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3-01-30郝娇慧石成文唐雪鸿李丽华
郝娇慧,田 野,石成文,唐雪鸿,李丽华
(牡丹江医学院护理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9》概要中指出,脑卒中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并呈现出年轻化趋势,2020年文献报道我国40岁及以上患病人数达1318万[1],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中老年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很多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易发生精神心理问题,约有31%和33%的患者发生脑卒中后焦虑和抑郁,不良的情绪会阻碍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进程,造成其生活质量下降和预后不良[2-4]。精神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但是目前我们对脑卒中后的焦虑、抑郁状态仍识别不足。掌握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是预防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前提条件。本研究旨在调查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牡丹江市某三甲医院的220例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1)年龄≥45岁;(2)经MRI或头颅CT确诊;(3)NIHSS评分<14分;(4)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5)意识清楚,能配合调查并且填写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及精神疾病史者。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为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两部分。一般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付费方式、经济收入等。疾病相关资料包括NIHSS评分、脑卒中类型、脑卒中部位、伴随疾病种类(包含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4种疾病)等。
1.2.2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采用4级评分法,用于评定焦虑症状出现的频率,共包含20个条目,其中15个条目正向计分,5个条目反向计分,各条目的得分之和再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即为总分,总分≥50分即存在焦虑症状。该量表适用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信效度良好[5]。
1.2.3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采用4级评分法,包含了4组抑郁状态的特异性症状,分为20个条目,其中10个条目需要反向计分,各条目得分之和再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即为总分,总分≥53分即存在抑郁症状。该量表在我国已被广泛使用[6]。
1.3 调查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时发放问卷,详细向调查对象介绍研究内容和问卷填写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后,由研究者本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因视力、文化程度低或肢体活动不良无法自行填写者,由研究者代填。问卷当场收回并检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2 结 果
2.1 影响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单因素分析 患者性别、年龄、工作状态、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部位、首发/复发脑卒中、伴随疾病种类、有无烟酒嗜好、自觉健康状况11个因素在焦虑情绪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性别、年龄、NIHSS评分、工作状态、宗教信仰、脑卒中部位、首发/复发脑卒中、伴随疾病种类、病程、有无烟酒嗜好、自觉健康状况11个因素在抑郁情绪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影响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单因素分析(n=220)
2.2 影响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潜在影响因素进入回归方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焦虑、抑郁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NIHSS评分、BMI、教育程度、工作状态、宗教信仰、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脑卒中部位、首发/复发脑卒中、伴随疾病种类、病程、有无烟酒嗜好、自觉健康状况为自变量,结果显示NIHSS评分、工作状态、脑卒中部位、首发/复发脑卒中、自觉健康状况是患者焦虑、抑郁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影响中老年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logistic回归分析(n=220)
3 讨 论
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严重危害国民的身体健康,以中老年好发[1]。中年人面临着婚姻、父母、子女教育以及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老年人由于身体素质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亦容易发生焦虑、抑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这两种不良情绪会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进程,降低生活质量,减少社交活动,甚至增加其自杀风险[7-8,3]。目前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机制与原因还尚不清楚,主要考虑有两大类原因[9]:一是与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脑卒中的致残率、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一旦患病,就意味着要与疾病进行长期的抗争,患者心理负担重;二是与生物学因素相关,目前认为脑卒中与神经递质紊乱(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水平的上升,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减少)、细胞因子失衡(白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等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NIHSS评分≥5分、不在职、左侧大脑卒中、复发脑卒中和自觉健康状况差是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
3.1 NIHSS评分 NIHSS评分代表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严重程度。NIHSS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受损严重,其发生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风险也越高。NIHSS评分高的患者通常伴有躯体功能障碍,这会导致其产生焦虑、抑郁,而焦虑、抑郁又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阻碍了机体功能的恢复[10]。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NIHSS评分≥5分患者功能障碍的类型,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督促其尽早开展康复锻炼,最大程度地恢复其机体功能。在治疗期间,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及时疏导不良情绪,向患者介绍与其病情相似且恢复良好的病友,增加其康复的信心。告知患者家属要有耐心地陪伴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把握康复的时机,多鼓励患者,使其注意到自己的进步,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3.2 工作状态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职的患者不易发生焦虑、抑郁,可能是由于在职的脑卒中患者相比于其他患者更加年轻,身体整体状况更好,文化程度更高,经济收入更稳定,其对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经济压力的承受能力更强,这与王素芳等[11]的研究一致。因此,应关注患者个人的工作状态,对于没有稳定收入的患者,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使其感受到被关心和照顾;在进行催缴费用时,应和患者家属进行沟通,避免在患者本人面前讨论费用问题,同时应告知家属避免和患者交谈相关问题,以免引起其过分的担心和忧虑。
3.3 脑卒中部位 左侧大脑发生卒中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这与沈路遥等[2]的研究一致。脑卒中后焦虑、抑郁与大脑病变部位的相关性一直是研究争论的话题,焦虑、抑郁情绪的产生与大脑内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有研究称焦虑可能与左半球前部的器质性病变有关[12],而抑郁可能和右半球额叶皮质活动过度有关[13]。这些研究都表明两侧大脑半球在情感支配上存在差异,本研究推测可能是由于左侧大脑半球为优势半球,出现病变易产生失语,会加重患者的精神压力,从而导致焦虑、抑郁的产生[14]。
3.4 首发/复发脑卒中 复发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高于首发脑卒中患者,这可能与两方面的原因有关:一是复发脑卒中患者具有病情重、病程长、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等特点[15],这会造成患者心理压力大,从而产生不良情绪;二是脑卒中后焦虑、抑郁患者由于其相关应激性激素水平升高,引起免疫防御系统功能障碍、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增加、血压升高等一系列反应,促进了脑卒中的复发。本研究在纳入患者时并未排除此次脑卒中前已存在焦虑、抑郁者,综合以上两点原因,所以出现了复发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率高的结果。对反复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应与患者及医生共同探讨该患者复发的原因,比如血压、血糖控制不佳,复查不定期,缺乏运动锻炼,不良的饮食习惯,用药依从性低等,及时发现患者复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以预防疾病的复发,降低患者不良情绪的发生。
3.5 自觉健康状况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发生与患者自觉健康状况显著相关,自觉健康状况是患者对自己身体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的主观评价,自觉健康状况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健康素养密切相关。可以在病区开展健康讲座,播放康复锻炼的相关视频,建立微信公众号平台等,帮助患者掌握预防疾病复发以及出院后的康复治疗等知识,提高患者的健康素养水平,这有助于其疾病的康复和情绪的改善。
3.6 研究局限性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一是考虑到重度脑卒中患者配合度低,填写问卷困难,纳入的患者均为轻中度的脑卒中患者,这可能造成焦虑、抑郁程度的降低;二是采用的焦虑评分量表中包含的部分躯体症状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常见症状,比如四肢抖动和震颤、容易疲劳、眩晕、手指麻木等,这可能导致疾病症状与焦虑躯体症状的混淆,进而造成患者焦虑评分偏高,建议采用更适合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测评量表。
近年来,脑卒中的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是如何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已经成为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面临的难题。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发现高危患者;对高危患者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产生,降低其发生率。目前虽然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探讨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但是对于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概念并不明确,针对的脑卒中人群,采用的诊断标准、焦虑抑郁测评工具、统计学方法、研究类型等各不相同,得出的结论也存在差异,未来可以进一步开展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来探索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