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族音乐文化比较研究
—— 以舞台剧《敖鲁古雅》为例

2023-01-29乌日娜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敖鲁鄂温克族古雅

乌日娜

鄂温克族生活在东北亚地区的中国、俄罗斯、蒙古国三国境内,属跨境民族。不同地理环境下产生的苔原驯鹿、泰加林[1]狩猎与温带草原畜牧业三种不同经济生产方式,造就了鄂温克族多元且独特的同宗异流文化生活样态。本文以鄂温克舞台剧《敖鲁古雅》为蓝本,通过剧中所体现的鄂温克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萨满艺术和服饰艺术等多方面,来窥探中国和俄罗斯两国鄂温克族民间音乐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同时还对鄂温克艺术中所蕴含的生态观念及审美心理进行阐释。

一、舞台剧《敖鲁古雅》简介

舞台剧《敖鲁古雅》是一部以中国鄂温克族使鹿部落民俗文化为背景的原生态舞台剧。全剧以感恩、和谐为主题。故事根据使鹿鄂温克族精神领袖玛利亚·索老人年轻时的真实经历和具有虚构情节的爱情故事改编而成。全剧以鄂温克少女艾雅玛与青年猎手别日坎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使鹿鄂温克部落的传统歌舞、服饰、器乐及风俗仪式,原汁原味地展现。同时也展现了使鹿鄂温克部落驯鹿文化、萨满文化、狩猎文化,以及鄂温克人的智慧、正直、坚毅等品质,敬畏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精神追求和信仰等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歌颂鄂温克人在严酷环境下顽强乐观的精神,并将鄂温克人的审美趣味,以及鄂温克人的精神信仰和生命观念融入舞台剧中,揭开了生活在远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原住民使鹿鄂温克人的神秘面纱。

该剧由四幕组成,第一幕讲述了女主人公艾雅玛与男主人公别日坎的林中相遇;第二幕描述了猎人们进山狩猎,别日坎与艾雅玛分别;第三幕记叙了猎人们在山林中打猎,别日坎受伤;最后一幕是萨满为别日坎治好伤,艾雅玛与别日坎幸福地牵手而落幕。

舞台剧《敖鲁古雅》自2009年上演以来,至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巡演800多场,2011年该剧团赴智利参加第四届国际民俗艺术节,荣获“世界民族文化特殊贡献奖”。

二、鄂温克民族跨境文化在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体现

鄂温克族作为跨境民族,中国和俄罗斯两国的主流文化在鄂温克民族文化中都具有较强的影响,这使得鄂温克民族的文化具有多重性特征。团队制作舞台剧《敖鲁古雅》的过程中,深入到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族聚居区进行田野调查。中国的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是现今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狩猎的族群,2003年禁猎后,饲养驯鹿则成为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因人口稀少,外来文化冲击等原因,很多传统的艺术文化濒临失传,可收集到的资料有限,而作为同宗同源的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长期以来一直从事狩猎和驯鹿饲养的生产生活方式,且传统文化保存完好,所以《敖鲁古雅》在制作的过程中,参考了大量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的艺术形式,是鄂温克族艺术文化共同的产物。在《敖鲁古雅》筹划阶段,我们召开了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族民间艺人与学者研讨会,共同探讨两国鄂温克族之间的文化共性与特征,同时多次到俄罗斯远东驯鹿鄂温克人聚居地采访学习,为舞台剧的制作做了充分的准备。《敖鲁古雅》将两国鄂温克人的文化进行有机融合,促进了两国驯鹿鄂温克人的文化交流,使得舞台剧《敖鲁古雅》包含了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族的共同文化特征,同时又具有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族文化的不同特点。

1.舞台剧制作方面

由笔者本人担任总导演,著名蒙古族音乐家布仁巴雅尔老师担任艺术总监,由国内著名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先生创编剧本,并邀请俄罗斯著名舞蹈家丹德尔·巴鲁德耶夫担任舞蹈指导,同时结合了中国和俄罗斯鄂温克民间艺人的舞蹈、民歌、宗教信仰等多种元素,是中国艺术家和俄罗斯艺术家共同合作、互相交流的艺术成果。

