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民族音乐审美心理视角的《春舞》艺术特征探析

2023-01-29胡诗晨

音乐生活 2022年11期
关键词:歌舞民族音乐旋律

胡诗晨 肖 端

在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进程中,涌现出大量新疆风格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如冼星海《哈萨克舞曲三首》、桑桐《在那遥远的地方》、丁善德《新疆舞曲》两首、石夫《新疆组曲》三首、储望华《新疆随想曲》以及孙以强《春舞》等。目前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地域性民族音乐特征、作曲技法、叙事特点及演奏技巧,本文以孙以强《春舞》为例,探讨新疆风格钢琴音乐中“歌舞”母题的民族审美心理,音乐审美的分层心理表述和现代民族审美观念发展,以期对钢琴音乐民族化作品有一定的审美心理把握。

一、民族音乐审美心理中的“歌舞”母题

孙以强于80年代创作《春舞》是一首描写新疆歌舞的风俗作品,通过多种民族音乐元素阐释新疆钢琴作品的“歌舞”母题。

(一)速度布局中的“歌舞”结构呈现

在《春舞》的速度布局中,引子部分(第1—18小节)穿插休止符留白、并置均分与非均分节奏、交替使用高低音区叙写大漠异域风情,复刻了维吾尔族歌舞套曲《十二木卡姆》每套前部的散序段落。乐曲首部在中板“赛乃姆”固定节奏型上加花变奏主题;中部伴奏模仿热烈的加速鼓点推动音乐抵达高潮;曲终渐行渐慢再现首部主题音调,体现了木卡姆套曲在“赛勒凯”后缓慢收束全曲的特征。同时全曲保持了木卡姆少用间奏、随节奏转换段落和调性的特点,浓缩了《十二木卡姆》的结构框架。

(二)持续节奏中的“歌舞”风格特征

《春舞》作品中的持续节奏型来源于维吾尔族木卡姆的常用固定节奏,充满强烈的情感张力。紧随引子之后第19小节低声部的切分节奏组合贯穿了全曲首部和再现部,该节奏组合采用断奏模仿新疆民族乐器达卜(手鼓)的音色,运用“纳孜尔库姆”(表现绿洲农耕生活的二拍子歌舞)里达卜的常用节奏型(xxx xx)作为持续背景节奏,在听者脑海中展开一幅新疆人民生活图景。展开部中前八后十六和均分十六分音符的组合运用,则来自“赛勒凯”中纳格尔鼓的常用节奏型(xxx xxx xxxx xxx)(谱例 1)。此外,全曲每个乐节都写了休止,是对新疆舞蹈中突然停止的动作描绘;大量十六分音符运用则体现了舞者的小碎步;间或出现的三连音呈现出新疆舞扭脖子动作的节奏等,都属于新疆风格钢琴音乐中“歌舞”母题的共性特征。

“所谓母题,也就是构成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以及个人创作中具有总体性意义的创作选题框架。因此

谱例1审美选题相对集中而形成为母题,不仅是创作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所决定,同时也是时代的、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背景积淀的结果。”在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中,“歌舞”作为极具特色的母题,与其民族性格和审美文化息息相关。新疆维吾尔族聚居于中亚绿洲组,以热带沙漠性气候为主的恶劣自然环境“使得绿洲人只有互相照应才能共同生存”,“维吾尔”一词亦有“团结、协助”的意义,群体性歌舞成为绿洲民族表达感情和社交生活的重要形式,同时蕴含着民族心理原始意象中乐观开朗的精神,因此“歌舞”母题对于表现新疆民族风情有特殊的意义,自《春舞》的音乐本体分析中体现了这一鲜明特征。

二、民族音乐审美的分层心理表述

钢琴音乐民族化创作是民族音乐审美交流的一种形式表达。“民族审美心理有着不同层次的结构,例如审美经验、审美观念等等。这就决定了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交流也会显示出不同层次的分别。”民族审美心理交流在音乐文本上主要表现为知性层次和感性层次的表达。

