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农村停气限购背后

2023-01-25周群峰

中国新闻周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气价燃气公司供气

“经常停气,又不让烧煤”“白天只有三餐做饭供气,晚上一停就是一夜”“冻得老人生病,孩子发烧”……

进入供暖季后,河北省邯郸、邢台、保定等多地农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反映,遭遇天然气限购或停气,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

从相关留言看,网友反映比较集中的是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燃公司)。一位受访的能源领域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前些年“煤改气”的大背景下,中燃公司在河北大肆扩张,但实际运营中,农村“煤改气”用户的气量、气价很难得到保障。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系中燃公司的供气量与需求量间存在缺口。当前,上游天然气采购价格和销售端价格倒挂严重,燃气企业亏损严重。

据《中国新闻周刊》了解,目前,河北省委、省政府多次就做好天然气保供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也积极协调气源,地方政府约谈了当地的中燃公司,要求后者采取措施确保稳定供气,停气限购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无论是年复一年的采暖季保供压力,还是当前天然气行业治标不治本的财政补贴政策,都呼吁着该行业应尽快走上市场化之路。

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北郭村距离县城大约15公里。1月7日,该村多位村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去年12月该村天然气经常停气。

村民孙海明说,上个月多个夜晚11点多突然停气,一直到次日早上七八点钟才来气,“在最需要取暖的时候停气了,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受不了。”孙海明76岁的母亲说,停气的夜晚觉得特别冷,只能躲在被窝里,晚上起夜还担心冻感冒。

2022年12月中旬,邯郸市鸡泽县吴官营乡村民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称,中燃公司天天停气,孩子老人在家里取不了暖,冻得老人生病,孩子发烧。保定市定兴县一位村民反映,“中燃公司限购停气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限购我们可以去多买几次,但半夜停气的寒冷,老人和孩子难以忍受。”

除了停气,一些农民还遇到限购问题。2022年11月,邢台市柏乡县一位村民反映:自当年10月份以来金鑫天然气公司对每户居民限购20立方米/月,11月下旬开始将限量从20立方米/月调整为100立方米/月。不过,也只能满足做饭用,取暖如何办?

无论是从农户外墙挂的燃气表箱看,还是从“领导留言板”内容看,这些村庄的供气公司多数为中燃公司。上文提到的柏乡县金鑫天然气有限公司,据天眼查,也是中燃公司的成员。

资料显示,中燃公司是中国最大的跨区域综合能源服务商之一,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是国内唯一拥有开采权的地方性天然气公司,总部分别位于香港和深圳。

中燃公司大举进入河北,始于2017年,这一年也是在蓝天保卫战背景下,河北省在“煤改气”上有大动作的一年。当时,环保部印发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2017年在28个城市实施冬季清洁取暖重点工程,“煤改气”工程在京津冀轰轰烈烈推进。

这年年初,在参与时下最热门的雾霾治理话题探討时,中燃公司总裁刘明辉表示,中燃公司计划未来三年内在河北投600亿元,大规模推进天然气使用,改造对象包括城市和农村。

中燃公司的动作十分迅速,当年1月下旬就与沧州市政府签订煤改气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同年8月,中燃公司与河北天然气订立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计划与河北天然气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整合河北省境内外的天然气资源。

近些年,中燃公司在河北快速扩张,一位接近中燃公司的受访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其扩张方式是出钱入股,跟当地燃气公司合作。中燃公司尤其着重占领省内的农村市县,根据其2021/22财年年报,中燃公司在河北49个县(市、区)布局了燃气项目,而河北共有95个县、6个自治县,且中燃公司的项目绝大部分都位于县城乡镇。

1月7日,河北邯郸市磁县,路村营乡北郭村一户村民指着自家的壁挂炉称,用天然气取暖经济成本太高了。摄影/本刊记者 周群峰

这一布局使得中燃公司在此次停气事件中最受关注。《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数家燃气公司,均未出现停气或限购问题。这与这些公司布局在城市有一定的关系,城市冬季供暖稳定、不依赖天然气,也就不存在停气限购的问题。

邯郸市鸡泽中裕燃气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鸡泽县,他们的天然气主要供应县城,可以正常使用,供应充足。河北华然长通公司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没有采取过停气限购措施,“只有在遇到检修时,才会出现停气。”

