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心理课作业的设计与优化
2023-01-30丁丽娜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慈溪315300
◎ 丁丽娜(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慈溪 315300)
为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双减”文件精神,提高教师自主设计作业水平,促进深度学习,总结推广学校作业设计与实施中的有效经验和优秀成果,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浙江省慈溪市教育局教研室组织开展了小学优秀作业案例评比活动。
通知一发出,广大专兼职心理教师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突破固定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科学设计心理课作业,及时进行作业反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本次优秀作业案例评比中,我们收到了25 份小学心理课优秀作业设计案例。仔细研读这25 份作业后,笔者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汇总,并就如何优化小学心理课作业的设计与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一、心理课作业的布置时段
目前,小学心理课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慈溪市绝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心理健康》教材,也有学校使用自编的校本教材,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对于什么时候应该向学生布置心理课作业,不同的心理教师有不同的思考。对交上来的25 份心理课作业案例设计进行分析,发现在课前布置作业的有2 份,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作业的有11 份,课程结束后布置作业的有12 份。
不论在哪个时段布置作业,教师们都是紧紧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而进行作业设计的。例如,孙老师在课前布置了“对妈妈唠叨的看法”这一问卷调查作业,一方面,便于她更好地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另一方面,也让“妈妈,请您听我说”这一课设计得更接地气,让学生更能产生共鸣。又如,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布置了“我画我心——画画我的挫折经历”这一作业,她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涂鸦这一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学生释放内心压力,促进学生的真诚表达;再如,徐老师在上完“感恩的心”一课后,布置了“制作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项作业,让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感恩他人”的方法,通过制作“奶茶”这种方式运用到生活中,送出自己的感谢与祝福,促进与他人的情感联结。
二、心理课作业的设计类型
心理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更注重体验和感悟,因此在作业布置上,也不能机械地布置抄写、朗读、思考等没有挑战性、含金量低的作业,而应多考虑作业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变革作业的形式,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笔者对25 份作业案例进行归类,发现主要有八大作业设计类型。
(一)问卷调查类
问卷调查又分为课前问卷调查和课后问卷调查,根据不同的课程主题需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课前问卷调查是在没有上新课前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任务,便于心理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更加投入地参与活动。
例如,孙老师在上“妈妈,请您听我说”一课前,布置了“对妈妈唠叨的看法”这一问卷调查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以便更好地了解该班学生的亲子关系状况;接着,通过呈现调查结果,让学生把自己的回答与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引发情感共鸣。
课后问卷调查是指心理课结束后,针对课程主题,通过调查、评估等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也是对课堂教学的一种反馈。例如,楼老师在上完“魔镜魔镜,认识你我”一课后,为了解学生对这一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她布置了课后问卷调查作业,内容有“在这节心理课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活动是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课堂中认识自我的方法对你今后的成长有什么意义”等。
(二)认知思考类
心理课上因为时间与人数的限制,通常不能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充分思考的机会,而认知思考类作业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通过布置这一类作业,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感悟及总结。
例如,卢老师在执教“当冲突来临时”一课时,设计了一份“我和父母的一次冲突(作业一)”记录表,让学生们记录自己的情绪,回顾情绪事件。卢老师通过学生的作业发现,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学生们都产生了消极情绪,并刻意和父母拉开距离。这是需要积极处理的,而情绪管理并非消灭情绪,而应疏导情绪,并合理化之后的信念与行为。因此,卢老师借助情绪ABC 理论,又设计了作业“改变认知”,通过让学生们调整冲突情境中自己的错误认知来预想事件结果,由此感受控制情绪、改变认知的重要意义。
认知思考类作业有助于学生探索自我,更能激发学生内心的体验和感悟,进而促进行为的改变。
(三)情感表达类
心理课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囧境”:学生分析他人的故事时头头是道,而讲述自己的感受时却经常冷场。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体察自身,找不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所以,引导学生学会体察内心感受并勇敢地表达出来显得尤为重要。
马老师在心理课上设计了“我的情绪独白”这一作业,根据四年级学生情绪认知发展的实际情况,请学生选择当天自己的某一种情绪感受,如开心、委屈、伤心、害怕、愤怒等,为它设计一个形象,再加上一份独白。学生创作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将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全班展示,并邀请作者上台解读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的心路历程。作者分享完毕后,教师请其他学生讲讲听后感、观后感,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提升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四)思维导图类
布置思维导图类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及创新的心理品质。例如,王老师在上完“独一无二的我”一课后,请学生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从“生理我”、“心理我”和“社会我”等各个方面介绍自己,突出“我”的独一无二,丰富自我形象。做作业的过程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并将对自我的认识经过梳理、绘画,更有条理地呈现给大家,从而让他人也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五)角色扮演类
角色扮演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情景内容扮演相应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当事人的感受和思想,这是小学心理课上一种常用的方法。角色扮演除了可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外,也可以用于课后作业中。例如,孙老师在“今天我来做父母”一课中,布置了角色扮演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演绎父母的唠叨,在演绎中学会换位思考,分析父母唠叨背后的缘由和情感因素,思考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并将课上所学的沟通技巧运用到角色扮演当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六)续编故事类
