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一体观”论治心悸
2023-01-25褚梦瑶丁纯蕾钱义明林柏柏钱风华
褚梦瑶,丁纯蕾,钱义明,张 焱,林柏柏,孙 旗,钱风华
(1.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080;2.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3.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1999)
心悸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症,临床多呈发作性,轻者发为“惊悸”,重者即为“怔忡”[1]。《黄帝内经》已有心悸症状的描述,医圣张仲景最早根据六经辨证提出心悸诊疗方法并细化心悸脉象,“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2]。后至刘河间、李东垣等基于“心肾相关”“内伤脾胃”理论从脏腑论治心悸。何立人教授学习数载,擅治心系疾病,常告诫吾辈“心病治心,心不离心”“心病治心,亦不唯心”。何教授在临证治疗心悸中不拘泥于心,兼顾余脏,使五脏调和。
1 从心脾辨治心悸
1.1 心脾经脉相连 心脾在经脉上的联系不乏论述,《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其支者……注心中。”《灵枢·经别》曰:“足阳明之正……上通于心”,可见心脾两脏通过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3-4]。
1.2 心脾五行相生 从五行关系论,心属火,脾属土,火生土,心脾属五行母子相生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脾胃失调,累及心脏。
1.3 心脾气化相依 《素问·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脾胃为仓廪之海,主受纳腐熟、运化水谷精微,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之盈亏,实责之于脾胃之盛衰。《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论治》[5]中载:“心脾血气本虚,而或为怔忡,或为惊恐。”可见,心悸发病源于心脾,治疗需着眼于心脾调护。
1.4 脾胃受损,气血乏源,湿蒙胸阳,发为心悸 世殊时异,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饮食偏嗜,饥饱无常,“饮食自倍,肠胃固伤”,气血化生乏源,血虚则心脉不充,心神失养,惊悸乃生。劳累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阴血暗耗,思则气结,气机不畅,心悸遂作。华明珍教授认为心脾两脏母子相连,经脉相系,气血相依,脾病则上母不宁[6]。在心悸临证诊疗方面着重从脾论治,常以归脾汤补脾之营,补中益气汤益脾之气,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化痰,寓通于补,固守中州,流通枢机,气血得复,血脉充盈,五脏得滋,心乃自安。
脾胃损伤,水湿运化不及,氤氲生湿,上蒙胸阳,胸阳不展,温煦推动无力,心悸乃作,正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失健运,水精失布,五经失濡,痰湿困脾,上凌于心,悸动不平。国医大师邓铁涛从脾胃相关立论,认为心悸当责之气虚、阴虚、痰浊和血瘀,临床辨证论治时应该全面考虑,不可偏执于一脏,注重调脾护心,益气化痰,常用温胆汤化裁加减,祛痰化瘀,培补中宫,使脾胃运化有度,气机斡旋,心神得养,悸动自平[4]。何教授认为上海地处东部沿海,气候潮湿,居民喜嗜肥甘,酒肉充肠,脾胃运化功能不及,湿浊内结,诸疾丛生。水不化气而内停,成痰成饮,心阳虚衰,坐镇无权,水饮上冲,上凌无制为患,除痰通阳,寓补于通,病痰饮者,须以温药和之,一则温化痰饮,二则温振阳气,何教授喜用血肉有情之品温化痰饮,取“少火生气”之意,避耗气伤精之弊。
2 从心肾辨治心悸