当然,此次天然气停气限购,还有更多深层次原因。一方面,上述接近中燃公司的受访者指出,中燃公司的扩张方式是整合当地燃气公司,这种整合存在公司之间的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一个早露端倪的问题,当中燃公司与地方政府的蜜月期结束,其在农村面临的量价两难局面很快出现了。

早在2019年,中燃公司在河北的多家地方公司就在采暖季采取过限购。当时,媒体报道,中燃公司向用户们发布通知称,因上游供气方冬季气价上涨,决定对农村煤改气采暖用户采取两档价格供应天然气,如果用户选择每立方米2元多的低价购气,则必须分次限量购气,一次购气充值限额为100元;如果选择每立方米3元多的高价购气,则充值不设上限。

网传河北某县中燃燃气销售有限公司的一份通知称,2017年采暖季保供该公司气价倒挂亏损2970万元,2018年倒挂亏损1722.016万元,两年总计因气价倒挂亏损4692.016万元。

今冬中燃公司对河北再次采取停气限购措施,上游供气方气价上涨、价格倒挂同样是重要原因。

邯郸市政府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详细介绍了燃气企业今年的价格倒挂情况以及缺气的原因。当前,上游管道天然气采购综合价格约4.3元/立方米左右,液化天然气LNG价格已高达约8000/吨左右,气化后的天然气价格合5元/立方米以上,而邯郸市鸡泽县居民销售价格为2.76元/立方米,燃气企业亏损严重,今年购气资金更加紧张,企业从上游采购气量减少。

南方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天然气价格倒挂,首先与国际市场的天然气价格出现较大涨幅有关。刘科介绍,国内的天然气42%以上依赖进口,2020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为3340亿立方米,进口量为1397亿立方米。而在国际市场上,天然气的价格制定过程非常复杂,依据的是相关计算公式,所以价格幅动较大。因此,即便天然气公司与上游企业签订的是长协议合同,有些合同里的价格也不是固定价格,这导致天然气价格难以预测,波动很大。歐洲天然气价格就因国际局势,去年一度暴涨8倍。

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国内天然气销售端,目前为了保障民生,天然气销售是政府定价,价格相对比较固定。因此,在上游来气价格大幅度抬升的时候,下游却无法提价,导致只能由燃气公司承担亏损。

博轶咨询总经理杨常指出,从2021年夏天开始,国内天然气供需格局整体呈现价高量紧的态势,燃气企业基本没有机会储备低价气源,却还要承担起保供责任,加上顺价机制不畅,燃气企业经营压力很大。

不少地方政府早已为此探索过解决方案,即进行财政补贴。但目前来看,这个解决方法正处于两头不讨好的状态。

2020年10月,媒体曾报道,河北省燃气协会组织召开了一次研讨会,与会的燃气公司代表指出,河北上游供气企业针对国家“保量保价”政策设置多重门槛,执行不到位导致燃气企业气价倒挂亏损严重。并且,农村“煤改气”模糊的气量认定,气价补贴返还周期长、返还不到位,导致燃气企业垫付大量资金,现金流紧张。

位于邯郸市磁县的中燃公司。该县日前多个农村出现过停气现象。摄影/本刊记者 周群峰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河北省一些地区在2015年就开始做“煤改气”工程,当时地方政府和燃气公司商议了一个2600元/吨的终端销售价,折算成终端销售价就是2.4元/立方米,这就是此前居民气价的由来,而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价格定得是比较低的。并且,从2015年至2017年期间,地方政府也并没有给燃气公司提供补贴。

2018年,经历了复杂的听证会程序,居民气价上浮到2.68元/立方米,但对燃气公司的运营成本来说,仍然难以覆盖。当时,有燃气公司负责人接受采访说,从上游购气的成本已经超过3元/立方米,这还没有包括输气、运营、人工成本。并且,公司三年来从未拿到政府补贴。

中燃公司在2019年采取限购措施时,各地政府也紧急介入叫停,但此事也因为补贴问题继续发酵。当时有媒体报道,有的燃气公司客服表示,公司仍未完全解除限购,因为“政府气价未理顺,还在和政府协调中”,地方政府补贴没有及时下来,燃气公司没有能力垫款。

相较之下,为了推进“煤改气”的顺利实施,前些年河北省对“煤改气”用户的补贴会更及时地发放。

2016年9月,河北省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保定廊坊禁煤区电代煤和气代煤的指导意见》,给予采暖用气1元/立方米的气价补贴,每户每年最高补贴气量1200立方米,由省、市、县各承担三分之一,补贴政策及标准暂定三年。

