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价值演变与资源整合路径

2023-01-24易思维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体育类应试机构

易思维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可以这么说,“双减”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原有教育体系的冲击,也是建设完整教育体系的重要补充。

从历史的脉络上看,我国过去为了追求奥运金牌,实行举国体制的体育发展模式,将体育与教育相分离,把稀缺的体育教育训练资源集中到国家层面,通过举国体制来培养非市场化项目运动员,从而加快建设体育大国、奥运大国,实现弯道超车。2020年4月27日,中央深改委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20年8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意见》。显而易见,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是一套衔接配套的政策链,“双减”政策在减少学生课业负担、课外培训负担同时,增强学生的科学、美育、体育等素质教育,“双减”政策在学校体育领域可以看作是体教融合下的子政策。然而,为何过去我国学校教育结构主张实行体教分离,无视体育的育人价值,忽视体育人才的文化素质教育,导致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体育从业人员则被贬为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如今,体教融合与“双减”政策带着中共中央的最高意志重返校园,难道是对过去“体教分离”政策的否定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实际上,连接体教分离与体教融合的桥梁是生产力与教育资源。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发,使得中国从欠发达的社会主义大国进入到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强国,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即将超过联合国规定的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当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经济基础的改变必然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教育作为影响国家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一环,也会随之迎来大变革。社会教育资源的积累成为了我国实现从体教分离转变为体教结合的重要基础。因此,当外部物质条件成熟时,体育的育人价值、体育的真义才会回归大众的视野。“双减”政策允许非学科类(体育类)培训机构进入校园参与课后服务,将为社会资源进入学校体育打开缺口。体育类培训机构参与校园课后服务的运营方式将由初期的以单一化的应试体育为主转变为后期多样化的素质教育为主,这一转变过程基于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升级。本研究认为,在“双减”政策的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必然会经历从应试体育到素质体育的发展路径,而加速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物质资源的充足度,即当体育教育资源能够辐射绝大部分学生时,应试体育的发展模式才会失去生存空间,从事应试体育的培训机构才会被迫转型为提供多方面素质体育教育的培训机构。

1、“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应试化的现实依据

“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响应双减政策,纷纷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实行了不同模式的学校体育课后服务,具体包含了以下两种模式。一是积极引进多家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体育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多种体育教育资源的选择,满足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需求,从而更利于培养学生养成一种或多种运动技能,形成终身体育的生活习惯;二是在“双减”政策与体育中考之间找到了衔接点,引进一家合格的校外培训机构专门根据体育中考的考试大纲对学生进行应试体育的培训。对比发现,当前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进行学校体育教育的学校主要以第二种模式居多,能够实行第一种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模式的主要是发达地区、省会城市中,拥有学校体育发展传统、特色品牌的少数学校,它们拥有更好的学校体育资源并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

综上所述,当前在课后服务能够开展体育教学的学校大部分是为了体育中考而进行的应试教育。从经济学的角度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的一课双用的无耐之举。

1.1、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困境

学校体育当前存在着普遍的师资不足,场地、器械设施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体育治理的现实困境。学校体育的各种物质困境实际上是一直以来就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多年来都未有明显的改善。物质资料与专业劳动力的匮乏无疑是限制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直接原因,由此学校体育也成为了一种低级重复、浅尝辄止的体育兴趣课,这样的学校体育无法承担起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养成终生体育、落实“健康第一”的重大使命。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体育教师人数共计713 859人,而在校生人数则高达181 338 954人,教师与学生的比例高达1:254,这说明平均一名体育教师要服务多达254名学生。这样的问题在区县以下则更加突出,镇区和乡村小学师生比分别是1:293,1:271。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显现出明显的东部、中部、西部的区域差异,在西部地区的个别学校中甚至无法达到一校一师的最低标准。2020年全国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学校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育器材配备达标学校数量分别占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92.76%,96.77%。目前,由于大部分学校在新建之初就强制规定要配建运动场地,因此运动场面积达标学校的数据可观。然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单看运动场地面积是不足以作为支撑学校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主要包括: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游泳馆、武术馆、体操馆等,而大部分中小学的主要配置仅是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可想而知,多样化的运动场地是确保学校体育正常开展的物质保障之一。当师资数量与场地器械都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时,学校体育就自然而然会退而求其次,走上应试化的道路。

1.2、学校体育发展的观念困境

由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受教育部管理,接受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每年下拨到各级各类学校的经费基本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可惜,学校体育多年来不受通识教育的重视,体育课成为一种学生学习之余的调剂品,在学业紧张时甚至可以被其他学科随意占用。可想而知,过去体育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片绿叶只需要少许呵护就能得以维持,这也许是为何学校体育物质条件年年匮乏,但年年得不到解决的观念原因。

学校体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学科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我国学科教育理念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应试教育旨在通过高强度训练、题海战术使得学生拥有更强的应试能力,从而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大战中脱颖而出。体育进中考虽然已经成为事实,这对初级中学来说似乎是一件好事,因为比起把学校体育扎扎实实地办起来,打造一个具有特色的学校体育品牌,还不如按照学科教育的老办法将学校体育应试化。因此,大部分初级中学在开展“双减”政策的课后服务时,引进一家培训机构对全校学生进行应对体育中考的应试体育也是合乎现实逻辑的。

2、“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素质化的资源整合路径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全国各地教育部门相继发出公告,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园课后服务。目的是为了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拓宽课后服务渠道,满足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需要,拓展学有余力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解决课后拓展服务师资短缺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园课后服务实际上是利用社会资源来弥补学校体育资源的不足,是缓解当前学校体育发展种种现实困境的有利举措。社会资源通过投资体育类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能够解决当前学校体育面临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教学困境。

