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嬗变与困境
2023-01-24韩星
韩星
(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中国传统武术根植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之上,汲取优秀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将自身的技击特色和中国古典医学、中国古典哲学融合的典型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世界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武术派别和功法招式。累若灿星的派别集聚历代武术习练者和传承者的智慧,各个派别自身带有鲜明的特征,共同构筑中国旖旎传统文化的一隅。在漫长的发展时光里,尽管受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所限,在交通并不便捷、通讯效率无法和今日相提并论的古代,中国传统武术却依然打破传承壁垒延续至今。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健康中国”、“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等政策的颁布,促使中国传统武术在今日焕发出勃勃生机。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者思想理念也都与时俱进,传承的方式相应发生改变。但是即便如此,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仍然面临着“传承困境”,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提出更有效的传承措施。
1、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的嬗变
1.1、保守的“师—徒”线性传承方式
我国是典型的农耕社会,凭借中华儿女基因中蕴含的勤劳踏实、悉心探索的精神,农耕技术曾遥遥领先于同时代各国。在精耕细作之余,人们选择武术强身健体、娱乐身心,“忙时耕田,闲时造拳”这句俗语即是习武爱好者生活真实的写照。武术是一项身心双修、强身健体的运动,其运用方法巧妙、功法掌握困难,囿于时代限制,没有传媒技术的加持,必须由师父言传身教,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奥妙,人们只能选择原始且直接的传承方式,即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我国武术传承的最悠久的延续路径,是中国武术能够穿越漫漫历史长河留存至今的关键所在。师徒制的实质是:“师徒双方遵循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及当时的权利义务分配,以习练和传承武术技艺为纽带紧密结合,并在师徒的事实基础上进行社会活动的方式。”
古时师徒关系的产生是严肃且庄重的,古语云:“师看徒三年,徒看师三年”,徒弟拜师父也有特定的流程,这套流程称拜师仪式。正因有拜师制度的庄重,促使在运行择徒拜师规则时,不仅要求徒弟资质出众,对德行同样有较高的追求,不愿将武艺传给德行不正之人,以免为祸一方,给自己的声誉乃至门派声誉带来危害。对于习武者来说,经过层层筛选终于有了师承,产生对门派和身份的认同,荣耀感和归属感促使习武者对师父的崇拜和尊敬更甚。徒弟面对着近乎神话的门派祖先和已安置好的门派身份,在“磕拜前要点香燃烛,先向师祖遗像和师父下跪……此时师父少不了给拜师者讲述一些本门的各种规矩要求。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被深深根植在徒弟的脑海,成为一生不可磨灭的烙印。这一套拜师仪式在外行人看来不过是一种形式,但是对于师父和拜师者却有着重要的意义。
经过拜师仪式的洗礼后,徒弟和师父之间的关系得到升华,成为一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观念成为师徒间共识,要求必须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尽管这种师徒关系的确立没有国家法律的公开认可,社会却有着极高的认可度,人们广泛认为师徒是一种牢不可破的社会关系,背弃师徒关系者被唾为“欺师灭祖”。
在我国众多文学、影视作品中可以窥得当时武术传承的容貌。例如,影视作品《一代宗师》中,叶问的师父收其为关门弟子的片段,就对拜师择徒进行了生动的影像刻画。师父教授武术,徒弟刻苦学习,伺候师父。徒间的感情逐渐凝聚,成为社会中团结一致、荣辱与共的组织。师徒之间“拟血缘”的关系使得他们关系密切,徒弟在习武期间,在内有“父”的训练教导,在外有等级明晰的门派制度。这种师徒凝聚虽没有国家法律条文的约束,但其结构体系十分牢固,徒弟多为从一而终,对师父忠心不二。
这种师徒传承的抗风险性显然是较弱的,但正是这种朴素的传承方式,使中国传统武术延续至今,为武术的流传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要清楚地看到,这种保守师门传承方式明显的局限性:即便是一名能力出众的拳师,能够一生教授的徒弟也有限,并且在中国传统保守思想的影响下,师父往往只会挑选一至两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弟子作为自己衣钵的传承者,传授本门绝学,师父和徒弟的传承近乎与绳结,一脉相承,“谈玄授道,贵乎择人”的规矩律令约束力极大,最终造成了门派传承人较少导致门派脆弱的状况。门派的继承者门丁稀薄,导致门派的影响力有限,习武的人数增加缓慢,近乎动态平衡,往往不能实现有序的增长,脆弱性不言而喻。
1.2、第二个阶段:村落聚居空间内的乡村拳场
该阶段是武术传承的一个巨大进步,门派的传承不再恪守奉为圭臬的“入室弟子授以绝学”的理念,几乎放弃了“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诸多门派旧规,开始在村落为场域的一定地域内传播。最为典型的是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的传承模式。地处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的陈家沟本来是在历史和地理中寂寂无名的普通村落,正因为陈式太极拳传承和发扬誉满世界,如今太极拳已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家沟和我国 “以田养家”的村落经济形式并无二致,特殊之处在于全村都在习练一种拳术:陈式太极拳。该拳在村中普及极好,上至耄耋老者,下到垂髫小儿,都能练上一招半式。这是因为陈式太极拳的传承者不再拘泥门户之见,开始向村民授拳,村民在农忙之余欣然学习,或许没有传承的主观意识,仅仅是为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娱乐的内容,不经意间强身健体、掌握武艺,客观上却促进了陈式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习武之风逐渐在村中盛行,成为陈家沟特色鲜明的徽章。