次年,邯郸市永年区政府的通知显示,针对1元/立方米的气价补贴,市级补贴500元,区财政补贴700元,对于低保用户,在享受以上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由所在乡镇政府负责再予以照顾。

不过,部分农民居民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虽有补贴,2元多的气价成本已让他们无力承担。村民孙海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家的壁挂炉要开到60℃,室内才感觉暖和,按此计算,每天大约要花费50多元,一个冬天需花费四五千元,“原来,我们家用煤炭烧小锅炉,一年才两三千元。用天然气取暖,超出了我们的经济能力”。

北郭村一位村民说,他的年收入只有两三万元,往年拿到的天然气补贴最多时才1000多元,补贴后每年还要再花费三四千元取暖费,“与我们的收入相比,取暖费用还是太高了”。

一方面是财政补贴的发放不及时,另一方面是即使拿到补贴也支付不起的采暖费,尤其近几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部分地方政府的补贴持续减少,刘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种财政补贴不具有可持续性,只能救急,并不治本,还容易滋生寻租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天然气行业的市场化道路备受关注。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所以天然气不能像煤炭那样实现市场定价,是由于天然气的供应具有一定的资源垄断性,尤其是城市管道天然气具有较强的排他性而无法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而煤炭的供应是多元化和充分竞争的,自然也就导致了天然气在终端分销时的政府管制价格。

我国在数年前就制定了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目标。2016年,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天然气价格改革的目标是“放开两头,管住中间”,即放开气源和销售价格由市场形成,政府只对属于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的管网输配价格进行监管。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能源报》在一篇报道中援引多位受访人士的话表示,我国现行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油气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尚有很大差距,仍以政府管制为主,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国际能源署曾发布有关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报告,指出改革取得过较大进展,包括放松价格管制、第三方公平准入和正在进行的基础设施与销售业务分离等。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中国尚未建立完全市场化的天然气体系,天然气价格仍受政府制定的城市门站价影响。与此同时,上游竞争仍然非常有限,包括管道和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在内的基础设施,缺乏互联互通阻碍了第三方公平准入的全面实施。此外,地方管网系统的复杂性,也成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面临的又一挑战。

我国现行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与油气改革“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总体思路尚有很大差距,仍以政府管制为主,市场化的定价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改革在一步步推进,但每年采暖期,地方政府、燃氣企业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保供压力。2022年11月中旬,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表示,供暖季期间,将组织各地切实履行保障民生用气的主体责任,压实城燃企业保供直接责任,确保民生用气充足稳定供应。

河北省发改委也曾发布通知,要求在采暖季期间,上游气源企业和下游供气企业对居民用气绝不允许出现限供、停供、减供或涨价等问题。

刘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供暖是老百姓的刚需,既然要推行“煤改气”,政策就要制定充分。一方面,国家应出台政策,鼓励天然气的市场化路线,让企业在竞争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个领域更有活力,才能让终端消费者既能得到供气,又得到实惠。

另一方面,在现行的补贴框架之下,既要确保供应量,又要确保补贴政策顺利落实。刘科指出,地方上,制定政策、发放补贴及供气由不同部门来执行,三者之间要协调配合好。如果无法保证供气,“煤改气”的政策推行就要适当灵活。“不能一刀切,强迫农民‘煤改气’后,后续的政策落实不了,在大冬天无法保证供气,这样只会伤害到农民。”

刘科强调,“煤改气”的目的是降低雾霾,雾霾主要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相关,可以通过洁净煤技术等提高煤炭质量,如供给农民处理过的干净的蓝碳或者以村或镇为单位实施集中供暖,另外推广太阳能加储热技术也可以大大降低煤炭的使用。这样甚至可以在降低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方面,做得比天然气更环保,更经济。

柏文喜指出,河北农村出现的停气限购问题,说明之前以环保为目标诉求的“煤改气”,无论在资源保障,还是在经营机制方面都缺乏足够的研讨与必要的预案,有很多值得反思之处。

猜你喜欢

气价燃气公司供气
织密贵州供气“一张网”
“金税四期”背景下燃气公司加强内控管理的对策
法律论证理论对提高裁判可接受性的启示——基于“昆仑燃气公司案”的分析
物联网智能燃气表实施阶梯气价计费的途径
关于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技术经济的分析
浅谈燃气公司工程管理系统建设
辽宁省推广“煤改气”供暖执行居民气价
燃气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放开气价对化肥市场影响几何
沼气集中供气运行实证分析与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