(一)《春舞》中音乐审美的知性层次

在民族音乐审美的交流中,如果仅限音乐感性层面的重复表达,难以产生广泛的影响。将西方知性认识成果如乐制、技法运用在民族音乐的感性表述中,易于归纳出民族音乐元素,推动民族音乐的发展和再创造。在此过程中,运用多民族审美心理共性的知性特征,能使民族间音乐审美心理的交融易于被接受。在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概论》一书中关于音乐民族个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辨析中能够找到相关答案——“当这种民族性同时也包含着较多的人类性、共同性时,它们就会作为审美主体的其他民族的心理的内在‘图式’产生较为密切的联系,其民族性就更容易引起他民族的共鸣和普遍理解而具有更大的接受范围,从而走向世界。”

1.音乐结构的共性图式

从曲式结构的角度分析,《春舞》为复三部结构,再现部作减缩处理,该曲式同时蕴含着显著的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中循环体串联式特征——“相同部分(称为串联部)与相异部分(称为主部)相互之间交替进行,必须达两次以上,民间常常运用这种结构原则所写的乐曲,表现欢快的歌曲场面和节日气氛。其图示如下:引子+串+A+串+B……”复三部曲式中的A段和A重复段可以看作循环体串联式的“串”部(相同部分),B段和B重复段以及整个中部可以看作串联式中的“主”部(相异部分)。而减缩成AB而非ABA的再现部分,正好与串联式由“串”部开始结束在“主”部的结构不谋而合。中西方音乐结构中都有循环的原则,但西方音乐作品通常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而中国传统音乐思想则是在统一中找对比,虽外在形态相似,但核心哲学存在本质区别。无论选择这种兼具东西方性格的音乐结构是否作曲家主观为之,运用具备普遍特征的知性陈述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使各民族音乐因审美心理共性得到更广泛的融合发展,是值得借鉴的方式。

2.现代技法与传统音调

随着全球共同体的文明进程,民族化音乐创作是东方审美心理现代发展的聚焦点之一,普遍体现在用现代西方技法处理传统民族音调。《春舞》使用固定节奏型为低声部基础,在高声部进行主题旋律的发展变奏,不仅是新疆民族音乐中持续节奏型的表现,同时与西方帕萨卡利亚舞曲中在固定低音旋律上进行变奏的手法高度一致。另外在《春舞》的乐曲中部使用了托卡塔织体形态来处理载歌载舞的旋律高潮(见谱例1),于东西方的现代传统之间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联。

(二)《春舞》中音乐审美的感性层次

1.新疆民族音乐的感性表达

民族审美心理交流的感性层次主要体现在音乐中节奏、乐器、旋律、语言等方面,《春舞》中乐器元素吸纳和旋律语言发展呈现出大量新疆民族音乐的原始集体表象。全曲频繁使用波音、颤音在高音区的快速进行,模拟新疆弹拨乐器的演奏音响,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格。音乐衍展中出现的各声部加花和对答的形态,是维吾尔族音乐对唱、轮唱的呈现。在旋律发展方面,几乎所有乐句都在弱拍或弱位置上开始,体现了维吾尔族的语言特点——“维吾尔语的单词重音总是落在最后一个音节上,致使乐节、乐句甚至乐段都采取抑扬格的形式。” 另外,整体调性布局为D大调—d小调—♭B大调—d小调,采用了维吾尔族音乐中最常见的同主音调式交替(D大调—d小调)和五度调性交替(d小调—♭B大调)的手法。

民族音乐审美中的感性表述,来源于民族生活实践中的音响长期积累而成的音乐集体表象,进一步构成民族集体审美知觉和民族音乐创作发展的基础。以钢琴为载体,异质同构具备新疆民族个性的节奏、调性、乐器音响以及旋律,从联觉上唤起聆赏者抵达民族生活场景中农耕与歌舞的原始意象,产生心理空间上的情感反射,是新疆风格钢琴音乐审美感性层次的共性。