陈家沟以村落形式习武的场景能够出现,与陈式太极拳继承者传承的理念发生深层次的改变密不可分。著有 《陈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有“愚今者,年逾七旬,衰惫日甚。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兹真传。不得已,于课读馀暇,急力显微阐幽,以明先人教授。精粗悉陈,不敢自秘”的开明觉悟,即陈鑫公因自身年老力衰,怕陈式太极拳因为时间和分派导致失去真传,所以将所学毫无保留地记录于书中,希望陈式太极拳能够得到完整的继承。在这样思想影响下,最终让陈式太极拳越过门派的“高墙”,走入村民的视野,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到陈式太极拳。陈家沟的内家拳外传,是打破传统武术传承桎梏的一个巨大进步。
尽管陈式太极拳的传人做出在当时看来十分大胆乃至勇敢的举措,陈式太极拳的开放程度依然有限,门派之见仍然存在,仅仅是在村落间形成了规模,从门派扩展至村落。相较于第一个阶段,习练者和继承者成倍数增长,影响力有较大的提高,但在陈家沟之外,人们对陈式太极拳依然知之甚少。陈式太极拳当时的处境也正是中国其他门派武术的缩影。
1.3、第三个阶段:新时代多元化传承格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市场经济更有活力,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和“人民少而禽兽众”,“鸷鸟攫老弱,猛兽食颛民”的原始社会相比,生活条件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如今,我国已经翻开大发展、大变革的新篇章,中华民族从未如此接近复兴,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人提出要“文化自信”,国家政策已经开始重视文化项目的发展。一方面体现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也为民间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健康中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要求无疑给了武术一个发展的契机。在这样美好形式的影响下,人民的思想观念自然发生转变,普遍地走向开放文明,中国武术的继承者的思想自然更加开放,传承理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国家为全面健身给予了政策支持,活跃的市场经济适时为中国武术注入活力,新媒体等传媒技术的革新帮助中国武术打破时间和空间壁垒,社会文化自觉苏醒积极,这一切促使中国传统武术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社会对传统项目的重视,使中国传统武术传承格局自然发生变化:(1)传播中将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门派旧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删繁就简;(2)中国传统武术成为体育项目被纳入体育项目写入中小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大纲,武术套路操、初级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等都成为课标内容。各大体育院校相继开设武术专业,设置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校以班级制传播武术已经成为武术传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3)武术传承者积极接受时代新内容,利用融媒体进行传播,如,河南省太极队就频频出现在视频直播中,为人们带来太极拳的视觉盛宴;(4)学者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研究更加重视,学界开始针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专项研究,追古见今,厘清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脉络,成立对应的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传统武术传承持续萎缩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并且逐渐使越来越多的人们将目光聚集在传统武术上,发挥出了传统武术的独特吸引力。武术揭开神秘的面纱,开始面向大众,各地有才学的武者开馆授徒、直播教学,各类的武学著作也在网络上安家落户,武者借助网络等力量汇聚一堂,为武术爱好者答疑解惑,传授功夫,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开启新篇章。
2、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困境
即便武术传承者开辟了诸多领域进行传承的拓展,例如,依托学校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确实改善了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问题,但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现实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亟需纾困。
2.1、西方竞技体育渗透压缩传统武术传承空间
今日是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思想和文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壁垒,借助互联网等手段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和体育项目借此为契机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并落地生根,非常快速地挤占各地本土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和话语空间。人们惊讶地发现,西方体育文化别有一番魅力,进而认为将西方体育项目引入自己是一种开明与进化,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一再压缩本土体育项目的生存空间,本土体育项目如果没有很好的社会基础,不可避免的走向势微的结局。
竞技体育思想日渐根深蒂固,本土项目或为了迎合西方体育思想,或迫于生存延续的压力纷纷改革,其中竞技武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武术变成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种武术其实同根,却走向不同的发展路径。但是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渗透的日渐深入和话语权的逐渐强势必然吸引更多关注,加上人的社会群体性产生的从众心理,不难发现本土体育项目的生存艰难程度与日俱增,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没有了后继者,武术的文化内涵无论多么深厚、技击技术多么精妙,缺乏传承的载体,就有可能造成技术的缺失、文化的失传。
