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思考
2023-01-24马晓峥
马晓峥
(徐州工程学院)
为了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高校应基于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拓展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提升技术能力,全面了解企业岗位的需求与条件,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一、校企合作为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发展机遇
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育中,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紧抓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一)有利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可以准确了解社会岗位对人才的具体需求、行业的发展动态,帮助学生了解产业结构。学校根据产业需求与社会发展状态,顺利推动校企合作交流,双方相互协作,互相沟通,不断调整与优化高校教育模式与教育渠道,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围绕学生的发展能力与个性化思维,制订合理的合作制度,将学生培养成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率
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彼此相互提供了快捷通道,双方根据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得以快速匹配,满足自身所需,达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效果。校企合作受到学校、企业以及学生的广大欢迎,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学生可以分析当前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形成全面发展的主观意识,向复合型与综合型人才方向努力。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既给予学生在校实践的机会平台,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使学生符合社会与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率。[1]校方将企业需求直接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引导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具体条件,针对性调整认知目标,设计科学的学习计划,学校还能通过学徒制、工学结合等形式,加强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了解操作流程,从而使学生加强技能应用。
(三)有利于加强教师的专业技能
多数教师往往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只侧重为学生讲解课本知识,忽视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未针对性引导学生反馈技能的应用状况。校企合作的模式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给予教师足够的锻炼实操技能的条件与机会,使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推动下,加强自身教育能力与职业素养,接受更多先进的教育模式与行业发展理念,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校企合作背景下,教师还能主动了解企业的人员分配状况、真实管理模式等,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加强职业素养,积累实践经验,强化对专业技能的掌握。
(四)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背景下,不断创新高校培养综合型人才的手段与渠道,完善专业体系与课程结构,优化教育模式,同时推动企业将岗位需求与培养人才的方向进行融合,使毕业生快速获得企业与社会的认同,实现学生高效发展的目标。[2]校企合作作为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切入点,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理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校企合作形式,尽可能作出准确判断,利用校企合作的制度不断完善学生的管理工作,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特征
校企合作制度要求学生必须积极参加顶岗实习,提升岗位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工学结合模式将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开展形式等进行了调整。
(一)教育引导者从教师变成企业技术人员
高校基于校企合作,将教育的引导者进行了调整,从传统的仅仅以教师为主的模式转向由企业技术人员与教师相互交替完成授课任务,或者二者共同担任教育者角色,若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职业素养过差,学校可以聘任技术人员全权负责教育实践。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在安排学生实习任务、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术以及评定学生综合成绩时,可以明确分工,确定各自职责或权力,否则很容易产生教师没有完全了解相关企业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制度,企业技术人员并未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与工作规律等问题,教育引导者之间没有相互沟通与交流,导致学生接收的知识内容不完整,难以快速适应多元化的课程体系要求,给校企合作背景下顺利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教育环境从学校转变成企业
学校与企业原本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相互独立的管理体系、运行规律、发展目标,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企业存在复杂的生产活动、人脉关系以及严格的管理制度,这让多数学生抗拒与畏惧在企业中生活,甚至对企业生活产生排斥心理。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使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形式下提升认知能力,指导学生不断适应不同企业的实习岗位、各种工作氛围等,通过实训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与技巧方法,但一些学生的接受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生活环境的转变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高效完成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三)教育内容从理论内容变成实践活动
学生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掌握的仅仅是课本内容,书本知识只能为实践活动与训练过程提供基础,而难以真正加强学生实操能力。顶岗实习是对学生理论认知能力的重要反馈形式之一,教师应锻炼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提升学生在岗位发挥自我价值的观念。教师基于校企合作背景,推动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氛围中参与顶岗实习活动,在不断实训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理论内容的掌握与感悟,促进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者应积极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采用合理的方式与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企业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挖掘企业资源与培训管理的优势。[3]
(四)教育模式从单一性变成混合性
创设校企合作的明显特征是教育模式多样性混合,同一学校与不同的社会组织机构同时发挥主体地位。如当前高校办学的主导模式,将教育集团化办学模式看作发展代表,职教集团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飞速前进。研究认为,由相关企业单位与多个学校的法人代表共同组建职教集团,通过资产连结或者签订契约形式构建企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多对多”的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相互独立形式。职教集团的连接纽带主要是签订长期的优惠合同与托管经营。校企合作背景下,与教育相关的集团内部的一致性利益特征,以及多元化组织结构,突出了教育模式从单一性向混合性动态发展的趋势。
三、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学生是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学校与企业长时间相互独立的机构形式,很难快速构建校企合作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出现多种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认知度与开展能动性较低
高校表示认可与理解国家倡导的校企合作制度,然而在实际落实中,由于自身观念不足或者所在组织表现的内驱力不强,贯彻实施校企合作制度的积极性较低。通过设计文献法、访谈法等多元化的研究方式分析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与管理形式可以巧妙迎合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利用工学结合手段与校企合作模式来构建学校管理制度,提升学生、教师、企业科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对校企合作的认同感,但在实际操作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能动性较低,即便教师或者企业科技人员已经全面了解了校企合作的应用价值与重要性,但缺乏实践的积极性,仍然无法顺利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二)校企合作实习管理制度相对落后
