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欺凌现象的年代异同性分析及对策

2023-01-30黄志琴沈祖仁广东省深圳市科源实验学校广州50540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广州50540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显著性现象群体

◎ 黄志琴 沈祖仁(.广东省深圳市科源实验学校,广州 50540;.广东省广州市第一一五中学,广州50540 )

一、引言

近年来,关于校园欺凌事件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学者们纷纷展开研究,倾出妙策良方,力求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学生失范行为,具有团伙性、隐蔽性、持续性和残忍性等特点[1],目前尚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快速根除此现象。国内学者关于校园欺凌现象的研究多聚焦于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成因分析、对策提出以及国外经验借鉴等方面[2-9],而鲜有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跨年代调查的对比研究。当今时代发展十分迅速,不同年代下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征,90 后已渐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部分00 后仍在校园就读。由于90 后群体已经成年,有关90 后群体的校园欺凌问题研究少有学者关注。本文以90 后与00 后群体为研究对象,了解90 后群体当时的校园欺凌状况,分析90 后与00 后群体间校园欺凌现象的异同性,得出校园欺凌的一些稳定的特点,并依此为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策略。

二、研究设计:跨年代的学生问卷调查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对90后与00 后群体进行线上线下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00 份,筛选出90 后与00后群体有效问卷各265 份,有效回收率88.3%。问卷编排分为三个维度:校园欺凌现象的特征、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特征、欺凌事件的处理方式。运用专家评定法,三名教育专家均认为该问卷编排合理,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可通过对比不同年代下的校园欺凌得出某些普遍性特点,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5.0 进行统计处理。

三、不同年代校园欺凌现象的异同分析

在所调查的对象中,受过校园欺凌的有182 人,占总数的34%;见过校园欺凌的有440 人,占总数的83%(见表1)。虽然00 后群体中受过和见过校园欺凌的人数少于90 后群体,但从总体上看,不同年代下群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概率都很高,且并没有多大差距,这说明校园欺凌问题一直是校园安全管理中极为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表1 校园欺凌现状

(一)校园欺凌事件特征的异同

由图1-a 可知,无论是90 后还是00 后群体,从小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存在校园欺凌现象。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的阶段主要集中于初中阶段,大学阶段很少发生欺凌现象。00 后群体小学阶段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率略高于90 后群体,说明校园欺凌现象有关群体呈低龄化趋势。

图1 不同年代校园欺凌的基本特征(a:阶段;b:时间;c:场合;d:形式)

校园欺凌现象并不是在特定时间发生的,而是贯穿于学生从家里到学校的整个过程。由图1-b可知,90 后与00 后群体欺凌现象最易在“课间休息时”与“放学回家路上时”发生;00 后群体虽在“就寝时”、“午休时”和“就餐时”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概率较90 后群体略高,但两群体在其他时间段的占比几乎持平,这可能与00 后寄宿制学生人数更高且学校寄宿制体系不完善有关。

校园欺凌在场合上具有多样性,任何一个地点都有可能成为校园欺凌的场地。由图1-c 可知,教室和校外成为两群体校园欺凌的主要场所,图书馆是提倡安静学习的地方,在此进行欺凌太引人注意,故两群体中很少有人会选择将图书馆作为欺凌地点;00 后群体欺凌现象在宿舍、操场、校门口发生的概率虽比90 后群体低,但仍是欺凌的频发地点。

调查中发现,校园欺凌的组织形式共有三种:群体欺凌个体、个体欺凌个体、群体欺凌群体。在90 后与00 后群体中,三种欺凌组织形式的人数大致相当,数值上并没有太大差距,群体欺凌个体的形式最为普遍,个体欺凌个体次之,群体欺凌群体的形式最少。

校园欺凌既包括肉体上的伤害,也包括精神上的凌辱。由图1-d 可知,90 后与00 后群体认为“嘲笑谩骂”是最为常见的欺凌方式,两群体中选择“物理攻击”与“人格侮辱”的人数相当;在00 后群体中,选择“排挤孤立”和“敲诈勒索”欺凌形式的人数较90 后群体更低。

(二)欺凌者类型与特征异同性

此次调查中,将实施校园欺凌的人群分为五种类型(见表2)。在90 后与00 后群体中,校园欺凌者主要是14~16 岁的未成年学生,且成年学生欺凌者人数最少。00 后群体中,14~16 岁未成年学生欺凌者人数稍低于90 后群体,14 岁以下的学生欺凌者人数则略高于90 后群体。这进一步说明欺凌群体具有低龄化趋势。

表2 欺凌者类型

由图2-a 可知,两群体中,欺凌者表现出“易怒易受挫”的人数最高。整体来看,00 后群体欺凌者具有五方面特征的人数均略高于90 后群体。由图2-b 可知,两群体中的受欺凌者往往较其他学生体型弱小,看起来毫无抵抗能力。此外,受欺凌者一般不善与人交往,没什么朋友,受到欺凌后,他们没什么有效报复手段和条件。00 后群体中,被欺凌者“外形与众不同”的人数虽略微高于90 后群体,但在其他方面,尤其是体型方面的特征,人数都低于90 后群体。