2.音乐方面

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音乐,以中国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的精神领袖玛丽亚·索老人所唱的民歌旋律为主,通过改编与制作,呈现在舞台上。

另外在《敖鲁古雅》中,我们可以在音乐中听到模仿各种森林鸟兽的声音,如驯鹿、熊、狼、仙鹤等声音。这是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独有的喉音发声法,可见鄂温克民族是一个善于模仿的民族,他们通过观察模仿森林中的万物,将自然中的语言加入自己的音乐艺术当中,似乎在用这些语言与大自然对话,这也体现出鄂温克人在大自然中,善于与大自然沟通,这也正迎合了他们信仰中万物有灵的观念,鄂温克人生活在大自然中,通过自然获取生活资料、学习自然知识,他们把自然中的一切当成人类的“老师”,将这些习得的经验与技术,世世代代地传承。

3.舞蹈方面

剧中所展现的圈舞、萨满舞等,是两国鄂温克人都具有的舞蹈艺术形式,我们记录并收集了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安道老人和大玛尼老人表演的舞蹈动作,并结合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的传统舞蹈动作,通过改编在剧中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的“仙鹤松鸡舞”,则完全是结合了两国鄂温克人独有的两种舞蹈,仙鹤在两国鄂温克人的宗教信仰中,都是吉祥的鸟类,而松鸡则是敖鲁古雅地区特有的鸟类,该舞蹈灵感来源于敖鲁古雅部落玛丽亚·索老人的一个梦,老人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仙鹤,爱人变成一只勇敢的松鸡,二人在森林间共舞的动人场景。仙鹤舞,是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特有的一种舞蹈,女性模仿仙鹤的神态,翩翩起舞,惟妙惟肖。而松鸡舞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模仿松鸡求偶时的动作所演变的舞蹈,二者在舞台剧中巧妙结合,也是整部舞台剧的亮点之一。

4.乐器方面

中国的鄂温克族因长期从事森林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物资相对匮乏,鲜有可以弹奏出自然音阶的乐器,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乐器种类更是少之又少,仅有口弦琴、萨满鼓等此类节奏型乐器比较突出,在舞台剧《敖鲁古雅》中,口弦琴音乐始终贯穿整部剧中。

然而,俄罗斯生活的鄂温克族人的乐器种类则要丰富得多,在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第一次使用了从俄罗斯鄂温克地区收集来的一种打击乐器——孔卡窝尔,这种乐器是由多种打击乐器结合而成的,在木质的主体上有六个大小不一的圆筒,再在一个三脚架子上安装上发音杆和一种勺子形状的发生器。这些发音杆上有两到四个不同的共鸣切口,这些切口都穿透发音杆,在三脚架上面挂着。木质主体上还有一个波浪形的刮板,通过敲击不同的部位和刮动刮板,能够发出森林中不同动物的叫声。如猫头鹰、山雀、青蛙、沙鸡、松鸡等。这些设计十分巧妙,演奏这件乐器,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被百兽的叫声包围。

另外,舞台剧中将鄂温克人传统的狩猎工具“鹿哨”加入乐器行列当中,以丰富音响效果,更能够使人直接带入鄂温克人真实的生活环境当中。这种鹿哨由松木制成,一头粗一头细,粗的一头可以吹出类似公鹿叫的声音,细的一头可以吹出类似母鹿叫的声音,通过这种鹿哨,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驯鹿的踪迹,也可以吸引鹿类的猎物出现。