近几年,多数高校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往往采纳校企合作模式,推动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凭借实效性,快速在国内的高校教育中得到推广,但一些高校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获得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效,然而学生实习阶段制定的管理制度并未完善,反而适得其反,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还存在诸多弊端。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阶段,教师只能通过微信、QQ等多种移动设备平台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实习近况,传统的管理制度与当前社会的教育要求以及先进的教育模式严重脱离。学校要求带队教师帮助与指导向企业分配的多数实习生,但一些企业分配的实习生较少,学校与教师就不会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关注这类学生的近况,甚至无人指导、无人问津,由于企业生活与校园生活之间的落差极大,[4]教师也难以获得学生实习状况的反馈,导致实习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衔接性较差
高校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教师根据规章制度的要求,在固定时间内组织量化考核,持续约束学生的行为。而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独立存在,只有制订科学的制度,才能严格规范员工。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根据校方要求在企业内顶岗实习,就会受到来自学校与企业双重规章制度的约束,遵守校方制定的规则之外,还应遵守企业制度。学校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与社会性质存在差异性,制定的管理制度自然针对性不同。校企双方对此并未和谐交流与沟通,没有在相互配合下共同实现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存在的动机有极大区别,学校是为了促进学生积累足够的工作经验,使学生在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也能很好地就业;企业直接将实习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招收为企业正式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可见,合作动机与管理形式往往出现冲突现象,学校与企业之间较差的衔接性,导致难以完成校企合作背景下学生的管理工作。
(四)学生难以在校企合作下转变角色
学生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进入企业岗位完成实习的身份是“准员工”,学生的生活从学校转变成企业,生活环境、交往关系、作息时间等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难以适应。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活动,分散在各个公司完成任务,与熟悉的生活环境完全脱离,企业制定的管理规则与高校制度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有的学生长时间被动适应生活而形成习惯与思维定势,失去了主动了解生活环境的观念,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与自我监督能力,自律性较差,导致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掌握相关技术的能力无法提升。有的学生甚至在短时间内难以从学校的管理制度与形式中调整出来,很难适应当下的生活模式与认知态度,实习过程中的一些错误行为,直接导致实习阶段的任务难以完成。学生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参与岗位进行实习,多数学生可能从事的工作为促销、搬运以及电商等,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工作状态,不够重视、不想吃苦以及认为实习阶段过于枯燥等多种情绪接踵而来,导致中途退出顶岗实习。[5]
四、校企合作背景下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高校利用校企合作创设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根据企业培养专业人才的规章制度针对性优化学校管理制度,创新课程内容,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加强校企合作之间的管理制度关联
高校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多种管理问题出现,校企合作使高校教育在教学形式层面发生了改变,但学生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在课程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校企合作在这种教育现状下只能流于表面,但这种形式的改革可以不断优化与调整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突出校企合作的渐进性与历时性特征,无论是研究校企合作人员还是实践者,都从独立、孤立等角度面对校企合作制度与学生管理工作,并未以宏观角度全面了解校企合作的实践价值,难以找到合适角度探究校企合作基础上产生学生管理问题的本质与根本原因。即便在这种状况下,人们也仅仅强调加强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指导性作用,并没有将校企合作背景下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看作局限高校顺利开展健康教育的关键因素。高校是学生进入顶岗实习,参加社会培训的主要媒介,是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知识认知能力的重要桥梁,所以,高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顺利参加顶岗实习提供保障。
(二)创新校企合作管理工作内容
规制性、规范性以及文化认知性均是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基本要素。学校在各个层次与方面分别构建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即学生在校期间与顶岗实习阶段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教师可以将先进的学生管理系统引进校企合作实行过程中,通过网络平台快速收集与整理学生的相关信息与资料,筛选、归纳、处理以及编辑信息。企业技术人员根据教师整理的基本信息与资料为学生分配任务以及进行全面管理,分析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时修改、删除、更新学生信息,确保信息的实效性,为了避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信息泄露等现象,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多种方式升级对学生实习阶段的评价与推送,如果学生的操作技术出现问题或者由于失误而造成轻微影响,技术人员应及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深度探究。
(三)充分落实以德为先的管理价值理念
教师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渗透以德为先的管理价值理念,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核心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学生具备的职业素养对未来发展有直接影响,是企业选拔人才的基本条件。在校企合作制度实践中,可以邀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在课程中组织讲座活动,为学生灌输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基本需求与条件,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标准,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与发展的方向目标,针对性地提升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教师还能基于企业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合理调整,转变成学校的规章制度,基于学生的发展情况与企业岗位状况为学生传递职业道德教育,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教师应随时与学生进行联系,关注学生发展状况,重视学生近期的心理需求与变化,帮助学生解决当前的困扰。
(四)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考评力度
校企合作背景下推动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是考评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将企业技术人员、教师、学生代表的相关资料集于一体反馈网络,学校与企业共同根据学生行为与表现评判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评估学生行为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协商与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基于当前的管理工作逐渐完善与健全考核标准,确保考核过程的科学性。高校可以通过引进学分制度,分析学生的具体实习状况决定分配学分,学生利用专业技能与基础理论完成实习任务;企业方面根据学生的表现与实习阶段的总体状况合理评估,学校最终根据实际报告判断学生实习成绩。
五、结语
校企合作背景下,学校与企业应不断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策略,利用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加强学生专业技能与知识理论的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