2.1 心肾经脉联系 心肾二脏通过经络相通,中医典籍中多有论述。《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其支者,从肺出络心”“心手少阴之脉……复从心系”,心肾经脉同属少阴经,足少阴肾经夹舌本,而心开窍于舌,可见肾经连于心。
2.2 心肾五行相克 《素问·五脏生成论篇》有云:“心之合脉也……其主肾也”,心火受制于肾水,此为五脏相克。
2.3 心肾精血同源互生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有云:“肾者……精之处也。”清代医家沈金鳌在其著作《杂病源流犀烛》中载:“心主血,血即精也。”可知心主血,肾藏精,精血互生,肾精缺乏则无以化生血液,心神失养,则发为心悸[7]。郭文勤教授认为,心神统领肾精,而肾精是心气发挥温煦推动功能的基石,是心神守常的物质支持,故在治疗心悸时注意心肾同治,标本兼顾,方收奇效[8]。
2.4 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发为心悸 《医宗必读·水火阴阳论》述:“水上火下名之曰交”,肾水上济遂使心火不亢;心火下行,和煦肾水,遂使肾水不寒;此为上下相合[9]。于五方而言,南方丙丁之心火与北方壬癸之肾水,须升降交互,以维持机体气化运行正常;此为南北相连。若水衰火旺,心肾的生克制化失常,则出现“心肾不交”的病理状态。遂有明代张景岳依据五行生克制化,鉴于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拟泻南补北法治疗心肾不交。李妍怡教授认为心悸主要由心肾不交导致,治疗当交通心肾、平衡阴阳[10]。临床多见阴虚火旺,上热下寒证,对于心悸阴虚火旺证常选用黄连阿胶汤滋阴降火,上热下寒证则拟用清心火、暖肾水之交泰丸。何教授喜用三甲复脉汤,以龟板、鳖甲、牡蛎之咸,直走肝肾峻补其阴;并取大苦大寒,纯阴沉降之苦参清泻心火。心火不炽,肾水不乏,水火既济,则心悸、烦躁等症缓解。
3 从心肝辨治心悸
3.1 心肝经络联系 心与肝在经络上密切联系。《灵枢·脉经》有言:“手少阴之脉……其支者……系目系”“肝足厥阴之脉……连目系”,心肝经络循行均经目,可见两经相连。
3.2 心肝五行生克制化 肝在五行属木,心在五行属火,木火母子相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肝生筋,筋生心。”依据五行生克制化原则可知,母病及子,子病亦可犯母。
3.3 肝失疏泄,扰心动神,发为心悸 《素问·五脏生成》记载:“肝藏血,心行之”,即肝贮藏血液,同时调节血量,心气推动全身血液运行。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如环无端的循行。张琪教授认为,肝失疏泄是众多女性患者心悸的病因[11]。因此,治疗时注重心肝并治,气血同调。临证多从肝气郁结、心肝血虚、肝阴亏虚、肝郁脾虚、肝火扰心等分证辨“肝”论治心悸。曹锐教授认为气机郁滞为心悸发病的重要诱因,在诊疗中重视疏理肝气,治疗上重视养肝血以柔肝阴,常以和肝汤加味养血柔肝[12]。“五志过极皆可化火”,肝气抑郁,日久极易化热,肝火妄动,上扰心神,心悸亦发。柏隆等[13]基于肝升肺降理论,从镇肝魂、定肺魄、安心神、调肝血、纳肺气、充心脉,疏胆道、通大肠、泄小肠等角度探讨并阐释了肝肺升降守常,心脉充盈,濡养心神,病邪摒除,心悸自平的认识。盖少阳、厥阴为枢,心阳内郁,心脉迟涩,恒与木失疏泄攸关;情绪激动可导致体内气机逆乱,神浮气乱,心主不能自持,心气难以守序随之生悸。盖气滞则血瘀,心脉失畅,怔忡、惊悸作矣,治悸莫若顺气,何教授根据不同症状,采用理气、破气、降气的治法,并善用甘润平补、养心调肝之甘麦大枣汤,药中病机,故可获良效,方可任治于物,清净栖灵。
赵明君教授在心悸临证诊疗中强调“双心同治”法,即“血脉之心”“神明之心”双管齐下,认为虽病位在心,然其制在肝,肝失疏泄是血脉之心乏源,神明之心扰动的病机之要[14]。以“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治则,遣方用药,疗效较好。
4 从心肺辨治心悸
4.1 心肺毗邻 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云:“夫肺居膈上,与心脏相近”[15]。《医学入门·五脏》曰:“心者一身之主……居肺下肝(膈)上是也”[16]。可见,心肺同居膈上,肺为华盖,位高近君,犹之宰辅。