图2 不同年代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特征(a:欺凌者;b:被欺凌者)

(三)校园欺凌事件处理方式的异同

由图3-a 可知,当欺凌事件发生时,90 后与00 后群体的家长很少会觉得孩子是无病呻吟,他们更愿意与校方协同解决问题,也有一小部分家长会选择直接找施暴者解决。相对来说,00 后群体的家长更加重视校园欺凌问题,对孩子校园欺凌情况毫不知情和选择息事宁人的家长人数较90 后群体的家长更低。

图3 校园欺凌处理方式(a:家长;b:班主任)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其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方式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校园安全的构建。由图3-b 可知,欺凌事件发生后,两群体的班主任都会惩罚施暴学生,如记处分、写检讨等,同时给予受害学生一定的口头安慰;00 后群体中,多数班主任会组织道德教育班会,人数较90后群体高,毫不知情或选择不作为的班主任人数较90 后群体略低。

(四)差异显著性分析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不同年代间,校园欺凌现象各方面特征虽大体相似,但在某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进行卡方检验,以判断各方面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经过整理,得到表3。由表3 可知,在欺凌场合方面,“操场”这一地点在两群体间发生校园欺凌的概率具有显著差异性。“操场”虽是欺凌事件发生的高频场所,但较90 后群体,00 后群体在此地发生欺凌行为的概率更低。从欺凌方式上看,00 后群体中,受“排挤孤立”的人数较90 后群体少,“敲诈勒索”是最不常见的方式。在被欺凌者特征方面,因“弱小而不能自我防御”而遭受欺凌的00 后人数较90 后群体更少。此外,在对于孩子校园欺凌情况毫不知情方面,00 后群体家长人数较90 后群体更少,说明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校园欺凌问题。

表3 显著性差异分析

四、主要结论

本文通过对比不同年代间的校园欺凌现象特征,找到了两者间的共性与特性,并对两者间存在差异的方面进行了差异显著性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从总体来看,不同年代下校园欺凌现象特征存在一致性特点。90 后与00 后群体的欺凌事件均体现出阶段上的贯穿性、时间与场合的多样性,以及欺凌方式上的多元化;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特征方面大体相似,欺凌者以“易怒易受挫”特征为主,受欺凌者以“弱小而不能自我防御”特征为主;在处理欺凌事件的方式上,家长与班主任的态度较积极,多数家长愿意配合校方协同解决问题,事后班主任会对实施欺凌的学生进行处分,组织相关的道德教育班会。

从局部来看,不同年代下校园欺凌现象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对存在差异的各方面进行卡方显著性差异分析,筛选出几处差异显著的数据,最终得出:在“校园欺凌场合——操场”“欺凌方式——排挤孤立和敲诈勒索”“受欺凌者特征——弱小而不能自我防御”“家长处理方式——毫不知情”这四个方面,90 和00 后群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五、相关对策

校园欺凌问题严重影响校园安全,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与手段遏制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依据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校园欺凌现象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且存在一定的低龄化趋势,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小初学生的校园安全教育。在普及校园欺凌与反欺凌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小初学生的心理与认知能力发展特点:小学生思维比较具体形象,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可以编制绘画式的反欺凌校园安全手册以引起其兴趣;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在与成人(教师、父母等)沟通时会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与闭锁性,在对其进行安全教育时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其形成反欺凌安全意识。

第二,校园欺凌发生的时间贯穿于学生从家庭到学校的整个过程,发生场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为此,学校应建立学生个人信息档案,将学生信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系统归类,对路途较远且没有家长接送的学生统一安排校车接送,以减少学生在上下学期间发生欺凌事件的概率。此外,学校应在欺凌现象频发的场所安装高清摄像头,以约束学生的行为;同时,出动校园安保力量,对校园各处,尤其是隐蔽处时刻进行巡视。

第三,校园欺凌方式不一且日益多样化,“言语凌辱”是最常见的形式。为此,学校应从各方面抓好文明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邀请当地派出所法制方面的专业人员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危害及后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避免暴力思想在校园传播。

第四,校园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都具有一定的特征,学校应当特别关注具有相关特征的学生,针对此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对待具有欺凌特征的学生,应先追根溯源,了解造成此性格特征的原因后再对症下药,而不可一味指责与批评;对待具备受欺凌者特征的学生,应当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建立自尊与自信,同时鼓励他们多交朋友,并对他们进行“阳刚教育”,使他们在遭受校园欺凌时能勇敢说“不”。

第五,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应对欺凌问题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要双管齐下。学校应积极进行反欺凌教育并加大对欺凌者的惩罚,让其他学生的欺凌念头得到扼制;家长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孩子遭遇欺凌时不冲动、不畏惧,积极与校方协同解决问题,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平安、和谐的外部环境。

猜你喜欢

显著性现象群体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一种基于词袋模型的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图像序列的显著性目标区域检测方法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