5.服饰方面

舞台剧《敖鲁古雅》中将中国和俄罗斯的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都进行了展示,其中前几幕女性舞蹈演员穿着的服饰,是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的传统服饰,传统服饰主要以兽皮为主,外衣内有内衬,纹样多以仙鹤爪子纹样、撮罗子、几何图形为主,与中国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服饰不同的是,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的女性服饰在胸前,会有一个皮质类似肚兜的部分,这是俄罗斯驯鹿鄂温克人女性服装独有的特征。而中国敖鲁古雅地区鄂温克人女性传统服饰与现代大衣样式十分相似,独具特色的大翻领,领下两端呈倒三角形,长襟同样以兽皮材质为主。鄂温克人这两种服饰,在舞台剧中均有体现。但毋庸置疑的是,因狩猎文化的影响,两国的鄂温克服饰都以兽皮为主要材料。在舞台剧中,服饰颜色上进行了舞台化处理,服饰颜色更加丰富多彩。

6.宗教信仰方面

舞台剧《敖鲁古雅》第一次将鄂温克人的萨满教仪式搬上了舞台。萨满是中俄两国鄂温克人的共同信仰,在鄂温克族人眼中,萨满是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非专职神职人员,他们被看作是能够与神灵沟通的人,是神灵的使者,同时他们具有特殊能力,能够呼唤灵魂。这种信仰萨满的宗教与其他宗教相比,没有书面上固定的教义,也没有统一的萨满始祖,萨满唱词也是不固定的,同时也没有固定的宗教场所。但是萨满在鄂温克人的心中依然是不可撼动的,尤其是在老一辈鄂温克族人身上体现尤为明显,有些上年龄的人甚至不喜欢别人在他们面前讲鄂温克人信奉喇嘛教,只承认萨满。

另外,在两国鄂温克人的传说故事中,对于熊的力量的崇拜也是两国鄂温克人共同认同的,这也在舞台剧第三幕中体现了出来。第三幕中,讲述了两位男主人公猎熊的故事,其中所涉及禁忌和传说是鄂温克人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鄂温克人崇拜熊的力量,也有说法认为熊是鄂温克人的祖先之一。另外鄂温克人管熊不叫熊,叫‘老人家’,因为熊能够发出像人类咳嗽一样的声音,而且熊可以直立行走,被认为具有人的灵魂。在鄂温克人的宗教文化中有着一套完整的祭熊仪式,首先在将熊尸体抬回去的过程中,要像长辈去世一样,一边走一边哭泣。在分食熊肉时,先要往火堆里扔一些肉来祭祀火神,然后众人要在食用之前学乌鸦叫,并说:“不是我们要吃你的肉,是乌鸦要吃你的肉。”吃完后,熊的骨头不能随意丢弃,要对其进行风葬。因为在鄂温克人的传说中,熊原来也是人,因为犯了错误,天神惩罚他让他用四条腿走路从而变成野兽,但仍然通人性。

传说很久以前,熊和人一样拥有拇指,能够使用武器将人打死,天神知道后,为了防止它再害人,故意去掉他的拇指,让它无法使用武器。还有一种传说是,天神让熊与人比试力量,面对一块大石头,人无法将其搬起,反而熊能将其搬起并远远抛出,所以切断了他的拇指,熊被切断手指后哭着问天神:“我没了拇指该怎样生活?”天神说:“你可以靠吃‘牙嘎达’[2]和稠李子等野果生活。”从此以后熊便不主动害人而被人杀了。但熊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熊说:“人杀我可以,但是我死后我的骨头不能像其他野兽一样被乱扔。”天神同意了他的要求,所以鄂温克人杀了熊以后必须实行风葬,如果不这样做,熊就不会入洞冬眠,遇到熊后不仅不好猎杀,反而会有被熊伤害的可能。[3]

由此可见,熊崇拜在鄂温克人的宗教信仰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猎杀熊后的种种表现,目的是减轻猎手心中的罪恶感,来开脱“误杀”的责任。鄂温克人“猎熊”与“祭熊”的情节,这看似自相矛盾的动作中,却隐含着鄂温克人与山川河流、与动植物群体复杂而微妙的依存关系,也再一次强调了鄂温克人对待自然、对待生灵的一个基本态度,他们本着对自然的尊重和感恩,将自然中的一切神灵化,怀揣着一颗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是鄂温克人独有的长久以来保持不变的哲学智慧。