随着叙事疗法的广泛运用,续编故事逐渐进入心理课堂。续编故事指教师根据上课主题的需要,将故事穿插到课堂中,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发展,续编故事后续发展与结局,让学生通过集体说故事学会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类作业可以让学生在他人的故事中调整认知,进而疗愈自我。
例如,何老师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一课中,引入了“小桃追梦”的故事:小桃在贫困家庭中长大,她很喜欢唱歌,但是没有钱上专业的培训班,身边也没有支持她学唱歌的人,甚至有同学嘲笑她是“痴人说梦”。讲完故事,何老师让学生就“小桃会不会坚持自己的唱歌梦想”“她会碰到哪些困难”“她可能会怎么做”“结局会如何”等问题展开想象,各抒己见,并续编故事。通过这项作业,学生看到了生命的多种可能,最后形成了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小桃最终坚持练习,不断请教,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学生通过听别人的故事,反思自己的人生;通过反思疗愈伤痛,重建自我生命的内在秩序,找到人生的意义和方向,从而获得心理成长。
(七)实践体验类
实践体验类作业是指让学生亲历某件事,目的是引导其从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情感与认知的提升。
例如,童老师在“当生命遭遇挫折”一课中,设计了一项实践体验作业:背着手坐在地上,想方设法独自站起来,但手不能碰地,双脚不能交叉,游戏时间为10 秒。第一次,每个人自己做动作;第二次,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达成该行为,可以先观摩别人怎么做,然后再自己做,也可以向身边人求助,最终设法让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站起来。这项实践体验作业,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挫折无处不在;另一方面,让学生边实践边思考行为受挫时自己可以运用的方法或借助的力量有哪些,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当遭遇挫折时要学会求助,可以向家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陌生人求助,要相信总有一种力量能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八)作业“超市”
“双减”政策实施后,小学各门学科的作业布置需要保质减量,作业设计最好做到分层,如作业量分层、作业难度分层、作业完成时间分层等。小学心理课一般两周一节,间隔时间较长,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考虑作业完成时间,把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结合起来,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实践的机会。
例如,楼老师在上完“不完美也可爱”这一课后,设计了“作业‘小超市’:独一无二的我最可爱”(见表1),“超市”中的必做任务每位学生都要完成;对选做任务,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一项或多项完成,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自设任务。这样的作业形式如逛超市般充满趣味性,切合小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增强了作业的吸引力,让学生对做作业充满热情;同时,多元任务搭配更具层次性。面对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千差万别的小学生,作业的设计必须要分层,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都能有收获、有成就感。
表1 作业“小超市”:独一无二的我最可爱
三、心理课作业的评价
对心理课作业,教师应及时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作业的重视,从而激起学生做作业的热情。对于心理作业的评价,目前心理教师们采用的主要形式如下。
(一)教师口头评价
对于“情感表达类”“角色扮演类”“认知思考类”等类型的作业,教师多采用口头反馈的方式(共情的态度和真诚的语言)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例如,孙老师在学生完成亲子角色扮演后,肯定了每位演员的用心演绎,表扬学生将所学的沟通方法用在了角色扮演中。这种及时的口头评价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师书面评价
对于“问卷调查类”“思维导图类”等类型的作业,心理教师们多采用书面评价的方式对作业进行反馈,类似于写作业评语。例如,王老师在看完学生“独一无二的我”课后的“思维导图作业”后,给好多学生写了书面评语,例如,“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面的你、独特的你、有想法的你。我欣赏你的善良,喜欢你的直率,佩服你直面缺点的勇气。老师期待遇见更优秀的你。加油!”这样的书面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三)学生相互评价
对于“角色扮演类”和“续编故事类”作业,很多心理教师会采用现场让学生互评的方式。例如,何老师在听完学生续编的“小桃追梦”的故事后,让学生们相互评价哪一个故事中运用的方法更合理、更有效,哪一个故事的结局更有参考意义,更有助于我们成长。这种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激发同伴互助的力量。
(四)班级内部展示
对于“思维导图类”作业,有的心理教师会将一些优秀作品粘贴在黑板上,或者通过投影展示,供全班学生学习和参考。这样的作业评价方式,对被展示作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途径,可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作业质量更上一层楼。
四、心理课作业的优化策略
“双减”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设计每一次的心理课作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真正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需要心理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实践、反思和完善。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作一些优化。
第一,增加作业设计的“心理味”。
心理课不同于其他文化学科,作业的设计与一般文化学科的作业也应有所区别:既能巩固心理课学习效果,又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指向——回归生活,助力成长。心理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突出作业的情感意义性和生活体验性,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求新、求趣的心理,布置一些心理小游戏、心理拓展训练、心理剧类的作业,增强作业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尝试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
心理课往往以活动体验为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发展自我,最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活动体验的多样性要求作业的内容与形式要具有丰富性,如此才能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具体而言,既可以设计纸质化作业,也可尝试布置生活化、实践性的作业,听、说、读、写、唱、演、画、跳等形式多管齐下,总有一款让学生喜欢,学生喜欢了才会去认真完成。
第三,营造作业分享的安全氛围。
在心理课上,学生在活动环节非常兴奋和活跃,到了分享环节却变得沉默寡言。经了解,原因在于很多学生害怕分享时被嘲笑,这跟课堂分享氛围不够安全有关。因此,心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相互尊重、和谐有序的作业分享氛围,要和学生达成约定:在他人分享作业时要认真倾听,并给予回应;要积极关注分享者,不随意评价同学的作业;在同学积极分享作业后表示感谢等。这样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放下戒备,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真正获得心理成长。
第四,拓展作业评价的多重路径。
心理课作业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以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促进学生情感的流动和智慧的生成。除了心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外,还可以邀请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师、其他班级学生甚至家长等来欣赏优秀的作业,如进行心理剧展演、心理绘画展播,在学校微信公众号推出心理课优秀作业专辑等,让更多的群体看到学生在心理课上不断成长的足迹,也让学生通过心理课作业的展示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