2.感性层次的审美普遍性

由于音乐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在各民族不同感性陈述中,强调一个主题的共性方式是重复发展,故而音乐中以一段旋律为主题装饰变奏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春舞》中最典型的是第21小节首次出现的抛物线型主题旋律,在这个旋律框架下运用加花装饰、八度断奏等技法多次变奏重复,形成印象深刻的音乐形象。此外,东方音乐旋律线性发展的展衍式特点在乐曲中也有充分的表现,在抛物线型主题旋律的发展中加入新的旋律主题,有新材料的发展,也有旧材料的巩固,多主题音调的循环往复既具有维吾尔族大型套曲的无终性特点,也投射出西方音乐的对立统一思辨。

三、现代民族音乐审美观念的发展

在民族审美观念的交流和现代发展中,如何协调“民族的”与“世界的”这对关系是永恒的话题。民族审美意识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客体,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随之演进。传统音乐离开农耕社会的审美语境,如果缺乏新的载体在大众中传播,如同在工业社会里坚持骑马不开汽车,很快就会消亡。民族审美意识并非一穿上时代的“衣服”,就会改变衣服下面的“民族”形态,各民族的审美观念差异始终存在。音乐中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问题不仅仅是个性和共性的平衡,更多的是需要什么样的个性与共性。结合《春舞》音乐文本分析有以下观点。

(一)共性审美心理框架的构建

“就音乐的结构而言,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事物所表现出来的有序性,如周期、对立与平衡、对立与统一等,通过人的社会实践,而形成了对事物形态和结构方面的心理体验,并直接影响着人在艺术审美中,下意识地寻求同构。”如何建立起一种基于共同审美心理的创作框架,是找到各民族音乐间理解交融的“互通桥梁”,亦是民族音乐时代性发展的关键。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框架需要结合“民族音乐元素来源——音乐面向的社会群体文化”的路径来建立,不存在标准化的形态模式。无论是从纵向而言现代社会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兼容发展,还是以横向视角来考察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新容器”,都需要结合具体作品讨论。但各民族音乐中仍存在一些易于被接受的“普遍审美心理范式”,如变奏循环的音乐结构、装饰发展的旋律等,这一点在《春舞》等当代新疆风格钢琴音乐中已得到广泛实践验证。

(二)遵循人类性的继承发展

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表现经历着活态的发展过程,原样记录保存对研究传统音乐某一时期的形态和历史发展轨迹是必要的。但当民族性审美意识与世界性的审美产生差异时,并非个性或共性的立场取舍,只有遵循人类审美最底层的共同美感,才能够达成“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音乐创作中有旋律、节拍、节奏、调式、织体、发展手段、结构原则等因素,根据具体作品考虑哪部分是民族音乐中的关键特质,以什么样的形式陈述,是否构成共性审美条件等,都是在创作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在《春舞》的审美心理层次中,显性的新疆歌舞节奏、旋律语言特点、乐器元素表现带给聆赏者浓烈的新疆风情,其中抑扬格的旋律特征、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节奏和弹拨乐器音响审美,充分表现了各民族音乐审美共感。而隐性控制的结构布局、音乐发展技法等,也符合关于音乐主题写作的人类性归纳。

结语

基于民族审美心理视角对新疆风格钢琴作品《春舞》的探析,能看到各民族音乐发展中审美心理交融的缩影。用普遍知性表达陈述民族感性意象,是现代民族音乐创作的典型特征。但交融也不仅是单向路径,当民族音乐集体表象在音乐形态混生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会成为世界性普遍特征的一部分,如来自美国黑人文化的爵士乐已随流行音乐遍布全球。由此可见,在当代民族音乐发展进程中,民族性与世界性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其中音乐知性与感性层面的融会,构成音乐综合审美观念的现代发展。

猜你喜欢

歌舞民族音乐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歌舞欢庆“三月三”
歌舞爷爷
一起歌舞吧
7月,盛夏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