三、敖鲁古雅舞台剧的时代价值

1.文化交流方面

中国和俄罗斯的文化交流日趋重要,而鄂温克族作为跨境民族,长久以来与俄罗斯少数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无形中成为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天然纽带。舞台剧《敖鲁古雅》的诞生,是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最直接体现,为促进多边文化发展,保护和传承濒危少数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生态保护方面

舞台剧《敖鲁古雅》中所展示的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透露出鄂温克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鄂温克人热爱生活,热爱他们的家园,他们与大自然共存,从不过剩地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资料,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之心,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构成了一种十分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种观念也与习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四、少数民族艺术的传承方式

1.提升民族文化传承意识

民族文化应该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模式去传续。同时应该在全社会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氛围,使得民族文化能够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让民族文化走进社会,走进校园。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各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同时,应尊重差异,寻找共同性,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2.树立民族文化品牌意识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应增强文化交流,利用优秀平台,把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推荐出去,推向世界。舞台剧《敖鲁古雅》自上演以来,已经在国内外各大舞台上上演了800多场,其影响力间接带动了敖鲁古雅鄂温克部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部落,自此敖鲁古雅也成为使鹿鄂温克人的响亮品牌,这对于保护和传承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的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加强文化传承人才队伍建设

舞台剧《敖鲁古雅》的上演,影响了许多鄂温克族年轻人,他们在观看了舞台剧《敖鲁古雅》后,民族自豪感有所提升,尤其是鄂温克族的儿童,纷纷开始学习鄂温克语,穿起鄂温克族传统服装,学跳其中的舞蹈,唱其中的歌曲。2015年,鄂温克自治旗自发组建了“鄂温克小鹿艺术团”,团内均为5-10岁的鄂温克族儿童,他们开始学习舞台剧《敖鲁古雅》中的歌舞,并有机会到各地演出,甚至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现如今,小鹿艺术团也成为《敖鲁古雅》舞台剧传承的后备力量,孩子们学习剧中的舞蹈、歌曲,同时也了解了鄂温克民族的文化,这对于鄂温克民族的文化艺术传承与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挖掘本土文化文旅结合促发展

鄂温克族作为跨界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在保留好传统狩猎驯鹿文化的同时,吸收借鉴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从而造就了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态。呼伦贝尔作为多民族和谐共生的地区,应该以敖鲁古雅舞台剧为蓝本,积极挖掘本土优秀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发掘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结合旅游业和非遗产业的快速发展,走文旅结合道路,这样不仅能够通过旅游收入反哺民族文化产业,同时通过民族文化产业的展演,也能够更好地增加呼伦贝尔地区的旅游文化软实力。多民族共生发展,相互交往交融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而挖掘本土文化,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活态传承的根本保障。坐标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以文化为纽带,加强跨界民族的文化交流,求同存异,尊重差异,提倡文化的共同性,有力地增强呼伦贝尔地区的软实力是未来地区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也是各民族所期盼所向往的愿景路线图。

五、结语

《敖鲁古雅》舞台剧是鄂温克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鄂温克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生,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延续。因此应加强对各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体现时代价值。

注释:

[1]寒温带针叶林。

[2]牙嘎达:鄂温克语音译,意为“红豆”,一种野果。

[3]《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修订编辑委员会:《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第205-206页 。

猜你喜欢

敖鲁鄂温克族古雅
Two different emission enhancement of trans-stilbene crystal under high pressure: Different evolution of structure
行走(外一首)
鄂温克族音乐文化
我的敖鲁古雅(外一首)
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美容文化研究
古雅之物 清冷之味
王国维“古雅”话语的阐释
鄂温克族之柳条包工艺
俄罗斯埃文基人与中国鄂温克族民族起源探讨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