2.2、师徒关系在班级授课中解构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在各层级的体育教学中广泛开设一定比例的武术课,旨在保证中国传统武术有效继承和传播。毫不讳言,今日武术传播的主战场已经发生变化,武术传承的地方已由师门场地变为了学校场地,传统的称谓已由师父徒弟转变为了老师和同学,传承的仪式已由传统的拜师仪式变成了师生之间的问好,传统的师生关系已由亲如父子般的师徒关系转变成了现代的师生关系。诚然,学校班级制的教授保证学习的人数,但和传统师徒制相比,武术习练者在习练过程中缺少一份身份认同感,对传授者的尊敬相对打了折扣,对传统武术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欠缺,对后续精深技艺的学习掌握有消极的影响。
2.3、“传统”和“竞技”不同导致传统武术技术体系割裂
民间武术的习练和传承有自身的一套体系和规则,而目前学校中任教的武术教师多为专业运动员出身,接受的是规范化、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因两个群体训练、生活的轨迹基本没有交集,导致群体间交流很少,在看待一些武术问题时不可避免的出现意见相左的情况,比如,武术届存在已久的“传统”和“竞技”之争。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武术受到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在多次的技术改革中逐渐向西方体育模式靠拢,民间武术团体认为这样的变革失去武术的文化内涵,对于表演化、体操化,弱化了技击思想则是争议的关键点,而这恰恰是民间武术团体最为重视的中国传统武术的核心要义。反之,民间武术团体的动作往往没有专业运动员的舒展、潇洒,在动作演练时相对缺乏美感,而且民间团体武术的套路标准化、规范化不够,学校教师往往认为这种没有量化标准,课堂授课时无法统一规范,再则动作的表达缺乏吸引力,可能让学生的兴趣大打折扣,在课堂中推行难度很大,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播缺乏帮助。两者观念的分歧即“传统”和“竞技”之争,导致两者在传播的底层逻辑上产生不同观念,导致传播中出现技术的割裂现象。
3、中国传统武术传承的应然走向
3.1、深化与学校教育的融合
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学校采用的班级制保证每个班级都有一定的人数规模,通过一次授课可以教授数十名学生,这种高效率、大规模的授课形式是传统一对一师徒教授所欠缺的。但是师徒教学所实现的精细化、深入化培养是学校教育不能做到的,如果能够将民间教师引入到学校课堂中来,实现“大班上课”、“小班提升”的模式进行联合培养,这样能够解决学校武术教学扁平化的问题,提升课堂的实践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武术的文化内涵和技术要义,不仅局限在学习技术,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传统文化。同时,民间教师的引入还可以为“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用沟通与合作增进互相的认识,谋求共同发展。如此一来,既优化上课教学的模式,又与时俱进地改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路径。
3.2、全民健身计划助推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颁布要求加快体育强国建设,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这对我国的大众体育建设有着极大的助力。事实上,中国传统武术和多数体育项目在社区这一场域比较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武术在社区体育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需额外的器材装备,不需要专门的场地建设,而且其独特的养生保健、增强体质的功效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比如,太极拳就能满足各年龄层人们锻炼的需要,年轻人可以学习潇洒的长拳,年龄小者可以学习活泼的象形拳等等。所以,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武术应该牢牢跟随政策的导向,把握时机进行传播,打破以往传播的局限,走进千家万户,营造良好的习练氛围,不断扩大传承基数,避免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
3.3、增强文化自信和加强传承意识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连续文明体,其传统文化意义非凡,中共传统武术则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社会中始终传承着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虽然全球化背景下外来的文化交织渗透,但中国文化意蕴深远,没有必要在西方文化到来时就悄然后退,在外来文化争夺话语权的时候,不能轻易忽略、放弃、质疑、诋毁自身文化。所以,应当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教育,坚定国家文化自信的信心,将文化的传承变为自身的使命,激发责任感和荣誉感,中国传统武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要能够自信、骄傲地传承下去,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特色,表明国家文化的自信。
4、结论和建议
中国的传统武术从中华历史的最深处款款走来,数千年传承不断,这期间自然的利害没有隔断传承的脚步,朝代的更迭没有将传承的进度延搁,即便在近代在西方的船坚炮利的威迫之下,传承的信念依然坚定,在艰难时期的线式传承到村落聚居的面式传承最后到今天大开放、大发展的新形势下的传承模式,中国的传统武术历久弥新,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一张名片。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者,要从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承担起传承中国传统武术的使命,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文化道路,发出中国传统武术的声音,改变对外来文化的趋附,骄傲地成为一名传承者,为中国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