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现代性的大西洋推手
2023-01-25苏琦
苏琦
个人既定的认知框架,会造成诸多先入为主的偏见。读者在打开一本书之前,也常常会因书名有一些自以为是的预断。《黑色大西洋》会让人误以为:是要从白色大西洋的垄断性话术中,打捞被西方文化霸权屏蔽的历史与记忆,为黑人的贡献正名,让其摆脱无名者和局外人的角色,证明他们不是被动的历史承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虽然其间不乏血泪史。
这种望文生义,跟当下西方学术界如火如荼的“政治正确”运动以及部分中国读者对其的反弹有关。细读之下,人们会发现出版于30年前的《黑色大西洋》一书已经“提前”超越了这种“低幼”论争话语场,将论辩聚焦在何为黑人的真正传统?黑人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是单向的、线性的,还是多元生成和多向互动的?对所谓黑人传统本真性的坚持,是有利还是有害于黑人文化和现代性的发展与更新?
话题的触发点是关于当时风靡西方的雷鬼、嘻哈等新形式的黑人流行音乐,是否过于杂糅了各种风格,过于迎合西方白人趣味,以至于违背了黑人音乐传统的本真性与初心。在《黑色大西洋》一书的作者保罗·吉尔罗伊看来,黑人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历程从来都是以整个大西洋为舞台的,这也是“黑色大西洋”的由来,而在黑色大西洋的范畴内,文化的多元生成与互动一直是常态,比如黑人音乐的发展就经常是由美洲、非洲、加勒比和欧洲的文化元素四轮驱动的。
而所谓为了维系黑人传统纯洁性的文化本真主义,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吉尔罗伊看来,黑人文化传统中不乏糟粕,也有其父权主义、偏狭、反现代的面相,這与黑人在历史上主要通过教会来认知西方文化,并以黑人教堂作为文化战斗堡垒不无关系。而坚持黑人传统至上者在对抗白人至上主义的过程中,也有滑入黑人种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的风险。而且所谓黑人传统本身,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既有非洲之根,又有美洲之魂,还有欧洲黑人群体发展出的类似犹太人的“离散”文化。
当然,也需要警惕认为所有的种族身份和种族认同都是社会建构的过度后现代主义,和认为一切文化生产都应该以消费为中心的伪多元主义。吉尔罗伊提倡的是一种有根的世界主义,既不忘来路,又着眼于当下和未来,在汲取(多元)传统养分的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大西洋乃至整个世界为舞台,汇聚各种资源令黑人文化推陈出新,并通过黑人文化对世界文明的持续贡献,解决历史遗留的黑人族群既在现代性之内、又在现代性之外的双重意识问题。
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吉尔罗伊在后续章节中呈现的诸如杜波依斯、理查德·赖特等游走于大西洋世界的漂泊者,都持续承担着黑人民族本真文化代言人和黑人离散文化创造者之间身份冲突的张力。在最糟糕的时刻,他们不仅被本族群视为叛徒,也被西方主流学界或视而不见或拒斥或边缘化。而且必须指出的是,在黑人知识界对西方现代性的学习和汲取中,难免会吸收一些西方现代性中有害成分,比如对民族本真性和对族群作为有机的文化共同体的强调,就有着德国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思想的烙印。
当然也有全球现代性汇聚的高光时刻。比如杜波依斯对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反向格义,马丁·路德·金对甘地非暴力不抵抗思想的汲取,后者正是诞生于南非反种族隔离斗争,因而是大西洋世界黑人抗争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波伏娃在构思《第二性》时对理查德·赖特观念资源的借用。
《黑色大西洋》成书的上世纪90年代初,正值全球知识生成史的转向,即重新发现和重构全球知识史的重要时刻。相对于那个时代对全球性的追求,当下黑人学界一些人士对本真性的追求和政治正确的过度强调,似乎有一种目标的“倒退”倾向。
原因或许在于面对源于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政治现实的挫败感——这一点在所谓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时代更为凸显,黑人学界觉得必须在现实的社会和经济斗争之外,另找出路抑或逃避现实。因此他们开始强调现实政治的挫败源于黑人族群在心理上还有殖民主义的残余,因此需要在深层心理上摆脱殖民桎梏,从被殖民的头脑和心态中解放出来。
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正本清源重构黑人现代性的独立叙事,比如最好能够证明非洲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并拥有更丰富和更公正的现代性的可能。因为他们跻身西方学术殿堂,熟稔西方主流学界话术,所以能够对黑人文化源流进行反向包装。这种包装,适足为西方学术文化添砖加瓦。
然而,这种借助历史重建自信的围魏救赵术太过迂回,因而效用不彰,毕竟任何的复兴都无法绕过现实的事功。祖上曾经阔过,你们偷窃过我们祖上的财宝,以及你看我们的人到了你们那儿同样很优秀,凡此种种,都无法颠覆西方人的自信,而他们对这些话术的接纳——其中有不少本就是他们发起的,反而更凸显了过来人的宽容和“谦逊”。
只靠有色人种演员去演白雪公主,引起的喧哗与骚动固然足够多,但对于真正的解放而言,过于轻巧和玩世不恭了。来自西方对现代生活餍足的另类精英,出于对诗和远方向往,对所谓黑人文化本真性投射的夸赞性目光,又何尝不是新型的东方主义——这提供别样的存在的选择,满足了西方人新的乡愁。当西方主流社会乐于提供这种满足,而少数族裔沾沾自喜于这种成就,双方其实是以一种自觉的共谋来回避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
种族优劣论已被打翻在地,制度决定论则没有那么容易解构。是的,大家共同创造了西方及其现代性,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超越不完美的、曾经杀人放火金腰带的西方。现代化的路径固然可以百花齐放,现代化的标准则充满硬杠杠,那更多依然是西方标准。非洲同胞更需要的是生活的切实改善,而非意识形态意义上的翻案。
當然,这种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的挑战与张力,不局限于大西洋舞台,也不局限于有色人种和白人社会之间,而是存在于所有后发国家和地区与广义的西方之间。铭记并超越,显然比沉迷于受难者意识更为可取,更具建设性。
任何民族的解放都有赖于全人类的解放,这看似有着过时的浪漫气息的口号,依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维京人》
作者:[丹]埃尔塞·罗斯达尔
作者是丹麦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1988年,她凭丹麦语版《维京人》荣获瑟伦·居伦达尔奖。这部作品汇集了对维京人的居所、艺术、家庭生活、丧葬习俗、珠宝、诗歌,乃至王朝更迭和阶层划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呈现出一幅丰富绚丽的维京史诗画卷。
《新加坡与海上丝绸之路:1300—1800》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考古系兼东南亚研究院教授。本书从历史考古学的角度研究新加坡的崛起及其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史料证据丰富,论证严谨,2015年入围国际亚洲研究学者大会图书奖-人文学科最佳研究奖,2018年获新加坡历史奖。
《进步知识分子的死与生》
本书从活跃在两次大战间的一批科学、哲学界知识分子们形成的“维也纳学圈”切入,勾勒了前后约70年的相关“硬文化”兴衰嬗变,既涉及我们熟知的罗素、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哥德尔、波普尔、包豪斯,更有纽拉特、卡尔纳普等枢纽性人物……
《燕南园的星空》
本书对北大女诗人诗歌创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收录了秦立彦、周瓒、顾春芳、曹疏影、尹丽川、刘丽朵、杨碧薇、康宇辰、张慧君、赵汗青等30余位北大女诗人的作品。从诗歌内容到诗歌立场,集中呈现了北大女诗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和她们诗歌风格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