偷摘,便用土墙把这棵梨树围了起来,划为自己管辖。杜梨则相反,完全无人看管。这片园子是村里的一块闲地,有七八亩大,紧挨学校操场,栽了不少灌木和乔木。平时,同学们很少到园子里玩,只有在杜梨成熟的时候,才三五成群爬到树上摘梨吃。那时候,男同学在树上摘,女同学在树下捡,很是热闹。这棵杜梨树,一直陪伴我们度过了初中岁月。
长大后,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对梨树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辛弃疾的“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这些优美诗句时时冲撞着感情的闸门,让人在感叹古代文学大师才华的同时,不禁浮想联翩。
梨树是有文化底蕴的,现在戏曲界称“梨园界”、戏曲演员称“梨园弟子”,都与唐玄宗李隆基有着很大关系。
唐代,梨园是专门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据考究,唐中宗时,梨园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后经李隆基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集音乐、舞蹈、戏曲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学院”。李隆基担任梨园的崔公(相当于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不仅为梨园创作,而且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名人贺知章、李白等编排节目。
在外工作多年,我参观过全国一些盛产梨的地方,如,安徽省砀山县、河北省魏县、河南省宁陵县、山东省莱阳市。这些地方,不仅种植历史悠久,而且面积大、品种多。一到春天,成片的梨园,花深似海、洁白如雪,一簇簇、一层层、一片片,漫天铺地、气势恢弘,游人如织、蝶舞蜂鸣,使人真正体会到了“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神奇意境。漫步梨园,恍若仙境,一种远离城市喧嚣和世俗烦恼、如临田园生活的感觉油然而生。特别是仲秋时节,硕果累累、披黄抹绿,更能让人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和生活的厚实。
我一直渴望故乡也能梨花烂漫、果实飘香,没想到,不知不觉间,这种渴望款款走来。近几年,因发现故乡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晚秋黄梨,不少人家便引进了这个品种。
晚秋黄梨扁圆硕大、皮薄核小、果肉细白、汁多酥甜,单果重可达1800克,比其他梨的市场行情更好、经济效益更高。特别是它的切面半个月不变色、不变质,梨皮中的一层薄膜能有效保护水分不易流失,储存期长达8个多月。如今,家乡的田野里,到处都能看见成片的梨园,春天,梨花飞舞、麦苗滴翠、油菜若金;秋天,黄梨坠枝、秋粮溢彩、棉花吐絮,很是壮观。
我有一位同乡战友,退伍后在村里担任干部,很有经济头脑,在自家的承包地里种了几亩晚秋黄梨。国庆假期,我和几位战友去了他的梨园,当时,黄梨已经成熟,他正忙着采摘。他原本想到村里请我们小酌,但我们几个坚持在梨园吃饭,他便让饭店送了几个小菜和啤酒。饭间,我们谈得最多的话题除了部队的生活,就是农村发展,他告诉我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重要的是把产业振兴放在突出位置,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现在,老百姓意识到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也尝试着种植了一些经济作物,但都是小打小闹,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竞争力。他种植晚秋黄梨,就是想给村里的群众探路子,推动村里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我们非常赞同他的看法,一花不是春,独木难成林,只有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条路,种植业才有生机和活力。
我相信,不远的将来,故乡一定会梨花遍野、璀璨晶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