2.1、“双减”政策为社会资源进入校园打开缺口

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自“双减”政策颁布以来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金华市作为浙江省“双减”工作试点城市,在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遴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21年9月起,金华市成立了首个非学科校外专家指导组,并遴选出首批30名校外培训教师资源库名单;2021年10月,金华市公布了首批共77家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2021年11月,金华市在全国率先出台艺术、体育、科技、拖育等4类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2022年4月,金华市出台校外培训机构星级评定管理办法,规定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被评定为四星级及以上,方可进入中小学开展客后托管服务。金华市关于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的探索,或许可以给其他城市提供一些经验。

从历史上看,我国中小学一直隶属于教育部的条块化管理,尽管社会上早有提出社会资源进校园的倡议但却很难成行。条块化管理下的单向度财政来源与体育学科地位的长期弱化使得学校体育长期以来面临体育教师编制不足、体育场地与器材匮乏的困境,使得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偏离体育的真义。学校体育政策推行的地方自治决策机制在组织构成上以地方教育局为核心,以协调、引导、拨款、服务、资源提供、活动组织为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多元主体在学校体育政策上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单方向决策一方面使除政府主体之外的多元主体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另一方面缺少双向的互动也很难使政策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改进与完善,不利于学校体育政策的推进。当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双减”政策实际上也为社会资源进入学校体育打开了一个缺口,社会资源只需获得各地教育部门开展课后服务的资质便能大举进入学校体育,这一通道为学校体育从应试化走向素质化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2.2、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区域扩张

根据试点城市的初步经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需要满足信用状况良好、证照齐全、资金纳入专门账户监管、从教人员符合资质等条件,并通过提交申请、遴选公示、学校引进、合同签订与报备、组织评议等基本流程就能获得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资质。调查发现,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校园课后服务主要是派遣专业体育教师,大部分的运动场地与器械皆有学校提供,基本上属于轻资产的运营模式。由于学校提供了部分运动场地与器械,培训费用能够大大减低,最后平摊到每位学生上的费用也会显著低于到校外参加兴趣班。因此,获得地方教育部门准入资格的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有三大经营特点:一是目标客户群体明确,市场前景广阔,能够在区域内的所有中小学开展校园课后服务;二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目前来说不需要承担运动场地与体育器械的一系列支付、维护成本,这一部分成本由学校原有的固定资产承担并能抵扣学生最终支付的服务价格,意味着学生支付较低的价格就能享受校外培训机构的课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价格优势;三是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当前属于轻资产运营模式,最大的费用就是聘用专业体育教师的劳务费用,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一般会通过灵活雇佣当地高校的体育特长生、体育类研究生的模式来进一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

体育类课外培训机构的经营特点具备了吸引资本入驻并迅速扩张的基础。地方资本、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应该看到体育类课后服务的巨大前景,根据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轻资产特点迅速扩张。首先,通过占领一线城市与省会城市,利用其丰富的高校体育人才资源达到迅速占领整个城市的中小学课后服务市场;其次,根据大城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经验模式、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地转移到城市周围区县以下的经济辐射地带,形成从城区—县区—镇区的立体区域扩张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扩张路径主要占领的仍然是利用课后服务进行体育中考训练的应试体育的市场,因为占领这一市场的确定性高、成本低。

2.3、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的产业升级

经济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逻辑上的一致,即市场利差在资本的进入下将会短时间内被熨平,从而达到供需之间的平衡。当社会资源大举进入校园课后服务行业,那么以服务体育中考的低层次课后服务竞争将迅速达到饱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将会自发地寻求产业升级,将目标市场由提供单一化服务的应试体育向提供多向化服务的素质体育转变。一旦社会资本真正开始进入校园课后服务这个行业,资本扩张的大势将无法逆转,资金雄厚、管理科学的体育类培训机构将会迅速开拓全新业务,推出多样化的体育教育课程,无力转型或转型缓慢的中小机构将会面临被兼并或退出市场的选择。

社会资源与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相结合,更加容易实现学校体育所提倡的“一校一品”与“一校多品”的特色体育品牌。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属于独立经营的工商实体,属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不存在条块化管理等限制,更便于与社会资源进行强强联合。在国家政策驱动下,社会实体比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更加容易与社会资源相结合。社会实体本身就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并身为社会市场的一员,能够通过自由竞争来整合人员、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而中小学校则受限于条块化管理的制度壁垒。因此,当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进入到转型升级的素质体育竞争阶段时,必然会涌现一批拥有一项或多项特色体育品牌的校外培训机构,这些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学校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为后者提供具有特色的体育课后服务,也许是实现学校体育“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现实捷径。

3、结语

“双减”政策下,社会资源在参与学校体育课后服务中将迎来一片新的蓝海。体育类课后服务在发展的初期会出现明显的应试教育化,当体育类课后服务行业积聚了足够的社会资源后,体育类校外培训机构将会面临一场自发的产业结构升级,并带动体育课后服务由应试化走向素质化。因此,社会资源的介入是加快体育类课后服务由应试体育过渡到素质体育的催化剂。学校体育将在社会资源的有序进入下获得新的发展机会,更有可能实现学者们提出的学校体育“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理想目标。最终,社会资源的积极介入将会对学校体育的开展产生质的变化。

猜你喜欢

体育类应试机构
浅析体育类短视频的传播策略——以抖音为例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体育类高校学生党支部优化建设研究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体育课“大翻身”须警惕陷入“应试”误区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