4.2 心肺经络相系 《灵枢·经脉》言:“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可见,手少阴经起于胸中,后经心系上至肺部,从肺部浅出腋下(极泉),心肺经络相连。
4.3 心肺五行相关 《石室秘录》曰:“心火非金不能生,无金则心无清肃之气矣……火生金,而无寒冷之忧。”可见,肺金清肃,心火不亢,心火和煦,肺金不寒[17]。
4.4 心血肺气互为体用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缪刺论》曰:“百脉皆主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经脉流通,必由乎气,气主于肺,故为百脉之朝会。”即心主血脉,血动据气,肺主一身之气,故百脉朝于肺[18-19]。心血与肺气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4.5 外邪犯肺,痰饮内生,肺气亏损,涉心生悸 肺为娇脏,若外邪犯肺,肺卫失司,逆传心包,内舍于心,血液运行失调,心悸由生。《太平圣惠方·治心脏风邪诸方》记载:“心肺热,去头面诸风……心怔。”如感冒所致病毒性心肌炎并发心悸,热毒侵肺,肺失宣肃,内传至心,病在心肺。当代医家对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心律失常亦有较为深刻认识。张伯礼教授认为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心悸乃温热毒邪损伤肺卫,侵淫及心,耗气伤阴,治疗上强调攻补兼施,益气养阴[20]。另外,肺主通调水道功能失司,水液代谢异常,痰饮内生,阻遏气机,阳气郁闭,胸阳不展,心神不宁。王丽杰等[21]以通阳蠲饮降逆之半夏麻黄丸治疗饮盛阳郁导致的心悸,效果较好。
气血须臾不能相离。肺气亏损,不能助心行血,血行不畅,亦可引发心悸。清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心机之跳动,亦为大气所司也。今因大气下陷而失其所司,是以不惟肺受其病,心机之跳动亦受其病,而脉遂迟也”[22]。大气乃肺所主,作用于心使心肌跳动,故损其心者,临证施治需调其营卫。刘玉洁教授在深刻领悟古代各家论述精义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慢性心律失常多以心阳虚,大气下陷为主,故从心肺论治心悸,尊古而不泥古,创新性地拟定温补心阳,升提大气治法,法随证立,方从法出,治疗上以振奋心阳之桂枝甘草汤与补养胸中大气之升陷汤合方化裁,组成经验方律升心康方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效果较好[23]。刘华为教授辨治心悸着眼于脏腑气机、气化功能,并认为气机不畅,气化失常影响宗气的生成,心行血受阻,另外肺主治节的异常可导致气机不利,血行受碍,心悸乃发[24]。何教授认为体虚者再感受外邪,则内震心宫,此种情况不可不重视疏散外邪,然而只可以辛平之剂轻清宣散,宣畅气机,助卫气输布于脉外行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之功,不可用大汗之法,方选荆防败毒散、银翘散等。
5 小 结
心悸因病机错综繁杂,病势缠绵难愈,临床治疗颇为棘手。中医学认为,心悸的病本于心,心病治心,需辨明心之气血阴阳虚衰,抑或是痰瘀留阻伤其本,处方应以气血并补并且应治疗痼疾,化痰通瘀起沉疴。然五脏实为整体,五脏六腑皆可致悸,治疗时不可偏废,不可见惊治心,偏于一脏。若兼见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脉细数,则以心悸心肾不交证论治,泻南补北法施治;若兼见倦怠乏力,纳呆食少,失眠健忘,舌淡,脉细弱,则以心脾血虚论治;若胸闷痞满,渴不欲饮,舌淡胖,脉滑,则考虑肺脾失司,水道不通,水湿不运;若兼恶寒发热,胸闷、气短、咳嗽等表证,则以心悸邪毒犯心证辨治;若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加重心悸者,此责肝之气郁,可疏肝解郁,心悸自平。可见,从五脏论治心悸具有同病异治的优势,法随证立,方从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